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近代岁月

简明正史——晚清社会生活

历史大观园 近代岁月 2020-07-23 13:40:00 0


在中国封建社会,人们特别是官员的服饰有着严格的等级定例。清代后期,帝王和文武官员的服饰变化不大,基本承袭前期的定制。一般民众的服饰,则变化较大。普通男子多穿长袍马褂,劳动者多短衣装束,质料依风土民情、家境贫富而不同,有棉、麻、丝、裘皮等类,也有进口洋布。服饰的样式渐趋西化,在上海、天津、广州、汉口等通商口岸城市尤为明显,有学生装和西装出现,并有越制违禁装束者。如红色风兜原是一二品官员所用,至光绪年间上海逾制用红风兜者甚多。女性的服饰趋向窄短,多长衣短袖,衣长通常过膝,有的外罩长背心。光绪、宣统年间,妇女的衣袖更短,衣领则高,有的已掩至颔下。但在广大乡村和边远地区,一般民众的服饰,与清代前期无多大差异。

中国人以粮食为主食,有稻米、小麦、谷子、高粱、豆类、红薯、土豆等。南方多食米,北方多面食和杂粮,乡间多粗粮。副食品有蔬菜、鱼肉等。清代后期,各地菜系各具特色,有京菜、鲁菜、闽菜、粤菜、徽菜、鄂菜、淮扬菜等,同时还有一些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菜肴,如蒙古族、回族的“烤全羊”、“涮羊肉”,维吾尔族的“烤羊肉串”,朝鲜族的“烧狗肉”等。果品分鲜果和加工品,鲜果种类繁多,有瓜、桃、杏、李等,加工品有果干、果脯等。饮料有茶、酒、汤、羹、奶汁等。饮茶尤为普遍,大小茶馆散布各地。饮酒者亦多,酒的种类也多,有米酒、高粱酒、葡萄酒等。调味品有酱、醋等,盐由政府专卖。在上海、天津、广州、汉口等通商口岸城市,西餐传入,有专营西餐的餐馆,并有面包、汽水、咖啡等西式食品、饮料行市。

迄于清末,鸦片仍销行各地,吸食者众多。烟草类,官场喜用鼻烟,普通民众或用旱烟或用水烟,后又有西式烟卷的传入和消费。

各地风土气候不同,住房样式也各异。北方室内有火墙或炕床,建筑风格以四合院为典型,每户住家四周围以房屋或墙垣自成一院,富家大户有前后二院或多至四五进院落组合的。华北、西北山地居民多住窑洞。南方乡宅,水乡多傍水而建,或砖屋或草房;丘陵地带则依地势择地建房,常一宅一院,散布乡间。新疆、西藏和内外蒙古游牧部落,适应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多住帐篷。城市地价昂贵,人口稠密,住房相对拥挤,北方多数户同居一个大院,南方通商口岸城市多里弄住宅,房屋毗连排列,也有独院式或花园型西式高级住宅,占地宽敞,生活设施完善,同时也有连片的简陋的棚户区,低矮、潮湿、阴暗,居住条件高下悬殊。

交通方面,马、牛、驴、骡等畜力以及人力驱动的木轮车、船、筏,仍是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官宦或富室大户出行,通常坐轿。一些地区则有轮船、火车等近代交通工具的引进。五口通商后,在上海等口岸城市,已有一些买办或买办商人参与投资外国在华航运企业。同治十一年(1872),轮船招商局在上海开业,最初拥有轮船三艘,后增至十余艘,并陆续开辟中国沿海及长江沿岸各条航线,包括上海至烟台、天津、牛庄线,上海至汕头、广州、香港线,以及上海至厦门、上海至宁波、上海至温州、上海至福州等直达航线。长江航线则以上海至汉口、上海至宜昌两线为主,便利了各地间的人员往来。道光年间,由林则徐主持编辑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都已提到火轮车和铁路。中国自办的铁路,始于洋务运动期间。截至宣统三年(1911),中国境内铁路全长九千余公里,方便了人们出行,推动了沿线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进程。二十世纪初年,上海等大城市已引进汽车、电车,并投入营运。

中国古代婚俗,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等“六礼”。清代后期,包办买卖婚姻的旧习仍存,有相亲、下定、完聘、迎娶等环节。相亲是由男女双方的家长出面商议子女的婚事,包括卜合属相或年庚、商定聘礼及嫁妆等,男女双方本人则一般要等到迎娶之日才能相见。下定即男女二家互通婚帖,正式订婚。男方向女家交足聘礼后,始可择定日期迎娶完婚。迎娶是婚礼中最主要、最热闹的部分,有新娘离娘家上轿启程、下轿进夫家门、新郎新娘拜堂、宴请宾客、闹新房和新妇回门等程序。如迎娶的不是妻而是妾,则情形不同,其程序、礼节均较娶妻简略,且新妇进门后须跪行拜见正室之礼。清代末叶,在上海等通商口岸大城市,一些接触了西方近代文明、具有新思想的青年男女,起而冲击封建礼教,抨击传统的结婚礼俗,一些人自由择偶结合,举行新式婚礼,时称文明结婚。程序和仪式亦由繁到简,特别是剔除了那些作弄新妇的陈规陋习。但社会上尤其是内地和乡村,占主导地位的仍是旧式婚俗。

丧葬礼俗,依旧习有停尸、入殓、吊丧、下葬、超度等仪礼,晚清亦仍以土葬为主,在地面堆土丘为记。在少数民族地区,还有水葬、天葬、火葬、悬棺葬、风葬等方式。丧葬礼持续时间一般近两个月,有的则长达数年。清朝官员父母去世,称“丁忧”,须辞官守制三年。每逢清明、冬至等时节,人们都要祭奠祖先,寄托哀思。清末,丧葬礼俗也有一些变化,在一些通商口岸城市已有追悼会的形式。

清代后期,人们的社交礼俗也有新旧嬗替的现象。传统的社交礼俗繁文缛节,见面、告别均须打躬作揖。在一些庄重的场合,卑幼见尊长,须行跪拜礼。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和束缚,汉族的青年男女间仍不能自由交往,女性所受的限制尤多。清代末叶,在上海等城市的知识阶层中,已有人在社交场合行西式礼仪,互递名片,互称先生、女士等,但广大内地及乡村仍是盛行旧习俗,变动很小。

与汉族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习俗则各具特色。南方苗、彝等族妇女的服饰,或长裙、或短裙、或统裙,色彩斑斓,特色鲜明。傣族、壮族等男子,仍有纹身的习俗。在一些地区,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仍有存在。壮族婚后的次日,新娘就要回到娘家,以后只在逢年过节或农忙才到夫家住几天,一般要在二三年后才长住夫家。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入赘习俗较普遍,男方须在女家上门三年方能将妻子接回家,并有终身入赘者。与汉族地区相比,少数民族男女青年间的交往较为自由,可以自主恋爱成婚。

节日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后期同样如此。农历的正月初一即春节,是汉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其主题是合家团聚、辞旧迎新、互致祝福,最受人们重视。节庆活动,以初一至初五为高潮,一般要延续到正月十五即元宵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其起源有祭龙和纪念屈原之说,人们照例要包粽子过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称为团圆节,象征团圆和吉祥的月饼、水果,是必备的节日食品。农历十一月的冬至节,是祭祀神灵、祖先的日子。士大夫们多在此日行拜孔子、师长之礼。

晚清少数民族的节日,有些与汉族相同。各族都过新年,除藏、苗、瑶、傣族等外,其他一些少数民族有的也在农历正月初一庆贺新年。汉族的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一些少数民族也有。同时,少数民族还有不少与汉族不同的民族节日,如彝族、白族、纳西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各具特色,精彩纷呈。

<meta charset="UTF-8"> <link href="../styles/0002.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link href="../styles/000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jdsy/2782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