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次要战线——一统金瓯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12 09:33:17 0

1372年,明元战争结束之后,明帝国暂时停止对北元的攻伐,改以和平攻势。 1374年夏天,朱元璋派遣江西行省左丞李思齐北上劝降王保保,王保保对自己的这位长辈和对手似乎很客气。但是在将李思齐送到边境上之时,护送的骑兵却突然对李思齐说:“请您留下一物以作遗念”李思齐不知道是吝啬,还是真的没有带什么东西。回答说:“我为公差远来,无以留赠”。结果对方直接不客气地说:“请留一臂”。无奈自断一臂的李思齐在回到明帝国的疆域之后最终不治身亡。站在王保保的立场上,他的做法似乎无可厚非。而在元帝国最后仍有可能平定局势的时代里,李思齐的行为又何况不是断了元帝国的一臂呢?

不过朱元璋对李思齐的死似乎并不介怀。此后又释放在应昌俘获的元惠宗妥欢懽睦尔的孙子——买的里八剌;赠给北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织金、文绮锦衣各一袭。在彼此承认对方实力的基础上,北元和明对峙的短暂时代逐渐拉开序幕。不过这种对峙对于北元帝国而言并不有利,因为随着富庶的中原经济迅速从战乱之中恢复过来,而对于西南地区的征服,更令朱元璋消弭了后顾之忧,可以集中全国之力筹备对北元的征讨。 1368年正月,割据福建的陈友定覆灭之后,长城以南仅有四川的明玉珍所建立的大夏政权和盘踞广东的何真两股势力仍独立于朱元璋的统治之外。

1360年闰五月,陈友谅杀徐寿辉于采石,自立为帝,建国大汉。遣使赴明玉珍处讣告,明玉珍随即“乃斩使焚书,三军缟素”为徐寿辉发丧,甚至一度“拊膺哀悼,殆不堪忍”。但与此同时也命部将莫仁寿领兵镇守三峡,从此切断了与陈友谅之间的联系。

1361年春,明玉珍自领兵围嘉定九鼎山,命明三率精锐直趋成都。时在成都的元平章买奴、参政韩叔享均在青城被农民起义军所执,城市空虚,由都事薛元理理署行省事。守城士兵皆新募者,闻明玉珍军至,大惊溃散。明三领兵进入省府,明玉珍挥师勇进,元军大溃,遂生擒完者都、郎革歹、赵资至重庆,玉珍劝降不成,杀三人于大十字街,以礼葬之。

此后,明玉珍议进讨陈友谅,移檄四方,会兵三峡。1361年十月,明玉珍正式称陇蜀王,不改国号,不改元,谥徐寿辉为应天启运献武皇帝,明玉珍称蜀王后,以刘桢为王国参谋,朝夕侍讲书史,参与裁决政事。刘桢竭力鼓吹明玉珍割据称帝。认为“西蜀形胜,虽小,沃野千里。北有剑门可以窥陇西,东有夔塘可以达江左。今民遭青巾之苦,幸获扶养,颇得苏息,人心之归,天命可知,他日大事可举也。此时若不称大号,以系人心,军士俱四方之人,思其乡土而去,明君虽自保全蜀尚难,况欲天下乎!”

在刘桢频繁规劝之下,其左右戴寿、张文炳亦力赞之。明玉珍终于决定加紧筹划称帝事宜。与此同时,明玉珍派兵四出,以图拓展疆土。1361年九月,遣兵下四川东部诸郡县。 1362年五月,又分兵攻龙州(今四川江油北)、青川,北犯兴元(今陕西汉中)、巩昌(今甘肃陇西)诸路。

1363年正月,明玉珍即帝位,建都重庆,国号大夏,改元天统。随即建立朝廷和地方行政机构,巩固政权。明玉珍建国诏中称:“元以北人,污我中夏,伦理以之晦冥,人物为之销灭”,“昭显茂功,成我文明之大治”。可见其对元帝国所奉行的政治体制并不认可。在立国后各项政治体制也颇有复古倾向。其朝廷官制,行周制,设六卿:以戴寿为冢宰,总理百官;明三复姓名万胜,为司马,掌军事;张文斌为司空,掌工程;尚大亨、莫仁寿为司寇,掌司法刑狱;吴友仁、邹兴为司徒,掌土地户籍;刘桢为宗伯,掌礼仪制度。置翰林院,以牟图南为承旨,史天章为学士,太子明升朝夕受学;内设国子监,教公卿子弟;外设提举司、教授所,教养郡县生徒。立进士科,科举取士。

不过大夏政权行周制,官制名称皆不合时宜,最终不得不在1365年将六卿制度重新更改为中书省、枢密院,以戴寿为左丞相,万胜为右丞相,向大亨、张文炳为知院,邹兴、吴友仁、莫仁寿、邓元帅为平章,江宝英为考政,荆玉、商希孟为宣慰使。

在地方政权建设方面,玉珍分蜀地为八道,更置府、州、县官名,府置官刺史、州置官太守,县置官县令。其统治范围最盛时东至夷陵(今湖北宜昌),西到中庆(今云南昆明),南达播州(今贵州遵义),北抵兴元(今陕西汉中)。州县多所改置,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宣慰司、安抚司、军民府、镇边都元帅府等。

夏政权建立后,制定“赋税十取其一,农家无力役之征”的措施,应该说在当时各农民起义军建立的政权中,赋税是最轻的。北方红巾军宋政权将领毛贵在山东“官民田十止收二分”,也较夏政权为重;陈友谅汉政权加紧搜刮民脂民膏,其所收田赋数额,有的地方竟比元制高出一倍。明玉珍实行低赋政策,有助于战乱中恢复农业生产。明玉珍还很重视军队屯田。如1364年冬,守夷陵的姜珏,在当地屯种置仓“以赡军用”。夏政权还发行新的钱币,一种为“天统通宝”,一种为“天统元宝”,均为小平钱,作流通之用。

夏政权建立后,明玉珍在军事上作了重要部署:置奉天征虏大将军府于汉中,以进取陕右;置奉天征蛮大将军府于夷陵,以进取陈友谅。这一军事部署,充分表明了夏政权的军事斗争目标,即巩固蜀地,北取陕右,与元军阀李思齐、张良弼争夺陕西;东塞夔门,以对抗背叛天完的陈友谅。这一战略思想,在1365年明玉珍致朱元璋书中也有所表白:“区区人马二十万,北出汉中,东下荆、楚,期靖残虏,以安黎庶。”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首先巩固后方。1363年冬,万胜领兵出汉中,攻剌踏坎,元普颜达失平章逃遁,获其人马,即报捷而还。这是一次试探性进攻,当时主要军事行动还是用在安定后方上。次年春天,明玉珍命万胜领兵11万人攻云南,由界首入;司寇邹兴由建昌入;指挥芝麻李由宁番入。二月,万胜屯兵金马山,等待邹、李兵来会合,两军却迟迟不至。而驻守云南的元梁王勃罗、云南省廉访司官员闻风逃遁,万胜“遣使四方,告谕招安,继日赍宣牌面而纳降,降者不可枚举”。

万胜继续深入大理,“初临乌蛮,蛮酋纳款以供输;继次乌隆,敌众望风而奔溃。遂由驿路,直入滇池。士民冒雨以争降,官吏叩头而请罪。一毫不犯,万里皆安。”这支军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四月,元梁王傅官大都领兵来攻城,万胜因孤军深入,约兵又不至,战士多病伤,于是留逯水元帅府千户聂堇等领兵8000人与大都拒守同马,自引兵而还。不久,明玉珍命万胜领兵攻兴元城(今汉中),围城三日,不克而还。此次战争不胜后,夏政权便采取保境自守政策,不再轻易出兵进取。

应该说在明玉珍时代,其所建立的大夏政权颇有几分蓬勃向上的活力,以至于朱元璋也不得不主动遣其都司孙养浩到重庆与明氏结好,表示:“足下应时而起,居国上流,区区有长江之险,相为唇齿,协心同力,并复中原。事定之日,各守疆宇。特遣使通好,惟足下图之”。 1366年二月六日,明玉珍病卒,享年仅38岁。在明玉珍病危之时,虽然召臣下遗言说:“中原未平,元虏未逐,予志不能遂也,此殆天意。今西蜀险塞,予没后,汝等同心协力,但可自守,慎勿妄窥中原,亦不可与各邻国构隙。”

但明玉珍所册立皇太子明升即位时年仅10岁,各大臣不肯居于他人之下。而万胜与张文炳之间存有隔阂,万胜暗中派人杀死张文炳。张文炳曾善待明玉珍的养子明昭,所以明昭又假托彭氏旨意,吊死万胜。万胜为明氏立功最多,他被吊死,蜀人大多同情他。吴友仁以清君侧为名,从保宁传来檄文声讨明昭。明升命戴寿前去讨伐。吴友仁给戴寿写信说道:“不杀明昭,国家不安,众心不服。如果明昭早晨被处死,我傍晚将会赶到”。戴寿于是奏请处死明昭,吴友仁则入朝谢罪。于是诸大臣各司其职,而吴友仁更加专横放纵,致使国权旁落,国势日益不振。万胜死后,刘桢为右丞相,三年之后也去世。

1369年,朱元璋派使臣前来征求木材。明升便将蜀地特产一并献上。朱元璋以玺书作答。同年冬天,朱元璋派平章杨璟谕示明升回京复命,明升拒不听从。杨璟写信给明升说:“古之从政治国者,同力度德,同德度义,故而能身家两全,流芳百世,反之则败。足下如此年幼,便继承先人功业,占据巴、蜀,却不考虑长远之计,而听从群属之言,认为有了瞿塘、剑阁之险,便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些都是他们不懂时势变化,将使足下蒙受伤害的言论啊。昔日占据蜀地最强大者,莫过于蜀汉昭烈帝刘备。而且有诸葛武侯辅佐,考核守官,训练士卒,物资不足,均取于南诏。但是仍然朝不谋夕,仅能自保而已。而今足下的疆域,南不过播州,北不过汉中,以此求彼,相隔万里,而想凭借一隅之地,延长顷刻寿命,可以说这是明智吗?”但明升最终还是没有听从杨璟的劝告。

1370年,兴元守将献城投降。吴友仁几次前往进攻,都未能攻克。同年,朱元璋为征伐云南,派遣使者前往借路,明升拒不遵从诏令。 1371年正月,朱元璋命征西将军汤和统率副将军廖永忠等率领水师由瞿塘直趋重庆,前将军傅友德统率副将军顾时等率领步兵、骑兵由秦、陇直趋成都,攻打蜀地。

朱元璋对众将说:“蜀人听说我军要西伐,必定将其全部精锐部分东守瞿塘,北阻金牛,抵抗我军。如果出其不意,直捣阶、文,门户已毁,腹心自溃。兵贵神速,只怕军队不勇猛啊。”傅友德疾驰至陕,召集诸军声言兵出金牛,而暗地里却率军直趋陈仓,攀援岩石,昼夜行进。抵达阶州,击败蜀将丁世珍,攻克此城。蜀人弄断白龙江桥。傅友德军修桥渡江,攻破五里关,于是攻克文州。然后渡过白水江,直趋绵州。当时汉江水涨,不能渡江,傅友德军为此伐木营造战舰。为将军威通达瞿塘,于是便削成数千木牌,将攻克阶、文、绵的日期刻上,投入汉水,让它们顺流而下。蜀守军见后,全部解题体。

战争爆发前戴寿曾对明升说:“以王保保、李思齐的强大,仍不能与明军对抗,何况我们蜀地呢?一旦出现紧急情况,我们怎么去应付呢?”吴友仁则说:“你说得不对,我们蜀地依山傍水,非中原能比,不如对外结交友邦,对内则修整军备。”于是便派莫仁寿用铁索横断瞿塘峡口。而今又命戴寿、吴友仁、邹兴等增兵援助。北倚羊角山,南倚南城砦,凿穿两岸石壁,牵引铁索成为铁桥,使用木板安置炮弹来抵御敌军。汤和率军到达,不能前进。

面对这样的防线,明将廖永忠密派数百人携带干粮水筒,抬着小船翻山渡关,到达上游。蜀山草木繁多,廖永忠下令将士都穿上青蓑衣,在崖石间鱼贯而行。估计已到,便率领精锐出墨叶渡,五更时分,兵分两路攻其水、陆寨。水师都以铁裹住船头,设置火器而前进。黎明时分,蜀人才发觉,派出全部精锐前来抵抗。但此时廖永忠已破其陆寨,会合抬船出江的将士,一并齐发,上下夹攻,大破蜀人,邹兴战死。廖永忠然后焚毁三桥,弄断横江铁索,擒获同佥蒋达等八十余人。飞天张、铁头张等都逃走了,廖永忠于是进入夔府。第二天,汤和才到达,于是与汤和分道前进,相约于重庆会合。廖永忠率水师直捣重庆,驻扎铜锣峡。夏主明升请降,廖永忠以汤和还未到为由推辞不受。等汤和到达后才接受投降,承旨抚慰。下令严禁侵扰百姓,一士兵拿了百姓七只茄子,立即斩首。又慰抚戴寿、向大亨等的家人,命其子弟携信前往成都招降。

两线失利令明升大为恐惧,右丞刘仁劝他逃奔成都。明升的母亲彭氏哭着说:“我们可以去成都,但这也只能延长旦夕寿命。因为大军所过,势如破竹,我们不如早一点投降,以挽救百姓的性命。”于是派遣使者携带奏章前去乞降。明升反绑双手、车载棺材,与母亲彭氏及官属前往军门投降。

汤和接受璧玉,廖永忠则为他解开绑绳,秉承朱元璋旨意,对其加以抚慰,并下令诸将对他们不得有所侵扰。而戴寿、向大亨也以成都降于傅友德。明升等全被押送京城,礼臣奏道:“皇帝御临奉天殿,明升等俯伏待罪于午门外,有关官员宣读赦免诏令,就像从前孟昶降宋一样。”朱元璋说道:“明升年幼弱小,凡事听由臣下,与孟昶不同,所以应当免去他伏地上奏待罪之仪。”当日,朱元璋封明升为归义侯,并赐居京城。

讽刺的是,明玉珍和陈友谅生前势不两立,两人死后他们的儿子明升和陈理反倒因为相同的境遇成为了好友。经常会面发牢骚。这二人虽都还是十几岁的孩子,对此朱元璋说:“这只是小孩所犯的过错,恐怕他会受到小人的欺骗诱惑,不能牢记朕对他的恩典,还是应当让他远离京城为好。” 1372年正月,归德侯陈理及归义侯明升一起迁居高丽,朱元璋命元朝降臣枢密使延安答理护送他们,并赏赐高丽王罗绮,要求善待他们。此举不仅是朱元璋消除政治隐患的举措,同时也是其将高丽进一步属国化的外交姿态。但令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护送陈理、明升前往高丽的明帝国使团之中竟然出现了副使孙内侍离奇自缢的事件。

朱元璋事后揭露说:“说病死了,自吊死了。说的差呵。我问的明白了也,毒药,药死,尸首吊在树下。”高丽方面虽然辩解说:“两内侍既联床而共眠,何以鸠杀?老院使与同舟而相恶,卒致祸延。”在这一幕疑云重重的“明使自缢事件”背后,自然投射出此时高丽王国仍在明帝国与北元之间首鼠两端、摇摆不定的外交姿态。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654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