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曹丕传——后发制人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13 11:36:47 0

自从与吴质暗中会商之后,曹丕果然一心一意地在这“进德”二字下起功夫来。他之所以认定此途而不动摇,除了他本人清楚地意识到舍此别无良策外,还因为另外一位智谋之士也给他开了一付同样的“药方”。

这位智谋之士姓贾名诩,字文和,本凉州武威郡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人氏,现任太中大夫之职,乃曹操手下重要谋臣之一。曹丕曾暗中向他求教,贾诩送了他十七字真言,叫做“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意思是开阔和加大自己的品德和度量,亲自履行普通人的作为,早晚孜孜不倦,完全遵循当儿子的本分。这和吴质的建议完全吻合,毫无二致。既然智士所见略同,曹丕也就坚定不移,付诸行动。

不过,要在“德”字上取得人们看得见的成绩和效果,必须要一定的时间,这和显露才能可以立刻倾动人心是大不相同的。上文已经提到,刘勰评论曹丕和曹植二人的文学才情,有“子桓虑详而力缓”、“子建思捷而才俊”的评价。其实,纵观兄弟二人数年间争夺太子之位的政治较量,双方的举动表现也有类似的风格。用形象的比喻来说,老弟用的是锋芒毕露的空手道,老兄则用的是劲力内含的太极拳。太极拳者,以柔克刚后发制人之术也。这“后发制人”四字,正是曹丕行动的指导方针。

曹氏兄弟争夺太子位置的政治较量,自建安十八年(213)五月曹操受封为魏公起,至建安二十二年十月曹丕被正式定为太子止,历时四年有余。大体说来,前两年是曹丕节节退让屈居下风,第三年他开始转弱为强确立优势,第四年则如愿以偿取得胜利。此处先说前两年曹丕屈居下风时的境况。

东汉献帝建安十九年盛夏,江淮一带连降暴雨,大小河川水位陡涨。雄踞江东的孙权,瞄准时机,亲率精锐水军两万,战船五百艘,由长江入皖水,鼓棹上溯二百余里,一举攻克曹操在淮南的军事重镇皖城(今安徽省潜山县),生擒守城大将朱光。消息传来,曹操大为震怒,立即兴兵十万,扑向淮南,要与孙权决一雌雄。

大军出发的时间是在七月初。在离开邺城之前,曹操宣布:五官中郎将曹丕,随从自己东征孙权;邺城留守之职务,则由临菑侯曹植充任。这一决定,当即在人们心中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震动。

前面已经说过,自从建安九年八月曹操攻占邺城自兼冀州牧起,他就以邺城作为自己政治活动的大本营。他不仅大力营建邺城,而且不久前又把邺城定为自己封地魏国的都城,筑坛场,建宗庙,修宫苑,立朝廷,搞得热火朝天。常住邺城的曹操,则以汉朝丞相的身份,统率百官,号今天下。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汉献帝在南面的许县坐龙廷,而曹丞相在北面五百里的邺城施号令的奇特格局。由于邺城此时已经成为实质上的政治中心,所以在曹操统兵外出之时,留镇邺城即是一项异常重要的任务。从以往的情况来看,历次曹操出征,通常都是留五官中郎将曹丕,也就是丞相的副手镇守邺城。建安十一年讨伐并州的高干,建安十二年进攻塞外的乌桓,建安十三年扫荡荆州的刘表,建安十六年打击关陇的马超和韩遂,莫不如此安排。此前,尚未有过让三公子曹植出任留守的先例。如今,魏公的继承人选问题正处于众人瞩目之际,曹操却一反常规,委曹植以重任,这将在朝廷群公心目中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自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不仅在于此项任命,而且还有曹操对曹植的一番嘱咐。

出征之日,车辚辚,马萧萧,曹操统领谋臣战将和水步三军,威风凛凛地出了邺城。曹植与留守府一班要员,齐集于邺城城南章门之外的都亭,为大军送行。临别之际,曹操当着众人的面,慎而重之地对曹植说道:“我当初担任顿丘县(今河南省濮阳市北)县令的职务时,不过二十三岁。回想当时的所作所为,都很正确得当,至今也毫无遗憾。现今你亦正好二十三岁,望你好自为之啊!”

这一番情深意切的叮咛,在场的文武大员都听得清清楚楚。在他们的记忆当中,曹丞相这样明确地要儿子向自己学习的教诲,似乎还是第一次听到。既委曹植以重任,又勉励他以自己为楷模,曹操心中的偏向如何,恐怕只有儍瓜才弄不明白了。

那边曹植兴冲冲地率队回转留守府,这边曹丕毕恭毕敬地陪老父上了路。此时此刻的曹丕,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即是“处变不惊”。不错,老父委三弟以留守重任,又对三弟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语,都在他的心中掀起了痛苦的波澜。但是,这种波澜很快就被压下去,他神态安然,举止如常,一心一意侍奉老父的饮食起居,认认真真协理军中杂务,完全就像没有事的人儿一般。

曹丕为何如此沉得住气呢?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他认定三弟曹植难以承担留守的重任。

俗语云:“知子莫如父。”此处亦可套用一句:“知弟莫如兄。”对于老弟的才干性格,共处多年的曹丕真是了如指掌。就才干而言,老弟所长是文学,所短是庶务。再就性格而论,老弟的优点是直率真诚,弱点则是随心所欲,任性而行。留守一职事务繁忙,责任重大,让一位庶务不精而又行事随便的人来充任,还能有什么好结果?老弟此番一出纰漏,那我就占了上风,将来留守以及太子的位置还不是我的?如果老弟不担任此职,就还暴露不出其弱点,这么看,倒真是应该感谢老父的安排了。由于有了这样的判断,所以曹丕镇定如常,并且专心专意地在老父身上下那“进德”的功夫。

三个月后,也就是在这年的十月间,曹操在淮南一县未能占到孙权的什么便宜,只好怏怏收兵北归,回返邺城。曹操刚刚回到魏公的宫中,便把对孙仲谋的一口恶气,出在汉献帝的伏皇后身上。他以伏皇后曾在信中诋毁自己为由,将伏皇后本人、家属和宗族数百人,全部杀死。而此时的曹丕,其心中也和乃父一样充满了失望。原来,在这三个月中,担任留守的曹植,竟然勤于公务,尽职尽责,毫无过失,更未捅出什么大娄子来。为此,曹操还着实夸奖了曹植一番。曹丕的希望落了空,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不知道老弟何以会一反常态,判若两人。甄氏夫人见他心绪恶劣,自然要关心询问。曹丕羞于吐露此等心事,总是假托其他事情掩饰过去。

转眼就到了第二年的春天。暮春三月,日暖风和。曹操转而着手经营西南,亲率大军西出关中,进攻雄踞汉中郡(今陕西省汉中市)垂三十年的张鲁。曹操此刻把用兵的方向转向西南,其主要目的是要遏制刘备势力的向北发展。刘备刚刚从本家刘璋手中夺得了益州(主要地域在今四川、云南、贵州和陕西省),正虎视眈眈,欲北进汉中,吞并张鲁,进而威胁关陇。曹操岂肯坐失先机,遂抢先对汉中这一战略要地动了手。

曹操对此次用兵的困难有清楚的认识。首先是战争前线距后方大本营的距离甚远,汉中距离邺城,其路程至少在两千里以上。其次,汉中北依秦岭,南傍巴山,乃是两山之间的一块盆地。由关中进入汉中,必须穿越秦岭,谷道狭窄崎岖,行军异常艰难。在这种特殊地理环境中作战,时间必定拖得较长。为了保障前线军需品的供给,曹操决定在邺城与汉中之间的交通枢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附近,派专人驻守以督办物资运输。专使的驻地,是洛阳城东北四十里的孟津(今河南省偃师市北)。这孟津乃黄河上一处著名的古渡口,北通冀、并,南接荆、豫,诸州的物资均可由此装船西运关中。

邺城留守的职务,曹操仍然要曹植担任。而孟津督运专使这一职责,则落到了曹丕身上。

老父的安排,使曹丕再一次陷入失望之中。须知孟津专使一职的重要性,无论怎样说也要逊邺城留守一筹。事情很明显,在老父心中,三弟的分量越来越重,而自己的分量是越来越轻了。

如果曹丕立即尽情发泄一番并且从此自暴自弃,那么他只能算是凡庸之辈。他这个人的超凡脱俗之处,即是具有很强的自制能力。用史书上的话来说,是极能“矫情自饰”者。他非常清楚,老父最讨厌子嗣拂逆其意旨。假使自己表现出些许不满,那今后的前途便完完全全断送了。保持镇静,继续按照既定方针行事,说不定还有一线希望。理智占了上风,曹丕也就老老实实地接受了指派。

按照老父的训示,曹丕先在邺城督办冀、幽二州的军资调集事宜。五月初,邺城这方面的公务顺利结束,曹丕随即起程驰赴孟津。

当时,从邺城到洛阳,有水陆两途可走。由邺城南下约二百里,在黎阳县的白马津(今河南省浚县东)上船,沿黄河上溯五百里至洛阳,这是水路。由白马津渡过黄河,沿河南岸西行,越鸿沟水,经中牟县、辕关、伊阙关(分别在今河南省中牟县、偃师市东南、洛阳市南)而入洛阳,这是陆路。水路是逆水行舟,速度迟缓。曹丕急于赴命,自然选择了陆路。

山花烂漫,芳草萋萋。曹丕离开喧嚣的城市,暂时摆脱了繁杂的公务和名利是非之场,来到大自然的青山绿水之间,一向抑郁不舒的心胸不禁为之一爽。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这种日趋祥和宁静的心境,竟然被几株无知无觉的树木搅起一阵动荡的波浪。

这一日,曹丕来到司隶校尉部河南尹的中牟县界,在县北的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县北)宿营。东汉时,全国分为十三个大监察区,亦即十三州。每州置刺史一人,监察所辖区域内的郡国行政官员是否奉公守法。但是,首都洛阳所在的州,其监察长官不叫“刺史”,而特别称为“司隶校尉”,故而此州的正式名称是“司隶校尉部”,简称为“司隶”。司隶校尉部下辖七郡,而首都洛阳所在的那一郡,又特称为“河南尹”。这中牟县位于河南尹的东面。县北十余里,有著名的鸿沟水由西向东缓缓流过。鸿沟水曾名官渡水,曹丕宿营的官渡,即在鸿沟水的南岸边。沟北岸不足四十里处,便是当年张良派遣力土暗杀秦始皇的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阳县南)。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曹操与头号劲敌袁绍决战于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南)。此前,曹操已在此咬牙坚持了一年有余,这时终于以弱胜强,击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当时,十四岁的曹丕亦随父居于官渡大营。这年春天,曹丕曾在驻地种植柳树数株,作为胜利纪念。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瞬之间,便逝去了十五个春秋。当年高不过尺余的幼苗,已然长成了合抱粗的大树,叶绿枝柔,浓荫匝地,婆娑可爱。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在曹丕心中,这件小事早就淡忘了。

夕阳西下,红霞满天。曹丕早早用过晚膳,稍事休息后,即带领一队侍从到各处巡视。看到十五年前的战壕壁垒残迹犹存,他的心里已经涌起无限的感慨。待到他发现那几株在晚风中摇曳生姿的柳树时,记忆的火花突然闪现,感情的潮水便在胸中更加猛烈地翻腾起来。

曹丕快步上前,轻轻地抚摸着树干,不知不觉间热泪已经模糊了他的双眼。此时此刻,他如逢旧友,如遇故知,虽有满腹的感触,但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是夜,曹丕辗转难眠,于是披衣下榻,濡墨伸纸,写下了一篇《柳赋》,其文如下:

昔建安五年,上与袁绍战于官渡时,余始植斯柳。自彼迄今,十有五载矣。左右仆御已多亡,感物伤怀,乃作斯赋,曰:

伊中域之伟木兮,瑰姿妙其可珍。秉灵祗之笃施兮,与造化乎相因。四气迈而代运兮,去冬节而涉春。彼庶卉之未动兮,固肇萌而先辰。盛德迁而南移兮,星乌正而司分。应隆时而繁育兮,扬翠叶之青纯。修干偃蹇以虹指兮,柔条婀娜而拖绅。上扶疏而孛散兮,下交错而龙鳞。在余年之二七,植斯柳乎中庭。始围寸而高尺,今连拱而九成。嗟日月之逝迈,忽斖斖以遄征。昔周游而处此,今倏忽而弗形。感遗物而怀故,俯惆怅以伤情。

于是曜灵次乎鹑首兮,景风扇而增暖。丰弘阴而博覆兮,躬恺悌而弗倦。四马望而倾盖兮,行旅仰而回睠。秉至德而不伐兮,岂简卑而择贱?含精灵而寄生兮,保休体之丰衍,惟尺断而能植兮,信永贞而可羡。

序言以下的第一段,主要是“状物”,即描绘柳树的生长状况;第二段则是抒情,特别是借柳树来抒发自己所处境遇的情怀。从赋文中,我们不难窥知曹丕当时那种深沉感喟的主要成分。最为明显者,自然是慨叹岁月易逝,人生短促。这种悲凉的感慨,对于产生在乱世之中的建安文学而言,乃是具有普遍性的主题,并无特殊之处。真正值得注意的倒是最末一段所表达的弦外之音。在这里,曹丕对普普通通的柳树进行一番美化,把它们描绘成能够“含精灵”、“保休体”的“至德”之木,而且是能够“尺断而能植”的“永贞”之木,意思是哪怕被砍断成一尺长的残枝也能重新生长,永远坚贞的树木。如果我们联想到曹丕此时政治上的艰难处境,联想到他那“以德抗才”的竞争策略,即可明白这是曹丕在自喻和自勉。因此,慨叹个人遭际的坎坷,才是赋文更深一层的意旨。由于他在表达上比较含蓄隐晦,欲说还休,欲露还藏,这深一会的意旨极易被人忽略。所以千载之下,评论曹丕诗文者,对此玄机几乎无人点破。

次日,曹丕满怀惆怅,离开官渡,驰赴孟津。他在那里逗留了七个月,到建安二十一年(216)的春二月,才同凯旋东归的老父一同回返邺城。他没有料到,写了《柳赋》就沾上了杨柳之喜气,一回去前景出现转机,柳暗花明。这正是:

抒情绿柳沾喜气,柳暗花明又一村。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671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