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争夺与反争夺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2:21:20 0

刘邦的后宫

这里主要讲三个女人,刘邦后宫的三个女人。

后宫第一夫人:吕雉。

吕后是刘邦的元配夫人,当年身为富婆的她委身下嫁刘邦,后又在楚汉之争中被项羽擒至楚营中达三年之久,但好在最终在“求和阴谋”中成功逃出了魔爪。都说人是会变的,刘邦当了皇帝后,吕雉也完成了蜕变,由一个村妇变成了一个皇后,言谈举止竟很有风度,不愧是出自名门豪世之家啊!

打仗的时候,这个女人没有巾帼之风的表现,但她当了皇后,注定将登上历史的舞台成为主角了。在刘邦的后宫尔虞我诈之争的表演中,离不开总导演吕后的精心策划啊!

后宫第一美人:戚姬。

前面已经说过了,刘邦在彭城兵败逃离项羽追杀的过程中,成功地泡到了号称楚国第二枝花的戚姬戚美人。那晚在陋室的萍水相逢,戚姬把自己的处女之身完完全全交给了一个其貌不扬却气宇轩昂的半百老头,这个老头正是现今的大汉皇朝的开国皇帝——刘邦。

也就是那一夜风流后,这戚姬竟怀孕,并且还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刘如意。刘邦得到了天下后,他哪里会忘记这位朝思暮想的大美女呢?马上就把她接到宫中来了。她的到来,很快就把刘邦的心给吸引过去了。再加上她有白白胖胖的儿子做保证,因此,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大有“一鹤冲天”之势。

也正是因为这样,吕后马上把戚姬列为后宫黑名单榜首人物:这个戚姬才是自己的心腹之患啊。

后宫第三人:薄姬。

薄姬同样是一位绝世美女,原本是魏王魏豹的宠人。魏豹后来不识时务背叛刘邦,致使韩信大军压境,最终落得个落坡的凤凰不如鸡的可悲下场。后来,刘邦无意中对薄姬的“惊鸿一瞥”成就了一段露水姻缘。

当时在战乱中,吕后被囚禁在项羽的大营中,戚姬还在偏僻的小山村里。只有这个从魏豹身边抢来的女人——薄姬,被刘邦时时带在身边,哪怕是在逃跑的过程中也不舍不离。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薄姬跟着魏豹时,魏豹总想她能为自己生个儿子,但她的肚子就是不争气。事实证明,还是刘邦的威力大,薄姬跟了他后,居然奇迹般怀孕了。十月怀胎后,薄姬生下的也是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刘邦给他取名为刘恒。母凭子贵,有了儿子的撑腰,薄姬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也就节节攀升起来。

从上面我们可看到,刘邦身边最红的三个女人,各有各的特点。比如说吕后虽然人老珠黄,但拥有元配之宜,这是她最大也是最不可动摇的优势。而戚姬和薄姬虽然不是元配,但却拥有着如花般的脸蛋儿,年轻美貌是她们最大的优势。

薄姬虽然无力撼动后宫的格局,但正是因为她的存在,使得后宫之中充满了更大的变数和悬念。

至于后宫三强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她们各自生有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

吕后生的儿子叫刘盈(太子),戚姬生的儿子叫刘如意(赵王),薄姬生的儿子叫刘恒(代王)。

好了,介绍完毕,吕后和戚姬开始正式对打了。

如意真如意

首先出招的是戚姬。戚姬因为受刘邦的宠爱,同睡在一张床上的机会很多,于是就有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条件。

“陛下的儿子很多都被封为王了,就连刘肥这个外室所生的也封了王,为什么不给如意封王呢?”戚美人开始“吹”耳边风了。

“朕的儿子自然都会有封号的,如意还小啊!哪能受一国之君呢?”刘邦搪塞着。

“他不能理朝,就给他找一个好相国啊!臣妾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你不封他我心里不安啊!”戚美人开始施压了。

“没问题,记住了。”事实证明,戚美人的浑身解数还未使全,刘邦就缴械投降了。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不,说机会机会就来了。第一次亲征匈奴很失败很受伤的刘邦回到洛阳,屁股还没坐稳,他的胞兄刘仲就衣冠不整地闯进来,告诉了他一个惊人的消息:匈奴人已打到他的代地来了。

刘邦正一肚子火气没处发,见刘仲这样狼狈的样子,他也不顾兄弟之情了,当即就罢免了他的代王职位,改立他为合阳侯。而新的代王自然而然就给了戚姬的儿子如意,并命阳夏侯陈豨为代相。就这样,刘邦在“内忧外患”的焦头烂额之时,而戚姬却取得了她和吕后之争的第一场局部胜利。

一招得手后,戚姬并没有满足,她再接再厉,第二招随即出手。前面已经说过谋杀案经过长达数月的审理,赵王的冤案最终得到了公正的裁决。饶是如此,赵王张敖从此不再是赵王了,而是变成了宣平侯了。

那么空缺的赵王之位就得重新立一人啊!立谁呢?刘邦想也没有想,立如意呗。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来:如意已经是代王了。刘邦是这样反驳的:他当了代王就不可以当赵王吗?就这样,年仅八岁的如意马上就集两王于一身,既是代王又是赵王(把代地纳入赵地,统称赵王)。

这一切都得归功于他的母亲戚姬。戚姬仗着刘邦的宠爱,不断吹耳边风,刘邦经不起“温柔的灌溉”,自然对她百依百顺了。因此她的儿子人虽然小,但官却越做越大,风头之劲盖过了太子刘盈。

刘盈作为一个十多岁的小太子,正值逍遥快乐的年纪,哪里会想到这个“小小”的如意已经在威胁他的太子地位了。但他的母亲,也就是大汉皇朝第一位皇后——吕后,就不会袖手旁观了。争夺与反争夺,一触即发。

不管怎样,战争前两轮却是呈一边倒的局面。第一轮:刘邦封戚姬的儿子如意为代王(吕后的儿子还是太子)。戚姬胜。第二轮:刘邦加封戚姬的儿子如意为赵王,小小年纪就集两王于一身。戚姬再下一城。

前两轮的争斗戚姬都取得了胜利,随着时势变化,第三轮的争夺就尤为关键了。

如意被封了几个王了,戚姬接下来还会仅仅满足多捞几个王吗?她已把目标直接锁定在了太子刘盈的身上。而吕后不可能会袖手旁观的,她将誓死力保自己儿子太子的位置,烽烟顿起,一场太子争夺战和保卫战马上就要拉开序幕了。

戚姬的理想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戚姬胃口真大啊!这么快就想把自己的儿子往太子的位置上逼啊!戚姬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这里我也暂时卖个关子,暂不点评。因为后面还会讲她和吕后之间的恩恩怨怨。在这里只想对各位读者说:戚姬也是情非得已。

既然她是刘邦最宠爱的女人,就注定会这么想这么做。戚姬已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争取也不行啊。自己的儿子既然当了代王赵王,而如果不能当太子,那一旦刘邦归西后,她和儿子的人身安全保障谁来买保单?

因此,除非戚姬像其他宫女一样,是一个默默无闻、一点都不得宠、对吕后构不成任何威胁的人。如果是这样,什么都不用去幻想,平平安安地过完一生就算是大福大贵了。但是她不是,所以她已经没有退路了。

闲话不多说,戚姬和吕后的第三轮太子之争得从一次狩猎开始。这次狩猎,刘邦带着太子刘盈以及宠妾戚姬。途中,有一只大兔子在草丛中,刘邦认为考验太子箭术的时候到了,于是叫他射这只兔子。

太子自然立马上箭拉弓,但他拉满了弓半天也没有射出去,良久,把弓放下吸了一口气,然后再次拉弓,可惜还是没有射出去,又放下弓吸一口气。如此反复了几次后,兔子被惊觉了,撒脚不管东南西北一阵猛跑就不见了踪影。

兔子都跑了,箭却连射都没有射出来。刘邦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怒道:“想不到你的箭术这么差,不说射的本领了,连拉个弓都成这样。”

这个时候还痴痴望着兔子远去的方向的刘盈收回了目光,很平静地回了一句令人吃惊的话:“父皇,不是儿臣射术不精,是因为儿臣发现这只兔子是一只快要生小兔的母兔啊!儿臣每次就要把弓离手之时,都不忍下手啊!”

由此可见当时的刘盈是多么善良仁厚的一个人啊!可惜当时刘邦并不买他的账,说出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来:“如此憨厚的小子将来能打理好朕的江山吗?”

其实刘邦这个感叹也有一定的道理。试想,一个连一只兔子都舍不得杀死的人,是不是太心软了点呢?对于平常人来说,心太软也许未必不好,但对于将来将成为一国之君的人,这样的人能把江山守住吗?

从来官场如战场,该出手时还是要出手,该狠心时也要狠心啊!做臣子的如此,做皇帝的亦是如此啊!如果你还不明白其中缘由,那就去找任贤齐的《心太软》来唱唱吧!一曲完毕,想必你就对刘邦的心情或多或少有点理解了。

因为戚姬当时就在刘邦身边,这一幕自然不能逃出她那双美丽的慧眼。于是回到宫中,戚姬就开始借题发挥了。她说话之前也很注重技巧,首先用盈盈玉手给刘邦斟了几杯热酒,然后等刘邦酒劲上来、情义正浓时,她说话了:“陛下以为,太子与如意哪一个更适合做皇帝呢?”

“如意。”刘邦想也没想就答道。说完这句,也不等戚姬相问又解释道:“太子太仁厚了,一点都不像我啊!”

“既然如此,太子一旦成了天子,他还能把你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守住吗?”戚姬反问道。

“恐怕有点难啊!”刘邦一想到太子打兔子那一幕就来气。这样的妇人之仁能成什么大气候?

“既然如此,陛下为什么不立如意为太子呢?如意可不是一般的孩子,无论是弯弓射雕还是琴棋书画,无论是才情还是智商都比太子强上百倍千倍啊!”戚姬步步紧逼。

“这个恐怕不行,太子是很早的时候就立下的,不能随意更改啊。”刘邦虽然有点醉意,但关键时刻脑子还是蛮清醒的。

“有什么能比江山更重要的吗?”戚姬弱弱地反问了这么一句。

美人更重要!当时刘邦心里是这么想的,爱江山更爱美人嘛。

“陛下难道仅仅以为这是我为儿子着想吗?我这是为你们刘氏的万代江山着想啊!”说着戚姬使出了女人无敌的撒手锏——催泪弹。

她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哭得那个梨花带雨,哭得那个伤心欲绝,哭得那个昏天暗地。总之,哭得那个死去活来时,刘邦那个心疼啊没法形容,他只能下定决心:换太子。

废立太子

由于戚姬总是不断在给刘邦吹耳边风,目的非常简洁明确:废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刘邦天生就好色,在这个永远都令他着迷的温柔乡里,他又怎么能不动摇呢?因此,换立太子的事很快就提上了日程。

当然,吕后也不是吃素的,她早已闻到风声,这引起了她高度重视,她密切地注视着刘邦的一举一动,思忖着对策。没多久,刘邦就召集了朝中文武重臣,开始商量换太子的事。吕后此时也没闲着,她专心致志地躲在大殿的东厢房里,当了一回忠实的观众。

吕后此时虽然紧张异常,但她并没有慌张。因为以她的聪明才智和高人一等的判断力,早已算定了拥护原太子刘盈的人会多些,因为毕竟太子还是在楚汉相争时就立了的,又没有什么大的过错,怎么能说废就废呢?

刘邦待众人都到齐后,说出了他这次召集重臣的最终目的:换立太子。他的话刚一出口,众臣的反对之声就如滔滔流水不绝于耳。他们反驳的观点归纳起来大致为三点:

1.自古废长立幼乃是取乱之道。

解析:秦始皇就是没有早立长子扶苏为太子,才使赵高这样的奸臣统领政权,把大好江山白白葬送了,这是前车之鉴啊!

2.给换太子一个理由,太子没有什么过错,凭什么换了他?

解析:一万个理由太多,只要说出一个太子不好的理由来就行了。

3.吕后对汉室江山既有功劳,又有苦劳,她的儿子是最佳继承人。

解析:当初陛下参加革命时,吕家人倾家荡产地支持,可以说没有吕后就没有汉王朝的今天。

几乎所有在场的大臣都在口沫横飞地阐述反对换太子的理由时,众臣中唯有周昌一个人傻傻地站在那里,脸红得像三月里的姑娘,一个字也没有说。

正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刘邦见众人这般咄咄逼人的架势,他也不禁心有余悸,于是把目光投向了周昌。他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周昌这根救命稻草上,“周爱卿啊!你说如何呢?”

刘邦这样问是有目的的:一来如果周昌说可以换太子,那么他的底气又会上来,虽然只有一个人支持,但有总比没有人支持好。更何况周昌素来以宽厚仁义著称,在众臣中还是蛮有分量的。二来如果周昌不赞成,他也正好有一个台阶可下,大不了顺着他的意思,更换太子的事就此作罢算了。

刘邦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竟然忘了周昌有口吃的毛病。他这一问,那周昌可憋了大半天才挤出这么一句话来:“陛……陛下……废……废掉太子,臣……臣……臣不能奉命……”

众人闻言都一改紧绷的脸,大笑起来。刘邦也笑起来了。话说到这个地步了,他还能说什么好呢!废立太子的事只能这样暂且作罢了。

众人退朝后,吕后找到了周昌。她不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竟然给这个“救命恩人”下跪了。周昌当时那个震惊和感动都是无与伦比的。在个人羽翼未丰时,吕后就是这样隐忍地来拉拢这些拥护太子的朝中大臣。

而通过这次废立太子的事,戚姬和吕后双方的较量再度升级。如果说以前她们在后宫的争夺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话,现在就已经撕破脸皮进行公开的较量了,由暗斗变成了明争。可惜的是,这极为关键可以说成败在此一举的第三轮较量中,戚姬几乎耗尽了全部力量,但最后获胜的却是吕后。

戚姬的烦恼

这一轮的失利,对戚姬来说打击是巨大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戚姬已有一只脚站在悬崖的边缘了。她本来以为把刘邦搞定,太子一事就搞定了。因此,对于刘邦这天说上朝讨论废立太子一事,她心里很是激动,她甚至认为,那只不过是例行公事。讨论的结果已毫无悬念,她不到十岁的宝贝儿子肯定会由“二冠王”提升为“太子殿下”。

然而,她一直苦苦等待的好消息并没有等来,等来的只是失魂落魄的刘邦。刘邦阴沉的脸已经告诉了她一切。一切尽在不言中,戚姬满怀喜悦的期待顿时化为乌有。她甚至怎么都想不明白连皇帝也有做不成的事。也直到这时,她才知道事态的严重性。她这才后悔起来,看来废立太子这步棋她走得太匆忙、太草率了,她满以为这步棋怎么走都可以稳操胜券,但棋盘上的风云变幻出乎了她的意料。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戚姬又不是傻子,她知道自己一旦失败,她将面临的是什么?

吕后会轻而易举放过她吗?

因此,在刘邦面前,她又使出了撒手锏——催泪弹。事实证明她的撒手锏每次都是奏效的,刘邦原本受伤的心没有人去安慰,现在反而需要来安慰别人了。于是他向他最心爱的女人立下了这样一份保证书,中心思想是:好男人不应该让心爱的女人受一点点伤……

戚姬听了刘邦的保证,虽然稍稍宽心,但她心中的疙瘩却是如乌云般挥之不去了。从此,她的脸上再也没有笑容了。

刘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是啊!昔日周幽王弄了个“烽火戏诸侯”,只是为了博他最心爱的红颜一笑。千金难买一笑。怎样才能让自己心爱的女人放下心中那千千结,重新展开笑颜呢?

刘邦手下的臣子也不全都是酒囊饭袋,这时御史赵尧主动献计了。他只说了十个字:为赵王选相,万事无忧矣。

刘邦是明白人,一听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马上就召周昌进殿来。这周昌是啥子人,上次开太子大会时,他虽然也是反对派,但正是他那幽默搞笑的一句“臣不能奉命”解了他的围,让他有台阶可下。再加上他在楚汉相争中也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众臣中的威望是很高的。

当刘邦说出了要立他为赵王的代相时,本来已被吕后那一跪震惊得无与伦比的周昌一个趔趄差点跌倒。他也是个明白人,他很想做个中立派,他知道自己一旦卷入这场后宫的争夺战中,将会引火烧身的。然而,此时君命如山,他又怎么能违背呢?就这样,不久,周昌护着如意离京上任去了。太子争夺战总算暂时告一段落,这场战役最终以戚姬的失败告终。

而戚姬仗着刘邦签发的“保证书”,表面上仍可高枕无忧,但刘邦将来百年之后,他的“保证书”失效后,她该怎么办?她能斗得过心狠手辣的吕后吗?他儿子有周昌辅佐就真能永保平安吗?一切的一切后面将会给你揭晓答案。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253.html

上一篇:叛乱
下一篇:焦头烂额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