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范仲淹的故事是怎么样的?范仲淹以哪首诗作墓志铭?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1-08-25 23:09:37 0 范仲淹

探索历史足迹,讨论历史话题,关于“范仲淹的故事是怎么样的?范仲淹以哪首诗作墓志铭?”的相关问题,相信大家都很感兴趣。

范仲淹的故事是怎么样的?范仲淹以哪首诗作墓志铭?

01

1046年,滕子京给他的好友范仲淹寄了一幅画,名字叫《洞庭晚秋图》。画中的洞庭湖烟波浩渺,远处的堤岸芳草遍地,一座写着“岳阳楼”三个字的建筑耸立在那里。

这是滕子京的政绩工程,他想让范仲淹为新建的岳阳楼写一篇文章。范仲淹铺开宣纸,拿起狼毫笔,正准备一挥而就时突然醒悟:“两年前,我们这批人被贬到各地,虽然都在地方上干得不错,但大家还以为我们是瞎折腾。为什么我不能借着这次机会,向世界发出我们的声音呢?”

是的,范仲淹要借写文章的机会做一件大事:“我要为改革代言,为天下苍生代言。”众所周知,“为苍生代言”是历代圣贤才能做的,范仲淹究竟有什么底气,敢做这样的事情?

02

两岁时,范仲淹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带着他,改嫁给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名为朱说。从小,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朱家的孩子,也按部就班地跟兄弟们读书、玩耍。直到23岁时,他看到兄弟们铺张浪费,就劝他们要节俭一点。谁知道,朱家兄弟随口就说:“我们用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从此以后,范仲淹才知道自己的身世。

在宋朝,想出人头地,只有读书做官一条路。范仲淹只有努力读书,考取功名,成为官员,才能不再寄人篱下,抬起头来做人。

明白了自己的命运后,他收拾包袱就去了应天府。因为生活费有限,他每天早上把粥分成四份,早晚各两份。靠着吃清粥咸菜,他把儒家经典背得滚瓜烂熟,成为学校的“三好学生”。

正好应天府留守的儿子也在这所学校读书,他听说范仲淹的事情后,回到家就随口说了一遍。没想到,留守听了之后很是感动,就让儿子回学校时,带点饭菜给范仲淹补充营养。

范仲淹的故事是怎么样的?范仲淹以哪首诗作墓志铭?

面对着一桌子好菜,范仲淹却拒绝了:“我吃了这顿美味,以后就吃不下清粥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范仲淹深知这个道理。更何况,要想安身立命,只有靠自己去争取,拿别人的永远低人一等。

范仲淹为了读书,拿出了“头悬梁,锥刺骨”的精神,晚上读书犯困了,就用冷水洗把脸,清醒以后继续读书。皇帝路过学校,同学们都跑去一睹天颜,他依然坐在那里,捧着书本攻读。

1015年,27岁的范仲淹考中进士,并被授予正九品的官职。职位不高,俸禄不多,但他依然把母亲接到身边奉养。一家人最重要的不是锦衣玉食,而是永远在一起。这就是范仲淹的孝道。一碗粥、一盘青菜,也饱含着他对母亲的爱。

1026年,母亲谢氏病故,范仲淹穿着丧服回老家守孝。现任应天府留守晏殊早已听说范仲淹学问好、人品正,是个人才,于是,就请范仲淹主持应天府学校的教务。他在这里学业有成,再回馈给学弟们,人生还有比这更美妙的事吗?

范仲淹欣然上任。到任后,他制订了一套教学计划,不仅督促学生照章执行,自己更是以身作则。每当夜晚,他还要提着灯笼去宿舍察看纪律,以防有人玩耍,耽误了第二天的学业。经过整顿,学校很快就扭转了学风,并且吸引了很多外来学生旁听。

有一天,一位姓孙的秀才来学校乞讨,范仲淹看在他也是读书人的分儿上,就给了他一千文钱。没想到,第二年孙秀才又来了。范仲淹就生气了:“你也是个读书人,怎么不好好做学问呢?”孙秀才叹了一口气:“家中有老母亲要养,我也没办法。只要一个月能有三千文的收入,我又何必乞讨呢?”

范仲淹体会过贫穷的滋味,当然知道穷人每日奔波就已付出全力,哪里还有精力读书。于是,他为孙秀才在学院里找了份工作,让他领一份薪水,并且能静下心来读书。让范仲淹没有想到的是,他随手的善举,竟造就了一位大儒孙复。孙秀才经过刻苦读书,十年后,竟然能在泰山脚下聚众讲《春秋》。

这时,范仲淹才读懂了杜甫为什么会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因为贫穷真的会限制人的想象力。从此以后,不论在哪里做官,他都以“办学校,兴教育”为根本。因为他希望天下的学子都能像他一样,靠知识改变命运,常怀悲悯之心,才有大慈悲之爱。

03

范仲淹36岁才做父亲,在那个年代属于“中年得子”。按照一般情况,他的孩子会被娇惯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可在范仲淹的教导下,四个儿子全部成为守礼君子、国家栋梁。

范氏家教只有四个字:以身作则。在宋、夏边境战争中,范仲淹作为军中主帅,为了解军中的实际情况,派长子范纯祐到基层去,并且特别叮嘱:不许暴露身份。范纯祐天天跟士兵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所以能了解到军队基层最真实的一面,然后他再把真实情况悄悄汇报给父亲。一旦发现人才,范仲淹就立即提拔。

在每次战斗中,范纯祐也没有搞特殊化,不上战场,反而身先士卒。直到战争结束后,战士们才知道,每天跟他们一起的,是主帅的儿子。

范仲淹的故事是怎么样的?范仲淹以哪首诗作墓志铭?

不仅长子没有说“我爸是范仲淹”,而且次子范纯仁更有趣。那年,范仲淹派他从苏州往四川送麦子,结果在半路上遇到了朋友石曼卿。这时的石曼卿哪有帅哥的样子,满脸就写着两个字——心累。范纯仁就问他:“兄弟,你怎么了?”顿时,石曼卿就哭了:“亲人去世,我却没钱扶灵柩回老家,你说悲哀不悲哀?”

范纯仁悲伤之下,就把这船麦子送给了石曼卿,让他卖掉换钱,带着亲人的灵柩回老家。回家之后,范纯仁都没敢说这事,还是老爸问起行程来,他才把石曼卿缺钱的事情说出来。没想到范仲淹当场就发火了:“你朋友缺钱,你为什么不把一船麦子都送他?”范纯仁赶紧告诉老爸:“麦子我全送他了。”

有什么样的家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在范仲淹的影响下,长子范纯祐一生守节,次子范纯仁官至宰相,三子范纯礼官至礼部尚书,四子范纯粹官至户部侍郎。所以说,什么教育都不如家长以身作则,毕竟,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04

在宋朝,有一点与众不同的地方:官员被贬,是很光荣的事。被贬,证明官员不畏权贵、敢于抗争,换句话说就是“积极作为”。范仲淹的仕途就在升迁、被贬、再升迁、再被贬中,慢慢地实现心中的梦想。

1029年,范仲淹首次成为朝廷官员。大好前途摆在他眼前,该站队就站队,该巴结就巴结,熬个朝廷大员等退休就得了。可他偏偏要抬扛,因为他觉得宋仁宗已经长大了,太后继续垂帘听政不符合政治规矩,紧接着一封“举报信”就扔向了刘太后。

要知道,刘太后的权势堪比慈禧,范仲淹会有什么下场都不用问。晏殊问他为什么要跟太后对着干,他说了一句很感人的话:“只要对朝廷有好处,即便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从此以后,范仲淹的仕途就没顺利过。被贬出京后,他不停地给朝廷提建议:修建宫殿太费钱,停了吧;各部门的闲杂官员太多了,裁一点吧;官员的工资少,容易腐败,还是涨点吧。但得到的结果都一样——没人理。

刘太后去世,作为反对过她的人,范仲淹被调回京城担任谏官。恰好那年旱灾、蝗灾一起爆发,他请宋仁宗派人去考察一下民情,宋仁宗也不搭理他。范仲淹脾气上来了,一再力劝。最终,宋仁宗拗不过范仲淹,只好派人去地方抚慰民情。

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范仲淹看不过去,也要去说一嘴:“人事工作、百官升迁,应该由皇帝说了算,哪有宰相包揽的?”不仅批评宰相的工作,还给宋仁宗送来一幅《百官图》说明情况。

批评完太后批评皇帝,批评完皇帝批评宰相,这谁能受得了?很快,范仲淹就被贬到饶州。县令梅尧臣给他写了一篇《灵乌赋》:“你说点好听的就行了,像乌鸦报丧一样说话,谁受得了你?”范仲淹看了后,回家也写了一篇《灵乌赋》。其中有一句话足以作为中国读书人的行为准则:“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的故事是怎么样的?范仲淹以哪首诗作墓志铭?

1040年,宋、夏边境战事吃紧,宋仁宗又想起了在“江湖之远”的范仲淹:“朝廷考验你的时候到了,去吧。”就这样,范仲淹与韩琦成为安抚使夏竦的副手,开始卫戍西北的军事生涯。多年的斗争和打击让范仲淹很心累,但是祖国需要,刀山火海也得闯。

范仲淹到任后,做了几件工作:

(1)更改军队旧制度,加强训练;

(2)修建青涧城、大顺城,作为军事基地;

(3)联络西羌部落,威胁西夏后方;

(4)建筑城寨、山脉相配合的防御体系;

(5)选拔猛将,威震三军的狄青、种世衡,就是在此时被选拔出来的。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西北局势彻底稳定,直到北宋灭亡,西夏都没能跨过这道防线。在西北的夕阳下,范仲淹看着眼前的战场,脑海中响起《渔家傲》的旋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战争啊,是所有人的悲哀。

05

在中国历史上,人品正直,能治理地方,还会领兵打仗的人少之又少,能数得上来的就那么几个:诸葛亮王猛、王阳明……范仲淹也是其中之一。

1043年,西北战事平息,范仲淹被召回京城,担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总理。刚一升官,他就把工作重点指向了改革。

下过地方,上过朝堂,喝得了清粥,也吃过猪肉,范仲淹清楚地知道,很多人还吃不饱饭,很多人卖儿卖女才能活命,很多人占有大片土地,很多人贪污无数钱财。

范仲淹的故事是怎么样的?范仲淹以哪首诗作墓志铭?

这个世界很不公平,但政府的职责就是尽量让它公平一点。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多,他们都是希望用一腔热血消除黑暗、迎接光明的理想主义者。范仲淹、富弼、韩琦、滕子京、欧阳修……他们奋力一搏,主导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改革就是砸掉无数人的饭碗,再让无数人端起新饭碗。可往往要砸掉的是拥有反抗能力的富豪,而希望端起饭碗的是没有力量的农民。所以,大部分改革都是以失败告终,这次也不例外。

“庆历新政”只持续了一年,就因利益集团反攻倒算而难以为继。改革派的大将也纷纷离开朝廷,到地方上继续发光发热。范仲淹去到了邓州,滕子京去了岳州。

1046年,范仲淹收到滕子京的画,请他为新建的岳阳楼写一篇文章。他喝了一杯酒,看着滕子京送来的《洞庭晚秋图》: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打鱼的船只、天上的飞鸟、堤岸的芳草以及岳阳楼诗意地浮现在画面中,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韵味。

这里不仅仅是洞庭湖,更是大宋的江山,是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地方。肥沃的土地、厚重的历史、璀璨的文明,都在这里传承。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

予观巴陵盛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可如今,这片土地上是什么景象呢?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如果农民遭遇蝗灾、旱灾,本就不多的土地也要被迫卖掉,亲生的儿女都保护不了。

官府也好不到哪里去,只领工资不干活儿的官员太多了。贪污腐败横行,军队战斗力低下,这哪有一个大国的样子?这样下去,怎么得了?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山岳潜行。

……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我这一生的奋斗,难道是为我自己吗?不是的。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只能尽力去做,有不符合规矩的地方,我就提建议;地方没有治理好,我就努力干;西北边境战争连绵,我就去奋斗数年。身为宰相,我想和同伴改变这一切,让天下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稳定的收入,遇灾时能有保障。如果世界能变得如此美丽,那我做梦都能笑醒。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

其喜洋洋者矣。

可惜,我们毕生的努力最终还是失败了。想触动利益阶层比登天还难。可人生就是这样,努力奋斗了,失败了又有什么关系?

在庙堂上,我就尽宰相的责任,济世安民;在地方上,我就尽臣子的责任,为君王分忧。虽然我的努力没能得到回报,但只要正气长存,就会有人继续我们的事业。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的故事是怎么样的?范仲淹以哪首诗作墓志铭?

06

一篇《岳阳楼记》,惊艳了时光。千百年来,它早已成为仁人志士的座右铭,激励着历代英雄豪杰策马扬鞭,鼓舞了无数君子以此为圭臬,在范仲淹的理想道路上,前赴后继。范仲淹用他的人格和思想魅力成就了千年不朽的大功业。

范仲淹在被贬睦州时,曾写过一篇《严先生祠堂记》,盛赞东汉严光的气节和操守: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其实,这更像是他为自己写下的墓志铭。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3169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