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安史之乱——烽烟又起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15 22:41:08 0

范阳再叛

怀疑就像李亨心中的野火,一旦点燃,便无法扑灭。

李亨越想张镐的话,越觉得有道理。既然史思明当初能跟安禄山一起反叛,那么现在兵强马壮岂能就此消停?毕竟他手里握着的是那么多郡和那么多士兵。

中国古代就是这样,皇帝并不等一个人真正谋反,只要这个人具备一定的谋反条件,那么这个人就会被视作危险人物,不管你曾经多么忠君爱国。

不行,不能坐等他反叛,应该先下手为强。

李亨决定动手,经过物色,他选定了一个人选:原信都郡太守乌承恩。

乌承恩与史思明有一段渊源。

当年,史思明还没发迹时,曾经在平卢军使乌知义(乌承恩的父亲)手下效力,乌知义待他不薄,因此史思明对乌知义一直心存感激。安禄山叛乱后,时任信都郡太守的乌承恩举郡向史思明投降,史思明顾念旧情,对乌承恩非常照顾。等安庆绪洛阳败逃后,乌承恩和弟弟乌承玼都曾劝说史思明向政府归降,最后在他们的劝说下,史思明归顺李亨。

有这样一段渊源作基础,史思明与乌承恩的关系非常不错,然而,当友情遭遇利益时,友情往往禁不住考验。

李亨给乌承恩开出条件,他要买断乌承恩与史思明的友情。李亨的计划是这样的:

乌承恩到范阳后,联合阿史那承庆除掉史思明,事成之后,对阿史那承庆叛乱的罪行既往不咎,另外赐予铁券,对乌承恩委以范阳节度副使一职。

条件很优厚,前景很迷人。

李亨的计划并不是他一手策划,而是李光弼一手打造。这位唐朝中兴名将就是看史思明不顺眼,想除之而后快,当然,他跟史思明没有私怨,只有公仇。

两难选择摆在了乌承恩面前,是要前途,还是要朋友?

乌承恩选择了前途。

无可厚非。

接受任务的乌承恩马上行动了起来:

第一步,他用自己的私财招募了一批敢死勇士,这些人是他将来行动时的有力工具;

第二步,他男扮女装,前往史思明部将的大营进行策反。

刚开始,史思明浑然不觉,时间长了,史思明就听到了风言风语,有的将领向史思明反映:乌承恩曾经男扮女装进过军营。

史思明心中一惊,他当即意识到乌承恩身上一定隐藏着一个大阴谋,大阴谋的矛头一定是指向史思明。

史思明没有慌乱,他不动声色,就当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

事有凑巧,几天后,乌承恩陪同长安来的宦官一起到范阳慰问史思明,史思明决定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

史思明与乌承恩老友见面,寒暄不已,接风宴摆过之后,便把乌承恩送到宾馆休息。

分别时,两位老友嘴上情意浓浓,心中却已杀机四起,只不过看谁的刀更快。

史思明首先出招,他的招是乌承恩最小的儿子。

乌承恩最小的儿子当时正好在范阳,史思明故作关切,命其到宾馆看望父亲,父子二人好好团聚一下。

乌承恩父子以为史思明一片好意,不承想,一个深坑已经给父子俩挖好了。

夜深了,宾馆内外寂静无声。

乌承恩下意识看看窗外,确定无人后,小声对儿子说:“我受命铲除这个逆贼,事成之后,朝廷将任命我当范阳节度副使。”

窗外无人。

屋里有窃听器。

史思明那个时代没有高级窃听器,但有最原始、最初级的窃听器——人。早在乌承恩入住前,史思明就安排了两个勇士潜伏在乌承恩房间的床下。

现在“窃听器”听到了骇人听闻的消息。

两位勇士迅速从床下爬出,大声叫喊着打开房门,早有准备的史思明士兵一拥而上,捆住了目瞪口呆的乌承恩父子。

史思明冷冷看了乌承恩一眼,开始搜查乌承恩的行囊,一下便搜出了李亨赐给阿史那承庆的铁券。

看来,真是要算计我史思明啊!为什么就不能信任我呢!

罢,罢,罢,看来我与朝廷没有缘分。

史思明反心又起,压也压不住了。

精于算计的他不想一个人战斗,他要把麾下的部将都裹胁进来。趁着搜查乌承恩行囊的工夫,史思明把事先准备好的道具塞进乌承恩的行囊,然后又非常“吃惊”地把道具搜了出来。

道具是一份名册,以“李光弼”的名义拟的,上面详细罗列着曾经跟随史思明叛乱的部将名字,凡是在“李光弼”这份名册上的人,全部杀无赦。

史思明预感到朝廷有一天会跟自己翻脸,因此早早造了这样一份名册,现在,名册派上了用场。

铁券和名册摆到诸将面前,诸将一个个被悲愤的情绪笼罩,为什么我们都归降了还把我们往死路上逼?

范阳又成了火药桶。

史思明瞪着乌承恩责问道:“我什么地方对不起你,你要如此对我!”

乌承恩已经吓得浑身哆嗦,用颤抖的声音解释道:“死罪,死罪!这些都是李光弼的阴谋!”

史思明已经不想听解释了,他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史思明把部下、士绅、百姓代表召集到一起,然后冲着西方大哭起来:“臣率十三万士兵归降朝廷,有什么地方辜负陛下,而陛下却要杀臣!”

哭完,史思明将乌承恩父子押上了刑场,陪同乌承恩父子一起受刑的还有受他们牵连的二百多人。(乌承恩的弟弟乌承玼跑得快,逃过一劫)

斩完乌承恩父子,史思明给李亨上了一道奏疏,详细阐述自己的委屈。

这时,李亨玩起了无赖手法,干脆一推二六五:“这起事件跟朝廷和李光弼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乌承恩个人行为,你把他杀了,正好!”

流氓会武术,谁也挡不住;

皇帝耍无赖,神仙也歇菜。

李亨的辩解没有化解史思明的愤怒,史思明与朝廷的关系走到了悬崖边。

不久,朝廷处罚投敌官员的公文传到范阳,这份公文又被史思明加以利用。

史思明拿着公文对诸将说:“陈希烈这些人都是朝廷大臣,当年太上皇自己抛弃他们跑到了蜀郡,陈希烈他们没有办法才给安禄山效力,如今他们还是免不了一死。他们尚且难逃一死,更何况我们这些人,一开始就跟着安禄山起兵。”

史思明说完,诸将心中都充满了悲凉,他们已经别无选择,只能跟着史思明再次叛乱!

叛乱总得有个由头,当年安禄山选择的由头是“诛杀杨国忠”。

现在,史思明选择什么当由头呢?

诛杀李光弼!

诸将群情激昂,要求史思明上疏诛杀李光弼,史思明点头同意,便把任务交给了判官耿仁智以及耿仁智的下属张不矜。史思明特别嘱咐道:“奏疏上一定要写上,陛下不为臣诛杀李光弼,臣当自己引兵到太原诛杀。”

张不矜很快打好了草稿,拿给史思明过目,史思明看过后,同意。

张不矜收起草稿,准备放进专用盒子,然后送交抄写官正式抄写。

这时判官耿仁智走了过来,他要替张不矜把把关。

耿仁智拿过草稿,删掉了史思明特别嘱咐的那句话。

在耿仁智看来,那句话是向皇帝挑衅,同时也是叛乱的前奏,一旦皇帝看到,事情将不可收拾。

耿仁智还是太书生意气了,他以为删掉那句话就能删掉史思明叛乱的念头,异想天开。

很快,负责誊写奏疏的官员向史思明报告:草稿上最重要的那句话被耿仁智他们删掉了。

史思明大怒,马上命人将耿仁智和张不矜推出斩了。

临刑前,史思明又有些于心不忍,毕竟耿仁智跟了他很多年了。

史思明又把耿仁智叫了回来,说道:“你跟随我已经快三十年了,今天是你负我,而不是我负你!”

如果耿仁智就坡下驴,他将躲过一死。

耿仁智大声说道:“人终有一死,能为忠义而死,也很值得。今天如果跟随大人谋反,那只不过是把死期往后推延几年而已,还不如早死!”

史思明被耿仁智点中了软肋,抓狂起来,一顿乱锤,将耿仁智活活打死。

书生意气的耿仁智没能阻止史思明叛乱的心,从此时起,史思明又跳到了大唐王朝的对立面。

史思明也不愿意,但他别无选择,因为有些事,一旦做了,就很难回头!

邺郡之围

史思明已经开始公然叫板,但李亨暂时还顾不上他,眼下李亨急需解决的是邺郡的安庆绪,只有把安庆绪解决了,李亨才能腾出手对付史思明。

实际上,李亨高看安庆绪了,安庆绪压根不是造反的材料,明明手中有筹码,也不会好好利用。

安庆绪逃到邺郡时,虽然同党分崩离析,但手中依然有七个郡总计六十多个城池,兵器、辎重、粮食应有尽有,如果换一个有经验、有野心的人经营,这些都会成为争夺天下的筹码,而安庆绪却对这些不以为意,他最在乎的还是个人享受,只求每天能喝个痛快,仅此而已。

嗜酒如命的安庆绪不理政事,便给了大臣争权夺利的机会,高尚和张通儒互不买账,一见面就斗个不停,有这么两个斗鸡在,邺郡不乱才怪。

唯一令安庆绪心安的是大将蔡希德,此人不仅有谋略,而且麾下都是精兵,有这么一个人在,安庆绪觉得心里踏实。

好景不长,安庆绪感觉最踏实的蔡希德被张通儒算计上了。

蔡希德被张通儒算计,主要是性格惹的祸。

武将出身的蔡希德,性格刚烈,遇事喜欢直来直去,一来二去,就把张通儒得罪了,张通儒恨死了蔡希德。

张通儒决定报复,他要借安庆绪的刀杀蔡希德。

久在安庆绪身边,张通儒知道安庆绪的软肋:害怕属下投敌,张通儒决定抓住这个软肋。

不久,张通儒向安庆绪报告了一个骇人听闻的消息:

蔡希德已经与唐军取得联系,计划诛杀你,然后举邺郡投降。

安庆绪一听,顿时跳了起来,什么?消息可靠吗?

张通儒斩钉截铁地说:“可靠!这是蔡希德的左右透露出来的!”

智商偏低的安庆绪就此相信,马上下令将蔡希德公开处斩。

斩完蔡希德,邺郡的军心便散了,蔡希德麾下数千名士兵一哄而散,再也不肯给安庆绪卖命。与此同时,目睹蔡希德悲剧的将领们也抱怨不已,从此与安庆绪离心离德。

安庆绪有些后悔,但为时已晚,只能硬着头皮将另一位大将崔乾祐扶上马,任命崔乾祐为天下兵马使,总管邺郡内外军事。

本以为这样可以弥补一下损失,没想到,崔乾祐刚愎自用、暴戾好杀,根本无法服众。

安庆绪只能心里暗暗叫苦,想要找个人代替崔乾祐,又无米可炊,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

安庆绪不可救药地走上下坡路,李亨针对安庆绪的重点打击也拉开了帷幕。

公元七五八年九月二十一日,李亨点将,一口气点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兵马使。

九个节度使包括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北庭节度使李嗣业、关内节度使王思礼、淮西节度使鲁炅等九人。这九人是李亨手上最能打仗的节度使,现在李亨把他们一股脑都甩了出去,目的就是把安庆绪打残打死。

李亨交给九位节度使二十万大军,而且这二十万大军还只是一部分,稍后,还会有源源不断的大军派给九位节度使指挥。

九位节度使,二十万大军,这是李亨登基以来最奢华的阵容,出人意料的是,李亨居然没有设立主帅,九位节度使各自为政。

史书对此的解释是,李亨考虑到郭子仪、李光弼都是元勋,彼此之间很难协调,因此不设元帅。

郭子仪与李光弼资历相仿只是借口,李亨真正担心的是,在围剿安庆绪的过程中,有节度使趁机坐大,那么战后就有可能尾大不掉,造成祸患,无论郭子仪,还是李光弼,他们都是李亨忌惮的对象。

虽然不设元帅,李亨还是设了一个名义上最高指挥官: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相当于李亨的战地特派员。

由谁担任呢?

宦官鱼朝恩。

说来说去,皇帝谁也信不过,只信得过宦官。

公元七五八年十月初,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率军渡过黄河,向东攻打安庆绪控制下的获嘉城。没费多大工夫,获嘉城破,斩首四千,生擒五百。获嘉城守将仓皇出逃,率领残兵退守卫州(河南省卫辉市)。

郭子仪乘胜追击,一路追击到卫州城下,与此同时,鲁炅、李嗣业等节度使也率领各自人马抵达卫州城下。

卫州是邺郡的门户,卫州一失,邺郡难保。安庆绪不敢怠慢,连忙动员邺郡所有部队,七拼八凑,凑足七万人,开到卫州城下。

安庆绪将七万大军分成了三部分,崔乾祐领上军,田承嗣领下军,安庆绪自己领中军。

双方在卫州城下拉开了阵势。

这时郭子仪提前作好了部署,他把三千弓弩手埋伏到本方营墙后面,嘱咐道:“一会儿,我会假装败退,叛军一定会趁势追赶,到那时你们就登上营墙,乱箭发射!”

一切布置停当,郭子仪引军迎战安庆绪。

战不多久,郭子仪假装败退,唐军如退潮潮水一般向本方大营败退,安庆绪一看有机可乘,马上挥军追击。

眼看要追上了,就听郭子仪大营中一声梆子响,营墙上突然出现无数弓弩手,叛军士兵一愣神的工夫,弓弩手万箭齐发,无数弓箭向叛军士兵飞了过去。

安庆绪这才意识到自己中计了,立即拨转马头往回跑。

郭子仪令旗一指,唐军又如涨潮的潮水一样追了上去。

紧跑慢跑,安庆绪脱离了危险,一盘点阵容才发现,弟弟安庆和丢了。

安庆绪派人一打听才知道,卫州城陷落,弟弟安庆和被俘。

顾不上伤心,安庆绪一路逃回邺郡,这时,形势更危急了,关内节度使王思礼等人已经带兵逼近了邺郡,留给安庆绪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安庆绪不甘心,马上组织人马在愁思冈反击,然而,一仗下来又被斩首三万,生擒一千。

筹码越来越少的安庆绪只能退入邺郡城内,当起了缩头乌龟。

这一缩,就只有被动挨打的份了。

郭子仪令旗一挥,将邺郡城团团围住,这时,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军赶到,八大节度使在邺郡城下聚齐(河南节度使崔光远在魏州作战)。

眼看邺郡陷入重重包围,安庆绪只能向史思明求救,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安庆绪承诺,愿意将皇位相让。

“以皇位换救援”的计划很快得到了史思明认可,史思明立刻动员范阳十三万兵马准备南下救援安庆绪。

然而转念一想,史思明又变卦了,十三万兵马可是自己全部的家当,万一在邺郡拼光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史思明决定先作一下试探,派李归仁率一万兵马进驻滏阳(距离邺郡三十公里),与安庆绪遥相呼应。

很快,李归仁给史思明发回消息:邺郡已被围得水泄不通,短期内无药可救。

史思明无奈地摇了摇头,顺手拿过了地图。

经过研究,史思明决定在魏州城(河北大名)做文章,据他所知,几天前,河南节度使崔光远刚刚攻克魏州城,还立足未稳。

机不可失,史思明马上率军到了魏州城下。

魏州城里虽然是河南节度使崔光远坐镇,但打仗主要靠将军李处崟,现在史思明兵临城下,李处崟便披挂出征。

若论单兵能力,史思明根本不是李处崟的对手,但论整体作战,史思明明显处于上风,他的兵多,李处崟的兵少,几次交战下来,史思明连战连胜,逼近了魏州城大门。

然而,魏州城易守难攻,一时半会儿攻不下来。

史思明眼珠一转,顿生一计。

他冲着魏州城墙上的士兵喊道:“李处崟约我们到这里,他自己怎么不出来啊?”

这一嗓子,要了李处崟的命。

士兵们很快向崔光远汇报了史思明这句话,崔光远一下紧张了起来。

崔光远紧张,与他的一段特殊经历有关。

李隆基从长安出逃时,崔光远担任京兆尹,长安陷落后,崔光远继续担任京兆尹,所不同的是,以前给李隆基打工,现在则是给安禄山打工。如果没有突发事件,崔光远给安禄山打工的时间还会延长。

一天夜里,同罗部落叛军从长安马厩偷出数千匹战马脱离安禄山阵营而去,崔光远误以为整个安禄山叛军都要撤退,他立即下令包围了叛军将领在长安的宅邸。

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跑的只是同罗部落军队,多数叛军还在长安原地不动。

自知惹祸的崔光远索性脚底抹油跑了,一路跑到李亨所在的灵武郡,继续当唐朝忠臣,后来辗转出任河南节度使。

值得一提的是,死太监边令诚东施效颦,也仿效崔光远从长安颠颠跑到了灵武郡,本以为能得到李亨重用,结果李亨只冷冷地说了几个字:“拉下去,斩了!”

正因为有过长安那一段特殊经历,崔光远神经过敏,看谁都像叛国投敌,现在一听史思明如此说,他便认定李处崟要与史思明里应外合。

偏执的崔光远把李处崟绑了起来,然后推出去,腰斩!

斩完李处崟,崔光远如梦初醒,坏了,反间计!

一切都晚了!

心知不好的崔光远连忙开动脑筋想补救办法,然而,想了半宿,一无所获。

最后,崔光远终于想到了高招,而且一招就灵!

他的高招是,自己撒丫子先跑!

借着夜色掩护,崔光远只身逃出魏州城,把魏州城一城百姓和军队都抛在了身后。

第二天,魏州城破,三万军民被杀,这一切都源于倒霉的崔光远。

功亏一篑

时间走到公元七五九年正月一日,占领魏州城的史思明做了一件大事:称王。

史思明在魏州城北兴筑高台,他登上高台举行了盛大的称王仪式,自称“大圣燕王”。

奇怪的是,史思明没有直接称帝,而只是称王,可能是感觉自己实力单薄,因此先谦虚一点。

史思明称王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邺郡城下,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坐不住了,他想北上魏州,堵住史思明。

李光弼说:“史思明在魏州按兵不动,主要是想等我军懈怠,然后出其不意发动攻击。我建议由河东兵团跟朔方兵团一起进逼魏州,向他挑战,他前年在嘉山曾经惨败给我们,一定不敢轻易出击。时间一长,邺郡城必破,那时安庆绪一死,史思明就没有借口驱动他的士兵南下了。”

李光弼不愧是中兴名将,他的眼光比别人独到,如果他的谋略实现,魏州的史思明就会被堵住,困在邺郡的安庆绪必死无疑。

可惜李光弼不是主帅。

建议报到“最高领导”——观军容宣慰处置使鱼朝恩那里,鱼朝恩犹豫了半天,说道:“这个,这个,不可行吧!”

外行领导内行,就是这个结果。

原本,按照李光弼的策略,可以下成一盘活棋,既牵制史思明,又围死安庆绪,现在,鱼朝恩一票否决,活棋下成了死棋。

数十万唐军将安庆绪困在了邺郡,同时也困住了自己。

不久,一个噩耗不期而至,九大节度使之一李嗣业箭疮复发去世。

北庭节度使李嗣业在邺郡城下延续自己勇猛的作风,每次与叛军作战都冲在最前面,不料,在一次交战中被流箭射中。李嗣业没有把箭疮放在心上,他只是在营中休养了数日,眼看即将伤愈。

一天,营中突然鼓声大作,李嗣业以为有叛军袭营,顿时一个激灵,他正准备走出大帐查看,箭疮崩裂,李嗣业大叫一声,血已经从箭疮处汩汩流了出来。

医官赶到时,已经晚了,李嗣业失血过多,不治身亡。

李嗣业去世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军,众人咂舌不已,尤其是八位节度使。节度使们不免有些抱怨,如果有一个主帅统一指挥的话,邺郡早就拿下了,而现在,邺郡是围住了,同时也把自己困住了,这下还白白搭上了一个节度使。(在李嗣业去世后,李亨任命兵马使荔非元礼接任节度使)

抱怨归抱怨,但谁也不敢出头,只好继续困守在邺郡城下。

围困还在继续,安庆绪的日子没法过了,他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为了逼迫安庆绪出城,郭子仪他们用了一个损招:截流河水,倒灌入城。

哗啦啦的河水源源不断地流进邺郡城,时间不长,邺郡城成了水城威尼斯,原来邺郡城内水井的水面离井口还有好几米,现在好了,井水自动往外流,改自流井了。

邺郡城成了一片汪洋,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了。

没有办法,邺郡城里的士兵和老百姓只好搭木架子,晚上就在木架子上过夜。

如果说水深的滋味还可以勉强忍受,那么挨饿的滋味就没法忍受了。

从前一年冬天被围开始,邺郡的粮食便吃一粒少一粒,吃到春天,粮食吃光了,老鼠迅速通货膨胀。以前老鼠没人吃,现在一只老鼠售价四千。

人艰难如此,马的日子更难。

幸好,那个年月筑墙时采用泥土混杂谷皮,现在墙里的谷皮也被盯上了,叛军士兵把墙拆了,用水淘洗谷皮,然后集中起来喂马。到最后,墙被拆光了,叛军士兵便采用“绿色循环法”,从马粪里提取植物纤维,再来喂马。

这日子没法活了!

眼看邺郡城内已是这副光景,郭子仪等节度使以为大局已定,破城只是时间问题,索性不着急,慢慢等,总有城破那一天。

这时,大军不设统帅的弊端便彻底暴露出来了,九个节度使各自为政,都不着急,没有一个人提议主动进攻,也没有一个人主动向李亨汇报,九个人各忙各的,都不着急,都不负责。

邺郡城成了一盘死棋。

九大节度使还在“各扫自家雪”时,史思明已经从魏州出发了,他要管一管邺郡的瓦上霜。

史思明不是活雷锋,他要救的不是安庆绪,而是邺郡。安庆绪对他而言,没有用处,邺郡却不一样,可以成为他争夺天下的重要基石。

这次南下救援,史思明显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在我看来,安史之乱中,有两个人可以称为真正的名将,一个是李光弼,另一个就是史思明。至于郭子仪,处世才能远在这二人之上,而军事才能,却相去甚远。

史思明没有直扑邺郡,而是驻扎到邺郡外围。

史思明将部队分成了几部分,每部分都以邺郡为圆心,五十里为半径,扎营完毕,每个大营发给战鼓三百面,任务只有一个,日夜不停地敲。

震天响的战鼓很快震动了围城唐军的耳膜,唐军士兵仔细一听,鼓声居然从四面八方传来,对方到底来了多少人啊?

史思明外围打鼓,唐军士兵心里打鼓。

在鼓声伴奏下,史思明从每个大营里挑选出五百名精锐骑兵,从各个方向杀向邺郡城下,任务也很简单:骚扰。如果唐军出击,他们马上撤退,如果唐军不出击,他们继续骚扰。

时间一长,唐军的日子难过了,不仅每天都有人马牛车损失,甚至连日常的砍柴割草都成了难题。

唐军士兵并没有想到,艰难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因为史思明盯上了唐军的粮道。

当时围困邺郡的唐军士兵总数达到六十万,粮食供应成了大问题,李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粮食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运往邺郡,现在史思明盯上了粮食。

史思明不愧是一个军事天才,他不仅懂得大兵团作战,而且还会熟练运用特战队。

史思明一下子撒出了多支特战队,向唐军的粮道直扑过去。

特战队穿着唐军军服,打着唐军旗号,一见到唐军运粮队便扑上去装模作样检查,然后没事找事,毫无理由地杀人。几次下来,给唐军运粮的民夫便吓破了胆,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不敢往前线运粮了,只是作出运粮的样子,在远离前线的运粮路上磨洋工。

特战队不仅使得运粮民夫磨洋工,而且遇到大批粮草时,还经常一把火,付之一炬,火光冲天而起时,他们已经潇洒地离开。

时间长了,郭子仪、李光弼也知道了特战队存在,便派出巡逻部队搜索,然而史思明的特战队伪装得太好了,即使巡逻部队与他们面对面走过,也无法识别他们的真实身份,而奇怪的是,他们内部,彼此之间却能轻松识别。

经过特战队连续不断的破坏,效果终于出来了,六十万唐军濒临断粮,军心不稳,人人自危!

这时史思明的挑战书到了。

郭子仪、李光弼等节度使表示同意,双方约定于公元七五八年三月六日决战。

其实,此时决战对唐军很不利,因为他们已经疲惫不堪。从前一年冬天包围安庆绪开始,唐军已经在邺郡城下苦熬了几个月,精锐之师早已熬成了疲惫之师。

相比之下,史思明大军刚刚南下,士气正盛。

公元七五八年三月六日,唐军步兵骑兵总计六十万列阵于安阳河北岸,史思明则率领五万精兵从容对阵。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五万大军放在平时看已经不算少了,然而跟六十万大军相比,五万大军就有些寒酸了。

九大节度使一看,对面只有五万士兵,便以为只是一支偏军,大家都没把这支偏军放在眼里。

史思明不理会九大节度使轻蔑的目光,他率军向唐军扑了过来。

与史思明接触厮杀的是李光弼、王思礼、鲁炅的部队,几次冲杀下来,双方死伤基本相当。

这时,意外发生了,淮西节度使鲁炅被流箭射中。

接下来鲁炅的举动更让人意外,他居然不打招呼率领自己的部队退出了战场!

鲁炅这一退不要紧,要命的是,他的部队后面紧挨着的是郭子仪的部队,被鲁炅的部队一冲,郭子仪的部队也乱了。

更大的意外接着发生了。

沙尘暴来了!

沙尘暴毫无预兆从天而降,大风骤起,吹沙拔木,天地之间顿时变成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咫尺对面不能相辨。

仗没法打了。

六十万唐军惊了,五万叛军也惊了。

惊慌之中,六十万唐军往南跑,五万叛军往北跑,不一会儿工夫,人都跑光了,只留下满地的兵器和辎重。

这场无厘头的奔跑对唐军而言损失巨大,九个节度使中,除了李光弼、王思礼将所属部队全建制带回外,其他节度使都是损兵折将,包括名气最大的郭子仪。

郭子仪部队战前有战马一万匹,现在只剩下三千匹,另外还有十万件兵器遗弃殆尽。

损失惨重的郭子仪总算还保持了名将风度,尽管慌乱,但头脑依然清醒,他果断地毁掉了河阳桥,然后准备退保洛阳。

然而,洛阳也保不住了,士兵、百姓已经被兵败的消息吓破了胆。

兵败消息传到洛阳后,洛阳官员和百姓便开始往城外跑,一直跑到洛阳城外的山谷藏身。

相比之下,有两位官员跑得更彻底:

东京留守崔圆一口气跑到二百二十公里以外的襄州;

河南尹苏震则一口气跑到三百公里以外的邓州。

身体真好!

洛阳守不住了,郭子仪只好引兵退到了河阳、缺门一带,其余八个节度使率领部队返回各自战区。

从公元七五八年冬天,到公元七五九年春天,九大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前后整整围了四个多月,结果被一场沙尘暴搅得功亏一篑。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惊慌失措的九大节度使都以为唐军输了,其实唐军并没有输,因为唐军在跑,史思明也在跑,而且一竿子跑到了河北沙河。

我查了一下从河南安阳到河北沙河的直线距离,两者之间火车里程为八十八公里,这就意味着,当郭子仪他们向南狂奔的时候,史思明在向北狂奔,而且一下跑出了至少八十八公里。

这本是一场没有胜负结果的战争,只是郭子仪他们以为自己输了,最后他们真的输了。

安庆绪的末路

被沙尘暴刮得晕头转向的史思明一路向北狂奔,心中充满恐惧,不过他还是留了一个心眼,他向刚才战斗过的地方派出一支侦察部队。

没过多久,侦察部队回来了:“大王,唐军都跑了!”

史思明长出了一口气:“哦,都跑了,那咱们回去。”

在沙河,史思明集结了自己的队伍,然后调头返回了邺郡,全军驻扎到邺郡城南。

如果唐军也能派出一支侦察部队,或许提前返回邺郡的就是唐军,只可惜,九大节度使各自为政,都不负责,最后只能接受功亏一篑的结局。

邺郡城下,往日的热闹早已不见,六十万唐军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不会说话的粮食。

安庆绪打开城门一看,喜上眉梢,他让人把唐军的粮食收拢到一起,一统计居然有六七万石之多。

这下发财了,能吃顿饱饭了。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安庆绪同样认可这句话。

手中有粮的安庆绪召来孙孝哲和崔乾祐商量,经过商量,三人达成共识:取消当初以皇位相让的承诺,关闭邺郡城门,把史思明拒之门外。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本来是个好主意,至少能让安庆绪多活几年。

然而好主意遭到了众人的反对,众人对安庆绪说:“邺郡城靠史王才得以保全,今日怎么就这么背弃史王呢?”

安庆绪被问得哑口无言,索性装起了糊涂,不接话茬。

眼看安庆绪装糊涂躲在邺郡城不搭理自己,也不兑现“礼让皇位”的承诺,史思明也装糊涂,他既不跟安庆绪主动联系,也不南下追击唐军,每日只在自己的大营里犒赏将士,丝毫不提邺郡城的事。

史思明并不是真糊涂,他的心里真有打算。在史思明看来,安庆绪已经日薄西山,他的内部一定会起变化,自己只须静心等待,就一定能抓住安庆绪的破绽。

果不出史思明所料,安庆绪阵营中真有人动了活心眼。

心思活络的是“宰相”张通儒和“中书侍郎”高尚。

张通儒和高尚对安庆绪说:“史王远道而来,臣等应该去参见以表谢意!”

话说得都是一切为公,事做得却是一切为己,张通儒、高尚所谓的“拜谢”其实是给自己提前准备后路,以防万一。

安庆绪知道张通儒、高尚的心思,但他已经拦不住了,只能大方地表示:“你们随便,愿意去就去!”

张通儒、高尚要的就是这句话。出了安庆绪的“皇宫”,便进了史思明的大营。史思明何等精明,他马上热烈接见了两位,热情招待之后,还让他们满载而归。

史思明本以为张通儒、高尚回去会说动安庆绪来见自己,然而整整三天过去了,安庆绪还是没来,连封信也没有。

史思明决定再给安庆绪加把火。

这一回史思明动用的棋子叫安太清,身份是安庆绪手下的将军。史思明秘密召见了安太清,教给他一套说辞,让他回去说服安庆绪。

安太清领命而去,不久,效果出来了。

安庆绪绷不住了。

连日来,张通儒、高尚、安太清不断游说安庆绪,让安庆绪不胜其烦。这时,安庆绪也看清了自己的现状,以他的实力,根本无法跟史思明耍无赖,他还得老老实实兑现承诺,把“大燕皇帝”的皇位让给史思明,不然,这个坎他过不去。

安庆绪命安太清替自己给史思明写了一道奏疏,在奏疏上,他自称“臣”,请史思明解除铠甲进入邺郡城,到那时,他双手将“大燕皇帝”玉玺献上。

奏疏到了史思明手里,史思明心里乐开了花,不过脸上还故意装作一脸严肃:“何至于这样啊!”

压抑着内心狂喜的史思明将奏疏在诸将中传阅,正传阅着,口号声此起彼伏:“万岁,万岁,万岁。”

史思明暗暗对自己说,被呼“万岁”的感觉真好。

尽管心中狂喜,史思明依然不动声色,他要趁机给安庆绪挖一个坑。

史思明亲手给安庆绪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并没有称呼安庆绪为“臣”,他“饱含深情”地写道:

愿我们结为兄弟之国,互为屏障,互相支援,与唐朝成三足鼎立之势,并立于世。至于你尊我为帝,向我称臣,绝不敢当!

热情洋溢的信送到安庆绪手中,智商有限的安庆绪被深深地感动了,二大爷,太讲究了!

安庆绪被感动冲昏了头脑,他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掉进了史思明的陷阱。

安庆绪给史思明回了一封信,内容很简单:要求与史思明歃血为盟。

智商不高的安庆绪可能武侠小说看多了,他以为歃血为盟就能让每个人遵守自己的誓言。殊不知,任何盟誓都只是一个形式,本身并没有意义,真想遵守承诺,不在乎形式,不想遵守承诺,再神圣的形式也没有用。

要命的是,安庆绪偏偏认为形式有用。

追求形式的安庆绪率领三百骑兵到了史思明的大营,一步一步走进了史思明的陷阱。

安庆绪和四个弟弟一起被引到了史思明所在的庭院,安庆绪环顾四周,他发现所有的士兵都已经严阵以待。

仪式够隆重的!

安庆绪对着史思明下拜道:“臣没有能力担负大任,致使两京失守,自己还久陷重围,不料大王因为太上皇(安禄山)的缘故,长途奔袭前来解救,使臣得以复生。臣即便粉身碎骨,也无法报答大王的恩德!”

安庆绪说这番话,其实就是跟史思明客套一下,他心里惦记的是“歃血为盟”。安庆绪满心以为史思明也会跟他客套一下,然后举行盟誓仪式。

没想到,史思明突然翻脸,怒喝道:“丢失两都,不值得一提。你身为人子,却杀父夺位,天地不容。今天我要替太上皇讨贼,岂能接受你的谄媚!”

安庆绪顿时明白了,什么叫翻脸比翻书还快。

接下来,安庆绪听到了令他肝胆俱碎的一句话:“推下去,斩!”

我们不是说好歃血为盟吗?

傻孩子,逗你玩呢!

安庆绪被推了出去,陪同他被斩的还有他的四个弟弟,以及他的政府高官高尚、孙孝哲、崔乾祐,他们的结局都是一刀两断。

相比之下,从小想做大事的高尚就没有严庄高明了,人家严庄一看形势不妙,果断解套离去,而高尚却跟着安庆绪一起跌停,然后被深度套牢,最后遭遇了摘牌的厄运。

人比人,气死人!

仔细一算,从公元七五五年十一月安禄山范阳起兵开始,安禄山、安庆绪父子折腾了三年多的时间,安禄山“开创”了大燕帝国,却仅仅当了一年皇帝,安庆绪接过父亲的接力棒,也不过当了两年皇帝,现在接力棒交给了二大爷史思明。

如果人有一双看到未来的眼睛,估计所有人都会避开这个死亡接力棒,包括心比天高的安禄山、史思明,只可惜没有。于是,无数人蜂拥而上,他们以为抢到了宝贝,到头来,只不过是一根死亡接力棒。

安庆绪一页就此翻过,接下来一页属于史思明。

斩完安庆绪,史思明勒兵进入邺郡城,他摇身一变成了这里的主人。

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全部士兵,然后打开府库当起散财童子,经过一阵滥赏,以前所有姓“安”的东西,都改姓“史”了。

公元七五九四月,史思明在范阳称帝,自称“大燕皇帝”,改年号为“顺天”,封妻子辛氏为皇后,长子史朝义为怀王,周挚为宰相,李归仁为大将,范阳定为国都。

是时候唱一出大戏了,史思明暗暗对自己说!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751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