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近代岁月

影响历史走向的事件——西太后发动政变和洋务运动的开始

太平天国运动开展的1861年,为躲避英法联军进攻北京而逃到热河的咸丰帝病倒,同年8月驾崩。根据遗嘱,六岁的皇太子(后来的同治帝)即位,由咸丰帝的心腹肃顺等人辅佐政治。

11月,皇太子的生母西太后与咸丰帝的异母弟弟奕䜣等人发动了政变。西太后原为满族部族之一叶赫那拉氏出身,被选作宫女入宫。一日,咸丰帝被西太后美丽的歌喉吸引,此后西太后虽备受宠爱,却未能当上皇帝的正室(东太后)。叶赫那拉氏曾反抗过清朝太祖努尔哈赤,其子孙不得进入宫廷。然而西太后机敏伶俐,获取了咸丰帝的信任。咸丰帝不堪内外重压卧床不起后,西太后便代替皇上批阅各地地方长官呈上的奏章。不久她开始参与政事,与皇帝的心腹肃顺等人的矛盾加深。

于是西太后与素来对咸丰帝心怀不满的奕䜣勾结,乘着将咸丰帝的棺木运回北京这一时机,宣布由西太后和东太后来辅佐年幼的皇帝,实施垂帘听政。肃顺等人大惊,表示反对,西太后便逮捕了他们并进行肃清。肃顺被戴上枷锁,在北京城里游行后被施以斩首。

这场政变给清末的历史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奕䜣是签署《北京条约》的中方代表,他担任议政王大臣进入政治的中枢,也被列强们看好。新政权为进一步镇压太平天国,积极起用了曾国藩等优秀的汉族官吏。

奕䜣接管了总理衙门后,把与外国交涉的“夷务”改为“洋务”。之后与欧洲有关的新鲜事物都被统称为“洋务”,而管理这些事务的汉族官僚们被称作洋务派。虽然后来奕䜣下台,西太后独揽大权,与欧洲列强斡旋以及重用有能力的汉族官僚这一基本方针却得到了延续。洋务运动被誉为同治中兴,在以西太后为核心的体制下得以活跃开展。

总理衙门还设立了作为附属机构的外语学校同文馆,1864年发行了国际法的译本《万国公法》,试图“用外国的法律来反击他们的观点”。并派遣外交使节团,在世界各国设立驻外公使馆等,推动了外交近代化。

然而洋务运动的主要舞台并不在北京的中央政府里。近代工业的主导人是曾经镇压太平天国的地方长官、曾国藩弟子兼淮军指挥的李鸿章和湘军首领左宗棠。随后是张之洞、刘坤一等各省总督、巡抚级别的实权官僚们。支持他们的智囊团包括太平天国时期做过团练首领、要求曾国藩出兵上海的冯桂芬(江苏吴县人),地方出身的精英们占据了主流。

1865年,李鸿章任署理两江总督,他以中国第一位留美学生容闳(广东香山县人)带回的机械为基础,在上海成立了兵器工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容闳就读于澳门的马礼逊学校,回国后的1860年,在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曾向洪仁玕提出太平军的近代化、成立民主政府等七条建议,洪未接受。于是他将中国近代化的希望寄托在曾国藩身上。李鸿章受曾国藩之托建立工厂,指出淮军使用的近代兵器发挥了巨大威力这一事实,强调国内的兵器生产“防御外国侵略,乃自强之本”的重要性。

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镇压太平天国时得到法国人日意格等人的帮助,在福建成立福州船政局,开始建造军舰。这两家工厂和李鸿章有关的金陵(南京)、天津的机器制造局并列,被称为四大工厂,均为官营,拥有数千名工人。福州船政局附属的船政学堂教授航海术和外语,多数毕业生前往欧洲留学,随后担任北洋海军的干部。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jdsy/30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