首页 > 中国历史 > 秦汉精神

文景期间的饮食文化,对酒宴和肉食都有哪些规定?

历史大观园 秦汉精神 2020-05-06 14:04:12 0 酒文化

2000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西安郊外西汉墓中,发现了中国古代酿酒。出土时盛在青铜器中的大约二十六公斤酒,呈淡黄色,残存的酒精成分为0.1%。不仅可以说是在一定温度下得以保存,应该说在地下墓室中很好地保存了下来。

文景期间的饮食文化,对酒宴和肉食都有哪些规定?

古代酒类面面观

就古代酒的发现而言,酒的酵母菌最早发现于河北省藁城县代西村的商代遗址。作为液体酒,战国中山王墓的两个青铜器中残留的翡翠色液体,原本是将酒盛在叫做“尊”的青铜储酒器中陪葬的,居然没有蒸发而保存了下来,实可谓珍稀。

现在,中国酒既有叫做白酒的蒸馏酒,又有叫做黄酒或老酒的酿造酒。据说白酒是从元代才有的,本不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酒。浙江、江苏、山东、山西等地制造的黄酒,在北方用黏黍、黏粟,南方用黏米为原料酿造而成。古代中国就整体来说,属于用谷类酿酒的文化圈。不过,黄酒与长年储存下来的古酒、中国古代的酿酒都不同。现在仍有用粟、稻米造的酒,在陕西、山西等地称为米酒,四川等地称为醪糟(即浊酒),与黄酒是有区别的。制造方法很简单,几天即可制成,通常温一下之后饮用。这些米酒虽说被后代出现的黄酒、白酒掩盖了,但其中残留着中国古代酒的特征。

成书于六世纪的《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各种麹和三十一种造酒的方法。当时专用于酿酒用的麹,都是用小麦制造的饼麹(带有糖化菌种的饼状谷物),散麹(表面带有黄色麹霉的散状谷物)则用来制作酱和醋。使用酒精发酵力强的饼麹酿造的酒度数也高。在汉代麹与糵(散麹)是不分的,都用作酿酒的麹。做法是在蒸过的谷物中撒上麹,加水使其糖化,然后靠自然酵母的力量发酵生成酒精。随着发酵时间的不同,酒的度数有着强弱的不同。“醴”是一夜制成的甜酒,“酤”是一夜酿成的酒,“酎”是三次重复酿造的厚重酒,“醪”是未经过滤的浊酒。另外,稻米酒称为“上尊”,稷酒称为“中尊”,粟酒称为“下尊”。能饮一石(十斗,约十九升)的算是酒量大者。

酒宴与肉食的规定

当时的酒由于酵素还在发酵的原因,很容易发酸变质。每年稻、粟收获之后的旧历八月,天气凉爽了,人们开始酿造新酒。上述文帝即位时正值闰九月。国家宗庙祭祀用的酒,如果发酸变质的话,要追究主管大臣“太常”的责任。汉代民众饮酒是受限制的,法律严格规定“诸三人以上无故群饮者罚金四两”,即禁止三人以上的宴会饮酒。居延汉简所记武帝以后的情况也是“禁沽酒群饮者”。群饮仅在国家喜庆的日子才被允许,而且日期是指定的。五日之内盛大的宴会也是被允许的。上述女子按每百户赐予牛、酒,允许宴会五日的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百户”指的是叫做“里”的村落,在这里可以烹饪牛肉、用赐予的酒举办宴会。妻子按照法律是随丈夫爵位的,所以不论男女按爵位序列入席,参加宴会。

汉代人们食用各种肉类:除牛、猪、羊、鸡之外,还有鹿、犬、狗(仔犬)、鸭、雁、兔、雉、鹤等。汉代的烹饪基本上是蒸、烤、煮、干几种。今天中国烹饪中以铁锅和油进行炒、炸为主的方法,是从宋代铁锅与强火力焦炭普及之后才开始的。

汉墓中经常陪葬灶的明器。画像石上也经常描绘烹饪的场面:将肉吊在钩上保存,锅灶上放着蒸器等。肉的烹饪中有一种叫做“羹”的汤,既有只放肉的羹,也有加入蔬菜的羹。还有只用牛头煮的羹。“脯”是干肉,“炙”是烤肉,“炮”是整烤,“脍”是生肉。调料有盐、酱(以豆、肉、鱼为原料,加入盐、麹、香辣佐料制成)、醋、姜、花椒、豆豉等。所谓五日盛大宴会,大概吃的也是牛羹(肉汤)、牛逢羹(加入蔬菜的汤)、牛炙(烤肉)、牛脍(醋拌肉丝)、牛腊(干肉)等。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qhjs/19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