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近代岁月

简明正史——晚清文化教育

历史大观园 近代岁月 2020-07-23 13:39:58 0


文化的含义很广,本志主要叙及晚清哲学、史学、文学、语言文字学、艺术、宗教和科学技术等门类。

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必然引起学术思想的变化。在哲学方面,魏源等人试图用古代《易经》阐述的“变易”思想,去解释客观世界,说明社会历史的演变,并作为要求革新的理论依据。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思想家引进、利用了西方的进化论思想,使中国传统的变易思想注入了资产阶级进化论的内容,指出社会历史的变化不是简单的量变的重复,而是新陈代谢的过程,强调破除祖宗成法、实行政治改革的必要,进化论成为鼓动中国人起来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的思想武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进一步阐发和推进了这种理论,认为社会的变革除了渐进的方式即改良的途径,还有突变即革命的方式,以此作为倡导民主革命的理论来源。同一时期,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的译述也在进行,严复继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后,又陆续译出亚当·斯密的《原富》、穆勒的《名学》、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书,并对中西文的翻译提出“信、达、雅”的要求,对后世影响很大。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史学传统的国家。到了晚清,人们开始接触到西方资产阶级的史学思想,并应用于自己的史学研究和著述。梁启超明确提出以进化论的观点编写历史,主张“史学革命”,倡导“新史学”,要求突破旧史书以帝王将相的纪、传为主的体例,改变单纯排比史实的写作方法,要求用进化论的观点去认识和解释历史,找出规律。与他同时代的夏曾佑,在光绪三十年(1904)出版了用这种观点完成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后改称《中国古代史》。该书以上古、中古、近古为三个阶段,上古以西周以前为传疑时代、春秋战国为化成时代,中古以秦汉为极盛时代、魏晋南北朝为中衰时代,隋以下未及完稿。

清代后期,外患频仍。受此刺激,人们对边疆史地的研究倾注很大的热情。道光二十六年,张穆写成《蒙古游牧记》十六卷,以方域为经,以史事为纬,记述了内外蒙古自古代迄于清代道光年间的地理沿革和重大史事,包括内外蒙古与历代统一皇朝的密切关系,史料翔实,论述精当。何秋涛着重中俄边界研究,咸丰九年(1859)完成并进呈《朔方备乘》八十卷,重点考察了中国东北、北部和西北的边疆沿革、攻守形势,包括中俄边界的历史和现状,并进而考察了俄国的历史、地理以及中俄交通等有关问题,扩大了边疆史地研究的视野。道光末年,姚莹完成《康简明正史——晚清文化教育纪行》十六卷,对西藏的历史、地理、宗教、政治和戍守记述颇详。与此同时,对外国史地的研究也引人注目。最初有林则徐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以后有王韬写于同治十年(1871)并于光绪十六年重订刊行的《法国志略》,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法国的历史和现状,包括当时实施的国会制度。光绪十三年,黄遵宪写成《日本国志》,清晰记述了日本的历史和现状,旨在以此为鉴,思考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时代感和历史感兼具。

中国的文学,源远流长。到清代后期,受时代风云的激荡,新旧嬗替鲜明。道光年间的龚自珍和魏源,都主张改变当时宗奉桐城派古文的习气,并身体力行,创作新体散文,叙事明晰,说理透彻,开辟了新的文风。以后,又有康有为、梁启超对新体散文的推进。梁启超的文笔,尤为人赞赏。其政论文感情充沛,论题明确,语言畅达,气势宏大,动人心弦。

清代后期,小说伴随社会的巨变,在题材和内容上都有新的开拓。谴责小说异军突起,引人注目。它以文学的形式,揭露和针砭晚清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黑暗,有较丰富的社会内容,笔端涉及人间百态,包括官场、商界、华工、女界等各阶层,以写官场最传神。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是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很多外国文学作品,也被翻译、介绍。林纾翻译的《黑奴吁天录》、《巴黎茶花女遗事》等,读者众多。苏曼殊等人也有不少译作。

晚清的诗词创作,也有新的变化。宋诗派至光绪年间衍化为同光体,代表者有陈三立、沈曾植、陈衍等人。他们虽也有伤时感世之作,但更注重艺术趣味,自我玩味。王闿运为首的汉魏六朝派,则刻意拟古,少有创新。与此相映照,清代后期新体诗词的创作,精彩纷呈。早期有林则徐、魏源等人直面时局、一吐胸臆的忧愤诗作;后期更有梁启超、黄遵宪等人提倡的“诗界革命”,猛烈冲击传统诗坛拟古和刻意追求形式的风气,突出诗歌关注和反映现实的表现力。光绪末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在诗坛一展身手。宣统元年(1909),革命文学社团——南社成立,取“操南音不忘其旧”之意,表示反清革命的志向。骨干成员有陈去病、高旭、柳亚子等人,其诗篇爱国激情浓烈,风格雄浑豪迈。

清后期是中国语言文字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西学的影响下,章太炎首次明确将传统“小学”改称“中国语言文字学”。代表现代语言文字学的著述,陆续问世。其中作为传统“小学”重要组成部分的音韵学和训诂学,进展很大。乾嘉学者多侧重于古韵学,到了晚清,有陈澧对切韵音系作全面深入的探讨,他的《切韵考》六卷和《切韵考外篇》三卷,在声母和韵母系统上都有新的结论。在训诂学领域,经书的注释仍有发展,孙诒让《周礼正义》材料的丰富,考证的细密,超越前代学者。中国传统语言学,是将汉字的形、音、义为研究对象而分设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并无语法学这一分支。光绪二十四年问世的马建忠的《马氏文通》,是中国第一部语法研究论著,该书改变了传统语言学的学科结构,推动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展。

清代后期,京剧已形成独立的剧种,在同治、光绪年间趋于繁盛,出现各具风格的艺术流派。受民族危机的刺激,京剧艺人上演了一些进步题材的剧目,如《党人碑》、《哭祖庙》、《黑奴吁天录》等。同一时期,川剧、梆子腔等剧种,也进行了改良,改编和创作了一批关注时代和现实的剧目。话剧源自西方,清末传入中国。宣统二年,任天知在上海组成进化团,是国内最早的专业话剧团,演出剧目有《孽海花》、《恨海》等,针砭现实,宣传进步思想。西洋音乐最初在外侨和教会学校流行,光绪三十三年,归国的留日学生在上海举办音乐讲习会,系统介绍西洋音乐,包括西洋乐曲和声学、管弦乐、打击乐等,颇受欢迎。五口通商后,上海、广州等城市日趋繁华,中西文化交流增多,相应出现与传统画派有别的“海上画派”和“岭南画派”,他们适应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以民间熟悉的题材入画,并将诗、书、画、印结为一体,在人物、肖像,尤其在大写意花鸟画方面锐意创新,风格清新。西方印刷技术的传入,推动了中国版画的发展。光绪十年,《点石斋画报》在上海出版,随同治十一年创刊、发行量很大的《申报》附送,流行各省,这是中国石印画报的发端。

清代后期,除佛教、道教等中国原有宗教,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等外来宗教,凭借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各地传播,其中基督教的势力最大,与当地民众的冲突也时有发生。

晚清,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受时代风云的刺激,中国对西方科学的学习和引进,侧重于应用技术。道光二十三年,潘仕成在广东仿造成水雷。魏源的《海国图志》介绍了蒸汽机的原理。洋务运动期间,新开办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电讯业和交通运输业,都引进了近代科学技术,出现中国第一批近代军工厂、棉纺织业、轮船公司、电报公司和矿山等,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在一些洋务企业还设有专门翻译科学书籍的机构,以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最有成就。该局聘请徐寿、徐建寅父子、华蘅芳等人,参与翻译出版了《化学鉴原》、《决疑数学》、《地学浅释》等书,介绍了近代化学、数学和地质学等科学知识。先进知识的输入,有助于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并在一些部门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宣统元年,詹天佑主持完工的北京至张家口铁路,独创“人”字形线路和双机车推引法,解决了工程难题。

清代后期,传统的教育制度发生重大变革。光绪二十八年,清朝政府拟订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壬寅年,故称“壬寅学制”。它将学校分为七级,修业年限共计二十年,从蒙学堂起始,依次为寻常小学堂、高等小学堂(另含简易实业学堂)、中学堂(另含中等实业学堂)、高等学堂及大学预备科(另含高等实业学堂)、大学堂、大学院,此外还有师范学堂和高等教育性质的师范馆、仕学馆,这是中国首次颁布的较完备的近代学制系统。它几乎照搬了明治三十三年(1900)的日本学制,但删除了女子教育,学制的年限增加了两年。壬寅学制规定,学制系统同时也是教育行政系统,大学院既是最高学府,又是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构。但该学制并未具体实施。次年,经过修订后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正式颁布实施。较之壬寅学制,正式推行的癸卯学制又有新的内容。修订后的学制专设总理学务大臣,主管全国学政,与学校教育系统分开,初步形成中央一级的教育行政机构;癸卯学制承认女子在家庭范围内接受教育的权利,并将初等教育十年减为九年,初小一级增设艺徒学堂,中学分设实业科,大学预科与高等实业学堂平行,增加了中学选择实业深造的途径,癸卯学制加强了师范教育,扩大了师范学校的类型;癸卯学制增设了译学馆及方言学堂,增强了外语教学。癸卯学制的实施和次年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标志了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建立。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jdsy/2782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