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百家争鸣

历话——宗教与学术

历史大观园 百家争鸣 2020-07-14 16:40:34 0


对于古代的观念,我们现在的人是与从前人大不同了。从前的人总以为古代是黄金时代,什么事情都比后来的高明。我们现在知道历史是进化的,在古代的社会里,没有一切开明的文化,所有的很多是未脱野蛮性的宗教。

殷以前是传说时代,社会文化的情形,我们已无法得着正确的明了。然而我们却知道,在殷代,那时迷信的思想充满于全社会,占卜和祭祀占去那时的人们很多的时间。占卜是向神鬼请求启示,祭祀是向神鬼祷求降福。他们以为神鬼是天天同人类打着交道的。

殷代的神鬼世界的详情,我们知道得不如周代的清楚。周人的宗教似乎比较殷人的单纯些,他们所想像的神鬼世界大致是这样:

封建社会之上有一个天王,所以神鬼世界之上也有一位上帝。封建社会里有大小封君,都统属于天王;所以神鬼世界里也有大小神祇,都统属于上帝。上帝是一位有意志,有人格的主宰,他很关心人间的事情,会得赏善罚恶,又会命令人王统治全世界,据说他还是人王们的始祖呢。

人王被称为天的儿子,所以天子服事上帝也应当像儿子服事父亲一般,应当时时刻刻把上帝放在心头,把最好的东西请上帝吃,把最好的娱乐请上帝享受。只有天子能够同天直接打交道,普通的人是无缘和上帝接近的。

上帝之外,最有权威的神祇便是掌管人们所住的土地的社神和掌管人们所吃的谷类的稷神。社神又称“后土”,他的名字唤做禹,又叫勾龙,他是受上帝之命下凡来平治水土的伟人。稷神又称“后稷”,他的名字就唤做稷,他也是受上帝之命下凡来播植谷种的天使。禹平定了水土,稷便在土上播了谷种,于是人们住的也有了,吃的也有了,感恩报德,把他们特别崇敬起来,所以“社稷”一个名词就成了国家的代名词。我们须知道:这原是农业社会所构成的观念。

日、月、星辰、山、川等在那时也已被当作神祇崇奉了。日、月、星辰的神能主使雪霜风雨的合时或不合时;山川等神又是水旱疠疫等灾祸的主管者。他们多半也有名字可查,如日神叫做羲和,月神叫做常羲,她们俩是上帝的左右夫人,日、月都是她们所产生的。商星的神叫做阏伯,参星的神叫做实沈,他们俩是上帝的儿子,原住在荒林里,整天的打架,上帝看不过,把阏伯迁到商丘,派他主管辰星(就是商星),把实沈迁到大夏,派他主管参星,使得他们俩永远不能会面。又如封嵎山的神叫做防风,据说,古时大禹在会稽山聚会群神,防风到得太晚,禹就把他杀死示威,因为他长得太大了,他的骨节撑满了一辆车。汾水的神叫做台骀,他因疏通汾水和洮水有功,受了上帝的嘉奖,被封在汾水为神。

此外还有许多各色各样的神祇,一时也说不完。如灶神叫做炎帝,能起火灾。宗布神(驱除灾害的神)叫做羿,能除去地下的百害。降福的神叫做勾芒,刑神叫做蓐收,他们都是些“人面鸟身”“人面虎爪”的怪物。

据记载,秦、齐两国所奉的神祇最是复杂诡异。秦文公梦见一条黄蛇从天上游下地来,以为这是上帝的征验,就作了一个鄜畤{音fūzhì}(鄜是地名,畤是祭神的所在),郊祭白帝。后来他又得到一块像石头的物事,也立了一个神祠,把它当做神祇去祭祀,——这位神被称为“陈宝”。秦宣公时又作密畤,祭祀青帝。后来的秦灵公(在春秋后)更在吴阳地方作上畤,祭祀黄帝;作下畤,祭祀炎帝。这四种颜色的天帝配上后来汉高祖所增立的黑帝,便是所谓“五方帝”。

齐国的特别祀典有八神,八神是(一)天主,(二)地主,(三)兵主,(四)阴主,(五)阳主,(六)月主,(七)日主,(八)四时主。这种祀典把阴阳与天地并尊,似是阴阳思想盛行后的产品,它的起源恐怕不会很早的。

人死了之后灵魂会变成鬼,鬼也很爱管人间的闲事,和神一样会得赏善罚恶;他们比神更接近人们,时常会得出现,会为人的祸患,人们看见他是很害怕的。

凡是鬼神都有受人祭祀的资格,那时的祀典是这样:

祭上帝的礼唤做郊,一年一次;也把天子的最有功德的祖先去配享,例如周人的始祖后稷,一面是稷神,一面又是配天而享的太祖。社稷神都有专祠,无论大都小邑,都有社稷庙;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有他们的社;社稷好比现在的城隍庙或土地堂一般,时时有受祭祀的资格。祭山川的礼唤做旅或望,也是极重要的祀典;祭祀它们大约也有一定的时间和次数。山川是神灵所聚的地方,《山海经》里记着祭山的礼数很多。据记载,只有天子诸侯才配祭祀山川。至于日、月、星辰以及其他的神祇的祀典,在当时自也有规定,但详细的制度已不甚可考了。

从天子到士都有宗庙去祭祀他们的祖先。宗庙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合祭众祖的太庙(以太祖为主),一种是分祭一祖的专庙。据说,除太祖和最有功德的祖宗外,寻常的祖宗的专庙,经过若干代之后,便因亲尽被毁了。

祭祖宗的礼最是繁琐,最重要的,有禘、烝、尝等祭。禘礼在孔子时已不很明白了,据我们的研究,禘只是一种平常的祭祖礼。烝、尝大概是四时献新的祭礼。每年祭祖大致有一定的次数。三年有一次大祭,唤做“殷祭”。

遇到有事时,便是鬼神的幸运临头了。建一处都邑,打一次仗,以及结婚、死人、生病等等,差不多都要祭祀。尤其是水旱等灾荒,鬼神更被看成救主。最有名的祷旱的雩祭,在干燥的北方大陆上,除平时举行以外,遇到灾荒,更要大事赛祭去挽救。

那时人把打仗和祭祀看成同等重大的国事,所以举行祭祀时非常慎重:在祭祀之前,主祭的人先要离开家庭到清净的所在去斋戒几天。祭祖宗的时候,要找一个人扮成他的模样来做供奉的具体对象,这叫做尸。祭神鬼的牺牲,多用整只的牛、马、羊、猪、狗等。或者像后世的办法,给神祇嗅嗅味道;或请尸来尝尝;或者把它焚毁了,或埋在地下,沉在水里,给神祇去着实的享用。焚给鬼神的布帛,也统是真的而不是纸做的。献给鬼神的玉不能摆一下就算了,要埋在土里或沉入水中。但鬼神也像小孩子一般,可以哄骗。“你们若答应我的请求,我便把玉献给你们,你们若不答应,我就把玉收藏起来了!”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圣人周公对待他已死的祖父的妙策。

诸神中最与民众接近的是“社”。大致每年春秋佳日有一次社祭的赛会。这时候,鼓乐、歌舞、优妓、酒肉和城里乡下的俏姑娘引诱得举国若狂。在齐国,也许因为民庶物丰,礼教的束缚比较轻,社祭的赛会特别使人迷恋:连轻易不出都城的鲁君有时也忍不住要去看看(社祭之外,只有年终合祀万物的蜡祭也具赛会的性质;据说举行蜡祭的时候也是“一国之人皆若狂”的)。国家每逢出兵打仗的时候,先须祭社,祭毕把祭肉分给将士们,这叫做“受脤{音shèn}”。得胜回来的军队要到社前献俘;有些国家有时且把最高贵的俘虏当场宰了,用作祭品。此外遇到大水、大火、日蚀和山崩等灾难,也须到社里去击鼓杀牲献币而祭。遇着人们有争执的时候,社更成为盟誓的所在。社神真是一个最好管闲事的神啊!

至少在殷代,已有占卜之法;到了周代,仍旧继续行用。卜的工具是用龟的腹甲或兽骨,先把它磨刮平了,在上面钻凿出孔;然后在孔中用火焚灼成坼裂的痕;这种裂文便是所谓“兆”,兆有吉有凶;所卜的事和卜得的兆的吉凶都写出辞句来,这便是所谓“卜辞”(卜辞刻在兆旁)。近年来在安阳殷虚发掘出来的龟甲兽骨很多,使得我们明了那时的占卜的情形。

周代除用卜法以外,又造出一种筮法。筮法的详细情形已不甚可考了。我们只知占筮的工具是用一种蓍草,它的兆象是用一种叫做“卦”的符号来表示。卦是爻积成的,爻便是—或历话——宗教与学术的符号;三爻叠起来便成一个卦。卦有八个,是历话——宗教与学术(乾),历话——宗教与学术(兑),历话——宗教与学术(离),历话——宗教与学术(震),历话——宗教与学术(巽),历话——宗教与学术(坎),历话——宗教与学术(艮),历话——宗教与学术(坤)。这些卦的起源怎样,到现在还是问题,不过我们知道,卦和蓍草一定有些关系。用两个卦叠合起来,便成功一个整卦,如历话——宗教与学术,便是“观”卦。整卦八八相乘,共有六十四个。每卦的卦和爻,都有吉凶的应验。卦有卦辞,爻有爻辞;这类辞句古代一定很多,到后来纂集成一部书,便是现在所传五经中的《易经》。

筮比卜的方法来得简便,所以在周代筮的应用范围较卜为广。但那时人看筮法不如卜法的可靠,因之有“筮短龟长”的批评。

在神鬼世界压倒人间世界的时代,宗教就是学问,巫祝们就是学者。巫是神人的媒介,神灵会降附在他们的身上,所以他们特别知道神鬼世界的情形。一定要精爽聪明足以与神灵交通的人才有充当巫的资格。祝是替人们祷告神祇的专门职业者,他们同巫一样能知道人们所不能知道的事情。巫祝与史又是一类人物。史本是掌管记载的官,但也兼管着祭祀卜筮等事;他们多是世官,又掌着典籍,知识愈富,所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博观古今,乃是当时贵族们最重要的顾问。他们会从天象和人事里看出吉凶的预兆,所以他们既是智囊,同时又是预言家。

但是,人本主义一起来,宗教便立刻失掉了权威。至少到春秋时,贵族阶级中已经渐渐产生出学者。如鲁国的大夫臧文仲能够立言垂世,他的孙子武仲又因多智而被称为圣人。此外,如晋国的大夫叔向,齐国的大夫晏婴,吴国的大夫公子季札,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学者;他们往往能够发挥人本的思想。最有名的,是郑国的大夫子产。他既博学多能,又能破除迷信,他首先打破了一部分封建制度下的旧习惯,他的思想比出世稍后的大圣人孔子还要开明。

正式的哲学系统却是到孔子时才开始建立的。孔子是第一个以私家教学为职业的人,他建立了一种近于人情的哲学。那种哲学是以伦理为根本,推衍到各方面。我们可以说:孔子的哲学只是一种伦理的哲学。

孔子的观念的中心是“仁”。“仁”这一个字,在较古的文籍里,大概只是礼仪周备或多才多艺的意思。孔子把它的意义变更了。孔子的所谓“仁”,有广狭两种定义:狭义的“仁”就是同情心,广义的“仁”则包括一切的道德,就是指完善的人格。所以孔子的伦理观念是以同情心为基础而推到一切的道德上的。但是单说一个“仁”,不大容易使人领会;孔子所提出的较具体的道德名词是“忠恕”。忠就是把心放在当中,诚恳待人的意思。恕就是推己之心以及人,宽容待人的意思。据他自己的解释:自己想要立身闻世,同时也要使他人能够立身闻世,这便是所谓“仁”;其实这也就是“忠恕”。忠恕合起来,便是仁的根本。他又曾对他的学生说:“我的道理是以一件原则贯通一切的。”据他学生曾参的解说,这一件原则便是忠恕,可见孔子是以忠恕贯穿一切的。

孔子又在许多道德条目中发现出一个抽象的原理,那便是所谓“中庸”。中就是无过无不及的意思,庸就是平常的意思。只要事事合乎中庸,便是事事合乎道德;所以中庸也就是仁的异名。

孔子所悬想的最完全的人格,是仁、智、勇三德合一的人格。以健全的智识和不怕的勇气去推行那同情心的道德,这就是完人了。

孔子的伦理思想虽然影响于后世很深,但统是平常的道理,没有什么很深刻的见解。他本是一位教育家,所以他贡献最大的倒是教育学说。他首先研究人性,以为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只因习惯的不同而分歧了;唯有上智和下愚的人是不为环境所改变的。因此,他以为大多数的人都可用教育熏陶成好人。他把人类分成上、中、下三等,以为中人以上可以同他说高深的道理,中人以下便不能这样了。他有了这种观念,所以主张因人施教,补偏救弊。他又以为研究学问应该从粗浅的起,然后循序进入高深;先要博学多识,然后加以贯通。他教人学习与思想并重,学而不思便无所得,思而不学便危险了。他因为教人思,所以他所主张的教育方式是领导的、启发的,而不是强制的和灌入的,这与现在的教育的主张大致相同。

他的政治思想,便比较是守旧的了。他主张维持封建时代的制度,提出一个正名的口号,要叫君臣父子们都依着原来的身份去做应做的事。上下有序,贵贱有等,才是治世的正常状态;如果上下贵贱失了次序,那便是末世的紊乱模样了。政治的目的,便是要把失序的紊乱模样改变成为有序的正常状态。

但是,他的政治观念也有较新的地方:他反对当时的“道之(民)以政,齐之以刑”的政治,而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办法。“德”和“礼”的下及庶民,便是他提倡成的。他又主张一种感化政治,要在上位的人持躬以正,用正道去感化人民。他曾把风和草比拟统治阶级的君子和被治阶级的小人,他说:“君子好比是风,小人好比是草,草是跟着风倾倒的!”这种主义似乎是把封建时代的家族政治“乌托邦”化了。

孔子的宗教观念更守旧了。他同商、周人一样迷信着上帝,以为老天爷会赏善罚恶。他曾说过:“上天已经把德付托在我的身上了,别人能把我怎样?”这简直是以教主自居了。他又迷信着命运,以为一切事情冥冥中都有预定的;事的成败利钝,人的死生穷达,都由于命而不由得人们自己安排。这“命”的观念虽然以前已有,但似乎到他更理论化了。

然而孔子对于宗教并没有什么兴趣,他高唱着“敬鬼神而远之”的主义。他又说过:“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他又不大说天命,更绝不谈神怪。在这里,他却是代表了春秋晚期的人本主义的思潮!

严格说起来,孔子只是个周礼的保存者和发挥者。但他把古代的制度理论化了,使得这种将要僵死的制度得到新生命而继续维持下去。他的大贡献在此,他所以为今人诟病也在乎此。但这究竟是中国的特殊社会背景所造成的事实,并不由于孔子一人的自由意志所决定!

在孔子同时,据后世的传说,还有几位大学者,如所谓道家始祖的老聃,名家始祖的邓析和那“言伪而辨,记丑而博”的少正卯;但这些人物或传说多半是不可信的。

春秋时代除了哲学思想以外,文学和科学等也有相当的进展。现存的《诗经》中便有一大部分是春秋时代的作品;这里面有深切的思想,浓厚的感情,美妙生动的文辞,已非西周时代枯燥生硬的宗教化和散文化的诗歌所能及的了。至于科学,较可叙述的有天文学和医学:天文学已能产生较精细的历法,医学也已有了能断人病症和生死的良医;虽然此时的天文学大致还被星占等迷信所掩蔽,医学也还染有巫术的色彩。

那时的艺术,看传世的工艺品,都很精细讲究,不亚于后世的作品。建筑物,据记载也已有了数里的宫殿。但是代表那时代的艺术,自然是为封建时代唯一的陶养性情的工具——音乐。那时的乐谱虽不传于后世,然而据记载,著名的《韶乐》已经能使我们的孔子听了之后三个月尝不出肉的滋味来了。在那时,乐与礼是并重的,都是贵族阶级人人必须学习的艺术。当举行祭祀宴会等典礼的时候,必须奏乐。奏乐时,有歌有舞。歌辞的一部分,便是现传的《诗经》。舞,最热闹的是《万舞》,《万舞》是许多武士左手拿着乐器,右手拿着雉羽,或两手拿着武器,摆舞出种种的姿势。这种乐舞一方面是娱乐,一方面还含有习武的作用。

据说,郑、卫两国的乐曲是最淫靡的;但是迷人的魔力却颇不小。这是一种新起的音乐,所以称为“新声”。大圣人孔子曾有“放郑声”的主张。又宋国有一种特殊的乐,唤做《桑林》,是在举行大典礼时奏的。有一次,宋人用了《桑林》接待当时的伯主晋悼公;舞队出来,前面用了大旗和雉羽做标帜,舞容很是可怕,吓得晋侯躲入房中,后来甚至于因受惊而生病;可见这种乐舞定是当时不经见的了!

春秋,是个野蛮到文明的过渡时代。这时代的思想,便是由神本的宗教进化到人本的哲学;同时各项学术也都渐渐脱离宗教的势力而独立。我们研究春秋时代的文化史的结果,终于不能不这样说!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bjzm/2491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