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安史之乱——天下多事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15 22:40:34 0

四人所指

尽管仆固怀恩自以为后手留得巧妙,布局布得聪明,但他的用心从一开始就被人识破,郑陈泽潞节度使李抱玉、河东节度使辛云京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李抱玉、辛云京怀疑仆固怀恩从安史之乱平息时就开始了,当时他们正准备整编叛军部队,仆固怀恩却下令叫停。

这次叫停,让李抱玉、辛云京产生了怀疑。按照惯例,整编投降的叛军部队合情合理,而仆固怀恩却让他们原建制保留,这既不合情,又不合理。

李抱玉、辛云京很快给李豫上了奏疏,提醒李豫及早提防仆固怀恩。

要说唐朝宫廷的保密工作做得相当差,不久,仆固怀恩得到消息,马上上了一道奏疏予以解释。

李豫继承了祖父、父亲的光荣传统——葫芦僧断葫芦案,既不对李抱玉、辛云京指责,也不指责仆固怀恩,反而和起了稀泥,把两方都“狠狠”勉励了一番。

这皇帝当的,就是一个和事佬!

李豫以为经过自己调和,事情就这么过去了,不料,不长时间之后,李抱玉旧话重提。

激发李抱玉旧话重提的是一个神人——马燧。

马燧在前面出过场,曾经在颜杲卿的指派下潜入范阳郡做策反工作。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动范阳留守贾循举范阳郡向朝廷投降。本来已经接近大功告成,不想贾循犹豫不决导致风声走漏,结果功亏一篑。

在那以后,马燧继续在官场打拼,公元七六三年,他出任赵城县尉。

当上县尉的马燧并没有什么惊人之举,直到一次毛遂自荐。

马燧毛遂自荐的是接待官,专门对口接待回纥班师部队。

在马燧之前,没有人愿意接这个苦差,这个差事不仅苦,而且有生命危险,自负有功的回纥士兵动不动就借口招待不周举刀就砍,砍死砍伤不在少数。

郑陈泽潞节度使李抱玉为此头疼不已,而马燧迎难而上。

马燧先派人给回纥部队的将帅送去了无法拒绝的贿赂,条件只有一个:约束士卒,不准行凶!

拿了马燧贿赂的将帅也不含糊,拿出一面令旗交给马燧:“有违反命令者,你可以处斩!”

有钱真好!

马燧要的就是这句话!

得到令旗的马燧又从监狱中提出几个死囚,他要给回纥士兵演一出“杀鸡儆猴”。

马燧让这些死囚假扮成自己的随从,然后一起在回纥士兵面前演戏。

只要“随从”略有违令之处,马燧立刻令旗一挥,斩!

戏演了几次之后,回纥士兵被震住了,他们彻底怕了马燧的令旗,于是便夹起尾巴,乖乖听话,在马燧主管的辖区内,再也没有撒野记录!

李抱玉彻底被马燧折服了,这时马燧又对李抱玉说出了自己由来已久的焦虑:“我与回纥人交往甚多,了解他们的性情。仆固怀恩呢,现在居功自傲,他的儿子仆固也喜欢卖弄,如今仆固怀恩在国内布置了四个节度使,国外结交回纥,因此他必有觊觎河东、泽潞战区之心,需要尽早加以防范!”

李抱玉听完,连连点头称是,随后又给李豫上了一道奏疏:提防仆固怀恩。

在李抱玉上疏的同时,河东节度使辛云京也没有闲着,他同样将矛头指向了仆固怀恩。

严格说起来,李抱玉和辛云京的上疏一半为公,一半为私:

为公,是担心仆固怀恩将来尾大不掉,成为国家之祸;

为私,是因为他们两人所在的战区与仆固怀恩的势力范围接壤,他们都担心自己的战区被仆固怀恩吞并。

于是李抱玉、辛云京双双上疏李豫,企图通过上疏将仆固怀恩拉下马,进而解除本战区被吞并的威胁。

相比之下,辛云京的心情比李抱玉更迫切,因为他已经把仆固怀恩得罪到家了,索性恶人当到底。

辛云京得罪仆固怀恩要追溯到一年前,当时登里可汗提出要见仆固怀恩,李豫便下令仆固怀恩前去边境相见。

这次相见,让辛云京和仆固怀恩结下了梁子。

在仆固怀恩北上路过太原时,辛云京居然紧闭城门,把仆固怀恩当成了狗不理,按理,他是有接待仆固怀恩和登里可汗义务的。

辛云京有自己的考虑,他担心这对翁婿联手,趁机向太原发起攻击,为防不测,他索性不搭理仆固怀恩。

这次拒之门外让仆固怀恩耿耿于怀。

一年后,仆固怀恩的耿耿于怀再次升级。

这次仆固怀恩奉命礼送登里可汗出境,没想到路过太原时,辛云京再次大门紧闭,又一次把仆固怀恩当成了狗不理。

两次拒之门外让仆固怀恩的气愤达到了顶点,恼怒之余,他给李豫上了一道奏疏,愤怒声讨辛云京。

然而,奏疏送上,泥牛入海,李豫居然没有给仆固怀恩任何回复。

装糊涂!

真糊涂!

李豫装起了糊涂,辛云京却不敢装糊涂,相反,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清醒,他清楚地看到,仆固怀恩的势力范围已经将自己压迫得近乎窒息。

辛云京的总部在太原,仆固怀恩则率军驻扎汾州(山西汾阳),仆固怀恩的儿子仆固驻扎榆次,仆固怀恩的裨将李光逸驻扎祁县,李怀光驻扎晋州,张维岳驻扎沁州。

总体而言,辛云京和仆固怀恩的部队都驻扎在今天山西境内,两者近在咫尺。

距离远则产生美,距离近则产生压抑。

辛云京就是被近在咫尺的距离压抑得窒息,他想早一天结束让自己窒息的压抑。

病急乱投医,他求助于宦官骆奉仙。

辛云京给了骆奉仙一笔丰厚的贿赂,然后告诉了他一句话:“仆固怀恩与回纥勾结,罪状已经非常明显。”

这句话并非点到为止,而是要借骆奉仙之口传到李豫的耳朵里!

一句话,一笔钱,成交!

或许上天觉得这场戏到目前为止还不够精彩,因此又给它加了一个桥段。

骆奉仙返回长安时路过汾州,仆固怀恩盛情将他挽留了下来。

论起过往交情,骆奉仙与仆固怀恩关系甚笃,两人甚至约为兄弟、登堂拜母。

这一次也不例外,仆固怀恩的母亲亲自摆下宴席招待骆奉仙。

对于骆奉仙,老太太是了解的,而且她还知道,如今骆奉仙与儿子的死对头辛云京走得很近。

借着敬酒的机会,老太太责怪道:“你跟我儿子约为兄弟,如今却又跟辛云京走得很近,做人何苦要两面三刀呢!”

骆奉仙被噎得脸红,又无法辩解,只能硬挺着,尴尬应对。

仆固怀恩连忙站起来解围:“哎,不说不愉快的事了,我为兄弟跳支舞以助酒兴!”

一曲跳完,骆奉仙起身给了仆固怀恩“彩头”。(唐朝风俗:如果宴席上主人给客人跳舞助兴,客人需要给予彩头,表示感谢)

仆固怀恩笑着接过,心里盘算着如何回赠骆奉仙,便对骆奉仙说道:“明天是端午节,我再陪兄弟好好喝一天!”

骆奉仙哪里肯留,他还惦记着辛云京的委托,只想早一点回长安。

骆奉仙坚持要走,仆固怀恩坚持要留,坚持到最后,仆固怀恩将骆奉仙的马藏了起来!

说一千道一万,仆固怀恩只是想对朋友表示自己的热情,然而表示热情要适度,要向合适的人表示,千万不要向骆奉仙这种心理素质不过硬的人表示!

骆奉仙居然把仆固怀恩的热情解读为“杀机”!

骆奉仙对左右惴惴不安地说道:“先是责怪我,接着又藏我的马,这是要杀我啊!”

世上本无鬼,只是有些人心中有鬼!

半夜,恐惧不安的骆奉仙翻墙而走,一路狂奔向长安逃亡。

骆奉仙的逃走,让仆固怀恩大吃一惊,哎,一片诚心,被当成了驴肝肺。

也罢,把马还他吧!

骑着仆固怀恩还回的马,骆奉仙狂奔回长安,见到李豫的第一句话就是——仆固怀恩要反!

消息很快传到仆固怀恩耳朵里,仆固怀恩上了一道奏疏,详细解释了前因后果,最后仆固怀恩写道:“请陛下诛杀辛云京和骆奉仙!”

李豫又一次当起了和事佬,两不责备,并授意双方和解。

然而,同当年的哥舒翰和安禄山一样,矛盾一旦发生便很难和解,于是李抱玉、辛云京、骆奉仙与仆固怀恩的矛盾越结越深,再也化解不开。

后来,宦官鱼朝恩也参与了进来,成为指控仆固怀恩最起劲的一员。

至此,指控仆固怀恩图谋不轨的人达到了四个(马燧因官职小不计在内),他们都怀有各自的目的,李抱玉、辛云京是怕自己的战区被吞并,骆奉仙、鱼朝恩则是嫉妒仆固怀恩当红,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结合到一起,于是仆固怀恩就成了四夫所指!

平心而论,仆固怀恩对朝廷是有大功的。安史之乱以来,仆固怀恩一门为国捐躯的人有四十多个,他的女儿也身负重任为国和亲。至于仆固怀恩本人,既有说服回纥出兵的大功,又有收复两京的战绩,而且黄河以北的平定,大部分也是仆固怀恩的功劳。如果说前几次是郭子仪、李光弼唱主角,那么最后一次完全是仆固怀恩唱主角。至于令降将原地留守,有他本人的私心作祟,同时也是形势所逼。

面对四人所指,仆固怀恩充满了委屈,便又给李豫上了一道奏疏,奏疏的末尾,仆固怀恩建议李豫派钦差到汾州调查,届时他将配合调查,调查完毕再跟随钦差进京。

这道奏疏没有石牛入海,李豫很快派出钦差,仆固怀恩自证清白的机会来了!

面对钦差,仆固怀恩的表现良好,最后钦差给仆固怀恩指了一条明路:进京面圣,洗脱嫌疑。

仆固怀恩痛快地答应了。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有望往喜剧方向发展,不料,就在当晚,副将的一席话惊醒了仆固怀恩。

副将说道:“大帅如果相信钦差的话,一入长安就会成为第二个来瑱,想回也回不来了!”

一语惊醒梦中人。

第二天一早,仆固怀恩变卦了,他不再准备入朝,而是想派一个儿子替自己入朝。

然而,即便这个提议也遭到副将反对,仆固怀恩没有坚持,便放弃了让儿子代替入朝的想法。

钦差一无所获,只能一个人回到长安,留给仆固怀恩的是一道再也难以解开的死结。

纵观仆固怀恩被指图谋不轨的前前后后,究其根本原因其实有两个:一,功高震主;二,不知急流勇退。

倘若仆固怀恩多跟郭子仪学一点韬光养晦,不把自己放在容易被人猜忌之地,何来那么多猜忌,何来那么多指控?

这一切只因为仆固怀恩不懂进退之道!

再者,安禄山给唐朝皇帝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心理阴影,一下子破坏了节度使等重臣在皇帝心中的形象。安史之乱之前,节度使是皇帝的股肱之臣;安史之乱之后,节度使成了皇帝手中的双刃剑,用好了可以杀敌,用不好就是伤己。因此皇帝对节度使时时抱有警惕之心,再也没有当初的亲密无间。

郭子仪也好,李光弼、仆固怀恩也罢,他们都是皇帝愿意用的重臣,但同时又是皇帝忌惮的重臣,他们与皇帝的关系就如同两只磁极不断变化的磁铁,时而相互吸引,时而相互排斥,关系微妙到只有郭子仪这种举世高人才能完美把握。

至于李光弼,他只能勉强应付;至于仆固怀恩,他连应付都应付不了!

于是等待仆固怀恩的,只会是一场悲剧!

长安沦陷

公元七六三年的前半年,李豫的心情一直不错,困扰王朝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告结束,河南河北战火得以熄灭,大唐王朝终于重回一统,天下无事。

然而,天下无事只是假象,在李豫沾沾自喜的同时,西方战事一直在蔓延。

挑起西方战事的是老冤家吐蕃,他们蚕食唐朝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粗略统计,他们已经蚕食了整整七年。

原本,李隆基为唐朝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国防体系,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北庭等战区就是为了防御吐蕃等强敌建立。开元天宝年间,这套防御体系发挥了巨大作用,国境线虽然长达万里,但基本平安无事,边境无忧。

平衡在公元七五五年十一月被打破,为了平息安史之乱,李隆基开始拆西墙补东墙,他把陇右、河西、安西、北庭等战区的精兵全部调入中原对安禄山作战,留下镇守边防的都是老弱残兵,不仅不中看,更加不中用。

不中看、不中用的老弱残兵自然无法抵挡吐蕃人的蚕食,于是,从安史之乱起,吐蕃人对唐朝的蚕食便开始了,起初还是小打小闹,到后来他们发现,唐朝军队根本无暇西顾,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千年不遇的良机。

吐蕃人开始大规模蚕食,到公元七六三年,他们已经攻陷了大震关(甘肃张家川),进而攻陷兰州、廓州、鄯州、洮州、岷州、秦州、成州、渭州等州,原来陇右、河西之地,尽为吐蕃人所有。

西北数十个州接连沦陷,吐蕃人与长安的距离越来越近,自凤翔(陕西凤翔)以西,邠州(陕西彬县)以北,全部归于吐蕃名下。

即便西线已经被蚕食到如此程度,李豫依旧没有放在心上,他的主要精力还在河南、河北,只要把河南、河北平定了,其他地方都是小问题。

或许吐蕃人也洞悉了李豫的心态,他们进一步加大了蚕食力度。

公元七六三年七月,吐蕃大军发动又一拨进攻,唐军边防将领纷纷飞书告急,然而告急文书到了程元振那里,居然被死宦官压了下来,一份也没有上报!

“报喜不报忧”是官场传统,但如果连十万火急的军情都不报,这个王朝就危险了。

程元振不管这些,他依然不报。

程元振究竟是如何想的,史无明载,反正我琢磨不透,如果能琢磨透,就可以写一本《太监心理学》了。

十万火急的军情被程元振压制了三个月,直到再也压制不住。

程元振无法瞒报下去,是因为西线军情发生了巨变,唐军内部出了“吴三桂”。

历史证明,不是历朝历代都有文天祥、袁崇焕,有些朝代就没有;历史同样证明,历朝历代最不缺的就是“吴三桂”。

公元七六三年十月,吐蕃大军兵临泾州(甘肃泾川)城下,刺史高晖大开城门,向吐蕃大军投降。

如果仅仅是投降也可以理解,毕竟战乱年代保持气节殊为不易,然而高晖投降非常彻底,他不仅投降,而且主动担任起吐蕃大军的向导!

唐朝“吴三桂”就此调转方向,率领吐蕃大军把矛头指向了国都——长安!

在高晖的带领下,吐蕃大军壮着胆子向唐朝的心脏地带挺进。

如果没有高晖带路,他们绝不敢贸然深入,现在有“唐奸”高晖带路,吐蕃大军长驱直入,一下穿过了邠州,接近长安心脏地带。

直到这时,李豫才得到吐蕃入侵的消息,震惊万分。

十月二日,吐蕃大军进攻奉天(陕西乾县)、武功(陕西武功),这次进攻让李豫的震惊再次升级,因为奉天、武功离长安的直线距离不过一百三十里!

李豫压抑住狂跳不已的心,连忙寻找对策,他马上想到了一个人——郭子仪!

李豫被逼得手忙脚乱完全是咎由自取,早在半年前,郭子仪就上疏提醒过李豫:“吐蕃、党项一直虎视眈眈,应该早作防备”。

奏疏不止上了一回,可惜,李豫一点都没听进去。

现在,李豫临时抱佛脚,指望郭子仪再次解救危局。

李豫下诏,命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前往咸阳镇守,抵御吐蕃。

关内副元帅的名头看起来挺大,但仅仅是一顶帽子而已。

郭子仪此时最需要的不是帽子,而是兵,然而他却手中空空,李豫让他退居二线后,郭子仪就成了光杆司令,想要有兵,只能临时招募。

紧急招募之后,郭子仪终于有了班底——二十名骑兵。

郭子仪不禁苦笑,自起兵以来,还从来没有这么寒酸过。

苍蝇也是肉啊!

郭子仪带领二十名骑兵前往咸阳,一入咸阳,郭子仪被敌情惊呆了,据探马来报,吐蕃联合吐谷浑、党项、氐、羌二十余万大军已经渡过渭河,沿着秦岭山脉向东挺进,直逼长安而来。

郭子仪连连叫苦,马上派人回长安告急,请求增兵。

郭子仪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次告急居然无功而返,程元振居然阻拦告急使者,愣是没让使者见到李豫的面。

这次阻拦的恶果在几天后出现——长安沦陷!

如果程元振没有阻拦,使者得以面见李豫,或许李豫能够增派兵马给郭子仪,一举挡住吐蕃大军东进的步伐。然而,程元振却阻拦使者,郭子仪增兵计划落空,只能眼睁睁看着吐蕃大军直逼长安。

在吐蕃大军逼近长安之前,也有小股唐军计划阻挡。

渭北行营兵马使吕月将率领两千精兵在盩厔(陕西周至)西面设伏,打退了吐蕃大军的一次进攻,暂时延缓了吐蕃军队的进攻速度。

然而,两千精兵对阵二十万大军,就如同蚂蚁伸出脚想绊大象一个跟头,想法不可谓不好,只是不太现实。

两天后,吐蕃二十万大军蜂拥而至,吕月将没能再次创造奇迹,他力战不敌,全军覆灭,自己也被生擒。

吐蕃大军顺势挺进咸阳西南的便桥,距离长安已是咫尺之遥。

消息传到长安,李豫呆立在原地,他知道军情紧急,没想到居然紧急到如此地步。

摆在李豫面前只剩下一条路——放弃长安,向东避难。

七年前,他曾经有过一次放弃长安经历,没想到,七年后,他又要放弃长安,两次唯一不同的是方向,上次是往西,这次是往东。

放弃国都这种事情,一旦开了头,就很难刹住车。有唐一代,国都长安被多次放弃,万恶之源,就是公元七五六年李隆基的仓皇出逃,上行下效,他的子孙们延续了这个光荣传统,而且不断发扬光大。

十月七日,李豫放弃长安,巡幸陕州(河南三门峡)。

中国史官的笔杆子真不是盖的,明明是逃难,偏偏不说逃难,美其名曰“巡幸”。最搞笑的是北宋皇帝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国俘虏,押往金国,史书对此美其名曰“二帝北狩”,字面意思是,两位皇帝不是被俘,而是到北方打猎去了。

可问题是,别人打猎都是双程、往返的,他俩咋是单程的,一去不返呢?

不能再问了,再问史官们非得活过来群殴我不可!

李豫放弃长安的消息传到咸阳,郭子仪连忙引军从咸阳返回长安,他想追赶李豫东巡的脚步。

等郭子仪抵达长安时,李豫已经走远了。

世上的事总是无巧不成书,就在郭子仪遗憾不已时,意外收获扑面而来。

郭子仪居然在开元门内遇到了一帮异想天开的人。

在这帮异想天开的人中,领头的是神箭侍卫官王献忠。王献忠本来在李豫东巡陕州的队伍里,东行没多远,他便率领四百骑兵调转方向,返回了长安,他要做一件大事。

这件大事就是裹胁李唐皇室的亲王,西上迎接吐蕃大军。

王献忠这么做有他自己的考虑,他知道,吐蕃长驱直入,一定会在长安建立伪政权,自己裹胁几个亲王过去,没准就有一个能当上“皇帝”,届时,他就是拥立“皇帝”的“开国元勋”。

王献忠一边打着如意算盘,一边裹胁着亲王们往西走,不料与郭子仪撞了个正着。

看到郭子仪,王献忠眼前一亮,如果能拉郭子仪入伙,事情就好办多了。

没容王献忠多想,郭子仪一声大喝,将王献忠喊下了马。

王献忠下马后,紧赶两步走到郭子仪的马头前,游说道:“如今皇帝东迁,社稷无主,令公身为元帅,废谁立谁还不是一句话的事?”

郭子仪冷冷地看着王献忠,这个家伙,脑袋里都想着什么?想当开国元勋想疯了吧!

郭子仪正准备开口,被裹胁的丰王李珙(李隆基的儿子)迫不及待地开口了:“令公怎么不说话啊!”

迫切心情溢于言表。

想来,李珙被王献忠描绘的前景打动了。

郭子仪看了李珙一眼,哎,又是一个走火入魔的!

郭子仪大声斥责道:“胡闹!”

郭子仪一挥手,手下便将王献忠等人押了起来,一路扭送到潼关,交给了惊魂未定的皇帝李豫。

李豫一听前因后果,不禁愕然,刚离开长安,就有人动了活心眼。

李豫看了看丰王李珙,对于这个叔叔他实在不想说什么,挺大岁数的人,怎么不长脑子呢?

李豫没有当场处置李珙,而是让李珙回到给他分配好的营帐。

回到营帐,李珙心中不忿,忍不住口吐怨言。这几句怨言最终要了他的命。

经过官员上奏,李豫最终下诏,将李珙赐死!

从始至终,李豫所谓的宽恕都是假象,他只是在等一个处死李珙的借口而已,当李珙随意口出狂言,赐死的结局就向他迎面走来。

准确地说,这个结局在他一入潼关时就注定了,没有一个皇帝会容忍别人谋逆,即便疑似也不行!

处死完李珙,李豫继续东行到陕州。

与此同时,长安城中正在上演“改朝换代”的好戏。

“唐奸”高晖与吐蕃大将马重英拥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帝,改元,设置百官。

李承宏籍籍无名,他的祖父邠王李守礼(李治次子李贤的儿子)却有一定的名气,具有预知天气的特异功能,准确程度比天气预报员都准。

经过李隆基的探问,李守礼说出了真相:“这都是拜祖母所赐,我从小被她关进监狱,经常被杖打,背部伤痕经年累月。每逢天要下雨时,后背就会感觉沉重,每逢天要放晴时,后背就会格外轻松。”

幸福的人相似,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被高晖、马重英推上皇位的李承宏,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惨的结局,丰王李珙只是疑似谋逆就被赐死,何况他被人堂而皇之地推上皇位。

李承宏的“皇帝”生涯很短暂,前后不到半个月,从登基开始便进入了倒计时。

为李承宏按下倒计时秒表的是郭子仪,正是他设计收复了长安。

值得一提的是,当郭子仪决心收复长安时,他的手下依旧寒酸得可怜,居然只有三十名骑兵。

郭子仪不以为意,他把目光投向商州(陕西商州),商州将是郭子仪反攻长安的重要桥头堡。

郭子仪看重商州不为别的,只为这里有很多溃散的禁军士兵,只要前往商州将这些士兵收拢,反攻长安的兵马就有着落了。

果不出郭子仪所料,当郭子仪抵达商州时,溃兵正在商州城里闲逛,郭子仪一声令下,溃兵纷纷响应,一天的工夫已经云集了数千人,再加上其他地方收拢过来的兵马,总数达到了四千人,已经初具规模。

这时,李豫的诏书传到商州,征召郭子仪前往陕州晋见。

郭子仪没有应召,他给李豫回了一道奏疏:

臣不收复长安无以见陛下,臣准备从蓝田出兵,届时吐蕃兵必然不敢东下。

说干就干,郭子仪派左羽林大将军长孙全绪(出自长孙无忌哥哥一脉)率领二百骑兵从蓝田出发,观察敌情。

长孙全绪虽然名不见经传,但也是一个军事奇才,他率军挺进蓝田北部的韩公堆时,就率领二百骑兵拉起大旗,作起虎皮:

白天,二百骑兵在韩公堆附近广张旗帜,擂动战鼓;

夜晚,二百骑兵在那里点起无数堆篝火,远远望去,似乎有大军驻扎。

与此同时,前光禄卿殷仲卿也行动了起来,他自己招募了一千人的民兵部队,然后率领二百骑兵渡过浐水,作出一副进逼长安的态势。

长孙全绪和殷仲卿的兵都不多,但他们自己知道,吐蕃人并不知道。

长驱直入的吐蕃人心里一直在打鼓,他们知道,自己孤军深入,一旦唐军组织反扑,他们就有可能陷入唐军的重重包围。

长安百姓在此时也体现出相当高的军事素质,他们故意在吐蕃士兵面前聊天:“知道吗?郭子仪已经在商州集结大军,听说部队不计其数,不日就将反攻长安!”

小道消息迅速在长安蔓延,吐蕃士兵都知道了这个可怕的消息,心中惴惴不安,归心似箭。

夜里,精神紧张的吐蕃士兵好不容易进入梦乡,长安城中传来了阵阵鼓声,连绵不绝。鼓声夹杂着呐喊声,吐蕃士兵个个都绷紧了神经。

这一切都是长孙全绪的疑兵之计,他派神箭侍卫官王甫潜入长安城结交了数百个长安恶少,夜间的鼓声就是他们的杰作。

所有不利的消息汇总到一起,二十万吐蕃大军坐不住了,他们感觉唐军已经从四面八方向他们逼来,再不离开长安,他们就会被关门打狗、瓮中捉鳖。

到此时为止,真正准备反攻长安的唐军并没有多少,远在汾州的仆固怀恩与远在淮西的李光弼都没有任何动静,他们都手握大军,而且接到了率军勤王的诏书,然而他们都按兵不动。

整个崤山以东的节度使,没有发一兵一卒勤王。

吐蕃人并不知道这些,他们只知道唐军正向他们袭来。

在错觉的指引下,十月二十一日,吐蕃大军打开城门,向西撤去,历时十二天的占领就此结束。

吐蕃人走了,“唐奸”高晖慌了手脚。

他不仅慌了手脚,而且错乱了方向。

按道理说,吐蕃人撤走,高晖理应跟随着吐蕃人往西逃亡,他却不然,率领三百骑兵向东逃窜!

咋想的呢!

是不是因为没有指南针呢!

逃错方向的高晖注定了悲惨的结局,他一路狂奔到潼关,双脚踏入了地狱之门。

潼关守将李日越将他拿下,当场诛杀,唐朝“吴三桂”就这样结束了自己卖国求荣的一生。

如果与吴三桂相比,高晖太惨了,人家吴三桂卖国后怎么说也风光了一些年头,高晖呢?

前后不到一个月!

同样是卖国贼,差距还是蛮大的。

长安就这样戏剧性地回到郭子仪手中,连郭子仪本人都没有想到会如此顺利。

郭子仪率军从商州返回长安,这次返回,他又遇到了幺蛾子。

闹出幺蛾子的是神箭侍卫官王甫,不久前他奉长孙全绪之命潜入长安结交恶少半夜击鼓。

原本吐蕃惊走后,王甫便完成了任务,然而,王甫却不这样认为,他居然纠集了两千多名部众,然后自己给自己任命为“京兆尹”(长安特别市市长)。

想官想疯了。

王甫不仅自己当“京兆尹”,手下还配置了一些官员,在吐蕃兵撤走、郭子仪还没入城这段时间里,王甫的山寨版政府在长安城里横行直撞。

但凡有智商的人过把瘾后就会迅速离开,王甫却不,他一直坚持,直到郭子仪重返长安。

郭子仪抵达长安城下,王甫依旧在死扛,他不想就此放弃自己的“京兆尹”梦想。

郭子仪率领三十名骑兵缓缓前行,再一次向王甫发出了征召令。

可能是被郭子仪的气场镇住了,这一次王甫乖乖地应召,跪倒在郭子仪马前行见面礼。

郭子仪疑惑地看了看王甫:“就你,京兆尹?”

郭子仪一声令下,王甫身首异处,从此只能在地下做自己的京兆尹梦了。

王甫身死,两千部众胆战心惊,一哄而散,“官”不要了,命要紧!

一个月后,东巡陕州的李豫重返长安,郭子仪率领文武百官及各路人马出城迎接。

郭子仪双膝跪地,等候李豫“定罪”。

所谓“定罪”,是自谦之词,说白了,不但没罪,而且有功。

李豫走到郭子仪的面前,双手扶起郭子仪,感慨地说道:“没有早点用你,以至于到了这个地步!”

皇帝说话,虽然是金口玉言,但不能全信,如果全信你就是傻子!

对于皇帝的话,听一半,扔一半,别太当真。

吐蕃入侵在乱哄哄中开始,又在乱哄哄中结束,长安城失而复得,一切看上去与以前并没有太多不同,只是长安城先失后得,就注定有人要付出代价,而且是沉重的代价。

乌鸦换岗

要付出代价的不是别人,正是此前当红的宦官程元振。

自从一年前接替李辅国的职位后,程元振在李豫面前便风生水起,不仅被任命为元帅府代理司马,而且还被封为骠骑大将军,走红态势不言而喻。

与李辅国相比,程元振的手更长,心更黑,害死山南东道节度使来瑱就是他的得意之作。

不过,跟李辅国相比,程元振的智商似乎不太够,他居然敢把十万火急的军情当成儿戏,仅此一点,足以证明他是一个低能儿。

程元振总以为自己可以一手遮天,却没有想到,纸总有一天会包不住火,当长安沦陷已经近在眼前,你还瞒得下去吗?

从李豫逃出长安那一刻起,程元振下台的伏笔便埋下了,没有一个皇帝会容忍程元振这样的宦官,欺上瞒下不是不可以,但欺上瞒下到了国都都要失守的地步,再大度的皇帝也包容不了。

李豫忍而不发,他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李豫一行抵达陕州后,弹劾程元振的奏疏到了,上奏人是太常博士(祭祀部祭祀官)柳伉。

奏疏中,柳伉详细罗列了程元振的罪行,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程元振导致的恶果:崤山以东没有一个节度使率兵勤王。

奏疏写得洋洋洒洒,李豫读得战战兢兢,柳伉的笔锋已经触及到他的内心深处,这些问题他自己也曾想过,只是没有想得那么深刻。

现在来看,这一年多来重用程元振完全是一个败笔,他不仅一手遮天,而且残害忠良,以致关键时刻崤山以东居然没有节度使勤王,这不是要把皇帝推进孤家寡人的境地吗?

李豫摇了摇头,程元振,到你下课的时候了。

换作别人,李豫可能会追加一纸诏书:赐死,就像当初他对待李辅国一样。(李辅国还没捞着“赐死”,而是被砍死)

然而,对程元振,他下不去手,毕竟程元振当年拥立有功,而且没有李辅国那么跋扈。

还是网开一面吧!

公元七六三年十一月二日,李豫下诏,解除程元振所有官职,遣送回老家(陕西三原)安置。

到这一步,程元振就该安静走开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程元振并不甘心,遣送回老家后,他又闹出了一段插曲。

在听说李豫重返长安后,程元振乔装打扮,男扮女装,悄悄地从三原溜进了长安城。按照他的设想,他准备在皇宫上下活动一番,争取复出,为皇室继续发挥余热。

程元振以为自己做得很隐秘,不料还是被京兆府察觉了,一心准备复出的程元振又被抓了起来,等待李豫的进一步处理。

李豫得知消息,有些恼火,便下令将程元振永远流放溱州(重庆綦江)。

然而,李豫终究念及程元振有拥立之功,不久,再次下诏,将程元振贬到江陵安置。

到此时,程元振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同行继续在那个舞台上表演,而他,彻底沦为一个有心无力的看客。

如果能跑到时间的前面,他的继任者应该羡慕程元振,因为继任者的人生结局还远不如程元振呢!

只是当局者迷,他们看不到未来,只看得到现在。

接替程元振的是个熟人,宦官鱼朝恩。

在程元振接替李辅国时,我的评价是“乌鸦换岗”,现在鱼朝恩接替程元振,评价延续,依旧是乌鸦换岗。

鱼朝恩之所以能顺利接替程元振,还得感谢李豫的仓皇东巡。

李豫从长安仓皇逃出后,先到了华州(陕西华县)。在华州,李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随行官员一哄而散,没有一个官员来照顾李豫饮食起居,随行的士兵即便勉强在岗,也是一个个强忍饥饿,面露不满。

经历过七年前的逃难,李豫知道自己正处在危险的边缘,一旦禁军中有人趁机作乱,他这个皇帝随时有可能发生危险。

李豫不敢多想,只能乞求一路平平安安,顺利抵达陕州。

就在李豫饥寒交迫、心惊胆战时,鱼朝恩出现了,他率领神策军前来接驾。

鱼朝恩的出现,一下帮李豫解了围,李豫当晚便入住鱼朝恩的神策军大营,心中不由得对鱼朝恩产生了好感。

关键时刻,一句顶一万句;关键时刻,一件好事顶一万件。

鱼朝恩凭借迎驾这一件“大功”,赢得了李豫的绝对信任。在程元振落马后,李豫将鱼朝恩扶上了马,出任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掌管皇家禁军。鱼朝恩一跃成为皇宫之中最红的宦官,超过了李辅国,也超过了程元振。

自古以来,皇帝就是如此悲哀,他们最信得过的只有宦官,当一个宦官失去信任,他们只能去寻找下一个,如同黑瞎子掰玉米一样,一个接着一个。

重返长安的李豫以为自此会与好运相伴,然而,这只是一厢情愿。

不久,战事又起。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751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