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

  • 历史解析——货物和人员运输

    历史解析——货物和人员运输

    宋帝国在地理上和经济上是由道路和河渠网络所支撑起来的,这个网络是官府和私人联通以及货物、人员运输的生命线(地图5)。宋朝的地图绘制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这里提到的两幅路线图——分别绘制于996年和1006年——描绘了谷物沿着大运河运输的情形,路线图既为旅行也为运输提供了方便。
    ...

    宋元文明 2020-07-24 512 0
  • 历史解析——纺织机械和水磨坊

    历史解析——纺织机械和水磨坊

    缫丝是一种把蚕茧拉成数百米长的连续不断的长丝的技术,用筷子或刷子搅动,从浸泡在热水或冷水中的蚕茧中抽出细的生丝。6公斤蚕茧能产出约480克生丝。这些细丝被缠绕在一个卷轴上,形成一卷丝线。为了使丝线更好、更圆,甚至有较好的伸拉张力,缫丝必须要用手缠绕。...

    宋元文明 2020-07-24 2001 0
  • 历史解析——农业生产

    北宋国家拥有2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整个领土——“普天之下”——都是皇帝的财产。在这个意识形态建构中,皇帝拥有土地并代表中国人民,而人民把皇帝当作他们利益和福祉的保护者。理论上,皇帝可以随意地赠送、出卖、没收土地。实际上,除了给皇室成员分配大块的土地外,皇帝很少使用这个独一无二的特权。...

    宋元文明 2020-07-24 1727 0
  • 历史解析——长安、开封和杭州的命运

    唐代的长安——它给城市贵族文化提供了一个典范,包含了一整套宇宙论,影响了整个东亚的京城城市规划。在904年被毁之后好几百年间,长安都处在毫无影响力的状态中。唐代城市规划的观念在辽国南京(今北京)的建设中被延续了下来,直至1122年女真人攻占为止。那时的南京仍然用墙和门来划分城坊,而开封则成为一个开拓性的城市,其郊区得到了扩展,全天无休,相邻住户店铺各式各样,居民的城市意识已经形成。...

    宋元文明 2020-07-24 1494 0
  • 历史解析——杭州

    历史解析——杭州

    在生活于华北平原的汉人看来,东南部浙江的临安(杭州)是坐落在“帝国被人遗忘的角落”,这不是一个重要地域,立足在那的王朝无法参与到中原之“气”流中。
    893年,官府征召了20多万人对杭州城进行了扩张,并加固了城墙,使其长度达到35公里。10世纪时是吴越国的短暂统治时期,杭州第一次成为京城(地图4)。...

    宋元文明 2020-07-24 390 0
  • 历史解析——开封,都市典范的变化

    历史解析——开封,都市典范的变化

    当五代的皇帝们掌控了华北那些在唐代曾经辉煌如今却已满目疮痍的城市时,他们把这些地方当作巩固其政治、军事权力的要塞。开封位于黄河边上,曾作为五代时四个朝代的京城,后梁、后晋、后汉与后周都定都于此(当时称“东都”或“东京”,北宋时称“汴梁”),只有后唐(923—937)定都在洛阳。为了给都市地区注入新的生活元素,这些统治者鼓励私人创业和投资,以吸引人们到他们占据的城市定居,重建城市。坊市制度在理论上还是存在着的,厢(这是一个借自军事组织的术语)被引入行政管理中,作为一个城坊之上的行政管理单位。
    但在实际中,城...

    宋元文明 2020-07-24 1837 0
  • 历史解析——长安,天子之都

    历史解析——长安,天子之都

    在整个帝制历史上,辉煌的唐代京城长安(今西安)总是被视为中国京城的杰出典范。唐朝皇帝把地处渭水河谷的这座城市定为首都,在隋朝时,此处被称为大兴,唐朝恢复其古称——长安,而后者这个名字,已沿用了近千年了。这个几乎完全呈方形布局的城市是巨大的,南北长8.6公里,东西长9.7公里(地图2)。京城的规划依据古代的宇宙论思想:作为皇权的所在,京城必须体现天地和谐以及天子的绝对权威。城市建筑的条理严格和规整是帝国法律和公共秩序无所不在的一个具体化表现。...

    宋元文明 2020-07-24 260 0
  • 历史解析——格物之理

    历史解析——格物之理

    宋代300年探究事物的道理——或用儒家的话说,即格物——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道德修养和伦理的范畴。格物也包含对现实的认知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对自然世界的事物、行为进行彻底的研究才能获得。
    ...

    宋元文明 2020-07-24 431 0
  • 历史解析——绘画中反映的自然与日常生活

    历史解析——绘画中反映的自然与日常生活

    一个有教养的宋代士绅应该掌握四种才艺:琴、棋、书、画。书、画是人际交往的技艺,也是知识渊博者展示其不轻易示人的才华的工具,它们以汉字的字形及物体的形状来描述一个人的内心状况。一件艺术品的品质是依据其在交往中是否活跃来判断的。整个中国社会把文人视为真正的艺术家,他们一般用特殊的毛笔在纸和丝绢上作画。这些纸和丝绢或是水平式或是垂直悬挂的卷轴式,其版式各式各样。卷轴可以卷起来,携带方便。此外,还有画家在扇面和册页上作画。...

    宋元文明 2020-07-24 1295 0
  • 历史解析——诗词:展示内心变化的艺术

    宋代的诗词发展出各种形式,包括格律诗,其狭义的形式为五言或七言;还有运用中国语言中各种辞藻资源的“词”。8世纪时的唐代天才诗人李白和杜甫以及其他有影响的诗人为律诗建立起“古典的”标准,这种传统在其后的数个世纪中在格律诗的各种类型中一直被沿用。批评家严羽在1200年前后就注意到:“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
    ...

    宋元文明 2020-07-24 1725 0
  • 历史解析——婚礼、丧葬礼和汉人的文化认同感

    历史解析——婚礼、丧葬礼和汉人的文化认同感

    宋代汉人的婚姻和丧葬习俗与北方的契丹人和女真人有很大的不同。尽管他们相邻而居,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完全处在不同的世界。一方面,为了维系自身的政治权力,契丹人并不忌讳家族之间的通婚,对于女真皇族来说,更是如此。另一方面,在宋代社会,很明显,婚姻的作用是生养法定后代,而后代的最重要义务是延续家族的香火。宋代的婚姻礼仪融合了儒学(创建于公元前1000年的周代)与士大夫的利益需求——后者通过建立家族联姻关系,确保了自身的特权、影响力,并保持经济兴旺。...

    宋元文明 2020-07-24 766 0
  • 历史解析——契丹和女真的丧葬风俗

    对于汉人来说,契丹人的丧葬习俗是如此令人费解,也是如此与己不同。辽国初期,契丹人遵从古俗,把死者放置在山坡的树林中。三年之后家属聚在山坡停尸处,将尸体焚烧。
    面对自己父母的去世而哭泣的契丹人被视为懦弱,因此汉人批评这种坚忍克己的行为是不尽孝道。贵族以外的契丹人死者不必经过烦琐的礼仪就被火化或埋葬了,就像汉人平民和穷人一样。...

    宋元文明 2020-07-24 419 0
  • 历史解析——汉人的丧葬习俗

    历史解析——汉人的丧葬习俗

    当中国家庭中的家长去世后,其家庭要给他修建坟墓,还要在丧葬仪式中遵守那些几乎没完没了的规矩。1191年,一位不知名的儿子,在安葬了他的双亲后所写的祭文中,很好地表达了他在丧葬过程中所做的准备以及这样做的动机。此祭文大意为:“建造砖墓是为了给墓主提供持久的保护,因此修墓是行孝的善举。先父母一生辛劳,富有同情心而有孝心。因此我筹集钱款聘请了工匠修墓。现今我把先父母再葬于此,以使子孙后代能记住他们。”
    ...

    宋元文明 2020-07-24 1896 0
  • 历史解析——契丹和女真的婚姻制度

    在辽国,耶律家族是皇族,萧氏家族是皇帝的后族,其他契丹人归属于以地名命名的部落,但他们都没有姓。
    耶律氏和萧氏从王朝建立前就开始联姻,使他们的地位高居于其他契丹部落之上。在另一个类似的权力垄断的例子中,金朝的统治家族完颜氏只和99个女真部落中的8个通婚,并规定其他女真部落只能在本部落内部婚配。女真人规定纳妾是合法的,并容许通奸。契丹和女真统治家族之间的通婚,以及其他部落和邻国间的通婚是很普遍的,但他们并不与宋朝通婚。...

    宋元文明 2020-07-24 1044 0
  • 历史解析——女性的教育和财产权

    “一女,怜之,必嫁官人,不以与凡子。”
    这句话揭示了父母们对女儿远嫁他乡时的担忧。丈夫在其家庭中的地位和其自身才智的高低对新娘今后的生活是很重要的。已婚男人不必改变其生活方式——他与父母、外界的关系多少还是维持不变。而对于出嫁的女儿或寡妇来说,不仅其所在家庭要发生变化,而且其婚后或守寡后也将面临完全不一样的新生活。她在男家的地位更多的是一位儿媳,《女孝经》对其角色地位有很好的描述
    ,儿媳的首要职责就是恪尽孝道,家人第一,她本人则处于末位。...

    宋元文明 2020-07-24 410 0
  • 历史解析——宋朝的婚姻制度

    中国家庭是由家长主导的,这意味着父亲或祖父对家庭具有法律赋予的统治权威。三代同堂的家庭中,祖父对整个家庭及其成员(包括其妻妾、儿子和儿媳、孙子和未出嫁的女儿,以及辈分较低的亲属和仆人)负有法定责任。他对家中一切重要事务,特别是祭祖,具有绝对的权威,而祭祖被认为对于家族的延续、巩固和繁荣具有重要作用。...

    宋元文明 2020-07-24 970 0
  • 历史解析——仕途、俸禄和特权

    宋代官僚统治集团由各品级的官员组成,其范围从最低品级的小吏一直到最高级别的宰执。理论上,宋朝官员的品级是根据他们的科考成绩、性格、品行来确定,但实际上一位官员的职业生涯还是深受家庭背景和皇帝偏好(皇帝在人事任免权上有无可争辩的否决权)的影响。当然,就如传统与创新存在着交叉和重合,官员品级的确定除了上述原则外也有例外。
    ...

    宋元文明 2020-07-24 851 0
  • 历史解析——古文运动

    由于预算开支上人所周知的理由,11世纪时的宋代官员强烈要求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伴随着儒学及其经典的复兴,在思想、意识形态和哲学领域发生了诸多与之密切相关的变革,而这些变革为宋代改革者在科举考试中推行古体散文奠定了基础。这一时代的士大夫数量较之从前,多了许多,他们不但非常重视写作的艺术,关注高度理想化的古代中国社会和政府的标准,也关注如何将其转化为能对现实生活产生作用的能动因素。他们对语言的关注不仅仅体现在语言学的继承方面,更体现在试图创造一种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以适应当时社会转型所带来的诸多挑战。...

    宋元文明 2020-07-24 1718 0
  • 历史解析——进士考试

    省试的高风险性在其施行的过程中很明显地反映出来。1007年,科举考试的公平性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
    为了阅卷时的公平,朝廷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将考生考卷上的姓名覆盖住,加以密封糊名;雇人将考生考卷誊录一份交给阅卷官评阅,目的是掩饰考生的笔迹,以免考官认出。多年来,在考生入场前,监考官还要搜身,检查是否有夹带。在考场内,主考官在帘子后面就座,帘子使考生能看到主考官的座椅,但看不出他是否坐在那儿,当考生被念到姓名时,他们要到地面上指定的垫子上坐好。兵勇对考试进行监督,考生不许交头接耳,也不能食用从外面买来的食物和...

    宋元文明 2020-07-24 1597 0
  • 历史解析——教育制度

    中国女性时常能接受到良好的古典教育,但她们不能应试科举,也不能出任帝国的官职。因而,在那些丈夫远离家门在外做官的家庭里,女性就成了推动教育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她们通常会充当年幼儿子们的早期导师。当孩子稍大时,有财力的大家庭会雇用家庭教师指导孩子学习,或是将儿子送到私塾、家学学习。其中的一些家学发展成专门的学校,能提供诸如算学和律法等吸引人的课程。
    其他学生则到地方的官学继续他们的学业,这些官学通常位于孔庙里。在付出这些努力后,母亲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她们的儿子能通过州试,甚至省试,走上仕途,从而为整个家庭...

    宋元文明 2020-07-24 966 0
  • 历史解析——科举考试制度

    直到20世纪,对于那些出身于书香门第且具有一定田产的男性来说,在官场上获得晋升是其唯一的选择。对个人来说,文官科举考试制度就是这样一扇通向升官发财的大门;而对宋朝自身来说,科举考试制度也是一种为各级官僚机构吸纳新官员且行之有效的方法。989年的一则法令确认了科举考试为“士”阶层所独享:科举乃为士大夫所设。...

    宋元文明 2020-07-24 815 0
  • 历史解析——转型中的儒学和佛教

    10到11世纪的政治、社会的转变对儒学和佛教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要成为一位好的儒家学者不仅要做到旧瓶装新酒,即能以新的哲学理论解释旧有学说的真义,同时还必须削弱理论中道教和佛教日益增强的影响。佛教发展很快,它宣扬个人的救赎,接受其学说的人日渐增多。当宋朝的皇帝们逐步采行儒家学说时,儒学在与其他宗教的竞争中已经取得了明显优势。儒家学者们也和佛教徒一样,开始有组织地行动,用理性的术语阐释其学说,目的是为了以恰当的方式回应时代的挑战。
    ...

    宋元文明 2020-07-24 1939 0
  • 历史解析——辽、金的佛教

    历史解析——辽、金的佛教

    辽的统治者很了解他们的汉地邻国,通晓他们的文化。从很早开始,契丹人就接受了儒学及其典籍,并把儒学当作辽国统治的意识形态基础。但是在私人生活和宗教生活中,部落的萨满教仪礼还很盛行。契丹人崇拜太阳、部落的女祖先以及祖先的灵魂,在打猎或举行其他重要活动前,他们以大量的马、牛、羊和鹅做祭品进行祭祀活动。萨满教有个重生祭仪,由皇帝亲自主持,在这个仪式中皇帝象征性地获得了重生。这个仪式每12年在再生室举行一次,仪式重申了皇帝的统治权,也使贵族们在下一个12年内继续获得皇帝的信任。
    ...

    宋元文明 2020-07-24 1706 0
  • 历史解析——祖先崇拜和孝道

    祖先崇拜,早在孔子之前,就已出现,不论这个家庭是信奉儒学、道教还是佛教,祖先崇拜的观念总是一以贯之。祖先崇拜定义了道德伦理上的是非对错,并为人的一生提供一种特定的范式。对祖先的祭祀不由国家、宗教或宗族从外部进行规定,而是源自每个人的内心。...

    宋元文明 2020-07-24 1461 0
  • 历史解析——新儒学与佛教

    许多儒家士大夫,特别是11世纪的史学家欧阳修,对佛教教义进行了批判。欧阳修认为佛教的教理愚蠢、虚妄,对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有害。一千多年来,这些士大夫视佛教为祸乱之源。石介指责佛教给中国带来了灾难,他断定:“天地间必然无者有三:无神仙,无黄金术,无佛。”
    许多儒家学者指责佛教教义荒唐,他们坚决反对和尚剃发、穿戴深色的衣袍、与家庭断绝关系等行为。批判者认为,佛教哲学对社会道德伦理的建设不起作用,无视古人之道,且僧尼不事稼穑的寄生生活对国家财富毫无帮助。...

    宋元文明 2020-07-24 574 0
页次:7/437 每页25 总数10916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