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评论

回鹘的登场与安史之乱——回鹘帝国与摩尼教

历史大观园 历史评论 2020-06-14 17:30:25 0


古代回鹘人和粟特人

与唐朝势均力敌的突厥第二帝国的全盛时期是比较短的,在毗伽可汗死后便急速衰退,取而代之的是回鹘帝国(东回鹘可汗国)的兴起。当七世纪铁勒集团整体受到唐帝国的羁縻制度统治时,古代回鹘族曾一度跃上檯面,但是成为主角在中央欧亚东部的历史舞台上灿烂登场,则是自八世纪中叶开始。

首先,七四二年拔悉密、葛逻禄、回鹘三者的联合军队击败了一直以来称霸中央欧亚世界东半部的突厥第二帝国的骨咄叶护可汗,推举拔悉密的首领阿史那施为新可汗,实际上形成三强鼎立的体制。对此,突厥遗民推立乌苏米施可汗与之抗衡,但是在七四三到七四四年遭到联军捕捉杀害,他的首级被送达长安。

七四四年,回鹘和葛逻禄联手,打败一直占上风的拔悉密,回鹘的首领骨力裴罗即位为初代可汗,也就是回鹘帝国初代的阙毗伽可汗。隔年七四五年,葛逻禄与回鹘反目,率领核心部众从蒙古高原西部的阿尔泰一带叛逃到西部天山一带的七河地区。

就这样子,回鹘帝国取代了突厥第二帝国,从七四〇年代至八四〇年代为止的大约一百年间称霸漠北。根据第二代葛勒可汗磨延啜的记功碑即「希乃乌苏碑」(?ine-Usu Inscription,中国称之为「回纥英武威远毗伽可汗碑」,也称「葛勒可汗碑」或「磨延啜碑」)的记载,在他统治的七五七年时,在色楞格河流域徵调汉人和粟特人的工匠建立了白八里(bay bal?q)城,「白八里」在回鹘语是「富贵的都城」的意思,因此在汉籍裡记载为「富贵城」,这不是为了游牧的回鹘人而建的,而是让外来的粟特人或汉人居住的。显而易见地,回鹘帝国与过去的柔然、高车或是突厥第一帝国、第二帝国相同,从一开始就利用粟特人的经济外交手腕,透过史料也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可是,在这裡必须要注意的是回鹘在蒙古草原中建设都市,与以游牧文化自豪的回鹘人本身的「定居化」或是「文明化」是截然不同的,必须区别清楚。

回鹘的登场与安史之乱——回鹘帝国与摩尼教

回纥英武威远毗伽可汗碑

那麽,古代回鹘在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一般最为人知的是在镇压安史之乱——把唐代史分为前期(初唐、盛唐)和后期(中唐、晚唐)的分水岭——上相当活跃,立下大功让唐朝的生命得以延续,以及把摩尼教作为国教这两点。

七五五年爆发的安史之乱使唐朝陷入存亡之秋,当时回鹘出动强大的骑马军团凭藉武力救了唐朝是事实。在那之后,回鹘对唐朝占有优势地位,所以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要求。还有,与回鹘密切往来的粟特商人也狐假虎威,在中国为所欲为,垄断了以绢马交易为首的内陆丝路贸易利益。到目前为止,本书一贯强调的粟特商人传统,即使到了唐朝/回鹘并存的时代也依然持续著。

只是,与过去有很大差异的是,粟特人与回鹘密切结合的背景乃是摩尼教的存在。根据历史学、文献学和考古学的研究,不管是哪一个都主张:粟特人的宗教从西元前后到伊斯兰化之前,一直都是以琐罗亚斯德教为主流,因此只有进入东回鹘的粟特人才十之八九是摩尼教徒,这是极为不可思议的。儘管如此,让摩尼教在回鹘得以传播、普及的媒介人物,所有的环境证据都指向是粟特人。这个问题,与经常要肢解家畜的游牧民族回鹘为何要改信比佛教更彻底禁止杀生的摩尼教,二者至今仍是学术界的谜题。

摩尼教在世界史的意义

摩尼教是在三世纪前半由生长于西亚世界的巴比伦的伊朗人摩尼创立,这裡是宗教熔炉,他以希腊化时代折衷主义之一的诺斯底主义(Gnosticism)所拥有独特的二元论为核心,再融入从琐罗亚斯德教、犹太教、基督教等吸收到的思想,创造出二元论(光与暗、精神与物质、善与恶)的折衷宗教。

摩尼开始传教后不久就到东方展开传道之旅,即使在佛教文化圈的印度西北部也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功。之后,他回国时,波斯萨珊王朝已经取代帕提亚帝国(安息)在西亚确立霸权,他向国王沙普尔一世传教,成功让国王皈依,其结果是可以在广大的帝国内自由传教。

回鹘的登场与安史之乱——回鹘帝国与摩尼教

身穿白袍的摩尼教教士

于是,摩尼教极盛一时,但是在沙普尔一世死后不久,做为传统波斯民族宗教的琐罗亚斯德教势力展开反扑,摩尼被处死,信徒们也受到严重迫害而四处流散。但是,从最初就跨越血统或民族的框架,作为广受欧亚非大陆各个民族接纳的「世界宗教」,摩尼教从摩尼在世的时候就派遣传教团前往四处,扩及范围西起大西洋东至太平洋,在各地流传相当久远。在西方基督教占优势的地区则是和基督教,在东方佛教占优势的地区则是和佛教,时而共存,时而发生摩擦,因应不同时空的各种局面并相互影响,在世界史的意义绝对不小。

例如在地中海一带,担任希波城主教的圣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三五四~四三〇年)透过与摩尼教的激烈争辩,为基督教确立了自己的教义,正是二者互相影响的典型。另外,在中亚与佛教相遇的结果,不只是摩尼教自身的佛教化,反过来对北传佛教的变貌与发展也造成很大的影响。还有,摩尼教对东西文化的交流,例如天文、曆学、思想、传说、文字、绘画、音乐、书籍格式、装订法等,也有莫大贡献。

在匈奴和贵霜王朝兴起之后、伊斯兰化以前的中亚,对其历史和语言文化上影响最为深刻的宗教,当然就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可是,另一方面在三世纪的波斯萨珊王朝统治下成立的摩尼教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八世纪后半以降势力强大的回鹘,是世界史上唯一把摩尼教视为国教而加以尊崇的国家,因此中亚、摩尼教史与回鹘史的关係密不可分。不谈回鹘,就无法谈论中亚史,而不谈摩尼教,也无法谈论回鹘史。故此,若撇开摩尼教不谈,中亚史也就无法成立。

摩尼教和回鹘的邂逅

把摩尼教导入回鹘的最大功劳者是第三代的牟羽可汗,有事实指出七六二至七六三年牟羽可汗在发生安史之乱时进驻中国本土的期间,在洛阳认识摩尼教僧侣,将他们带回本国,一般咸认这是摩尼教在回鹘传播的契机和时间点。

但是,根据用古回鹘语写成的长文〈牟羽可汗入教记〉(柏林/布兰登堡科学院所藏U72&U73),他改宗摩尼教并不顺遂,遭到保守的反摩尼教势力的坚决反抗,此外也可推断摩尼教是和粟特商人密切结合而流入回鹘。而且,透过本文也可窥见牟羽改宗摩尼教有可能是在七六三年以前。若一併考虑到七六一或七六二年在焉耆的摩尼教寺院裡,在一片喜气中开始製作这首被称为「Mahrnāmag」的华丽的摩尼教讚美诗集,就更加提高了这个可能性。能够让中亚的摩尼教徒欣喜若狂的,莫过于回鹘可汗的改宗吧!相反地,牟羽改宗摩尼教的背景,被认为应该是想要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利用粟特网络。

回鹘的登场与安史之乱——回鹘帝国与摩尼教

回鹘帝国(东回鹘可汗国)王族的系谱 阙毗伽灭掉突厥第二帝国而称霸漠北。并因为阿跌氏的颉于迦斯推翻了药罗葛氏王朝,即位为第七代可汗而实现王朝交替。

牟羽可汗在成功镇压安史之乱达成伟业之后,为了更加巩固权力基础,基于想要获得丝路贸易利益的经济理由,再加上利用商人和摩尼僧收集国际情报的政治理由,对摩尼教徒粟特人愈来愈礼遇,甚至赐予他们职掌机要的地位。即使如此,摩尼教并非在牟羽时代就立刻国教化,因为牟羽对摩尼教的热衷略显急躁,遭遇到国内保守派的坚决反对,七七九年集结反摩尼教势力的顿莫贺达干发动政变,把牟羽杀害。

于是,顿莫贺即位为第四代可汗,之后摩尼教暂时被迫在回鹘帝国内销声匿迹,其影响程度之大,导致在中亚以粟特人为首的摩尼教徒的狂热也一时衰退。儘管如此,因为回鹘为了继续掌握丝路,必须依赖粟特商人的协助,所以最迟是到了七九〇年代,摩尼教在回鹘再度复活。

东部天山一带几乎置于回鹘的完全统治之下,是在八世纪末的北庭(别失八里)争夺战胜利之后。在这场北庭争夺战相当活跃的回鹘宰相兼将军——阿跌氏出身的颉于迦斯,后来成为第七代怀信可汗,摩尼教名符其实被奉为国教,摩尼教徒粟特人比牟羽时代更受到礼遇。北庭争夺战以后,包含吐鲁番盆地在内的东部天山一带整体都在东回鹘的势力底下。回鹘掌控了自过去以来有多数粟特人居住的吐鲁番盆地和焉耆地区等各绿洲都市,不难想像更加速了回鹘的摩尼教发展。

根据柏林所藏的吐鲁番出土回鹘文书U1,八〇三年的羊年,回鹘的怀信可汗来到高昌,与位于此地的摩尼教会东方大司教区的最高首领「慕闍」(mo?ak)会面,商量向蒙古地区派遣三位「默奚悉德」(Maxistak,摩尼教团处于第三教阶的领袖)一事。另一方面,从「九姓回鹘可汗碑」也可知道,当时的蒙古高原摩尼教会的领袖是处于第二教阶的「拂多诞」(avtadan),因此可知怀信可汗想要重新召集「默奚悉德」到本国,藉此强化摩尼教团的组织。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xh/690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