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近代岁月

中国简史——各地反清运动

历史大观园 近代岁月 2020-06-28 23:24:19 0

关键词:永安建制/《天朝田亩制度》

1851年~1864年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它建立了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太平天国的个别领导人还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这在当时极为难能可贵。太平天国坚持斗争14年,攻克600余城,势力席卷大半个中国,给清朝封建统治者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以沉重的打击,深刻地影响了晚清的政局和社会。

金田起义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激化了清王朝内部的阶级矛盾,税收负担加重,天灾人祸频仍,广大人民群众无路可走,只有揭竿而起。鸦片战争后的9年间,全国各族人民起义或大规模的抗捐抗粮暴动,竟爆发了200多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洪秀全、冯云山等人,创立“拜上帝会”,组织起义力量,于道光三十年(1850)十二月初十日,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反清大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金田起义后,太平天国起义军一路转战,冲破清军的围追堵截。咸丰元年(1851)二月,太平军转战至广西武宣县东乡,洪秀全称“天王”。八月太平军攻克永安州(今广西蒙山县),洪秀全在此封“拜上帝会”的几个骨干为王: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洪秀全规定诸王受东王节制,并订立了军事、政治方面的制度,颁行天历。随后太平军自永安突围北进,出广西,转战湖南,又入湖北,于咸丰二年(1852)十二月攻占武昌,声威大震。第二年正月,太平军水陆并举,连克九江、安庆、芜湖等地,兵临南京城下。二月十一日,太平军攻破南京。太平天国起义军遂建都南京,改称“天京”。随后,太平军展开北伐和西征,攻破清军的江南、江北大营,肃清天京外围之残敌,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中国简史——各地反清运动

太平军典金靴衙听使号衣

建都天京以后,太平天国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作为施政纲领。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均分土地;以25家为一“两”。地方基层政权则建立乡官制度。规定“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建立“圣库”,实行供给制。以此建立“有田同耕,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这一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土地和均匀贫富的愿望,但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绝对平均主义则脱离了现实,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而且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中,也难以真正实施。所以在现实中,基本上还是“照旧交粮纳税”,仍然承认地主占有土地和农民照旧交租纳税。

中国简史——各地反清运动

克复金陵图·清

1864年7月19日,清军攻破南京太平门,历时3年之久的天京保卫战以天京陷落而结束,天京保卫战的失败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基本结束。

走向败亡

太平天国政权建立后,领导集团很快蜕化变质,贪恋声色,竞逐奢华,内部展开争权夺利的斗争,最终酿成“天京事变”。事变的缘起是东王杨秀清权力欲恶性膨胀,以代天父传言的方式逼洪秀全封自己为“万岁”,使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洪秀全随即命北王韦昌辉等人杀害杨秀清及其家属部众。杨秀清的部属余众奋起反抗,双方展开历时两个月的血战。在混战中,双方战死者共达两三万人,金田起义以来的许多优秀将士死于这场自相残杀的内乱。后来石达开自武昌赶回天京,对韦昌辉的滥杀无辜表示不满。韦昌辉又起杀心,要杀石达开。石达开连夜逃出天京。韦昌辉将其留京家室全部杀害,并派兵追杀石达开。石达开逃至安庆,召集部众4万人起兵讨伐韦昌辉。这次事变以韦昌辉被洪秀全处死而告结束。但不久,石达开因不满洪秀全对他的猜忌和掣肘,于咸丰七年(1857)五月,率20万精锐部队离开天京,单独作战。太平天国内部领导集团的分裂,极大地削弱了太平军的战斗力,也使太平军错失了歼敌良机。而清军趁势反扑,重建江南、江北大营,对天京形成合围之势。

中国简史——各地反清运动

镶铁把金桃皮鞘腰刀·清

洪秀全为扭转危局,大胆起用李秀成、陈玉成等年轻将领。咸丰八年(1858)六月,李、陈会集各路将领,召开军事会议,决定联合作战,解除天京之围。八月,太平军攻破江北大营,十月,取得“三河镇(今属安徽肥西县)大捷”,歼灭湘军主力,接着乘胜进击,收复皖北,使天京上游局势得到稳定。咸丰九年(1859)三月,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自香港来到天京;四月,被封干王,总理朝政。不久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主张效仿西方,发展资本主义。这是近代中国人首次提出的最系统、最完整地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虽然这一方案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但由于未能反映农民的迫切愿望和要求,加上在当时也缺乏必要的客观条件,所以《资政新篇》并没有得到实施。咸丰十年(1860)闰三月,李、陈又率太平军合力攻破江南大营,四月占领苏、浙许多州县,开辟苏南地区。至此太平天国暂时扭转了军事上的不利局面。

太平天国在军事上的优势只是暂时的。面对太平天国的熊熊烈火,咸丰十年(1860)四月十六日,咸丰帝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加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慈禧太后上台后又授予曾国藩节制赣、皖、苏、浙四省巡抚以下官员和大江南北水陆各军的全权。曾国藩随即兵分三路,曾国荃率兵进安庆,左宗棠统兵入浙,李鸿章率淮军开赴上海。清政府还正式向英、法等国“借师助剿”,湘、淮军与外国洋枪队联合起来,从外围攻打太平天国。太平军在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后,仍节节败退。安庆及苏浙等战略要地相继失守,天京被围而成孤城。同治三年(1864),湘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其余部又在大江南北坚持了4年的斗争。

捻军反清

捻军是由捻党发展起来的。“捻”是淮北方言,是从捻绳而来的,意即一股一伙,团结起来就是力量。早在嘉庆年间,中国北方就有捻军活动。咸丰二年(1852),淮北地区的亳县等地大旱,民不聊生,农民纷纷入捻。咸丰五年(1855),捻军的著名首领张乐行召集各地捻子在雉河集(今安徽涡阳县)会盟,揭竿而起。大家一致推举张乐行为盟主,建立黄、红、蓝、白、黑旗军制,人数一度达到十万人之众,从此捻军成为北方反清武装的主力。咸丰七年(1857),张乐行接受太平天国的印信,从此改用太平天国的旗帜,蓄长发,洪秀全封张乐行为沃王。捻军以雉河集为根据地,四处出击牵制清军。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军加紧追剿捻军,派出了大将僧格林沁指挥剿捻。僧格林沁是蒙古亲王,他上任后全力进攻捻军的根据地。同治二年(1863),僧格林沁集中十多万人进攻雉河集,两万余捻军将士牺牲,张乐行由于叛徒出卖,在撤退途中被俘,惨遭杀害。张宗禹接替张乐行,继续高举反清大旗,转战于河南、湖北、山东各地,坚持斗争,捻军队伍不断壮大。同治四年(1865),捻军在山东菏泽西北的高楼寨,痛击僧格林沁部,当场击毙僧格林沁,歼灭蒙古马队七千余人,清廷震惊,同治皇帝因惊愤三日未上早朝。

之后,清军加大兵力追剿捻军,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督办剿捻事宜。曾国藩先采取重点设防,以静制动,后又采取“聚兵防河”的方针。捻军以灵活机动的战术,多次重创曾国藩的湘军,曾国藩的计划以失败告终。清廷不得不命李鸿章为剿捻统帅,接替曾国藩。李鸿章采取的剿捻方针是:扼地围剿,重点防守黄河运河。为了躲避清军的追剿,捻军不得不兵分两路分别作战:东捻军驰骋在山东、河南、湖北等地;西捻军在张宗禹的带领下,转战陕西各地。同治六年(1867),东捻军在山东寿光遭到了淮军的包围,受到了重创。东捻军残部在赖文光的带领下,虽然奋力突围,冲破了两道防线,但是李鸿章老奸巨猾,道道防线环环相扣,赖文光终究没有能够冲出李鸿章的包围圈,在扬州附近被俘。西捻军得知东捻军危急,张宗禹率部回师增援,渡过黄河后才得知东捻军已经失败,只得在冀中坚持反清。同治七年(1868),李鸿章10万大军追击西捻军,西捻军被堵在山东黄河、运河之间的狭隘地带,全军覆没。长达16年的捻军起义以失败告终,但是他们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清王朝经历了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的冲击后,已经摇摇欲坠。

历史断面

第二次鸦片战争

咸丰六年(1856),英国以所谓“亚罗”号事件为借口,联合法国组成英法联军,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八年(1858)英法联军攻陷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以两万多人,军舰200多艘,攻占了大沽口炮台。接着,英法联军一路杀向北京,咸丰帝带着后妃慌忙逃出北京。咸丰十年(1860)八月二十二日,英法联军士兵在有“万园之园”之称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大肆抢掠。之后,为了掩盖他们的强盗罪行,英国公使额尔金下令英军火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成为断壁残垣。之后,清政府又相继和英国、法国、俄国相继签订了《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先后割让了包括九龙、巴尔喀什湖以东及以南地区在内的一百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丧失了更多的国家主权。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jdsy/1577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