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他们都有病——差点改写历史的小病菌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24 09:49:43 0


比镇江的军队更具杀伤力的敌人突然出现了。霍乱及沼泽地带产生的热病开始流行,很多士兵,尤其新兵,纷纷因此送命。

——《复仇神号轮舰航行作战记》

1842年夏,中英鸦片战争已进入第三年,坐拥百万大军的清政府仿佛一头衰老而遍体鳞伤的大象,面对小股英军的凌厉攻势,俨然被狮子的利爪尖牙撕咬得连招架之力都丧失殆尽。

常胜军的窘迫

6月19日,借助坚船利炮,英军闪电般占领了上海;7月5日,他们又相继攻取战略要地镇江。不可思议的是,一路高奏凯歌的英军冲到南京城下时却迟滞不前,疲态百出,竟成强弩之末,他们士气低落、焦躁不安、进退维谷,只有等待奇迹发生了。英国的战略构想被突然打破,历史曾在这微妙的时刻给大清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他们抓得住,也许整个中国近代史都会改写!

这不能归咎于后勤补给的局限,也并非是清军的回光返照。原来,英军出现了霍乱疫情!许多兵士腹泻呕吐不止,甚至一命呜呼,以至战斗力大打折扣。霍乱和其他传染病使得英国军队损失惨重,参战的英军军官柏纳德(W. D. Bernard)在《复仇神号轮舰航行作战记》(Narrative of the Voyages and Services of the Nemesis)一书中忆道:“镇江的军队是一支不可轻侮的敌军,我军在镇江战役中所遭受的损失,比以往任何战役来得更惨重,但比镇江的军队更具杀伤力的敌人突然出现了。霍乱及沼泽地带产生的热病开始流行,很多士兵,尤其新兵,纷纷因此送命。”

十余年后,英军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与俄军对垒,俄罗斯大地上的霍乱又一次骚扰了英军,成了不少人的死亡诅咒,不过这似乎没有对战争进程构成多大的影响。

1895年夏天,为抵抗日军侵占台湾,清兵及台湾兵勇共约三千余名正规军参与战役,战死者不下两百多人。日军由于装备先进,实际伤亡并不多,不过这段时间,日军因为水土不服,更因为霍乱、疟疾等传染病的滋扰,造成不少非战斗减员,数目远比阵亡者多。可惜,瘟疫就算站在中国一边,最终也对败局无能为力。

狂魔来袭,不分华夷

霍乱(cholera)由霍乱弧菌引起,又被生动地音译成“虎烈拉”,是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夏季最活跃,常经不洁饮用水传播,发病急骤,传播迅速,病患如得不到及时救治,体内水分将被弧菌“榨干”而死。在医学尚未发达的19世纪,其病死率极高。

这小小弧菌发源于富饶的恒河三角洲,由于受交通限制,19世纪以前,霍乱只局限在印度。此后,世界经贸的发展不可避免地打开了霍乱的封锁线,这一蛰伏在文明古国的恶魔开始“走向世界”,从“骑着骆驼旅行”逐渐升级到坐着轮船、火车周游列国,遗患无穷。从1817年至1923年的百余年间,全球共发生了六次世界性霍乱大流行,每次大流行都曾波及中国,中国东部的水乡正是霍乱菌理想的栖息地。霍乱引起的腹泻是最严重的,病患一天可腹泻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清稀大便。可以说,霍乱弧菌具备把肠道的细胞乃至整个人体的所有水分彻底榨干的可怕能力!很多罹难者死时只剩下一副干瘪的遗体。

在旧中国,多数人不知道什么是民主、宪法,也不知道何为卫生。许多乡镇都能看到便溺遍地,垃圾满街、大粪搬运工用扁担挑着木桶,走到沟渠或河流旁,将污物哗啦一声倒入敞舱驳船之内,污满时,船只便被牵引到乡间的稻田里。秽物就被胡乱倒进水中,沟渠水淤滞不堪,绿色淤泥搅拌着混浊发黄的污水,散发着恶臭。往往就在那些水系旁边,人们正舀水洗马桶甚至拿来饮用,洗衣、洗米、洗菜和做饭!这种情况在水网交错的江南尤甚。霍乱的历次流行多与水体被霍乱菌污染有关,这次却悄悄给英国侵略者制造了麻烦。

霍乱也扭转不了清廷命运

不过,英国等待的奇迹真的发生了!灰头土脸的清廷终究还是迫不及待地请求和谈,让在两难中的英国欣喜若狂,双方很快签订了臭名昭著的《南京条约》。对于如何结束战争、该掳掠多少利益,英国本无多大把握,至少没料到清廷会这么快屈膝投降。英军决策层原本认为至少要拿下南京,清政府才可能会在签约上有所反应,而此时清政府的“敏捷”反应着实令英国人感到意外。

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霍乱让第一次鸦片战争喊停,英国见好就收。腐朽的大清因为没有情报机构,也不知对手正困于“水土不服”,错失扳回一局的良机。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没有霍乱的流行,英军可能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乘胜拿下南京,根本不会给清廷太多应对和思考时间。况且,英军拿下南京后,可能不会就此罢手,而是乘着余威和声势进一步扩大战果,到时候大清将会损失更多利益,毕竟英军的战略目标是整个江南地区。

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霍乱无意中影响了鸦片战争的整个进程,但是,顶多只是改写了一场战役,却无法改变一个王朝的悲剧命运,更无法逆转衰老帝国在新兴资本主义强国面前的窘态。

决定一个国家、民族能否站起来,靠的永远是自身的觉醒,以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可能仰赖外力和侥幸。当时的大清国有多少人懂得这个道理呢?

历史长河在拐弯处稍停了一下,又继续往前流去。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1177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