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近代岁月

细说历史——同治并未中兴

历史大观园 近代岁月 2020-07-14 01:09:46 0


在这场政治变化中,溥仪祖父奕譞的功勋,是为慈禧在半壁店地方,捉拿了护送咸丰灵柩回京的肃顺。

早在咸丰十年(1860),十九岁的醇郡王奕譞,奉旨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的妹妹结婚,府邸就在宣武门内的太平湖东岸(今中央音乐学院所在地)。这是第一座醇王府。奕譞是道光皇帝的庄顺皇贵妃乌雅氏生的,生于道光十二年,殁于光绪十六年。咸丰是他的亲哥哥。除了十岁时因咸丰登基,按例获封为郡王外,奕譞没有得到过更大的赏赐。

细说历史——同治并未中兴

同治皇帝像

政变后,奕譞的政治命运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根据溥仪的回忆,有一天在王府里演《铡美案》这折戏,幼小的六叔载洵看到陈世美被包公铡死时,吓得大哭。奕譞就怒喝道:“太不像话!想我二十一岁时就亲手拿过肃顺,像你这样,将来还能担当起国家大事吗?”

咸丰死后半年,即在慈禧的名号出现的那阵子,年仅二十一岁的奕譞,不断得到荣耀的头衔,如正黄旗汉军都统、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后扈大臣、管理善扑营事务、署理奉宸苑事务、管理正黄旗新旧营房事、管理火枪营事务、管理神机营事务,等等。这一切的获得,都与妻子的姐姐做了皇太后有关。但主要的原因,还是奕譞帮助慈禧扫除了政坛上最大的障碍。

同治即位时,也就六岁。这样一个小儿,根本不懂什么军国大事,一切自然由慈禧为首的“老人”们裁断。太平天国平定后,鸦片战争也刚结束不久,内忧外患,从地方到中央,都需要重新整顿,恢复社会经济,稳定政治形势。

许多地方官确实很卖力,为重建社会秩序,做了不少工作。

在江南的常州府江阴县,那里的政府工作,在当时颇具代表性。以知县为首,掀起了一场思想改造的运动,当然是直接针对太平天国这样的“邪教”组织的。他们被要求认真学习清代帝王们的“圣谕”,在讲乡约的过程中,结合太平天国之乱的实际,对城乡士绅百姓进行全面彻底的宣传教育。为此,江阴县还成立了“乡约局”,作为这项重要工作的领导组织。

“乡约局”成员董江北,在同治三年九月,写了一篇《普济江南难民说》的文稿,向县境内的百姓进行宣教。 当时正值盛夏,战乱之后,满目疮痍。政府十分希望人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重振时局。江南不少地方,出现了兴办慈善事业的高潮,当然都是在地方政府的宣传策动之下,或救济贫困,或收养弃婴,或填埋无主尸骸,或发起义冢组织,等等。这些,自然十分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但在中国的北方,情况依然不佳。

同治三年以后,太平天国在南方失败了,在北方再度兴起捻军运动,由张宗禹、任化邦、太平军旧将赖文光等人为领袖,与清军展开多次战斗。他们面对的,正是清军统帅中最厉害的人物僧格林沁、曾国藩等人。战斗持续到同治七年为止,捻军运动才被真正平定下去。

在中国的西南,贵州有苗民起义,在张秀眉等人领导下,维持到同治十一年春天;云南有回民起义,以杜文秀为主要领导,战斗坚持到同治十二年初;西北的陕甘地区,也有回民起义,最后也在同治十二年被左宗棠的清军剿灭。战后景象依然凄凉,当时人都承认,在陕西西安府等最肥沃的地方,战后土地开垦不到十分之二三,而死于战乱的人民,却有十分之六七。

农村社会经济的凋敝之状,自战乱以来一直十分严重。曾国藩早已指出了这些问题, 希望各地官府要“重农”,关心农民疾苦,防止更多的乡农加入对抗政府的队伍。曾的建议,显然是正确的。但农村的实际情况,当然比曾国藩所讲的还要糟糕。

除了人祸,天灾一直不断,更加剧了人们生活的贫困和社会的动荡程度。在环境条件最好、社会最为富足的江南地区,也是如此。江南最怕水灾,惨况不言而喻。但江南也有大旱灾,同样令人恐慌。当时的嘉兴知府宗源瀚,在同治十二年七月给上级官府的汇报中这样写道:“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以来,除道光初年及二十九年两次大水外,其余乾隆乙巳(五十年)、己酉(五十四年),嘉庆甲戌(十九年)、己卯(二十四年),咸丰丙辰(六年),无不大旱。同治以来,六年旱。本年又苦旱,当闰六月二十以前,人心忧皇,荒象几成。”他特别强调了同治六年、同治十二年两次他亲历的江南大旱,情况十分严重,有的地方都到龙王庙去求雨了。在同治十二年六月至闰六月,嘉兴府地方有五十天不下雨,他亲自率领民众天天祈祷,偶有小雨降临,但都无济于事。

不过,他对于地方社会的控制工作,似乎要有成效得多。因太平天国战乱,江南出现了大量无主荒山荒地,外来求生者,大批涌入湖州、嘉兴等地,种山垦地,与当地土著居民经常发生冲突。

同治九年(1870)后,宗源瀚主持湖州府政务时,发布了编查棚民保甲的规约,主要包括:一禁客民承垦田产抗粮、抗租;二禁客民赌博、盗窃、奸拐、结盟、拜会;三禁客民私藏军火器械、窝结匪类;四禁客民欺凌土著、强拼山货种种生事。另外还有配套的棚编册、门牌、腰牌制度,希望能起到强制约束的作用。对管理客民较有成绩的地方基层领导,则颁发花红奖匾,以示奖励。 同时要求府属七县,不分县域疆界,一起合力查办客民问题,实行跨政区的联合,巡检及委员差役薪水饭食等项经费,先由乌程、归安二县垫给,最后由七县按大小股份摊派。

但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能做得这么好。江南许多地方因为没有注意农田水利的治理工作,光绪二年到五年之间,连续四年出现灾荒,死亡人数在一千万以上。北方的情况更差,山西省在光绪三年大旱期间,一年之内就有五百万人死于灾荒。

同治朝只有十三年,年幼的皇帝载淳根本无法亲政。等他稍长大一些,只是喜欢在宫中游戏,经常与太监玩“掼交”。 这种小孩的游戏,居然影响了全国人民,当时梨园中演戏的也在学他。

而在民间小说中,对同治多少有些好感。陈莲痕的小说《同治嫖院》,称这个小皇帝很英明,但又写他暗访酒馆妓院,染上毒疮,头发都脱落了。

同治被人论为清代最任性的皇帝,当了十三年皇帝,只活了十九岁。令人饶有兴味的,是他的死因真相不明。主要有下面两种说法。

一说他是死于经常性的微服私行,得了花柳病,最后毒发而亡。民间传闻和小说故事,对此渲染得十分生动。这种病症,确切地说,就是梅毒。除野史记载外,据说还有同治帝御医李德立的后人李镇写的文章,说其曾祖父奉诏入养心殿看病之初,已认定是梅毒之症;为了慎重起见,曾约请另外一位御医张本仁会诊,仍然确定是杨梅大疮。当时已是不治之症,又是帝王得的,不能布告天下。

细说历史——同治并未中兴

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幼童。同治十一年(1872),在容闳的努力下,曾国藩、李鸿章联合上奏了《挑选幼童赴泰西肆业章程》,获得清廷批准,第一批30名。

二说他是死于痘疫,俗称天花,这是一种体面的解释。在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的日记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说十一月初二日,“圣躬有天花之喜”,所谓“喜”,不过是得病的曲讳说法;十一月十九日,看药方脉案,同治“痂已落,泄渐止,而头眩发热,腰腿重痛,便秘筋挛,系肾虚停食感寒所致”;二十一日,“余毒在腰,重痛漫肿流汁,脖项手膝亦成豆痈,筋挛,烦躁少寐”;到十二月初二日,药案上写同治“腰间浆少而浓,口红知痛……两颊肿甚,唇鼓色红,虚火满面,目光却好……口糜又虑成走马疳”。

近人从清宫档案中,发现了一份《万岁爷进药底簿》,其中详细记录了自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皇上得病,到同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死去,前后共三十六天的脉案、病情和用药情况。基本症状是脉息浮细、阴气不足、发热头眩,后来有皮肤红肿溃破、腿痛痉挛,最后全身溃烂、牙胀面肿。现代医学家据此分析,认为同治是因患天花病故的:起初是痘疹,接着转为痘后痈毒,最后发展到毒热内陷。

后来,病重中的同治,又受了西太后惊吓,昏厥后牙关紧闭,滴药不进,于初五日夜晚死去。

同治死后不久,两宫皇太后立即下旨:根据御史余上华的奏请,将相关御医立即开除。

还有两件相关的事情。一是同治死的时候,嘉顺皇后已身怀六甲,还未等她生产,慈禧就立载湉为帝,就是光绪。二是据说他死的那天,曾召见过军机大臣李鸿藻,口授遗诏,要传位给载澍,后来遗诏被慈禧所毁,一切死无对证。

同治是慈禧的亲生儿子,但两人的不和,却是众所周知的。溥仪在小时候就听皇宫中的老太监说过,同治在东太后慈安那里请安时,说过不少话,还能谈谈心;但在亲生母亲慈禧那里,经常连一句话都说不出。

慈禧把同治死的全部责任,推到皇后身上,并下令限制她的饮食,结果两个月后,这位年轻的皇后就被折磨死了。

《清实录》中,记载了同治的遗诏,显然是经过慈禧等人认可的。遗诏是对同治短暂的一生及其时代的委婉评论,既道出了清朝的社会形势,也说明了同治致死之由是天花:“朕体气素强,本年十一月适出天花,加意调摄,乃迩日以来,元气日亏,以致弥留不起。岂非天乎?……兹钦奉两宫皇太后懿旨,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著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特谕!”

无论如何,同治并不是一个有作为的帝王,“戡乱”救国,他没有起到什么大作用;何况到他死时还不到古人所说的“弱冠”,心智发育并未健全。至于平定太平天国、捻军、小刀会等起义的清朝文武官吏,依然无法挽救王朝颓败的命运。民国间有人论同治朝“国运中兴,十年之间,盗贼划平”;其实,平定“乱民”没同治什么事,中兴之说,更无从谈起。同治十三年,只是清朝另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jdsy/2486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