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百家争鸣

西周王朝起源于后稷而灭亡于褒姒?同样是弃婴,为何命运差异如此之大?

西周王朝起源于后稷而灭亡于褒姒?但男婴后稷成了周王朝的开朝始祖,女婴褒姒却成了导致西周灭亡的妖妇,为何命运差异如此之大?自古红颜多祸水,美女成了亡国的罪魁祸首。哪些是自古传承下来的说法,哪些又是后人加入的新内容?这个问题也存在于周王朝的祖先传说中。

西周王朝起源于后稷而灭亡于褒姒?同样是弃婴,为何命运差异如此之大?

周的祖先传说

周的祖先传说在《史记·周本纪》的开篇就有所记载。殷商的祖先传说与鸟卵相关,而周的祖先传说则与巨人相关。《史记·周本纪》开篇如是记载: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

这段文字的最后是“别姓姬氏”,而我们知道所有人是到战国时代才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氏,春秋时代首领拥有自己的姓。随着城市之间人口流动加剧,使用汉字的人口也不断增多,到春秋中期以后逐渐产生了氏。在周的时代,氏还没有出现。因此这部分描述肯定不是自古传承下来的说法。此外,那些先于夏王朝时代的帝王传说皆是战国时代以后才出现的。这些帝王的相关事迹也不是自古传承下来的。

接下来谈谈“姓”与“氏”的问题。在汉字不断传播的过程中,城市国家的首领称为侯。人们用来称呼这些首领的就是“姓”。同姓诸侯被看做是同族人。比如被看做与周同族的诸侯(我们先不管他们是否真是同族)都被称为“姬”。

铁器的普及给春秋战国时代带来了空前的社会变动。耕地激增,城市数量也急剧上升。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形成了一种与传统人际联系方式不同的新秩序。城市里聚集了不同出身的人,这些人将各自的出身称为氏。氏在城市居民之间越传越广,最后所有人都有了自己的氏。

正因如此,将姬氏说成姓,这种说明方法本身就是姓与氏已经没有区别、混为一谈的时代的产物。这应该是周朝以来的诸侯灭亡以后的事了,估计是汉代以后才有的说明方法了。

当我们将这些后世加入的部分剔除干净后,剩下的就只有周的祖先受精于巨人这点,以及周的祖先具有与生俱来的神性并掌管农业这点了。这些内容很有可能是自古传承下来的。

褒姒的传说

后稷的母亲踩到巨人足迹,于是生了后稷。但是后稷刚出生时,据说被认为是不祥之物。有一个与这个不祥相关的传说据说跟西周的灭亡有关。这段记载也是脍炙人口的故事。

公元前781年,幽王即位。幽王宠爱褒姒,生了伯服。周幽王打算废太子而立伯服。于是祸起萧墙,引发了内乱。人们都认为内乱是因褒姒而起。关于褒姒,有以下这样一段传说,记录于《史记·周本纪》。

昔自夏后氏(夏王朝一族)之衰也,有二神龙止于夏帝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夏帝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乃吉。于是布币而策告之,龙亡而漦在,椟而去之。夏亡,传此器殷。殷亡,又传此器周。比三代,莫敢发之,至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庭,不可除。厉王使妇人裸而譟之。漦化为玄鼋,以入王后宫。后宫之童妾既龀而遭之,既笄而孕,无夫而生子,惧而弃之。宣王之时童女谣曰:“檿弧箕服,实亡周国。”于是宣王闻之,有夫妇卖是器者,宣王使执而戮之。逃于道,而见乡者后宫童妾所弃妖子出于路者,闻其夜啼,哀而收之,夫妇遂亡,奔于褒。褒人有罪,请入童妾所弃女子者于王以赎罪。弃女子出于褒,是为褒姒。当幽王三年,王之后宫见而爱之,生子伯服。

同样都是弃婴,但男婴后稷成了周王朝的开朝始祖,女婴褒姒却成了导致西周灭亡的妖妇。

自古红颜多祸水,美女成了亡国的罪魁祸首。类似的还有商纣(帝辛)宠爱妲己的传说。《尚书·牧誓》中有批判纣王的内容,如“惟妇言是用”。《左传》中也有晋叔向欲娶美女为妻却遭遇其母阻拦一事(昭公二十八年)。晋叔向想娶的那个美女曾经害死了三位夫君、一位国君、一个小孩。

这里我并不是想谈论男女关系发展的各个时期,只是想说我们将男女关系与亡国联系在一起讨论,其前提是君主的权力发展到了足够强大的阶段。这一时期通常认为是战国时代。

看来褒姒的传说也是比较新的东西了。

说到新,我们不得不注意这个传说中出现了两条龙。因为这两条龙与汉王朝开国皇帝刘邦有着某种联系。这就是刘邦之母刘媪的祖先刘累的故事。

龙的漦(涎沫)没有完好存于箱中传到汉代,因为周厉王打开了它。所以事情就很奇怪了。与龙扯上关系的应该是汉高祖刘邦(此后汉王朝日益兴旺繁荣),而非周厉王(此后周王朝日益衰敝)。这一汉代的主张可在此窥见一斑。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bjzm/19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