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百家争鸣

战国时代文字究竟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是如何统一的?

历史大观园 百家争鸣 2020-05-20 21:40:06 0 嬴政

《说文解字》讲述的书体

汉字的书体分为篆书、隶书、楷书(今隶、真书)、行书、草书等。其中,除了篆书和隶书外,其余的都是在汉代以后才形成的书体。开始人们将文字记录于木简之上,后来到了汉代,人们发明了造纸术并不断加以改良,于是用纸张写字便逐渐普及开来。

东汉时期,许慎创作了《说文解字》一书,书中前言部分采用的是篆书,作者还对篆书做了说明。指出篆书是秦始皇将以前的文字加以删减改良而形成的书体,因此作者将秦始皇以前的书体称为大篆,秦始皇时期创作的书体则称为小篆。

隶书以及由其发展形成的楷书,除了笔画的方正程度外,基本是相同的。两者都是较为方正的字体,而篆书的笔画则比较圆转,即便将篆书写得方方正正,也无法成为隶书。

行书是比楷书随便的字体,而草书则是将楷书的笔画加以大胆省略,草率、迅速写就的字体。

长久以来,人们都是根据《说文解字》来论述篆书,将篆书与后代的书体做比较,认为小篆与隶书之间的笔画差别是非常巨大的。但是,近几年出土了秦朝以前的文字,而且还出土了许多汉代的隶书资料,经过对比人们发现:许多篆书似乎就是将方正的隶书笔画加以圆转而形成的。所以除了字体是方正还是圆转的外形区别外,仅从笔画数的差异来研究篆书和隶书,是无法将两者区别开来的。为此,我们下面将根据字体是方正还是圆转来对篆书和隶书进行说明。

《说文解字》认为大篆是周宣王时期史籀所创,并将其称为“籀文”加以介绍。书中把经书体等书体作为古文,与籀文分开进行了介绍。《说文解字》对历史的认识沿袭了战国时代以来的观点,认为经书是孔子所作,《春秋》传为左丘明所作。不过《说文解字》创作的依据都是战国时代的资料,所以在对其进行探讨的时候,最多只能追溯到战国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说文解字》一书在追溯历史的时候,对战国时代的领土国家毫不关心,只把周代作为天下的王朝来记述。

《说文解字》关于书体的见解,奠定了历代书体观的基础。但是,我们参照实际字体来看的话,得出的结论却与这种书体观完全不同。

殷商的文字有甲骨文和金文,周代的文字有金文等。到了春秋时代,金文呈现出了地方特征,再后来到了战国时代,文书行政开始,行政用的书体形成。下面我们对此进行一下说明。

战国时代的文字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秦始皇在施行统一政策时,对文字也进行了统一。既然对文字进行了统一,那就说明之前使用的文字是各不相同的。将该记载用事实加以说明,便形成了图48的文字统一图。

可是,这个图存在很大的问题。如果不是每个国家都在一直使用图中列举的文字,那么这个图便毫无意义。而且,从收集来的各类资料来看,如果文字使用的场合不同,则文字的风格也截然不同。即便是用于同一场合,如果承载文字的材质不同,文字风格也不尽相同。

如今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上述图中列举的齐国文字是别字。

刚才提到了文字风格的问题,严格来讲,注重部首构成的是“字形”,将篆书、隶书等加以区分的是“书体”,在同一书体下展现出的每个人的差异等则是“文字风格”。

战国时代文字究竟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是如何统一的?

48 所谓的秦始皇文字统一图 这些字乍一看仿佛是统一了各国的文字,但字的来源却是章(印章)、竹简以及青铜器。各国用的材料各有不同。而且,这些字究竟是来源于哪个国家,标准也并不明确。事实上,通过对战国时代各国的材料进行清查发现:各国用于青铜器、章、货币、竹简、帛书的文字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说这里列举的字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所以,这个图展示出来的文字统一是站不住脚的。实际上,文字的统一应当是包括各种多样性在内的、将各国竹简文字用秦国的隶书加以统一。带*标志的是存有争议的字,有人认为是别字(聿)

再将话题转回来,上图总结了天下存在各种各样的文字,事实上,即便是在同一个国家当中也能找出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字。

是刻在石头上的字,还是铸在青铜器上的字?是刻录的字(在战国时期发现了用于将字刻于青铜器上的铁器),还是铸入货币的字,抑或是写在竹简上的字?根据场合以及时期、工人的构成等的不同,文字风格也迥然不同。

上图所用文字虽然是各个国家的代表文字,但也只不过说明:由于场合以及时期、人的不同,造成文字的风格也各不相同。这并不能成为证明文字统一的图。

那么,在历史上文字究竟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是如何统一的?

在前文当中我们也讲过,汉字在商王朝开始使用,被周王朝继承,到了春秋时代又被传播到了各国。从商王朝到周王朝,统治阶级独占了文字的使用权,所以并没有形成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即便如此,在商王朝和周王朝创作的文字当中,也可以看出有多种不同的文字风格。

春秋时代刚开始继承周王朝汉字的时期,也并没有形成各国独特的文字风格。越国等创造的鸟篆书体除外。鸟篆是将从西周继承的金文书体的笔画末端加以延长而形成的,再附加上以鸟形为主的装饰成分,所以得名“鸟篆”。看上去鸟篆与金文完全不同,但如果将鸟状装饰部分去掉,就会发现它其实就是刚刚继承来的西周金文。

还有一种例外是为了着重强调本国的传统,不愿与周代文字雷同,所以特意创造出新的汉字。当然,这种文字也不是仅仅创造国拥有、别国一定没有的,也并不意味着各国的文字互不相同。

此外,在刚刚继承了汉字的时期,由于使用上的不习惯等原因造成写出的文字风格也有差异。当然,这种不太惯用的字并没有一直被使用下去。

由于汉字是通过师承关系流传下来的,因此其中也有个人的差异。在同一语言“工房”中一般是不会产生个人差异的,但是商王朝和周代都有许多“工房”。也有很多不太惯用的字。根据城市和工房的不同,含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汉字也在各地分别流传开来。意思相同但表现不同的说法也逐渐形成。到了战国时代,这些城市和工房都被收归中央直接管辖,这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也被集中到了中央。这样一来,到了战国时代,便形成了前代流传下来的多种文字风格和说法混杂存在的局面。

秦为了展示自己的特殊性而创造的书体

领土国家推行文书行政,将天下的小国分别消灭,取而代之设立县进行管理。这种文书行政使用的文字与以往祭祀用的文字大不相同。

祭祀用的文字一般会花费很多时间写成铭文,巫术的色彩非常浓,字的笔画也很复杂。文书行政用的文字更加注重传达机能,有时还需要写很多字,所以它的文字笔画自然就会逐渐简略。

在文书行政用的文字出现以后,汉字开始出现分场合使用的不同书体。一种是祭祀用书体,笔画比较繁琐;另一种是文书行政用书体,笔画比较简略。笔画省略的情况根据时期不同也有所不同,所以即便是在同一国家,如果所处的时期不同,所用汉字的省略状况也不尽相同。

简略字通过天下的交通网络传到了各国。由于祭祀用文字采用的是传统的金文书体,所以在各国并没有出现太多差别。虽然有时候这种传统书体也会受到简略字的影响,但终究没能形成各国独有的特征。

然而,在本书中也曾多次提过,有国家将其制度的独特性反映到了文字上,这个国家便是秦国。秦国为了彰显自己的独特性而采取的措施之一便是创造出了特殊的文字,这就是隶书。

自西周金文以来,文字笔画都是以圆转为特征的,这便是篆书体系。在战国时代,不只是祭祀用文字,即便是行政用文字采用的也是篆书的一种,其笔画都比较圆转。然而,秦国行政文书采用的则是特殊的方正体文字。

墨和毛笔的改良也促进了这种方正文字的扎根。其他国家所用的墨大多比较浓重,而毛笔则缺乏韧性。秦国对此加以改良,采用较淡的墨和有韧性的毛笔来写字,这便促成了隶书的普及与发展。

隶书是秦国的文书行政使用的书体。

秦始皇统一文字并不是指用一种文字代替所有分散不同的文字,他主要是突出了秦国的文书行政用书体,将隶书确立为天下共通的官方文字。祭祀用的文字虽然各国差异不大,但是也有些微的细小差异。所以秦始皇统一文字也并非全无意义,只不过在统一的前后文字的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如果仅仅着眼于祭祀用文字,即便加上因工人个性而导致的差异,恐怕也是难以说清秦始皇的文字统一大业的。

秦朝文字统一的实质是文书行政用的文字—隶书的普及。这一点,通过观察出土文物便可立即得知,可是不知为何还有许多人没有弄明白。

其原因应当归结于近代以后的国民教育以及出版文化。自秦始皇统一以来,文字的规范化(《康熙字典》也包含在内)和多样化一直并存。人们对于文字的规范化比较重视,但对文字的多样性却疏忽了。在国民教育体制下,人们通常想到的便是印刷体,甚至对于“点”“捺”等细节也展开热烈讨论,仿佛这些才是汉字的本质所在。所以,以这种严格的规范化的眼光来设想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情形,那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呢?—结论想必大家已经猜到了,那便是臆造出了前面那幅文字统一图。

战国时代文字究竟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是如何统一的?

49 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诏书 这是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天下的铜铭文拓本(《小校经阁金文拓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在开始两行写道“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通常青铜器的文字都采用笔画比较圆转的篆书,但该诏书采用的却是笔画方正的隶书

之后的战国文字

由于秦始皇的统一,使得原本应当被否定掉的文字也被继承了下来,而且这些文字还以实物的形式留存在了世间。三国时期的曹魏创作了三体石经,将经典文献刻于石碑之上,所谓“三体”,指的是古文(战国时代的文字)、篆书和隶书,用这三种文字刻写同一文献。该石经现仅存一部分,这仅存的部分也对古代文字的复原和研究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通过写刻这些经典,战国时代的各种文字知识得以流传下来。

在公元3世纪中期出土的战国时期魏国的编年体史书《竹书纪年》也正是利用上述文字知识进行解读的。《竹书纪年》曾在统一战争中遗失,所以汉代人不知道它的存在。但是在其出土后,当时的学者利用上述文字知识对其迅速做了解读。到该书又在北宋、南宋之间失传为止,《竹书纪年》对世人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再后来,战国文字知识的继承关系便模糊不清了,虽然世界是多样性的,但是有关这些文字的知识却从世人的头脑中消失了。可是到了近些年,人们又发现:关于这些文字的知识仍然以某种极其细微的形式传承了下来。

宋代郭忠恕编撰的《汗简》以及同时代夏竦编撰的《古文四声韵》,都是介绍特异书体的文献。这些异体字常常被好事者用来炒作,或者被用于制作佛教、道教的护身符等。但是这些异体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却受到了世人的瞩目,因为简化字改革(这也是严格的规范化的一种)参照的便是这些字。

在竹简出土时,人们曾经最为烦恼的是许多字根本不认识。关于战国时代书体的知识也都已失传。但是有些曾经参与过简化字改革的专家发现了《汗简》及《古文四声韵》的价值,因为这两本书中的异体字保存了许多战国时代的书体。于是,根据这些书体知识,竹简的解读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可以说,《汗简》和《古文四声韵》是一把开启历史之门的钥匙。

最近又出土了许多刻有《老子》等内容的竹简,通过将它们与现代文进行比较,人们可以更加直接地研究战国时代的书体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bjzm/139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