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清光辉

中国简史——雍正帝改革

历史大观园 明清光辉 2020-06-28 23:21:44 0

关键词:摊丁入亩/改土归流/军机处

1723年~1735年

康熙帝在位期间,诸皇子之间就为太子之位争夺不休,以至于惨案不断。四皇子胤禛韬光养晦,最终取得胜利,登基即位,是为雍正皇帝(1678—1735)。雍正帝45岁时即位,在位共13年。在这短短的13年里,雍正帝励志改革、整顿危局,实行了许多革新措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整顿吏治、摊丁入亩、改土归流、设立军机处、建立密折制度等。

整顿吏治

康熙帝一共有35个儿子,除了夭折和早死的之外,有排序的是24位,成年且受册封的只有20人。在这些皇子中,年龄较长的有12个人,他们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二阿哥胤祹、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这12个皇子主要分成三个集团:第一个是以皇太子胤礽为核心的太子党;第二个是以皇八子胤禩为核心的八阿哥党;第三个则是以皇四子胤禛为核心的四阿哥党。

中国简史——雍正帝改革

珐琅彩锦堂富贵图碗·清

康熙四十七年(1708)和五十年(1711),太子胤礽两次被废,彻底失去了登上皇位的机会。而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皇八子胤禩因为勾连大臣,为储位大肆活动,让康熙帝大为不满,也失去了即位的可能。最终,韬光养晦的皇四子、雍亲王胤禛,在皇十三子胤祥、十七子胤礼以及大臣隆科多、年羹尧等人的支持下,低调发展,最终获得了康熙帝的青睐。雍正元年(1723),胤禛登基,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雍正皇帝。因为康熙帝晚年,吏治松弛,贪污腐败成风。雍正帝即位之后,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先后颁布了11道谕旨,以训谕各级官员,主要内容有:不许虚名冒饷、侵渔贪婪;不许纳贿财货,戕人之罪;不许多方勒索,病官病民;不许恣意枉法,恃才多事,等等。雍正帝还严厉告诫各级官员,如因循不改,必定重罪严惩。二月,雍正帝下令将亏空钱粮的各地方官员即行革职追赃,不得留用,所追得财物均上缴国库,为民所用。三月,雍正帝下令命各省督抚将其所有幕客姓名上报官府,禁止官员纵容下属勒索地方,增加地方政府和人民负担。同年还设立会考府,整顿收支。这一年被革职抄家的各级官吏就达数百人,其中很多是三品以上大员。经过整顿,雍正时期吏治清明,不良习气渐少,使为官者能够奉公守法,为百姓做事,体恤民情,为百姓减轻了不少疾苦。

中国简史——雍正帝改革

清世宗戎装大阅图

雍正初年,清军连续平定了青海罗卜藏丹津和西藏阿尔布巴叛乱,稳定了青海、西藏地区的局势。

中国简史——雍正帝改革

清圣祖康熙遗诏

在这份遗诏中,康熙皇帝明确指出:“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继朕登基即皇帝位。”这段文字足以豁清雍正即位窜改遗诏的历史迷雾。

摊丁入亩,改土归流

摊丁入亩是雍正帝在位时实行的一项重大的经济改革措施。清政府沿用的是明朝的税收制度,分为人头税和土地税。人头税叫丁银,按家庭成丁数量征收;土地税叫田赋,按家庭拥有土地的数量征收。这种收税方式实质上意味着农民要交两份税,遇到歉收或战乱,无地或少地的贫苦农民根本交不起这两种税,只好举家逃亡,造成了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

雍正帝时期实行“摊丁入亩”制度,改为按地亩收取丁银。各地方政府丈量土地,统计各户的土地数量,造成册子,每年秋后收税的时候,按册子上所记土地的多少定纳税的数额,地多的人多纳,地少的人少纳,无地的人不纳,也可称之为“摊丁入地”,从而在法律上彻底取消了人头税。这项措施是中国财政赋税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最终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人丁、地亩双重征税标准,而且简化了税收的手续。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使他们不用再为躲避税收而四处逃亡,从而也对社会稳定、增加国家税收具有积极意义。

顺治、康熙年间,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仍然沿用旧制,主要通过当地世袭的土司进行统治。这种元朝时就开始实行的土司制度弊病很多,随着土司势力的不断壮大,他们之间不断发生战争,不仅不服从中央政府的统治,而且对当地民众的统治极其残暴,还经常骚扰邻界的汉民,扰乱其正常生活,已成割据之势,严重威胁国家统一。

为了解决土司割据的弊病,雍正帝时期全面推行“改土归流”制度,实行流官制,即用朝廷调遣的流官取代那里世袭的土司,进行统治。雍正四年(1726),云贵总督鄂尔泰多次上书,阐述改土归流的必要性,奏请将原属四川的东川土司改土归流,雍正帝对此甚为赞赏,令其办理,由此开始在西南开始大力推行改土归流。雍正一朝,西南地区大量土司被裁革,分别设置府、厅、州、县,派遣流官进行管理。这些朝廷派遣的流官与世袭的土司不一样,他们是有一定任期的,期满之后仍回朝廷,另行分配,这样就避免了地方首领聚集势力、割据一方的危险。改土归流遭到了土司的武装反抗,雍正帝坚决派兵平定。在这一过程中虽然也殃及了许多无辜百姓,给当地百姓带来伤害,但从长远利益讲,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减轻了西南少数民族人民的负担,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同时也促进了这一地区与中原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联系。

设立军机处,建立密折制度

军机处的设立是雍正帝的首创。雍正年间,清政府用兵于西北,为了保证军务的高效率和机密性,雍正七年(1729),雍正帝下令设立军机房。雍正十年(1732)改名为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至此,军机处完全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清廷最高决策机构,皇权统治进一步加强。军机处地点设在皇宫内廷乾清门右侧的平房里面。这里戒备森严,又与雍正帝寝宫养心殿毗邻,以便随时接受皇帝召见,及时处理军政机密要务。

军机处由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组成,军机大臣由皇帝在宗室、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等满汉亲贵中指定充任,军机章京从内阁、翰林院及六部衙门中选任。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都是兼职,人数不定,少则四五人,多则十一二人,一般情况下是六七人。军机处的主要职责是“承旨书谕”。每天清晨,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都会按时来到军机处,等待皇帝召见。皇帝有时候单独召见一个人,有时候一次召见几个人,共同商讨国家大政方针。军机处按照皇帝的旨意办事,权力非常大,他们所拿的奏折可以绕过内阁、议政处,直接送达总督、巡抚手中,别人无权拆阅,这种传达方式叫作“廷寄”,不仅速度快,而且保密程度高。军机大臣还可以直接到各地方了解地方情形,传达皇帝旨意,并将民之疾苦直接传达给皇上,起到了上传下达的作用。这个机构使皇帝把国家军政大权紧紧地控制在自己手中,进一步扩大了专制皇权的范围。

中国简史——雍正帝改革

雍和宫

曾为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改建为雍和宫。

早在康熙年间就有了密折制度。密折是奏折的一种,是指专受皇帝指令的官员单独向皇帝密报、由皇帝直接批谕再直接发给上奏人的文书。雍正帝即位以后,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了密折制度,使用密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逐渐扩大到地方的驻防将军、总督、提督、巡抚等军政负责人,使地方官吏能够将地方情况及时写在折子上,由其家人或亲信以最快的速度送到皇帝手中,皇帝亲自朱批之后,再密封转交给上奏人。在这一传递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保证密折的机密,还实行了一系列的保密制度,主要是将特制的“折匣”发给每一个皇帝指定的折奏人,并配有钥匙,皇帝和上折奏人一人一把,所以只有这两个人才能开启。同时也禁止将皇帝的朱批密谕互相传看、告知,一经发现,即按泄露军机治罪。密折制度的实行,增加了皇帝的信息来源,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中央及地方的监督。

贱民脱籍

贱民是指不属于士、农、工、商任一阶层的人,而且这种身份世代相传,不能改变。在雍正初年,贱民主要包括山西和陕西的乐户、徽州的伴当、麻城和宁国的世仆、浙江的惰民、广东的疍户等。贱民以统治者的政敌及罪犯为主。如明成祖朱棣与建文帝争位,攻入南京后,将支持建文帝的人贬为贱民。贱民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也不能做官,甚至不能与一般百姓通婚。贱民在日常生活方面也受到严格的限制,如以捕鱼为业的广东疍户,只能以船为家,不得上岸居住。

雍正元年(1723),雍正帝采纳监察御史年熙(年羹尧之子)的主张,认为压良为贱是明朝的弊政,应该革除,于是先后下令废除山西、陕西乐户的乐籍,“改业为良民”;废除浙江绍兴惰民的丐籍。雍正五年(1727)下令,将那些“年代久远,文契无存,不受主家豢养”的部分伴当、世仆准予“开豁为良”。雍正七年(1729)下令,广东一带的疍户可以“与齐民一同编立甲户”。此外,还有江西的棚民、苏州一带的丐户也都先后削去贱籍。这样,存在了1000多年的贱民制度被废除了,这就使这些社会下层的劳动者正式改入民籍,从而废除了法律上对他们的歧视。

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帝病逝,葬于河北易县泰陵。正是他的勤政、改革、肃贪等施政措施,打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历史断面

曹雪芹和《红楼梦》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约1716—约1763),名。雍正五年(1727),曹雪芹之父曹颙因参与皇位之争而被株连,革职抄家,家道衰落。曹雪芹为了创作《红楼梦》呕心沥血,全书尚未完稿,他就因爱子夭折悲伤过度而一病不起,“泪尽而逝”。现今的120回本《红楼梦》,前80回为曹雪芹撰著,后40回为高鹗续补。《红楼梦》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以及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是一部影响深远的现实主义作品。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mqgh/1576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