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归有光和王世贞因何而互相对骂?两人关系如何?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1-08-16 06:42:31 0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这是历史带来的回忆。一起来了解下“归有光和王世贞因何而互相对骂?两人关系如何?”的相关话题,看看是否能解决您的疑惑。

一副对联引出一段公案

嘉定有一座震川学院,清代名臣林则徐曾经为明代大家归有光题写过一联:

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

经师偏晚达,专家论定,狂如七子也心降。

上联的意思是说,散文大家归有光不仅文章写得好,还写了一部《三吴水利录》,经世致用,造福三吴。下联说他60岁才考中进士,没走几天好运,但大家对他的文章人品都极钦佩,就连“后七子”中的领袖王世贞对他也不得不服。

实际上,这副对联后面还藏着一段公案。王世贞起初看不上归有光的文章。归有光是昆山人,王世贞是太仓人,虽然两人有同乡之谊,但涉及文章标格高低,两人丝毫不能退让,于是有了一场骂战。

这场骂战等级比较高,双方甚至脱离了文章而有些许人身攻击的意味,用现在的话来说,火药味甚浓。另一点引人瞩目的是实力很悬殊,因为王世贞是文坛宗主,嘉靖三十二年就升为刑部郎中,后来更是堂堂的二品大员,而归有光不过是连考了几十年都不及第的老举子。所以,这场骂战不仅明朝当世人很在意,后世文人们也是津津乐道。

一句评语引出一场恩怨

文人相轻,似乎说中不少人的心病,但是到了顶级高手的位置,胸襟博大的文人还是相重的。应该说本不至于骂战,就算是礼貌的文学批评,在那个时代,因为传播工具有限,似乎也接不上火。王世贞出身官宦世家,22岁就进士及第,此后官运亨通、步步高升,一直当到了南京刑部尚书。他雄才博学,是当仁不让且众望所归的文坛领袖。

祖上曾经也很显赫的归家到了归有光的父亲手里已经没落,好在还读得起书。归有光不是没学问,而是没有考试的命,一个举人考了15年,后来一个进士硬是一连考了八次都落第而归。归有光43岁那年,失去了最心爱的长子,刚过一年,又痛失爱妻王氏。虽然他的文章已经扬名四方,但满腹诗文经义的他却只能生活在荒江僻壤,愤恨于报国无门。

嘉靖三十七年,王世贞33岁,应该说还没有褪去年少轻狂之气,他在《艺苑卮言》初稿中,评价归有光的文章为“归熙甫(归有光字)如秋潦在地,有时汪洋,不则一泻而已”。把归有光的文章比喻为无源雨水,当时看起来似乎汪洋一片,雨过天晴则不过一洼水而已。这评价刻薄至极,归有光当然无法接受。

于是,归有光在《项思尧文集序》中,说了这样一段话:“盖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未始为古人之学,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争附和之,以诋排前人……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无乃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以倡导之欤?”

话说得锋芒毕露,归有光公开把王世贞讥讽之为“妄庸巨子”。当时的文坛上以王世贞和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风头正劲,他们接过了“前七子”的大旗,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推波助澜,变本加厉,句摹字拟,以佶屈聱牙为高古。归有光对此深不以为然,所以在文章中写得一点也不客气。

王世贞得知后甚为恼火,说:“妄诚有之,庸则未敢闻命。”本人狂妄倒是有一点,但说平庸,绝不敢认账!话说得也霸气凌人。

这话再传到归有光的耳朵里,他毫不客气地回敬道:“唯妄故庸,未有妄而不庸者也。”因为狂妄才说你平庸,哪里有只狂妄不平庸的人呢?

一个蜗居在乡野里的老儒生竟敢这样唇枪舌剑地跟文坛宗主对骂,也算是奇谈一件。

两首诗作表达一片真心

嘉靖四十四年,归有光已经是60岁的花甲老人,他鼓足勇气第九次走进了会试考场。这一次他终于中了个三甲进士。这几年到底发生过什么,不得而知,但到他考中的这一年,归有光与王世贞的关系已经明显缓解。是惺惺相惜?还是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资料里看不到,总之,一场骂战之后两人的关系并没有更臭,而是亲近了。归有光本来有可能入翰林为庶吉士,但因为年老而被授了个长兴县令,难免失望。所以,王世贞特意写了《送归熙甫之长兴令》来安慰他,诗为七律两首:

其一

泪尽陵阳璞始开,一时声价动燕台。

何人不羡成风手,此日真看制锦才。

若下云迎仙舄去,霅中山拥讼庭来。

莫言射策金门晚,十载平津已上台。

其二

墨绶专城可自舒,应胜待诏在公车。

春山正好时推案,化日何妨且著书。

到县斋宫留孺子,诘朝车骑请相如。

客星能动郎官宿,白雪阳阿兴有余。

这两首送行诗写得未必神采飞扬,但也算情真意切,看不出当年的龃龉不合。后来,归有光到长兴任职,与当地大户有矛盾,遭排挤明升暗降,被调任顺德府(今河北邢台)通判,管理马政。归有光意甚不平,有辞官之意,有不少人劝他,他才去顺德上了任。王世贞就是劝说者之一,说明二人此时已经不是泛泛之交。

一段赞语道出宗主情怀

隆庆四年,归有光到北京朝贺万寿节。同年,受大学士高拱、赵贞吉推荐,升职为正六品的南京太仆寺寺丞。后来因为文才卓异,又被首辅李春芳留在内阁,掌内阁制敕房,纂修《世宗实录》,列文学侍从之位。

正如林则徐所说,60多岁的归有光仕途“晚达”,他对官职并没有太高的期许,但是现在他有机会能借阅内府秘藏,让他备感欣喜,于是,手不释卷,乐在其中。可惜在敕房任职仅一年,他身染重病,66岁即告别人世。

归有光离世不久,王世贞作《归太仆像赞》,这是他对归有光的文学造诣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篇文章。“赞”作为一种文体,本意专用褒美,但王世贞的结尾处却别有情怀在:

先生于古文辞,虽出之自《史》《汉》,而大较折衷于昌黎、庐陵。当其所得,意沛如也。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当名家矣。其晚达而终不得意,尤为识者所惜云。赞曰:风行水上,涣为文章。当其风止,与水相忘。剪缀帖括,藻粉铺张。江左以还,极于陈梁。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始伤。

有人把归有光推崇为明代第一散文家。王世贞也感到自己的文章雕饰过甚,不及归有光的恬适自然。他在给归有光很高评价的同时,一句“余岂异趋,久而始伤”也道出了一番“自悔”之情。

因为陌生而吵架骂战,因为了解而相契相知。其实一开始,王世贞的轻慢在于他并不了解归有光的所有文章,只看了几篇琐碎的小文就妄下结论。后来深入了解,才知道归有光的文章果然是真“汪洋”,于是收起傲慢之心,给归有光一个相对公允的评价。文人,没有这份胸怀,纵然文章再华丽,也只是一个蝇营狗苟之辈。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3151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