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左宗棠性格怎么样?为什么被称左宗棠为犟骡子?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1-08-25 23:09:38 0 左宗棠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一页风云散,变幻了时空。这是历史的魅力,今天来讨论“左宗棠性格怎么样?为什么被称左宗棠为犟骡子?”的话题,或许有您所想了解的答案。

左宗棠性格怎么样?为什么被称左宗棠为犟骡子?

01

在“晚清四大名臣”中,左宗棠是一个异类。

曾国藩会做人,朋友、弟子满天下;李鸿章会做官,用圆滑的手腕在朝野打太极;张之洞学问大,“中体西用”风靡一时;而左宗棠的外号是“左骡子”。从外号就可以看出,此人属于性格刚烈、执拗的一类人。

1812年,左宗棠生于湖南的“寒素之家”。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秀才,除了读书,他们也是农民。生在这样的家庭,左宗棠从小就被设计好了人生路线:读书—科举—做官—光宗耀祖。

要走好主流路线,就一定要钻研“四书五经”。可左宗棠对寻章摘句的学问烦透了,经常偷偷找课外书来看,比如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齐召南的《水道提纲》……这些被视为洪水猛兽的书,他都烂熟于心。

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在当时却是不务正业,所以结局也很明显,左宗棠连续三次进京考试,全部名落孙山。

1838年,27岁的左宗棠黯然离开北京。在南下的路上,他做了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既然考不上,那我就不考了。”历尽生活的磨难后,他终于发现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从此以后,他不再为别人而活,只听从内心的呼唤。

左宗棠开始读自己喜欢的书,做自己想做的事,见自己欣赏的人。一旦把自己喜欢的事做到极致,生活就从此充满了意义。

左宗棠性格怎么样?为什么被称左宗棠为犟骡子?

02

世事就是如此有趣,当左宗棠摒弃正统学术之后,却又因“学问高深”而成为湖南的风云人物。第一个赏识他的,是贺熙龄兄弟。

左宗棠曾跟随贺熙龄读书,师生关系十分亲密。贺熙龄也很喜欢这个学生,还专门写诗夸奖他:

六朝花月毫端扫,万里江山眼底横。

开口能谈天下事,读书深抱古人情。

不仅写诗,贺熙龄还在诗下做了注释:“季高近弃辞章,为有用之学,谈天下形势,了如指掌。”

贺熙龄的哥哥贺长龄也很欣赏左宗棠,称其为“国士”。他们两人都是清朝的高官,这样的评价必然有一定的道理。

第二个赏识左宗棠的是两江总督陶澍。

1836年,陶澍请假回家扫墓,路过醴陵,恰好左宗棠在这里当老师,县令就请他为陶大人的行馆写一副对联。

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

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这副对联有水平,既说了道光皇帝亲自题“印心石屋”赠送陶澍,又代表家乡人民对其歌功颂德,高明啊!

陶澍也特别喜欢这副对联,于是他把左宗棠叫来问话。这一问不得了,左宗棠立马就把陶大人给折服了,并且当场就定论:“君将来功业当在我之上。”这一年,左宗棠才25岁,相当于大学毕业的年纪。

第三个赏识他的是林则徐

1849年,林则徐在云贵总督的岗位上辞职。路过湖南时,他特地派人请大名远扬的左宗棠前来相见。两人在船上谈了整整一夜,除了谈论历史、社会,重点还谈论了新疆。30年后的那场大战,也许可以从这里找到一些端倪。

左宗棠性格怎么样?为什么被称左宗棠为犟骡子?

03

有了满腹才学,左宗棠便给自己起了一个很厉害的昵称——今亮。但很快他就证明,自己不是在吹牛。

1852年,太平天国围攻长沙,湖南巡抚张亮基派人去请左宗棠:“你不是牛嘛,麻溜地出来干活儿。”自此,41岁的左宗棠开始了辉煌的后半生。

左宗棠当时的工作相当于幕僚,但张亮基心大,他把巡抚的活儿全部推给了左宗棠,自己当甩手掌柜。左宗棠也没推辞,如此大任,舍我其谁?他“昼夜调军食,治文书”,让太平军三个月都进不了长沙城,最终掉头北上,扑向武汉、南京。自此,左宗棠一战成名。

两年后,张亮基离开湖南,他又成了新巡抚骆秉章的幕僚。在当时,巡抚可以换,但左宗棠换不了。所以就有了那句著名的评价: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在之后的六年中,他辅佐骆秉章“内清四境”“外援五省”,以幕僚之身行巡抚之任,大家还心服口服。

在“晚清四大名臣”中,左宗棠和曾国藩、李鸿章的关系都不是太好。但曾国藩的修养很好,能容人。

1860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浙江财赋之地彻底暴露在太平军的刀锋下。这时,必须有人能独当一面,带兵收复浙江。此时的曾国藩正在向南京进攻,无暇他顾,于是就放手让左宗棠组建“楚军”,并在第二年举荐他为浙江巡抚,南下收复浙江。

49岁的左宗棠,抓住了人生中最大的机遇。短短四年时间,他率军横扫浙江,官职从四品闲官,一路升为闽浙总督,封爵二等恪靖伯,后又晋封为二等恪靖侯。

04

对欧美列强来说,19世纪的中国是一块让人垂涎的肥肉。

19世纪70年代,沙俄武装强占伊犁,并且扶植阿古柏政权盘踞新疆喀什等地。正当朝廷准备派左宗棠带兵入疆之际,东南地区又传来了坏消息——日本入侵台湾。在这种局势下,清廷内部又爆发“海防”“塞防”之争。

李鸿章主张重点防御海疆,防止英、法、美、日等国从大海而来,扰乱大清的财赋重地。而左宗棠则主张“海塞并重”,因为西边有强大的俄国和从印度而来的英国。

平心而论,二人坚持的立场都有道理,大清国的土地一块都不能少。但是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我们的国土太大,新疆不要了。”

此时的新疆压根儿不在大清手中,而是被俄国支持的叛军阿古柏占据,并且已经得到了英、俄的外交承认。这就把“钢铁硬汉”左宗棠惹火了,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说不要就不要了?敢情不是你李中堂家的地,你就一点儿都不着急是吧?

于是左宗棠给朝廷写了一封万言书,大意是:“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牛羊遍野;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盆。因此,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幸好,还有明事理的人,一个是军机大臣文祥,另一个是慈禧太后。不管后世给老太太什么评价,但是涉及利益的问题,慈禧的态度还是很坚定的。她决定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于是,64岁的陕甘总督左宗棠再一次披挂上阵。

当时的新疆,早已被阿古柏割据,建立起“洪福汗国”。1868年,英国赠送了大批军火给“洪福汗国”,维多利亚女王还写了亲笔信,向阿古柏致以亲切的问候。1872年,俄国也与“洪福汗国”签订了条约。

这样一来问题就变得很严重了。在“安史之乱”以后,新疆已有近千年不与中原交流,直到乾隆时期才再次收复,到此时,也不过一百多年。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左宗棠的强硬态度,新疆有可能脱离中国,那我们今天真的就是“西出阳关无故人”了。

既然下定了决心,那就干吧。左宗棠亲手制定了西征的战略:缓进速决。接下来,他还有两个重要问题要解决。

首先是钱。左宗棠预计需要800万两白银的军费,但实际到账只有500万两。剩下的差额该怎么办呢?他准备向外国银行借钱应急。朝廷也还算给力,在左宗棠借钱之后,朝廷看到了他的决心,也大力支持。

据统计,从1876到1880年,收复新疆共花费5000万两白银,平均每年要用1000万两白银,占朝廷年收入的15%。

然后是武器。左宗棠通过向洋人买、问朝廷要的方式,费尽心机地为西征军弄来了劈山炮、来福大炮、后膛枪等装备。英国历史学家包罗杰说:“这支军队基本近似一个欧洲强国的军队。”

左宗棠性格怎么样?为什么被称左宗棠为犟骡子?

1876年3月,左宗棠离开兰州,挥师西进。战斗过程毫无悬念,1878年1月,盘踞新疆12年的阿古柏军事集团被全歼,新疆收复。

这次战役,几乎是左宗棠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他足以配得上“左公千古”的赞誉。

阿古柏被全歼,但伊犁被俄国占据。俄国的说法是“代清朝占领伊犁”,一旦清军收复北疆就立刻归还。在他们的脑子中,清军都烂成什么玩意儿了,还能远征?可左宗棠还真就来了,并且连招呼都没打。

1878年10月,朝廷派崇厚出使俄国,希望能要回伊犁。但到了俄国后,估计是伏特加喝多了,崇厚就把伊犁送给了俄国,他没有通报朝廷就大摇大摆地回家了。

左宗棠怒了:“老子从南走到北,又从东打到西,你一句话就把伊犁送了?”回家后,崇厚被判“斩监候”,最终花30万两白银买了一条命。左宗棠向朝廷报告:“这次不算数,请重新派人去谈判,谈不拢我就带兵开战了!”

最终去俄国谈判的是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为了给曾纪泽在谈判桌上增加筹码,左宗棠在后方也定下“三路大军收复伊犁”的新方案。

1880年,他已经69岁了。由于水土不服,他经常早上咯血,还有浑身的湿疹。这样的身体早已不适合远征,但想要回伊犁,自己就必须出关。

左宗棠让人抬着一口棺材跟在自己身后,踏上平生最壮烈的征程。69岁的老人,不能在家含饴弄孙,甚至有家难回,他图什么?只因此身早已许国。

第二年,曾纪泽与俄国签订《中俄伊犁条约》,争取回部分主权和领土。在当时,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条约签订的那一天,左宗棠刚好抵达北京,弱国外交的胜利,他也会感到些许欣慰吧。

05

在晚清名臣中,左宗棠是一个异类。他与其他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点燃自己的一身正气作为火把,在浑浊的时代照亮前路,也温暖了整个世界。

23岁时,左宗棠就写下一副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其气势之豪迈,丝毫不像前途未卜的年轻人。近50年后,垂垂老矣的左宗棠依旧一身肝胆。在西征新疆之前,他曾写过一封家书:“西事艰阻万分,人人望而却步,我独一力承当,亦是欲受尽苦楚,留些福泽与儿孙,留点榜样在人世耳。”

当大清的衮衮诸公在醉生梦死时,他们是否知道,这个“抬棺上阵”的老人在万里戈壁中的奋斗?左宗棠在不顾生死拼杀时,是否知道,他所保卫的江山被一群瘾君子、真小人腐蚀得千疮百孔?

他是知道的。尽管如此,左宗棠依然背对浮华,面向艰险,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下去,拖着身后的老帝国艰难地前行。

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的真英雄。世人都说左宗棠太犟了,可我就喜欢他这样的“犟骡子”。在任何时代,最缺的就是这样的钢铁硬汉,他们才是民族的钢铁脊梁。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3169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