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当大明遇上大清:全面开战——打成一片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19 12:14:41 0


崇祯十三年(1640)春起,明、清两军在辽西的松山、锦州、杏山、塔山一线全线开战,打成一片,彼此你来我往,你打过来,我打过去,互有胜负。战斗的规模虽然不大,却很激烈,双方均陷入苦战,两军也都意识到真正的大决战为期不远了。

引发两军激烈对抗的起因是皇太极的义州屯田。屯田的主意不是皇太极想的,出主意的人叫张存仁,时任汉军镶蓝旗督察院右参政,简单地说,一个降将。张存仁原是宁远副将,崇祯四年(1631),张存仁与辽东总兵祖大寿一起守大凌河城,兵败被迫投降,祖大寿是假投降,但张存仁是真投降。

张存仁投入皇太极麾下后一直很卖力,崇祯九年(1636),皇太极称帝,他的政权机构也学明朝,设都察院,位在六部之上,任命张存仁为都察院承政。

进攻松山失败后,坚城大炮给清军造成的心理阴影始终挥之不去。如何才能撕开明军的辽西防线是困扰皇太极的一个大难题。降将们想主人之所想,急主人之所急,也在苦思对策。

崇祯十三年(1640)正月,皇太极的都察院承政张存仁便上疏献策,建议屯田广宁,以广宁为基地围困锦州。但奏疏送上去后就没了下文。张存仁并不灰心,3个月后他再次上疏,这次的奏疏比上次更详细、更具体。

张存仁在奏疏中反复强调,锦州是必争之地,必须全力攻取。但明军防守严密,又有坚城大炮,并不好攻,那如何争呢?答案是长期围困。

10年前的大凌河之战,皇太极就是用这招取胜的,但围城对皇太极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不仅仅是城里的明军难受,城外的清军日子也不好过,围城旷日持久,那就是打消耗战,皇太极并没有那么雄厚的国力跟明军拼消耗。

朝鲜世子的沈阳遭遇就可以说明当时清军的窘困。崇祯九年(1636)皇太极东征朝鲜,迫使朝鲜屈服,也就是朝鲜历史上所说的丙子胡乱。第二年,朝鲜被迫派世子到沈阳做人质。皇太极专门令人建了一座沈阳馆给朝鲜世子居住。朝鲜世子虽是人质,但人家毕竟也是国王的儿子,也有陪同的大臣侍从。但皇太极派人告知朝鲜,他们只能供应100人的饮食,超过限额就得由朝鲜方面自己埋单。

可到了崇祯十二年(1639),因为与明军开战,物资奇缺,物价飞涨,皇太极连100人的饮食也保障不了了。原来按照八旗惯例,这些费用是由八大贝勒轮流供应,皇太极称帝后,统一改归户部提供,但皇太极的户部相当穷,连这点钱也拿不出。最后,皇太极派人告诉朝鲜世子,我们实在拿不出钱粮,要不我们给你们一块地,你们自己种吧!这下朝鲜人不干了,就算是来当人质的,也不能这么对待咱们吧!我们已经按照你们的要求将人数压缩到100人了,平时的生活物资大部分还都是从朝鲜送来,就吃你们一点米都不给,有点过分了。但皇太极的官员也相当强硬,表示只能给地不能给米,因为他们也是实在拿不出米,仅有的米还要供应前线,闹到最后朝鲜人也只能接受。

张存仁的意思是,就算再困难也要坚持,将围城进行到底。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收益的最大化,何谓“收益最大化”,就是既得地也得人。因为辽西前线的明军可以说是大明的精锐部队,战斗力之强悍在明军中首屈一指。

皇太极的政权其实啥都缺,从他接班那时起就是如此,缺兵源、缺粮饷、缺地盘,就是不缺敌人,放眼四望,南面是明朝,西面是蒙古,东面是朝鲜,可谓四面受敌,但皇太极这个人不得不说很有两把刷子,现在蒙古部落多数成了他抢劫的伙伴,而朝鲜成了清军的补给仓库。

尽管拼消耗的长期围城战不是皇太极期望的攻城方式,他喜欢速战速决,但面对明军的坚城大炮,他也只能选择这种笨法,虽然笨,虽然慢,虽然耗费国力,但有效,对皇太极来说这就够了。

皇太极部分接受了张存仁的建议,也就是说没有全部接受,皇太极有他的考量,皇太极觉得广宁距锦州过远,粮饷转运困难,其实屯田的地方,皇太极早就选好了,那就是之前提到的义州。

明清双方的目光都盯上了义州,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

皇太极的行动相当迅速,实际上,早在张存仁上第二份奏疏之前,皇太极就已经行动了。张存仁的第一份奏疏,虽然皇太极没有回复,但已经打动了皇太极,之所以没回复,是因为大军出征也需要做准备。

崇祯十三年(1640)三月,皇太极派他的心腹亲信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率军屯田义州。三月初六,明军发现了清军的行动,当即将敌情上报。洪承畴得报后,立即召集众将开会研究对策,决定由辽东总兵祖大寿、团练总兵吴三桂、分练总兵刘肇基各率所部在锦州、松山一线严密布防,同时调山海关总兵马科率兵1万出关增援。

五月,皇太极到杏山前线视察,在附近放牧的蒙古苏班代部落请求投降。皇太极派济尔哈朗率正蓝旗蒙古都统伊拜、镶黄旗护军参领陈泰领兵1500人前往迎接。

祖大寿得到情报,立即令锦州游击戴明率兵与此时驻在松山的吴三桂部、驻在杏山的刘肇基部共7000人,分别前往拦截清军。五月二十三日,清军在锦州城外10余里的季家台与白云山之间遭遇明军,济尔哈朗主动后退至松山、杏山之间,吴三桂率军从松山向清军发起攻击,两军陷入激战,打起来吴三桂才发现,眼前的清军人数虽少,战斗力却很强,来的莫非是八旗护军?是的,来的正是八旗护军,八旗中的精锐。吴三桂率领的明军渐渐有点招架不住。

危急时刻,刘肇基率兵从杏山及时赶到,杀入重围救出吴三桂部。刘肇基部明军经过苦战杀退清军,但刘肇基所部伤亡将近1000人,被包围的吴三桂部反倒损失不大,这就能看出人品了。刘肇基是实在人,吴三桂有点狡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刘肇基所部主力是步兵,吴三桂率领的是骑兵。

看来跟清军野外步战很吃亏,战后吴三桂、刘肇基都受到了戴罪立功的处分。

清军这次来早就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每3个月轮换一次。六月,济尔哈朗率部回去休整,替换济尔哈朗屯田义州的是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多尔衮率领多铎、杜度、阿巴泰时而围攻锦州,时而侵扰杏山、松山,两军之间小规模的战斗几乎天天都在打,有时一天之内就要打三四仗。

七月十一日,清军两万从杏山北面的汤河子出发,开到夹马山布阵,明军方面也是精锐尽出,明军最能打的4位总兵曹变蛟、刘肇基、吴三桂、马科率军在杏山城北列阵迎敌。双方一个方阵一个方阵地对冲,打得昏天黑地,清军终于领教了大明精锐野战军的实力,明军接连杀败清军数阵,清军少有地在野外决战中败给明军。

七月二十七日,两军再战。明军总兵左光先、马科、吴三桂、刘肇基各自率部出击,在黄土台、松山、杏山与清军全面接战,全部奏凯。清军三战三败,明军三战三胜。

进入九月,洪承畴知道清军就要换防了,在这之前,多尔衮很可能再向明军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而从战场形势分析,清军的主攻方向很可能是杏山或塔山,也许两个都是,多尔衮的胃口一向很大。

形势明确,刻不容缓。九月初八,洪承畴紧急下令团练总兵吴三桂、副将祖大乐于当日下午从宁远起程,火速赶往松山布防。稍后,分练总兵刘肇基也奉命驰赴松山,与吴三桂合营。与此同时,洪承畴又令通州总兵张汝行标下副将张天禄不必去塔山护粮,赶紧去杏山与在那里的援剿总兵左光先部合营。

洪承畴九月初八刚刚调兵遣将完毕,九月初九,多尔衮果然行动了。他的确想用换防前的这点时间发动一次全面进攻。

清军主力直奔杏山城北的长岭山而来。明军早有准备,左光先、曹变蛟、马科、张汝行在杏山城北列阵,严阵以待。

清军见杏山明军已有准备,便转而进攻松山,大队人马从长岭山走五道岭直扑松山。吴三桂、刘肇基、祖大乐率军在松山西门列阵,清军以骑兵冲击明军军阵,但冲了几次都没冲动,又退回五道岭。吴三桂立即指挥8000明军步兵抢占黄土岭并在岭上架设火炮,炮轰清军阵地,配合骑兵作战。两军再战,明军炮兵、步兵、骑兵协同作战,清军陷入被动,被大炮轰、火枪射、骑兵砍、步兵杀的清军实在招架不住,只好撤退。明军大获全胜。

九月初清军换防,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武英郡王阿济格等人再次上阵,换下多尔衮。

从九月到十二月,济尔哈朗第二次上来后,将主要精力用于防守,只是偶尔派小部队袭扰锦州。明军也针锋相对,以主力防守锦州,时常派小部队进攻清军。总体上战场比较平静,洪承畴于是令曹变蛟、马科入关休整。

曹变蛟、马科是从关内便追随洪承畴征战中原的旧部嫡系亲信加铁杆,吴三桂、刘肇基是新近在辽东提拔的,亲密程度不如前者,所以一个留在前线,一个入关休整。这时,明军前线将领多有调整,王廷臣接替刘肇基,白广恩接替左光先。

十二月,清军也进行了轮换,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和硕肃亲王豪格,贝勒杜度、阿巴泰接替济尔哈朗等人再次进入义州。

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清军大举进攻锦州,被祖大寿率领的明军击退。战场形势聚然紧张,洪承畴赶到宁远会合众将,然后亲自率领曹变蛟、王廷臣、吴三桂、白广恩前往松山前线视察敌情。此时,明军在锦州、杏山、松山一线的总兵力加上外围屯堡也只有2万多人,战马4800匹,洪承畴深感兵力不足,向朝廷请求增派援兵。

与此同时,前线明军也在抓紧时间做战前准备,其中重要一项就是向最前沿的锦州、松山、杏山抢运粮食。驻守三城的2万明军,每天的粮食消耗量都很大,全靠后方运粮补给,而清军也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坚城攻不进去,袭击往返的运粮队可就轻松多了。

清军的抢粮队是很有点“敬业精神”的,明军白天运,他们白天抢;晚上运,就晚上抢;刮风下雨也不休息。清军对抢粮乐此不疲,固然因为这是他们的老本行,驾轻就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自己也缺粮,抢了明军的自己吃。从明军那多抢一袋米,明军就少吃一袋米,清军就多吃一袋米,一出一进,既抢了明军,又补充了自己,这笔没有本钱的买卖很划算,皇太极还是很会算账的。

明军现在不怕清军攻城,就怕粮食被抢。

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到了,辛苦了一年的中国人,此时家家户户置办年货,全家团聚过春节。清军也过春节,他们也需要休息。

洪承畴找来吴三桂,两人一商量,决定趁着清军抢粮队春节放假过节的难得机会,抓紧时间往前线运粮。说干就干,明军行动迅速,正月初二、初三两天,明军就从宁远向锦州、松山抢运了16000石粮食,拉粮的大车排起一队长龙,一眼望不到头。正月初六、初七,粮食顺利运入锦州,卸车后,运粮队立即返程,必须快点走,因为清军的抢粮队不仅抢粮也杀人,抢不到粮更要杀人,路上危险,不可久留,反正空车跑起来也快,空车在正月初八返回宁远。

正月初九,清军得到消息,立即派出2万人分头堵截,但是晚了一步,明军的运粮队已经回家了。

战争气氛越来越浓,连在北京的崇祯都感受到了大战之前的紧张。二月初十,崇祯要前线的祖大寿、吴三桂加强防备,警惕清军随时可能的进攻。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973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