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第六次反击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2:14:12 0

李广遇险记

话说汉武帝在第五次对匈奴的军事行动中,依靠霍去病的八百“骑兵”突袭成功,挽回了“失败”的噩运。从结果来看,双方应该是战平了。匈奴损失人马虽然比汉军多一些,但却得了一员汉军的大将赵信。

大家也许还记得,汉文帝时因为和亲政策的需要,派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外,还派出中行者当护花使者,结果中行者到匈奴后,因为“报复”汉文帝的无情,竟然改变国籍,当起了匈奴的护院使者。随后中行者教匈奴人读书识字,教他们礼仪,教他们……总之,能教他们的都教,结果匈奴随后的表现让汉朝大为头疼。

同样的道理,赵信作为汉军一名高级领导层的将军,对汉军优点、弱点、训练方法、排兵布阵都了如指掌。对于这样一位人才,伊稚斜自然很器重了,当即封他为自次王。什么叫自次王?顾名思义,就是仅次于单于的大王,相当于汉朝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权力和地位可想而知。单于不但封了赵信这么大的一个王,而且还把他的姐姐嫁给他,可谓花了老本了,看来匈奴人也不傻,拉拢人才的最好办法无非是权使色诱,看来人性的弱点都是相通的啊!

事实证明,赵信也没有令伊稚斜单于失望,他马上建议把匈奴主力移到荒漠和沼泽的北方,这样让汉军寻找他们无异于“难于上青天”。就算找到了他们,在他们“坚壁清野”下,自己的粮草供给因为路途太远和地方太偏很难接济,因此,仗还没打,自己早已饿晕饿死、不战自败了。然后等你一撤退时,他们再反击,以逸待劳,匈奴士兵想不胜都难。其次是匈奴人还是采用惯用的老战术——游击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得了便宜就跑,而且战略的运用更加灵活,让汉武帝反击也难,不反击更难。

正好印证了一句话: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难怪伊稚斜单于常常发出这样的感叹来,能得到赵信,真是天助我匈奴也。

因为赵信的存在,汉武帝对匈奴进退两难。而他们的不断的游击战也令人难以琢磨,为此,汉武帝伤透了脑筋。被匈奴人折磨了一年后,汉武帝忍无可忍之下,终于决定再对匈奴进行第六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因为匈奴把“中央政府”往大沙漠的北方移去,以退为进,让汉武帝望匈奴兴叹,这次,他也顺应形势地把战略目标进行了调整,改和匈奴的主力部队的大决战到局部的作战。

汉武帝这样的选择是不是明智,战况如何,我们还是来看看这次军事行动的进程再说。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对河西地区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首先是这一年的春天汉武帝作出了一个超大胆的决定,把“功高震主”的卫青“雪藏”起来不用,完全用新人承担起了这次军事行动的重任,打出了他最为看好的两张具有潜力股的牌——霍去病和张骞。

他这次依然来了个兵分两路。第一路由一战成名的冠军侯霍去病担任主帅,合骑侯公孙敖为副帅。率领数万骑兵从北地(今甘肃省宁县)出发,这一路是汉武帝此次军事行动的重中之重,姑且叫西路军好了。

第二路是由“飞将军”李广担任主帅,西游归来的博望侯张骞这次不再当向导,而是担当副帅的大任。他们从右北平(今河北省平泉县)出发,这一路军主要是起到牵制匈奴士兵和呼应霍去病西路大军的作用,称东路军吧!

本来按照主次的先后原则,我们应该先来说西路大军霍去病和公孙敖的情况,但考虑到把精彩的留到最后再说的原则,再加上自从参加了前两次军事行动后的李广就一直没有再上战场,人家这次好不容易当了一回主帅,虽然是个主帅中的次主帅,但这并不妨碍人家立功心切啊!

闲话少说,咱们先来看东路大军的表现吧!

细心的读者看到我在介绍大名鼎鼎的李广时叫“飞将军”。前面已经说过,这个称呼是当年李广在任边疆太守时,匈奴人因为惧怕李广的勇猛,而给对方脸上贴的金,但无论如何,从客观上至少证明李虽然“廉颇老矣”(年逾七旬),但“尚能饭”(威名在)。然而,飞将军虽然名字好听,但相对于霍去病的冠军侯,公孙敖的合骑侯和张骞的博望侯就“寒酸”多了,毕竟这个飞将军除了好听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而人家的侯却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啊!李广究竟为什么没能被汉武帝封侯,这里暂且按下不说。

话说李广和张骞这一路,因为是非主力军,所以汉武帝给他们的人马是一万四千多人。代郡、雁门一带是匈奴左贤王经常出没的地方,李广在这一带当过多年的太守,对匈奴人恨到了极点,因此,披挂为主帅后,李广也不管自己作为这路大军主帅的身份,亲带四千人马作为先锋队就直扑匈奴士兵而去。于是乎张骞这位副帅倒成了名义上的主帅了,带领大部队走在后面。

然而,也许是李广压抑得太久,也许是他太想立功了,总之,他这个先锋部队如同刚刚挣脱缰绳的野马,一旦有了自由就一阵急奔,到后来,李广的先锋队和张骞后面的大部队竟然拉开了百余里的距离。

而李广之所以能这样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深入匈奴的腹地,看似匈奴人对这位飞将军的害怕,其实匈奴人除了对他的害怕外,更多的是观望。四千人,在匈奴人眼里就是一个饵,一个引他们上钩的饵,所以他们对李广都唯恐避之不及,然而,观望再观望,除了李广,他们并没有看到汉军的后续部队,他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接下来很简单,李广带领四千骑兵很快就进入了匈奴人精心布置的口袋里,眼看时机已到,他们没有再迟疑,是该勒紧口袋进行收获的时候了。

四万匈奴士兵把四千汉军围了个水泄不通。汉军个个吓得面无人色,唯独李广依然镇定自若,他充分展现出作为一名优秀将领所具备的才能和素质,临危不乱,他的一句话就稳定了军心:既围之则安之。

他首先派出自己的儿子李敢带一些敢死队去突围试探一下敌情。事实证明,虎父无犬子,接下来就看李敢的表演了,他一马当先,手起刀落,血光四溅,无人能掠其缨,很快李敢就一尘绝骑突破匈奴的层层包围圈而出。按理说李敢出了笼子,应该极力逃命才对,但他没有选择离去,而是选择了继续往匈奴阵营里钻,结果很快又杀出一条血路,回到汉军当中,李敢对李广说了这样一句话:敌人虽强实弱。

有了李敢的突围做垫底,李广心里更加踏实了,接下来他进行了布置,把汉军布置成一个水桶阵式。每个人都面朝外而立,这样不给匈奴士兵任何可乘的空隙利用。

接下来就是火拼了,李广依靠他的水桶阵式,依靠箭羽来抵御四面八方涌集而来的匈奴士兵。

结果是对峙了一天一夜,汉军的箭羽一次性“消费”完毕后,李广拿出特制的秘密武器——“大黄”牌连弩弓进行了最后的顽抗,因为首次使用这个秘密武器,而且李广又懂得“擒贼先擒王,射人先射马”的原则,连弩弓尽是往匈奴重量级人物身上招呼,因为射程远,杀伤力强,匈奴的大小指挥者因为见证了连弩弓的厉害,都不敢靠前,这才让岌岌可危的汉军能一直坚持着。

是夜,匈奴士兵因为在攻坚战中,损失很大,他们没有乘夜吃定李广部队,而是选择了“休战”一晚,准备明天啃下这块难啃的硬骨头。

李广部队的士兵身体本来到了极限,匈奴的休战让他们得到了喘息的机会。第二天,精力和体力都得到了补足的两军再次交战。李广率部进行了最后的顽强防守。而匈奴士兵也因为四万精兵居然拿不下只有四千人的部队而大为光火,发动了前所未有的攻势,李广手下的人员伤亡越来越多,最后已不到一千人了,就在这最危险的时候,匈奴的士兵自己却乱起来,李广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叹道:援军终于到了。

李广的顽强终于为张骞后续部队的到来赢得了时间,左贤王带领四万大军连只有四千人的李广都拿不下,而且在歼灭战中,他们的伤亡远远高出李广的被围汉军,眼看汉军的大部队来了,充分发挥他们的光荣传统,见势不妙,溜之大吉。

至此,东路军队交战结束。结果是李广因为立功心切,孤军深入匈奴腹地,遭遇匈奴人的“口袋”侍候,虽然李广靠水桶阵势和“大黄”牌连弩弓保住了性命,但他所带四千精兵剩下不到一千,损失惨重。而匈奴士兵在围攻当中损失更大。是功是过,且回去等汉武帝定论好了。

霍去病奇兵制胜

就在东部大军贸然深入受挫后,西部的大军也没闲着,速度和李广相比毫无逊色的霍去病很快也深入到了匈奴内部,而和公孙敖部队玩起了失踪,因为当时的通信条件有限,到后来,两军谁也找不到谁了。

在这种情况下,霍去病并没有退缩,相反他选择了继续孤军深入,跨越居延海、横穿小月氏(大月氏的分支),剑锋直指祁连山。其路程虽然跟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还有差距,但路程量也是巨大的,且不说路途之遥远,单是路线之曲折和复杂就令人叹为观止。事实证明,霍去病的“迂回”战术又打了匈奴士兵一个措手不及。

霍去病如天兵般突然出现在祁连山时,驻守在这里的匈奴士兵毫无知情,在他们眼里,祁连山这样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属于保险中的保险。然而,这一次霍去病不请自来,埋单的自然就是匈奴人了。

霍去病不是来旅游的,而是来杀猎的,他一共杀死和俘虏匈奴士兵三万多人,其中包括匈奴的单桓王和酋涂王,至于其他的小匈奴王、王母、王妻、王子也有五六十人,而相国、将军、都尉更是多达百余人。

战果之丰富令人咂舌啊!

而公孙敖先生慢哉慢哉地在匈奴边境上走了一圈后便回来了。西路军的战况大致便是如此了。

当东、西两路大军归来后,接下来便看汉武帝的封赏了。结果不用说,霍去病因为浑身是胆,跋山涉水,不畏艰险,在祁连山打了匈奴一个猝不及防,无论是歼敌数还是擒敌数都是前五次军事行动没法相比的。因为霍去病已被封侯,汉武帝特赏食邑五千户以示对霍去病的赏赐。而霍去病手下的参将司马越两次跟随霍去病立下赫赫功劳,斩匈奴邀濮王、擒匈奴稽且王,擒敌数千,歼敌无数,被汉武帝封为“从骠侯”(霍去病是骠骑将军,汉武帝封他这个侯的意思不言而喻)。校尉高不识功劳也很大,被封为辉渠侯。另外,这次凡是跟随霍去病从小月氏打到祁连山的人都被封为左庶长。

一句话,跟随霍去病的人皆大欢喜。而明显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公孙敖,别人是兵贵神速,他是兵贵神缩,仗还没有打就像缩头乌龟一样躲在边境上匍匐前进,公孙敖的表现,说得好听点是“成熟稳重”,说得不好听点便是“贪生怕死”,结果还由汉武帝来定夺好了。汉武帝对这样延误军法之人深恶痛绝,如果是一般的将领汉武帝早就把他的头颅砍下来了,然而,因为公孙敖出征过数次,也算是元老级人物,再加上以前也曾立下过战功,综合各种因素,汉武帝作出如下判决:革职察看。

和西路军有人欢喜有人忧相比,东路军就明显成一边倒的“忧”。飞将军李广因为贪功冒进,被匈奴人痛打落水狗,但不曾想“狗”逼急了反咬一口,匈奴人本身也损失惨重,汉武帝给李广的定论是:功过相当,不赏不罚。

而在“西游记”中历经十三载成名的博望侯张骞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汉武帝把张骞判成和公孙敖一样的延误战机,耽误军情,按理来说也是死罪,但念张骞救李广有功和西游的忠贞,汉武帝给他的判罚和公孙敖的一样:罢官回家。

张骞虽然因为“谨重”,结果被注重“积极主动”打击匈奴的汉武帝定为“杀鸡儆猴”的牺牲品,但他历经十三载完成的、足以载入史册流传万年的“西游记”却早已定格成永恒,汉武帝并没有就此忘了这位传奇般的人物,经常去看望他、慰问他。六年后,因为形势的需要,汉武帝终于请张骞出山。之所以用请,是因为汉武帝并不是叫张骞回到朝廷中去当官,而是去第二次“西游”,至于张骞的第二次西游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后面将会讲到,我们先来看一下经过汉武帝精心发动的第六军事行动,特别是霍去病出其不意地在祁连山一带打了匈奴一个猝不及防,匈奴损失惨重后的连锁反应吧!

求和之道

霍去病出兵祁连山不但生擒了匈奴的单桓王和酋涂王,还打败了匈奴的另两大王:浑邪王和休屠王。匈奴祁连山一带的“四大天王”尽被霍去病蹂躏于脚下。四大天王的惨败,匈奴的伊稚斜单于最为光火,他给败军之王浑邪王和休屠王发来了这样的邀请函,大致意思是:请两位大王到王廷来喝一杯。

面对这样话中有话的邀请函,浑邪王和休屠王坐立不安,喝一杯是什么意思,他们心知肚明,难不成还会请他们这样的败军之将去喝“庆功宴”不成?总之,自从接到伊稚斜单于的邀请函后,两大王如同接到了一个烫手的山芋,握不住也放不下。

事实证明,浑邪王和休屠王的猜测完全正确,伊稚斜单于是摆了个“鸿门宴”来请他们去喝一杯的。

去肯定是无好宴,基本上属于提着脑袋去,能不能再保留着脑袋回来就看造化了。不去,按照律法就是违背圣旨,后果是要“杀头”的啊!何去何从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去也不行,不去也不行,浑邪王和休屠王两大王思来想去,想去思来,总之,最后两人各在手中写了一个字,当两个手掌同时打开时,两个大大的“和”字血迹斑斑,触目惊心。

大家都还记得当年秦朝第一勇将邯章在巨鹿战败后,万不得已之下只能归顺项羽,当时提出的方案也是“和”,而这个“和”字说得难听点就是投降。此时浑邪王和休屠王的情况和当年邯章的情况基本上是一样的。打又打不过汉军,顶头上司又要治自己的罪,没有办法的办法就只有“和”一条路可走啊!

李沮因为正在黄河边修城筑墙,鉴于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原则,他很荣幸成了浑邪王和休屠王求和的“红娘”。李沮向汉武帝转达了浑邪王和休屠王求和的强烈愿望,这引起了以汉武帝为首的大汉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

汉武帝一边叫李沮给两王回信,对他们的投诚表示最热烈的欢迎,一边派“年度红人”霍去病(从卫青的手中接过这个头衔)带数万骑兵和近万辆马车去迎接二王的到来。当然,汉武帝这样做的一方面便是显示“阔气”;另一方面却是防止二王是不是诈降,必要时可以参与平乱行为。

按理说汉武帝这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一次“中规中矩”行动。然而,汉武帝不会料到,这次中规中矩的行动竟会“弄巧成拙”。

约定好时间、地点后,求和这一天,霍去病早早就在黄河边上来迎接二王的到来。浑邪王很守信用地准时出现了,他不但来了,而且还带来了所有的部下。接下来只等另一位大王休屠王到来,求和仪式就算大功告成了。

然而,浑邪王来后,休屠王却是左等不来,右等不来,一直从早上等到日落西山也不见人影,眼看再这样等下去,连花儿也要谢了。霍去病的耐心也随着时间一点一滴地流逝被消耗干净,随之而升起的是慢慢积攒的火气。

好在浑邪王也是很识时务的人,眼看接连派出的几批使者都是一去不复返,便向霍去病提议亲自去“请”休屠王。

按理说事情发展到这里,休屠王那里肯定“有变”。而浑邪王现在已经归降了,霍去病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这煮熟的鸭子飞了啊!他一去请要是一去不复返了怎么办,那这次求和岂不是功亏一篑吗?

但事实证明,霍去病就是霍去病,他前两次军事行动的成功,虽然有偶然的因素,乱打乱撞,起到了出其不意的作用,但我们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强者运者。霍去病最大的长处就是会用脑思考问题,而且判断力非常敏锐。他不但答应了浑邪王亲自去请休屠王的建议,而且还大度到可以把他手下的兵马一起带回去请,用霍去病的话来说就是:人多力量大,这么多人去请,休屠王不看僧面看佛面,不能不来啊!

浑邪王不是傻子,个中的意思早已心知肚明。接下来的事果然往最坏的方向发展,浑邪王居然吃了闭门羹,被情同手足的休屠王拒而不见。只给回了一张小字条,大概意思是: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

浑邪王明白休屠王的意思,他的意思就是说他现在还处于举棋不定的状态,还是让他想想吧!休屠王本来也想求和的,但看到霍去病带领数万兵马来到黄河边后,他马上改变了想法,多了一种叫“担心”的东西。就像妙龄少女找老公一样,他会不会对我好呢?他是真心的吗?他的心里只有我没有别人吗?

夜已深,明月当空,繁星点点。休屠王还在担心,还在犹豫,还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我们的浑邪王却没有再犹豫,他被休屠王拒之门外后,并没有走,而是带领手下的士兵“冲门而入”,结果可想而知,休屠王立马成了刀下之鬼。对于休屠王部下,浑邪王做出如下举动:缴枪不杀,抗拒从严。结果只是几分钟的时间就全部搞定了休屠王这个难啃的骨头。

按理说接下来应该没有什么悬念了,按照小说的一般结尾,从此浑邪王带领匈奴士兵归顺汉朝,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休屠王因为对霍去病带领的威武雄壮之师畏惧和害怕而中途变卦,犹豫不决。同样的道理,浑邪王收编休屠王的部下后,马上就进行了未完成的求和仪式。然而,就在这个求和仪式上,变故又发生了。

简单地来看一下过程吧。两军相望,隔黄河而望。按求和仪式,接下来就应该浑邪王带领匈奴士兵从黄河那边过来。事实上浑邪王是这样做的,他身先士卒、大义凛然地第一个从渡桥上往黄河那边走去,那姿势可谓雄赳赳气昂昂,充分展现了一名匈奴军人的气质和风采。

然而,他走着走着,突然发现情况有点不对劲,他的身后虽然脚步声大振,但乱哄哄地竟如同在赶集。他回头一望,顿时傻了眼,士兵们是在走,不过不是跟着他往前走,而是一窝蜂地向后退去。

原来匈奴士兵隔河而望,望见汉军人马气宇轩昂,甚是雄伟,和休屠王一样,同样产生了一种叫“担心”的东西,于是在这个关键时刻都纷纷当了逃兵。

浑邪王傻了眼,事情的发展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他大声呼喊已是无济于事,而河这边的霍去病突然见匈奴士兵发生这样的变故,也没有再在河对岸闲着,率军渡河而来。

此时匈奴士兵都在没命地往后撤,唯独剩下浑邪王呆站在那里,把嗓子喊哑了叫破了,最后化成滔滔泪水如同洪水泛滥。

“这是怎么回事?”霍去病问道。

“他们因为害怕,临时都当了逃兵。”浑邪王泣道。

原来如此,霍去病知道不是浑邪王的“诈降”就足够了,接下来他充分发挥他当机立断的英勇作风,对汉军下达了追击匈奴士兵的命令。随后是自乱阵形的匈奴士兵被有条不紊的汉军骑兵追着砍杀,结果取得圆满成功,据不完全统计,被砍杀的匈奴兵达八千多人。

其余的匈奴士兵眼看再这样发展下去,其结果也会成为刀下鬼,于是纷纷举起了双手,终结了这场龟兔赛跑的比赛。最后证明,有四万多名匈奴士兵属于这样头脑发达型的人,他们在举起双手的同时,也确保了脑袋能够安安稳稳地保留在自己的脖子上。

霍去病完成自己的使命后,接下来轮到汉武帝对这些求和而来的匈奴将士的封赏了。一直保持求和之心不动摇的浑邪王被封为漯阴侯,食邑一万户。浑邪王手下四个及时回头是岸的小王呼毒尼被封为下摩侯、雁疵被封为辉渠侯、禽黎被封为河綦侯、调虽被封为常东侯。

汉武帝把他们安置在陇西郡、北地郡、上郡、朔方郡、云中郡这五个地方,为了显示皇恩浩荡,并把这五个地方划为“特别行政区”,可以保持高度的自治,充分保留匈奴人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说白了,汉武帝采取的是“一国两制”的方针。单从这一点来看,不能不佩服汉武帝的才华。

随着休屠王的惨死,浑邪王的归降,匈奴在祁连山一带的四大天王不复存在了。匈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对此,霍去病袭击祁连山这一天成了匈奴国的“哀悼日”,而一向天不怕、地不怕的匈奴发出了这样的悲歌:

亡我祁连山,

使我牲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

使我妇女无颜色……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21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