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

  • 历史解析——市场与品位

    李日华真的喜欢他所买到的那些物品吗?从他日记里的评述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他的真实感受我们已无法复现。重要的是他的选择符合公认的品位。更为重要的是,他能够得到这些藏品的事实证明了一个可以通过商业行为获得这些物品的市场的存在。品位对文化作品的获得是重要的,但市场的存在更加重要。艺术是生意,若非如此,李日华可以收集的东西将会少得可怜。万历朝的文玩生意较之嘉靖朝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嘉靖朝的书画主要是在基于友谊和礼尚往来的人际网络中流转,也可以说,它们是作为“雅债”
    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精英圈里被交换的。有时候,人们...

    明清光辉 2020-07-24 2036 0
  • 历史解析——书画

    李日华会翻检书卷,添购家具,用细瓷杯品茗,但对他而言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书法和绘画。与起居日用的奢侈品不同,卷轴、册页、扇面这些形诸笔墨的艺术品,并非出自工匠之手,而是与他一般的文人雅士的杰作。文人雅士是有别于工匠的另一个群体,他们当然也有高超的技巧,但不是技术型专家,其作品的价值在于是否呈现出它们应该呈现的价值观念,而它们的价格则由文化塑造的需求来决定。...

    明清光辉 2020-07-24 1502 0
  • 历史解析——瓷器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最能代表明代工艺风格的莫过于当时欧洲人以其产地命名的“china”——瓷器。诞生于元代的瓷器式样已经成为经典的代名词——将白色的薄胎瓷胚上釉后,绘以钴蓝色的纹样,再次上釉后进行高温烧制,最终形成一层如玻璃般透明而坚硬的表面。...

    明清光辉 2020-07-24 2045 0
  • 历史解析——家具

    李日华享用的那些家具,在某种程度上仍在为今天的我们所用,即我们所称的“传统”中式家具:红木圈椅(圈背与扶手由自高至低一顺而下的细木相连)、带立墙的闷户橱、圆凳、雕花衣架、折叠式脸盆架、带门围子架子床。
    这些家具的历史也许个个能上溯到明代以前,但它们最为人熟悉的面貌还是明式,因为几乎没有明以前的家具流传下来,即便是今天博物馆里展出的明代家具,大部分也是清或清以后修复的,里面大概没多少木料是真正来自明代的。...

    明清光辉 2020-07-24 1841 0
  • 历史解析——书

    从严嵩和耶稣会士的籍没册中,我们已经看到,富室必有藏书。不过,从李日华的日记来看,夏贾并不经营书业。书的命运最后往往是随着房产出售或被打包交易,从而与其他奢侈品一起进入流通渠道,不过大部分的书还是由专门的书商进行买卖的。然而,书不是一种单一的物品,它涉及的范围很广,从艳情小说(在16世纪末风靡一时)到稀见的经籍善本,不一而足。在莘莘学子以科举为正途的明代,书既是进步的工具也是文化崇拜的载体。即便如此,书籍市场的主要目标客户仍是通俗读者。...

    明清光辉 2020-07-24 1578 0
  • 历史解析——鉴藏

    历史解析——鉴藏

    物并不只是任由我们塑造的惰性客体,它们承载的意义有时强大到完全超越了它们的功能。物的这一双重生命,最明显地反映在高端消费中。比如,宫廷用物必须得是工艺最上乘的,这并不是因为昂贵而典雅的凳杌就比廉价而粗笨的更好使,而是因为它发挥了比支撑人的坐臀更多的功效。它一定是精致的,因为它必须公开展示与宫廷相匹配的财富和优雅。...

    明清光辉 2020-07-24 1907 0
  • 历史解析——家产

    关于谁拥有什么的记录在元代十分罕见。马可·波罗让我们瞥见了忽必烈王宫的奢华,比如宴会大厅上的巨型酒缸,“每边长约三步,饰有精美的鎏金兽纹”。他还告诉我们,在宴会上,大汗的仆役捧出“一大堆金银器皿,多得简直让人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这的确令人赞叹,但这并不是重点。马可·波罗并不是要向我们展现簇拥着这个强大统治者的所有物品。他的目的是用这些东西的规模和价值来震撼我们,而不是为后世的历史学家提供一份在场物品的清单。现存的元代物品清单来自忽必烈统治时期杭州的47位艺术品收藏家,我们在后面将详细提及。但这类清单,并...

    明清光辉 2020-07-24 1268 0
  • 历史解析——异同

    辨别异同是将我们对大千世界的理解组织起来的一种标准手段。正如一句广东俗语所说的:“千里殊风,百里异俗”,
    中外皆然。但是,明代国家的追求却与之不同。正德十四年(1519),广东东部的一位士人这样写道:“至治之极,国无殊俗。今天子神灵,海内一统,乌有所谓异俗者哉?”
    根据这种见解,自然形成的区别并不足以使人质疑国家的统一及其内部共享的政治或文化认同。当明太祖抱怨西南的“习俗各异”,并不是在赞叹帝国各地的多样性,而是在提醒他的臣子,是该动手去异求同了。
    ...

    明清光辉 2020-07-24 1848 0
  • 历史解析——心学

    一小部分欧洲人开启了与万历朝士人的对话,并产生了重大影响,但这不是明人信仰发生变化的唯一原因。信仰的动摇来自文化内部的压力:万历、天启年间庙堂之上的道德败坏、急速的商业化、社会等级的松动、边疆的军事危机、环境恶化。在这些条件下,一些人开始对过去确信不疑的东西产生动摇,并努力寻找理解世界的新途径,而这些往往是处江湖之远的思考。李贽(1527—1602)就是他们中的一员。李贽出生于泉州的一个穆斯林商人家庭,经科举正途步入官场。中年致仕,转向哲学思考。此后种种机缘,作为哲学家的李贽结识了利玛窦。李贽晚年信奉佛教...

    明清光辉 2020-07-24 1745 0
  • 历史解析——天地

    历史解析——天地

    元明时代人们对宇宙的想象是基于天圆地方的古代观念。所谓天圆地方,即前者圆隆,后者方平。另一种更为古老的宇宙观,则认为“天地浑沌如鸡子”。尽管这种观念仅在为数甚少的知识精英中流传,但如后文所示,这对时人接引西学新知却颇有助益。...

    明清光辉 2020-07-24 445 0
  • 历史解析——佛道

    事实上,元明两代多数人的信仰是混杂的。他们所接受的观念是,儒、释、道只是理解同一个现实的三种不同方式。但他们并非对三教中的一切说法完全一视同仁。如果我们把信仰理解为一个多层楼房,那么叶向高与邹元标的对话说明,通俗佛教占据了底楼的大部分空间。许多人信奉佛祖是至高无上的神明,除一些儒家卫道士竭力反对外,多数人也接受这种看法。至于这座大厦的上层是什么,则因人而异。庶民向佛祖的许多形象焚香祝祷,祈求他的注视和垂怜。有时,一些士绅也受到佛祖崇拜的吸引,聚集在灵山秀水间的禅林,从天地和佛经中汲取精神的养分。...

    明清光辉 2020-07-24 1197 0
  • 历史解析——灵魂

    历史解析——灵魂

    明洪武五年正月十三日(1372年2月25日),破晓时分,明太祖率领一群身穿朝服的文武官员浩浩荡荡地出了南京紫禁城,向南京城外五公里处的蒋山寺进发。蒋山寺是元代南京首屈一指的佛教道场。早在泰定二年(1325),元朝的第六个皇帝就曾亲自到访捐资,带动了民间捐资重修该寺的热潮。五年后,他的侄儿赐法服于该寺主持,以示皇家赞助的延续。朱元璋照样如此,他在登基前后,曾数度造访该寺。但这一次有所不同,乃为度脱那些助他登上权力高峰的战士们的亡魂。...

    明清光辉 2020-07-24 155 0
  • 历史解析——信仰

    元明时代的人相信,宇宙由三股力量或者说三个世界构成。上面是天,下面是地,人们在天地之间。天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但离人世太远,只有皇帝,即天子,能够直接向这一令人敬畏的力量祷告。然而,天也是一个由各种神明主管的世界,道士、佛僧,乃至凡人都可以向他们祈祷。观音,护佑妇孺,是佛教供奉的菩萨之一(图5)。天之下是地,地上是人的居所,也是灶神、门神等下界小神以及混迹人间的各种鬼灵精怪的居所。对于祖先亡灵的日常祭祀不可偏废,否则它们一旦发现自己被忽视,子孙便会遭殃。不过,地并不只是人类于其上耕作或深挖的表面。地下深处还...

    明清光辉 2020-07-24 1011 0
  • 历史解析——家庭、家礼、家产

    要对元明社会进行生动的描绘,就要细细讲述家族如何在国家行政和亲族的两张网络中努力求得生存或力争上游。这些策略背后的驱动力是一个不可动摇的目标——将家族延续至下一代。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女性,她们的一生被这一目标所形塑,而她们在家族中的地位则取决于她们生育子嗣的能力。而男性,无论是作为举子、农民还是商人,他们的人生也同样被如斯塑造。他们必须有足够的财富或地位,才能娶妻(妾)生子,他们也必须将这些财富和地位传给自己的子孙,如此代代相继。...

    明清光辉 2020-07-24 1513 0
  • 历史解析——士绅阶层

    历史解析——士绅阶层

    士——这些家庭培养自己的子孙走上仕途,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田产——自15世纪起,逐步成为世代相继的地方精英,并主导了地方社会的礼俗、经济秩序。作为一个阶级,它们最重要的资源来自参与科举。理论上,任何男性都可以参加科举;但现实中,要想通过科举考试,必须熟读经史、驾驭考试文体并理解整个科考的经典系统所蕴藏的文化内涵,而这首先需要所费不赀的教育投入。科举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获得士的身份的门径,又是对士的身份的最大威胁。士的家庭要维持士的地位,至少要保证每两代必有人科举及第。而事实证明,对许多家族而言,这是不可能...

    明清光辉 2020-07-24 560 0
  • 历史解析——诸色户计

    蒙古人征服中国之后,本能的反应是将社会秩序固化为四个等级的种族结构。蒙古人是第一等;第二等是所谓的“色目人”,包括了所有既非蒙古人又非汉人的族群;第三等是华北的定居者,他们被打上了“汉人”的标签,这个称谓并不是对千年以前汉王朝的追忆,而是指向4世纪统治华北平原的十六国中的后汉;
    最低等的是南人,主要由南宋遗民构成,他们是蒙古人最不放心的一群人。...

    明清光辉 2020-07-24 701 0
  • 历史解析——男性的生活

    明朝的世界对男性来说有着完全不同的面目。男尊女卑的礼俗秩序贯彻了男性的支配地位。不过礼仪上的优越地位也是男性权威的软肋所在,因为这规定了家族必须遵循的特定组织形式。首先,家族离不开子嗣。没有子嗣则父母和父系祖先将无人祭祀,因为只有男性的继承人才能抚慰祖宗在天之灵。每个社会都有绕开自己规则的方法,中国人自然也有克服这一阻碍的手段。没有子嗣的一支,可以从同宗的旁支收养一个儿子,或要求女婿入赘,即所谓的招赘婚姻。如果一个男子没有后代且已遁入空门,可以在寺庙为自己身后和祖先做功德、求冥福。...

    明清光辉 2020-07-24 1239 0
  • 历史解析——女性的生活

    历史解析——女性的生活

    如果说亲族为元明时代的人们提供了生活的网络,那么性别就是其中的组织原则。性别将男尊女卑的等级加诸社会关系之中。溺杀女婴是一个常见的例子:家庭为了控制人口数量,不得不把先于男孩出生的女孩杀死,为的是在不远的将来获得男性劳动力,并在更远的未来延续由男性传承的香火。不过,性别也可以带来互补。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女性与男性一样,是家庭繁衍中必不可缺的角色。家庭生活的组织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才出现了男耕女织的性别分工。不过实际上每个家庭的分工情况可能与这种基本模式有所不同。譬如,在北方,妇女要参与农业劳动,从事碾...

    明清光辉 2020-07-24 952 0
  • 历史解析——亲族网络

    元明两代的人们生活在一个自己无法控制的行政网络中,同时,他们也生活在一个自己织就的网络中,那就是亲族网络。你的身份和地位并非取决于你的国家,而是取决于与你有关系的人。你的父亲是你获得的第一份重要财产。你的食物由他生产或购买,你能继承的财产多寡也端看他的积蓄或损失。同样重要的是,他也是你的兄弟和堂兄弟连接上的第一环,正是这一连接将每个人整合到各自的亲族网络中,人类学家称之为宗族(lineages)。父系宗族是你通过你的父亲所加入的团体,这个团体赋予你姓氏。这些男人和他们的家庭,与你共享同一个祖先,以及同宗同...

    明清光辉 2020-07-24 581 0
  • 历史解析——李光华

    万历四十年八月二十七日(1612年9月21日),李光华于沙市辞世。沙市是长江沿岸的一个市镇,位于四川盆地与东海之间。李光华并未预料到自己的死亡。李光华在年少时展现出读书的潜力,23岁考取县学的生员,这是他在科举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但此后他与科举中第的梦想渐行渐远,每次考试都名落孙山。当李光华一心苦读之时,他的弟弟光春却去长江上游做起了生意。哥哥考场失意,弟弟却商场得意。光阴流逝,李光华的家累日重,需要养活四个儿子和数目不详的女儿。终于,他决定弃学从商,投奔在沙市的弟弟。正是在那里,47岁的李光华走到了自己...

    明清光辉 2020-07-24 1805 0
  • 历史解析——树与虎

    尽管拉斯·科尔特斯对当时经济状况的判断颇为保守,然而明代财富的增长已经超过了此前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代。以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的超常标准衡量,明代的增长可能是小巫见大巫,但它确实推高了食物消费的数量,以满足更多人口的需求。正因如此,经济增长给自然资源带来压力。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农民围湖造田、与河争地。内地的农民,在陡峭的山坡上开出梯田。这些改造增加了粮食产量,从而为其他经济部门的增长提供了必要的支撑,但其代价也是巨大的。围湖造田和侵占江河滩地,使江河湖泊的水平面上升,增加了洪泛的危险。开垦梯田,占据减少了动植...

    明清光辉 2020-07-24 1322 0
  • 历史解析——财富的困惑

    经世派强调在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时有必要对经济进行干预。重要的是,他们的关切受到重视不是在经济衰退期而恰恰是经济增长之时。这一发展也许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商业化既可以提高收入也可以褫夺人们的基本生存条件。然而它也指出了人们期望的转变。农村经济的自给自足已不再是追求的目标,现在许多人开始向往一种更加商业化的财富。一般而言,国家是赞同这一目标的,尽管随着经济的增长,一些官员开始担心财富会带来的他们所不希望看到的效果——社会流动、传统习俗的式微,以及既有道德秩序的败坏。...

    明清光辉 2020-07-24 1474 0
  • 历史解析——商品经济下的食物供给

    历史解析——商品经济下的食物供给

    农业经济的主要产品是粮食。如朱元璋在推行里甲制时那样憧憬乡村自给自足的人们,也一定梦想着每一个从大到小的地方经济单位都具备足够的资源和条件,去耕种和收获满足其自身日常需求的粮食。这就是在农业经济中粮食是主要产品而非唯一产品的原因。对于种田的农民来说,有时候粮食不再仅是食物,而是可以与他人交换从而进入商业流通的商品。...

    明清光辉 2020-07-24 1378 0
  • 历史解析——商业税收

    像多数缺乏税收的军事征服者一样,元政权对农村的控制力不强。元代农村课税实行的是“买扑”制,设定税额并由个人包下某一地区的征税权,在交纳规定数额给政府后,剩余征税收入均归包税人所有,这项收入有时相当可观。元代的徭役也十分严酷,对农民强制勒派,哪怕是农忙季节也不例外。苏州女诗人郑允端(1327—1356)在《望夫石》这首经典闺怨题材诗歌的前半部分中,道出了这种徭役之苦:...

    明清光辉 2020-07-24 1394 0
  • 历史解析——城市

    历史解析——城市

    经济的增长刺激了作为市场、制造业基地和精英寓居之地的城市的发展。北京具有政治中心的身份优势,但它也是北方经济的商业枢纽,人口数量超过50万,与旧都南京规模相当。有学者估计1400年的人口数量已达70万。
    不过长江三角洲的下游地区才是当时最繁华城市的所在。苏州堪称整个帝国的商业和文化中枢,人口接近百万。而上海港在14世纪也崛起为大宗棉花贸易的中心,它是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县,其中城市与市郊人口至少占到了四分之一。
    杭州,尽管不复南宋时首善之都的风光,仍然是一个繁华富庶的城市,有钱人谁不想在那里置产?...

    明清光辉 2020-07-24 1870 0
页次:4/437 每页25 总数10916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