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清光辉

中国简史——文字狱与崇尚文治

历史大观园 明清光辉 2020-06-28 23:21:54 0

关键词:《明史》案/《南山集》案

清朝

有清一代,在文化方面实行两面性政策,既大兴文字狱,厉行民族高压、思想专制;又崇儒重道,推崇文治。所谓文字狱,就是统治者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有意从文人的作品中寻摘字句、罗织罪名而构成的冤狱案件。清代是文字狱最恐怖的时代,所打击的主要是官民中的反清思想和对统治者的不满情绪。此外,统治者还利用编书的名义,将民间的各种书籍统一收缴上来,将不利于自身统治的内容进行删改,但也因此诞生了一些具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与汇集经史子集的丛书,《古今图书集成》与《四库全书》就是其中的代表,从而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呈现最后一次繁荣。

屡兴大狱

清代文字狱开始于顺治朝,顺治二年(1645),发生两起文字狱案。一为“黄毓祺诗词”案。黄毓祺写有“纵使逆天成底事,倒行日暮不知还”,被指为反清复明,因此抄家、灭门、戮尸。一为河南乡试案,在河南乡试中,有个考生将“皇叔父”写成“王叔父”,触犯时忌,结果被人揭发,主考官两人被押至刑部治罪。

康熙一朝的大案有庄廷

中国简史——文字狱与崇尚文治《明史》案和戴名世《南山集》案。庄廷

中国简史——文字狱与崇尚文治为浙江湖州富商。他从明末大学士朱国祯孙子处购得朱国祯写的《列朝诸臣传》稿本,请人补了朱国祯书中缺的崇祯朝和南明的历史,书成后易名为《明书》,并署上了自己的名字。由于书中涉及明末天启、崇祯两朝史事,如实叙述了满洲祖先与明王朝的隶属关系,于康熙二年(1663)被人告发。结果庄廷

中国简史——文字狱与崇尚文治被开棺戮尸,庄氏家属及参与编纂或卷首列名、为书作序、校阅、刻字、印刷、卖书、买书者,被株连达二百多人,其中有72人被处死。

中国简史——文字狱与崇尚文治

清世宗读书图·清·郎世宁

清世宗雍正帝和他父亲康熙帝一样,对进口的西洋器物有浓厚的兴趣,比如喜用温度计、望远镜,对西洋画也很感兴趣,留下了不少珍贵的画卷。

康熙五十年(1711),发生《南山集》案,又称戴名世案。戴名世,安徽桐城人,官至翰林院编修。戴名世在未中进士之前,曾搜求佚文和野史,访求故明遗老,著成文集,以其故里南山冈命名其文集为《南山集》。因为《南山集》中叙述了明末清初的抗清事实,并用南明弘光、隆武、永历年号,结果被左都御史赵申乔告发,戴名世及同族16岁以上者皆被处斩,并株连作序、刻印、售卖者,计数百人。

雍正时期,由于康熙末年诸皇子争夺皇位斗争的影响,雍正帝极力镇压异己势力,文网更加严密。雍正朝时文字狱以查嗣庭案最为出名。查嗣庭官至内阁学士、礼部侍郎,雍正四年(1726)出任江西主考,选用《诗经》上的“维民所止”为考题,结果被人告作要去“雍正”之头。雍正帝以此抓捕查嗣庭,不久查嗣庭尚未结案便病死狱中,但是仍被开棺戮尸枭首,儿子被杀,家属被流放。雍正六年(1728),吕留良案发,这是清代最大的文字狱。吕留良(1629—1683),浙东著名的道学先生,曾拒绝康熙帝博学鸿词的征召。雍正时期,湖南永兴人曾静赴京应试,见吕留良之文极为钦佩。回乡不久就派弟子张熙赴浙江吕留良家求教索书。其时吕留良已死,其子吕毅中便以父亲的诗文集赠送于曾静、张熙。雍正七年(1729),张熙策反川陕总督岳钟琪起兵反清,被捕下狱。很快,曾静也被抓捕,又牵扯出吕留良。雍正帝下令将吕留良之子吕毅中斩首;刊刻、私藏吕留良诗文以及附会其诗文者统统连坐;吕氏直系亲属16岁以上男子皆斩,其余家属或被杀,或充军为奴。

中国简史——文字狱与崇尚文治

乾清宫

乾清宫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处理政务及停灵的地方。从清代起,大殿内挂有“正大光明”匾,雍正帝创立秘密立储制后,建储匣被存放在“正大光明”匾后,匣内藏皇帝选定并御笔亲书的皇位继承人的名字,皇帝死后,由王侯公卿公证,由匣内秘旨指定的皇子即位。

到了乾隆一朝,文网尤为严密,动辄罗织罪名,大兴冤狱。乾隆朝时张廷玉、鄂尔泰两派朋党势力,互相攻讦,于朝政大不利。乾隆帝决心打击两派势力,于是发起了一场文字狱案。时翰林学士胡中藻是鄂尔泰的门人,著有《坚磨生诗钞》,其中有句诗曰“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后故意大发雷霆,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诗中“与一世争在丑夷”“斯文欲被蛮”等句,因有“夷”“蛮”字样,被指责为诋骂满人。结果胡中藻被杀,族人年16岁以上者全被斩首。鄂尔泰的灵位被撤出贤良祠,他的侄子鄂昌因和胡中藻交往,以“比昵标榜”问罪。

清代文字狱,堪称历朝文字狱之最。据统计,从顺治五年(1648)到乾隆五十三年(1788)的140年间,顺、康、雍、乾四朝共发生各类文字狱多达82起。它是封建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的产物,其根本目的是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树立君主专制和满族贵族统治的绝对权威。这固然有利于加强思想统治,但也严重禁锢了思想,堵塞了言路,窒息了文化和学术的生机,造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反映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日趋腐朽和没落。

“康熙百科全书”

清朝在屡兴文字狱的同时,又大力崇尚文治,多次组织进行大型文化工程,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古今图书集成》就是跨康、雍两朝完成的一部传世之作。《古今图书集成》是康熙帝谕令皇三子诚亲王胤祉主持编辑的,由大文士陈梦雷奉旨纂修、后经雍正初年蒋廷锡校订。陈梦雷早年考中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后来因为与耿精忠叛乱有牵连而被发配黑龙江戍边。康熙帝东巡时,陈梦雷于御前献诗,陈述冤屈,遇赦回京后即倾心尽力地投入编书。

该书从康熙四十年(1701)开编,至康熙四十五年(1706)初编告成,只用了6年时间。全书分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6编,下设32典,分6109部。每部又有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等目。该书条理清楚,搜集广泛而宏富,迄今为止仍为许多学者所重视。而初编完成之后的10年间,陈梦雷又做了些加工润色工作,到康熙五十五年(1716)正式进呈给康熙帝。

雍正帝即位后,陈梦雷第二次被发配黑龙江,此时《古今图书集成》的增辑工作还没有完成,于是又由大学士蒋廷锡等奉旨修订,直到雍正四年(1726)正式成书,并于当年开始用铜活字排印,雍正六年(1728)完成,连同一部试印样本共印成65部,每部正文一万卷,分装5020册。据文献记录,清政府对很多皇亲国戚、封疆大吏都赐《古今图书集成》一套。

《古今图书集成》全书共一万卷,目录40卷,分为6汇编32典,6109部。6汇编是:一、历象编,下分乾象、岁功、历法、庶征4典;二、方舆编,分坤舆、职方、山川、边裔4典;三、明伦编,分皇极、宫闱、官常、家范、交谊、氏族、人事、闺媛等8典;四、博物编,分艺术、神异、禽虫、草木4典;五、理学编,分经籍、学术、文学、字学4典;六、经济编,分选举、铨衡、食货、礼仪、乐律、戎政、祥刑、考工8典。典下分为部,部下分为门,附有图表、列传、艺文、纪事、杂录等。每部叙事,依时间顺序,一条一条分述,起于上古,止于康熙,而且每一处都注明了原始材料的来源和详细的出处。该书内容丰富、体例完善,不仅提供了大量清史资料,又汇集了历代有关该事的资料,便于作纵贯研究,用以查考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典章制度等方面的材料,也可用来辑佚和校勘古书,史料价值很高。

中国简史——文字狱与崇尚文治

《古今图书集成》书影

《古今图书集成》合计约有1.6亿字。这部巨著自成体系,搜罗丰富,区分详细。自从《永乐大典》散佚以后,它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用途最广、规模最大的类书,其规模比《大英百科全书》(第11版)还要大三四倍,堪称中国古典文化的结晶、人类文化史上的巨著,被外国人称为“康熙百科全书”。

“传统文化的总汇”

有清一代,文治方面在乾隆朝达到鼎盛,其中最为突出的则是历时十余年修撰的《四库全书》,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主持编写该书的是著名的学者纪昀。他组织名士359人,任职于四库馆,自乾隆三十八至五十二年(1773~1787),历时15年编成该套丛书。此套丛书共收书3457种,79309卷,存目6766种、93551卷,装订为36275册,几乎囊括了乾隆朝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是中国最大的一部丛书。书成之后,共缮写7部,分别藏于北京皇宫内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沈阳的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和杭州的文澜阁,另有副本一部藏于北京翰林院。该书编纂过程中,当时大批名流学者,如于敏中、陆锡熊、任大椿、戴震、姚鼐、翁方纲、王念孙等,均参与纂修,撰写提要。

《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各类又分出许多子目。《四库全书》编成之后,纪昀等人又写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将收录的每本书的渊源、版本、主要内容作了提纲性的介绍,以方便利用《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内容丰富浩瀚、包罗宏大,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之总汇,被誉为“传统文化的总汇”“古代典籍的渊薮”。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mqgh/1577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