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评论

粟特人的登场——粟特网络

历史大观园 历史评论 2020-06-14 17:31:44 0


汉文史料中的粟特人的分辨法

粟特商人在汉文史料中是如何被称呼的呢?直到现在,在西元第一个千年的范围内,若是「商胡、贾胡、客胡、兴生胡、兴胡」或者「胡商、胡客」的话,几乎都被视为伊朗系商人以及西域商人。但是,本书要更进一步地提出这些人有许多都是粟特商人的看法。我认为尤其是唐代的「兴生胡」以及简化后的「兴胡」是接近百分之百,而「商胡、贾胡、客胡、胡商、胡客」裡也有十之八九是粟特商人。

然而,关于从后汉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胡」,目前则必须暂且慎重看待。即使这个时代的「商胡、贾胡、客胡、胡商、胡客」确实是西域商人,可是从塔里木盆地的各绿洲都市国家来的非汉人(包含龟兹人、焉耆人在内的吐火罗人;于阗人;楼兰人等)商人不在少数,甚至有些情况下是指远从印度或波斯来的商人,所以无法轻易断定是粟特商人。例如六世纪的《洛阳伽蓝记》卷三裡面,「自葱岭已西,至于大秦(=东罗马帝国),百国千城,莫不(向北魏)款附(听从)。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涌入国境地带)」,而且同书裡面也出现「乾陀罗国胡王」或是「波斯国胡王」的用语,因此「胡」未必是指粟特人。

粟特人的登场——粟特网络

粟特商人 左图为三彩陶俑;右图为丝绸之路的粟特商队领导陶瓷小雕像,穿著独特的粟特戴帽。

像这样子,「胡」与有商业含义的商、贾、兴生或是意指旅人的客结合,是容易理解的。然而,问题就在于「胡」与其他以外的词语结合时,出现「~胡」「胡~」的情况,例如「诸胡、杂胡、西胡、胡人」或是单纯的「胡」。虽然汉语的「胡」基本上是指「夷、戎、外国人」,可是根据时代或地区的不同,意思也自然发生变化。以被称为「五胡」的匈奴、鲜卑、氐、羌、羯为代表,常常是用来指称中国北部至西北部及其外缘的游牧骑马民。

来往中国的粟特人,基于汉文文书有行政上的必要,似乎被要求起一个汉名。此时,他们就採用所出身都市名的汉语作为姓氏,以康国(撒马尔罕)、安国(布哈拉)、米国(弭秣贺)、史国(羯霜那)、何国(屈霜你迦)、曹国(劫布呾那)、石国(塔什干)、毕国(波伊肯特)为由来的姓氏是康、安、米、史、何、曹、石、毕。甚至,虽然无法特别确定出都市名,可是直到最近有研究认为罗、穆、翟姓也可以列为粟特人的姓氏,今后将这些一併称为「粟特姓」。但是,必须要留意的是康、安、米以外的粟特姓,也是汉人本来既有的姓。因此,在西元后的汉文史料裡面搜寻粟特人和粟特商人时,留意「胡」和粟特姓,以及与作为总称的粟特、窣利有关联的地方,是可靠的方法。光是从粟特姓或者是与商业关係用语结合的「胡」来判断的话,太过危险了。

粟特网络的推测复原

透过前述的粟特语古书简,可以清楚知道往东方发展的粟特商人的足迹,最晚在四世纪前半已经到达了中国,可是从前学们在汉籍中发现到的一些零星却有力的史料可知,这样的情况甚至能够追溯到更早以前的后汉到三国曹魏的时代。还有,直到最近在四川省发现,而且刚在《文物》二〇〇四年第九号发表,汉代的磨崖图上面所描绘、形貌特异的集团极有可能也是粟特人。因为根据后汉到南北朝再到隋代的史料,在中国能够明显看到粟特人的活跃与足迹的就是在河西地区,其次则是包含长安、洛阳的关中和中原地区以及与之并列的四川地区。想当然耳,粟特人从西域进入中国,通过天山南路的北道或者南道,前往河西走廊是最便利的。之后,再往东前进可以到达长安、洛阳方面,南下的话可以到四川,甚至再往东也可以到江南。还有,比天山南路南道更加南边的青海路,别忘了也是丝路的线路之一,从青海地区既可以自由地前往关中和中原,也能到四川地区。四川在近现代给人的强烈印象是内陆地区,可是在以陆上交通为中心的时代,比起现在,是非常方便的交通要衝。

粟特人的登场——粟特网络

粟特网络 横跨东西的网络越过了戈壁,往北方的蒙古草原延展。

另一方面,前往游牧民族的根据地蒙古高原,虽然可以从河西地区北上,可是比较简便的路径是从索格底亚那直接进入草原之道,抵达位于现在乌鲁木齐东方的天山北路要衝——北庭(庭州;Bechbaliq,别失八里),接著再越过阿尔泰地区。顺带一提,粟特人一旦进入到中国中枢地带的关中、中原地区,可以从这裡北上前往内蒙古,有好几条路径可以越过戈壁沙漠,通常会择一利用。

要展开有利的远距贸易,关于商品价格或道路安全等的资讯乃是第一要件。蒐集情报需要建立人脉网络,为了活用像这样横跨硬体、软体两面的人脉网络,在位于丝路交叉口(网眼)的各个据点必须有效配置人员。因此,粟特商人们必须和家人、亲戚,或者是同都市出身的伙伴间组成团队,互相帮助。虽然有程度之差,可以联想到现代的跨国贸易公司也是在世界各地成立据点形成网络。可惜的是,我们没有足够的史料可以完全复原那样的具体网络,所以在这裡是列出后汉至唐代的粟特人集团确实居住过的帕米尔以东的都市名以及地区名,希望有助于想起他们的网络是如此辽阔。

虽然说是集团,不过少则数人及数户家族,多则超过千人以上,规模不一。在学界,称这个为殖民聚落、殖民地、社群,或者是贸易离散族群(trading diaspora)等不同用语,但是不管哪一个都含括了都市内居留地的概念。关于形成聚落最少要几户以上之类的,其实并没有共识,根据不同的研究者各自抱持的印象也有差异。儘管如此,在地图上标示出发现粟特人集团存在的都市、遗迹和墓地,以及明确显示粟特人足迹的碑文或岩壁铭文的地点,划线连结起来(这项作业就交由读者参考本章内容与本书卷头的地图自行处理),就会浮现令人惊叹的网络。当然这项作业的漏洞在于没有足以称为聚落的最低户数限制,也漠视了后汉到唐代的六百年到八百年的时间差,因此严格说来作为历史家的工作并不周到。可是,考虑到如我前面介绍粟特商人的特徵是「利之所在,趋之若鹜」,这样划出来的网络应该具有不仅仅是参考的价值,在此将之命名为西元第一个千年的「粟特网络」。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xh/692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