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落日恒罗斯——经营西域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11 16:50:04 0

应该说,大唐帝国的运气相当不错,在此之前,前隋在西域已经做了相当多的经营,可以说是铺垫了很好的基础,而当西突厥因内乱而于659年自行崩解时,吐蕃和大食的东进战略还均未展开,一时间,并没有较强的力量来与大唐争抢西域,也因此,大唐帝国得以在西域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展开经营,施展各种手腕来分化、控制那些游牧部族和其他西域小国,从而扩张势力。在短短十余年内,李世民在位中后期至李治登基之初,大唐相继攻灭了高昌、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二十几个小国,并在其上设立州、县,从而将这些曾经的国家统统纳为本土,此外还迫使伊吾、鄯善等国称藩,最终几乎将整个西突厥汗国之地尽数化为了帝国的羁縻州。此后,大唐帝国又在之前控制了天山南路的基础上,继而又夺占了天山北路,使得自身的控制范围一直扩张到了里海,而加上之前已尽得的东突厥故地,可谓是拓疆数万里……

不过虽然帝国先是攻灭了高昌等国,接着是一举平灭西突厥,从而在西域这块广袤富饶的土地上称雄了十几年,但平心而论,大唐接连几次取得的胜利其实颇有些投机取巧,和攻灭东突厥、薛延陀时一样,在灭西突厥时也基本是依靠对手内乱并自行崩解,然后趁机成事,也正因此,唐帝国在控制了这大块土地之后,需要做的是“经营”,这也正是大唐设立安西都护府的原因所在。

不久后大食势大,尽踞波斯本土,对大唐在西域的地盘构成严重威胁,唐朝迫切需要扶持一股力量以遏制对方,正在此时,显庆五年(660),位于葱岭以西的西突厥都曼部降唐,于是在次年,也就是龙朔元年(661),又派遣吐火罗道置州县使王名巡视葱岭以西,并在西域增设了一个月氏都护府,以吐火罗阿史那氏叶护可汗为都护,同时在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国,设置十六都督府,统辖八十个州,一百一十个县,一百二十六个军府,而为了监督、辅助这三个都护府,唐廷还在西域设立了安西四镇,驻扎了一部分唐军,受安西大都护府直辖。

所谓安西四镇,其实就是于龟兹、于阗、疏勒、焉耆(碎叶)四镇置重兵,称安西四镇,史载:

龟兹都护府 本龟兹国。其王姓白,理白山之南。去瓜州三千里,胜兵数千。贞观二十二年(648),阿史那社尔破之,虏龟兹王而还,乃于其地置都督府,领蕃州之九。至显庆三年(658),破贺鲁,仍自西州移安西府置于龟兹国城。

毗沙都督府 本于阗国。在葱岭北二百里,胜兵数千,俗多机巧。其王伏阇信,贞观二十二年入朝。上元二年(761)正月,置毗沙都督府,初管蕃州五。上元元年,分为十,在安西都护府西南二千里。

疏勒都督府 本疏勒国。在白山之南,胜兵二千,去瓜州四千六百里。贞观九年,遣使朝贡,自是不绝。上元中,置疏勒都督府,在安西都护府西南二千里。

焉耆都督府 本焉耆国。其王姓龙,名突骑支,常役于西突厥,俗有鱼鳖之利。贞观十八年,郭孝恪平之,由是臣属。上元中,置都督府处其部落,无蕃州,在安西都护府东八百里。

十六国都督府则分别为:吐火罗国阿缓城置月氏都督府(今阿富汗东北部昆都士)、厌哒国活路城置大汗都督府(今阿富汗马札里沙里夫西)、诃达罗支国伏宝瑟颠城置条支都督府(今阿富汗加兹尼)、解苏国数瞒城置天马都督府(今塔吉克斯坦境内)、骨咄施国沃沙城置高附都督府(今塔吉克斯坦境内)、罽宾国遏纥城置修鲜都督府(今阿富汗喀布尔河北)、帆延国罗烂城置写凤都督府(今阿富汗巴米扬)、石汗那国艳城置悦般州都督府(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北)、护时犍国遏蜜城置奇沙州都督府(今阿富汗北境希巴尔干南)、怛没国怛没城置姑墨州都督府(今乌兹别克斯坦捷尔梅兹西北)、乌拉喝国摩竭城置旅獒州都督府(今阿富汗北境)、多勒建国低宝那城置昆墟州都督府(今阿富汗穆尔加布河流域)、俱蜜国褚瑟城置至拔州都督府(今中亚苏尔哈布河流域)、护密多国摸逵城置鸟飞州都督府(今阿富汗东北伊什卡什姆)、久越得犍国步师城置王庭州都督府(今塔吉克斯坦卡菲尔尼甘河下游库巴的安),同时在波斯国末代王子卑路斯驻地疾陵城置波斯都督府(今伊朗扎博勒)。按:此时萨珊王朝已被大食所灭。

在此时,安西大都护府的管辖地包括安西四镇、濛池都护府、昆陵都护府(西突厥故地)、昭武九姓、吐火罗乃至波斯都督府,大体相当于今日新疆与中亚五国、阿富汗的总和。然而随着吐蕃的迅速崛起,这块西突厥故地很快便燃起了战火,甚至一度呈现出两家苦苦争夺的态势。

龙朔二年(662),龟兹在吐蕃人的扶助下脱离大唐的羁縻统治,由此拉开了唐、蕃军事冲突的开端。对于龟兹的叛逆,大唐第一个措施就是遣右卫将军苏海政为风海道行军总管,统军前往镇压,并令阿史那步真和阿史那弥射二人率部从征,可苏海政却在途中听信谗言,冤杀了弥射,一时间群情激愤,西域各国、各部尽皆恨怨不平,各部都非常愤怒,鼠尼施(五咄陆之一)、拔塞干(五弩失毕部之一)逃走,虽然苏海政与阿史那步真追击,讨平二部,但平叛归来的大军到达疏勒南部时,弓月部却引来了吐蕃兵马,眼看局面不利,苏海政居然以军资贿赂吐蕃,从而使得双方议和,然而此事之后,大唐的政治威信却是已经不再了。

不久弥射部将阿史那都支率众立反,自封为西突厥可汗,并“收其余众,附于吐蕃”,大唐的昆陵都护府自此废置。同年十二月,阿史那都支出兵为弥射复仇,攻陷大唐的庭州,杀刺史来济。乾封二年(667),阿史那步真死,一时间,十姓无主,其部下李遮訇随即带领部众叛离唐朝,和阿史那都支一样依附了吐蕃,濛池都护府自此亦废。

控制西突厥降部的昆陵、濛池二羁縻都护府的倒戈所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一时间西域诸部纷纷叛离唐朝,四镇大半易手,而吐蕃气焰大涨,更不将大唐放在眼中,大唐自此在西域衰落,无力再与吐蕃相抗。大势所趋,很快地处要冲的吐谷浑也易帜投蕃。这种局面助长了吐蕃人的信心,咸亨元年(670)四月,吐蕃彻底和大唐撕破脸皮,挥师大举进攻西域,轻松击败边境上与自己对峙的唐军,继而攻陷了大唐十八个羁縻州,又挟于阗一道攻陷了龟兹国的拨换城,从而使得作为大唐在西域根基的安西四镇被迫罢废。

唐廷为了挽回颓势,出动五万大军护送吐谷浑王还青海,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副,率十余万人,以护送吐谷浑王回国的名义征伐吐蕃。八月,唐军进抵大非川,将进乌海,薛仁贵认为乌海险远,军行艰难,辎重难以随军前进,故而留郭待封领两万兵屯于大非岭上保护军需辎重,而自己率军先行,至河口时,遇到吐蕃军,薛仁贵一战而击破吐之,斩获略尽,收获其牛羊等万余头,回军至乌海城,以待后援。然而郭待封乃是曾任安西都护的郭孝恪之子,此次出征为副,故而一直心中不满,此时他竟是不听号令而提前率领粮草辎重出发,其军进至乌海时,刚好吐蕃二十余万大军来救乌海,郭待封所部战而大败,辎重尽失。这种情况下,薛仁贵只得率军退而屯驻于大非川。吐蕃论钦陵集兵四十万围杀,唐军大败,死伤略尽。薛仁贵无奈,只好与论钦陵约和,仅以身还。

落日恒罗斯——经营西域

壁画《礼宾图》

唐军之败,将帅不和系原因之一,但主因是两方力量悬殊太大,吐蕃兵力三倍于唐兵。唐军孤军深入,运输艰难,地形不熟,故有此败。消息传到长安,李治大怒,令大司宪乐彦玮至军中查问,将薛仁贵、阿史那道真、郭待封,押送京师。同时以左相姜恪为凉州道行军大总管,出击吐蕃,但不久之后,姜恪病死,于是大军不得不班师而回。

大非川之战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此战是大唐立国以来最大的一场失败,大唐十余万大军片甲不回,吐蕃凭此战而名声大震,吐谷浑亦成为吐蕃别部。此外,这场惨败牵连到了西域,使得大唐的威名更是摇摇欲坠。这种情况下,大唐自然需要实施反击了。咸亨四年(673),弓月所部南结吐蕃,攻打疏勒,李治遣鸿胪卿萧嗣业发兵讨之,然而萧嗣业兵未至,弓月惧,主动入朝请降。李治赦其罪,遣归国。一时间,焉耆、龟兹、于阗、疏勒等也都纷纷重新降唐,大唐由此稳定了西域局势,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焉耆、龟兹、疏勒、毗沙四都督府。到上元二年(675),唐朝已经基本恢复了在天山南路的统治。

然而从仪凤元年(676)三月起,吐蕃频繁对陇右鄯州、廓州、河州、芳州诸州发起进攻,将唐廷的注意力吸引在西北,借以掩护其在西域的行动。仪凤二年(677)吐蕃突袭西域,再次攻陷安西四镇。这种情况下,李治下令以尚书左仆射乐城县公刘仁轨为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并诏大发兵讨吐蕃。

仪凤三年(678)大唐再次出兵进击吐蕃,大唐以李敬玄为洮河道大总管兼安抚大使、检校鄯州都督。之所以选中李敬玄为将是因为这位三年前才升任中书令、封赵国公的书生与刘仁轨不和,当时刘仁轨为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关于应对吐蕃的军情,刘仁轨每有奏请,李敬玄都持有不同意见,从中阻挠,二人因此交恶,刘仁轨知道李敬玄没有将帅之才,故意奏请道:“镇守河西,非李敬玄不可。”知道刘仁轨这是在害自己,李敬玄自然是极力推辞了,可是李治这个时候却对这位自己曾经的侍读说:“仁轨须朕,朕亦自往,卿安得辞!”这意思是说如果“刘仁轨如果需要朕去,朕就会主动前往,卿不得推辞”,于是李敬玄就这样代替刘仁轨成了“洮河道大总管兼镇抚大使、检校鄯州都督”,李治还命淮安王李神通之子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李孝逸等发剑南、山南兵以助战。

这年九月,李敬玄与工部尚书、右卫大将军、彭城僖公刘审礼统兵十八万进抵青海。然而当刘审礼孤军深入之后,作为统帅的李敬玄却是懦怯不救,致使刘审礼兵败被俘。而听到刘审礼所部战没之后,他更是狼狈而逃,退至承风岭,挖壕沟而守寨。吐蕃大军屯兵高冈以压之,唐寨岌岌可危。后来幸亏左领军员外黑齿常之率五百人乘夜袭击吐蕃营寨,蕃军溃乱,李敬玄才得以率军返回鄯州。此战之后,大唐在西域的羁縻府州统治再次动摇。

调露元年(679),吐蕃赞普(弃宗弄赞)卒,西突厥部酋、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自号十姓可汗,与李遮匐扇动部落,联合吐蕃,侵逼安西。四月,朝议发兵讨之,秦州右军总管裴行俭以吐蕃侵扰,干戈未息,不可出兵,宜以计取,建议借波斯王卑路斯卒于长安,送其子泥洹师归国之名,道过两蕃而取之。于是李治以裴行俭册立波斯王,为安抚大食使,肃州刺史王方翼为副使,检校安西都护。在平定西突厥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及李遮訇后,帝国再次复置安西四镇。四镇几经置罢,此乃第三次置之。此次以碎叶城代焉耆,四镇为碎叶、龟兹、于阗、疏勒。其时西突厥十姓部落在西域对唐威胁与吐蕃在河西走廊对唐威胁同,十姓部落中,五咄陆在碎叶之东,五弩失毕在碎叶之西,唐改镇碎叶,其意即在镇抚十姓部落。

然而就在此时,单于大都护府东突厥阿史德温傅、奉职二部,也就是东突厥降部却爆发了反叛,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都护府所辖二十四州酋长皆叛应,拥众数十万。漠南突厥,自永徽以后近三十年,对唐无侵扰,但大唐利用其东征高句丽,西征中亚,讨叛奚,伐契丹,役使频繁,使得东突厥人才“遂起而叛唐”。唐遣鸿胪卿单于大都护府长史萧嗣业、右领军卫将军花大智、右千牛卫将军李景嘉等率兵镇压,萧嗣业等初战频捷,防备渐懈,后遇大雪,兵士寒冻,列营不整,以至于突厥夜袭其营,萧嗣业等人狼狈拔营走,众大乱而败,死者不胜其数。

同月,突厥扰定州,刺史霍王元轨开门偃旗,大摆空城计,突厥人疑有伏兵,非但不敢进,反而退军而去。后李治又遣左金吾将军曹怀舜往恒州守井陉,右武卫将军崔献往绛州守龙门,以备突厥。但突厥又扇惑奚、契丹侵扰营州,幸亏州户曹唐休璟率兵击败之。眼看着突厥对陇右、京畿形成威胁,当年十一月,李治以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率太仆少卿李思文、营州都督周道务等部兵十八万,并西军程务挺、东军李文暕等,总兵三十余万讨突厥。可以说,大唐历次出兵讨伐突厥,军威未有如此之盛者。叛乱很快便被平定了,阿史那泥熟匐被诛。

裴行俭回朝以后,颉利从兄之子阿史那伏念却又自称可汗,并同阿史德温傅残部会合。次年,裴行俭重新统率各路军队,驻扎在代州的陉口,大军压境,裴行俭修书阿史那伏念,劝其归降,阿史那伏念果然送来降书,并请求让他亲自捆来阿史德温傅表示诚意。开耀元年(681)阿史那伏念执送温傅请降,自此,东突厥的叛乱全部平定。

不过,虽然在劝降的时候,裴行俭曾向阿史那伏念许诺不杀他们,侍中裴炎妒忌他的功劳,向李治陈述意见:“阿史那伏念被程务挺、张虔曰助威胁追赶,又遭碛北回纥的逼迫,没有办法才投降的。”结果伏念被带到长安后却与阿史德温傅一起被处斩,裴行俭的功劳也不予记载,只是封他为闻喜县公。对此裴行俭颇有怨言,他叹息说:“西晋的王浑忌妒王浚平定吴国功劳的事,从古至今人们认为可耻,只怕杀掉降将以后就没有再愿归顺的人了!”于是托病不出。后来正如裴行俭所担心的那样,永淳元年(682),突厥吐屯啜阿史那骨咄禄与阿史德元珍纠众七百再次反抗大唐,占领黑沙城,后又在漠北的乌德鞬山建北牙,重建突厥政权,自号颉跌利施可汗,封元珍为阿波达干,专统兵马事,封弟默啜为设,咄悉匐为叶护,分民为突利、达头二区进行治理,很快便聚众至五千,掠九姓铁勒畜马,突厥民来归者数万,势力壮大。十月,颉跌利施可汗攻并州及单于都护府北境,杀岚州刺史王德茂。次年又进攻蔚州,击败唐军。此后,颉跌利施可汗又东征契丹,北征九姓铁勒,并入犯大唐,扩地甚多,骨咄禄死后,其子年幼,其弟默啜自立为可汗,就这样,所谓的后突厥汗国横空出世。

乱局令西域局势也受到严重影响,西突厥各降部见大唐羸弱,东突厥复国成功,皆蠢蠢欲动。永淳元年,因为安西都护杜怀宝“失蕃戎之和”,西突厥贵族十姓阿史那车薄啜起兵反叛,围攻弓月城,西域局势一片混乱,幸亏庭州刺史王方翼亲率大军急趋危城,双方在伊犁河遭遇,阿史那车簿啜所部人心涣散,大败而逃。是役,斩首千余级,唐军大获全胜,西域局势才暂时安定。

但不久之后,叛乱再起,当时西突厥诸部随唐从征,攻打叛乱的同罗、仆固等铁勒部落,然而功成却未赏,铁勒人因之心怀不忿。此时眼见大唐羸弱,火头四起,各部勇气大增,于武后垂拱元年(685)推他匐为首发起反叛,脱离大唐的羁縻统治。武后闻讯后,以西突厥兴昔亡可汗阿史那弥射之子阿史那元庆为左玉钤卫将军、昆陵都护、兴昔亡可汗,统辖咄陆五部,后又加封为镇国大将军、左威卫大将军,令其统率三万余众随金山都护田扬名讨东突厥及铁勒同罗、仆固诸部。然而次年,吐蕃攻安西四镇,“元庆丧师辱身,致使四镇尽沦”。这种情况下,帝国擢西突厥继往绝可汗阿史那步真之子斛瑟罗为濛池都护、右玉钤卫将军,袭可汗号,统率五弩失毕部落,以助唐军。阿史那斛瑟罗不负众望,据《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五中刊载的《达奚思敬碑》记载,“拔碎叶、疏勒、于阗、安西四镇皆如所请”,安西四镇一带重新被唐朝羁縻控制。可不久之后,吐蕃再次出兵安西四镇,大破西突厥降部和大唐援军,于是这一年的十一月,武则天下诏再弃安西四镇。

面对大唐的收缩,吐蕃则乘胜大举东进,河西告急。据《全唐文》卷二百一十九记载,“遂长驱东向,窬高昌壁,历车师庭,侵常乐县界,断莫贺延碛,以临我敦煌”,可知吐蕃军队在攻入西州后,又攻入瓜州常乐县,切断了唐朝腹地与安西四镇间的重要通道莫贺延碛,还兵临沙州敦煌县。唐朝在安西地区的统治至此面临极大的威胁,连河西诸州也岌岌可危。

为了扭转败局,唐帝国又在西域策划了一次大反攻,于武后载初元年集结重兵,永昌元年(689)五月五日,大唐以文昌右相韦待价为安息道行军大总管、安西大都护阎温古为副大总管,督三十六总管出征吐蕃。军至寅识迦河(今新疆霍城以西)与吐蕃战,结果此战唐军初胜后败。战败原因很简单,根据史料记载是“待价无将领之才,不善抚众,时天寒地冻,粮馈匮乏,兵士多冻馁死”,于是引军还屯高昌。十余万大军惨败如此,武则天自然大怒,下诏将韦待价流放绣州,而阎温古则以逗留不进罪,论斩。

这场惨败之后还只是一个开始,两年之后,后突厥汗国也开始加入了西域争夺,继往绝可汗阿史那斛瑟罗和处于在安西的唐军更是处于吐蕃和后突厥两大强国的夹击之下,很快就力不能支,于是不得不选择后撤,《资治通鉴》卷二百零四记载:“西突厥十姓自垂拱以来,为东突厥所侵掠,散亡略尽,濛池都护,继往绝可汗斛瑟罗收其余众六七万人,入居内地。”也就是说,西域自此为吐蕃和后突厥所瓜分,吐蕃夺占了龟兹、疏勒、于阗三镇,而后突厥则占据了碎叶。不过西突厥十姓之地却未被瓜分,此时仍然在名义上受帝国的羁縻控制,并且这些西突厥人还频频与蕃军和后突厥人交战,使得吐蕃和后突厥并不能够很好地控制西域。大唐此时也决心夺回四镇,试图改变以守为主的被动局面。这也使唐蕃争夺西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虽然自垂拱元年至二年(685-686)、永昌元年(689),唐军两次主动出击吐蕃,均遭失败,但对于吐蕃的政局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初松赞干布死后,吐蕃大权为大论禄东赞所掌。乾封二年(667),禄东赞病死,诸子分掌吐蕃军政大权。垂拱元年,芒松芒赞都松茫保结受尊赞普尊号,是为赤都松赞,可大权仍为禄东赞家族所掌握。随着赤都松赞年龄日增,对禄东赞家族专权日益不满,与唐争夺西域,便成为赞普收回权力的极好契机。

长寿元年(692),唐朝抓住吐蕃内争的有利时机,开始策划新的大规模反攻。西州都督唐休璟请求武则天收复陷于吐蕃的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而武则天在考虑一番之后,破例启用了仪凤三年曾随刘审礼西征而被蕃军俘虏、熟谙吐蕃军情的右鹰扬卫将军王孝杰为武威军总管。

落日恒罗斯——经营西域

西方人笔下的唐与吐蕃之战

王孝杰,生于京师长安附近(雍州,后来的京兆府)的新丰县,年轻时以军功晋级。仪凤二年(677)吐蕃进攻凉州(今甘肃武威),第二年正月,李治命中书令李敬玄兼鄯州都督,代刘仁轨镇洮河,又于关内、河东募兵击吐蕃。时王孝杰为副总管,从工部尚书刘审礼领军西行。九月,唐军与吐蕃大将论钦陵战于青海,唐军大败,李敬玄按军不敢救,刘审礼与王孝杰被俘。不久刘审礼伤重而死,而王孝杰相较之下就幸运多了,吐蕃赞普赤都松赞看见王孝杰,因其相貌与其父亲相似,痛哭一番之后,居然厚加敬礼,并把王孝杰放回去了……

此番起用王孝杰是因为武则天认为王孝杰曾经长期住在吐蕃,知道吐蕃的内情,于是以其为武威道总管,与左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率兵讨击吐蕃。王孝杰倒也不辱使命,大破受吐蕃册封的西突厥可汗阿史那馁子,吐蕃军在大论钦陵率领下前往救援,也被击退。十月二十五日,唐军乘胜一举收复龟兹、于阗、疏勒等镇。眼看大唐兵锋势不可当,突骑施首领乌质勒果断选择助唐,突骑施人自后突厥手中夺回碎叶并交付于唐后,安西四镇已全部被收复。为了加强西域的统治,大唐除了将安西大都护府还治龟兹之外,还以汉军三万镇守,此举彻底解决了西域的问题。

安西大都护府还治龟兹,显然大唐是彻底摧毁了吐蕃苦心建立的西域统治体制,但吐蕃并不甘心,而雄心勃勃的武则天也同样在积极策划对吐蕃的新一轮打击。收复安西四镇后,武则天曾经对王孝杰大加赞赏:“昔贞观中具缓得此蕃城,其后西陲不守,并陷吐蕃。今既尽复于旧,边境自然无事。孝杰建斯功效,竭此款诚,遂能裹足徒行,身与士卒齐力。如此忠肯,深是可嘉。”后又说:“贞观中,西境在四镇,其后不善守,弃之吐蕃。今故土尽复,孝杰功也。”很显然,这位战将是武则天在青海方向讨伐吐蕃的最好人选。

长寿三年(694),王孝杰在青海湖附近的冷泉大败吐蕃大将勃论赞刃和吐蕃拥立的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俀子。阿史那俀子本是左玉钤卫将军、昆陵都护、兴昔亡可汗阿史那元庆之子,两年前,阿史那元庆被酷吏来俊臣诬杀,于是阿史那俀子逃亡吐蕃,次年,被吐蕃立为十姓可汗。冷泉之战,彻底断绝了吐蕃人染指西域的野心,此战王孝杰因功官拜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封清源县男。

两年后的万岁通天元年(696),吐蕃入侵临洮,武则天以夏官尚书王孝杰为肃边道行军大总管,秋官尚书、原武县男娄师德则为左肃政台御史大夫、肃边道行军副总管,出兵征讨吐蕃。三月,唐军在素罗汗山败于禄东赞家族的论钦陵、赞婆兄弟。武则天大怒,将王孝杰削官为民,而娄师德则贬为原州员外司马。

不过就在此时,吐蕃的内乱就轰然爆发了,禄东赞家族的钦陵兄弟在吐蕃执政数十年,权倾当朝,而赤都松赞弄随着年长,与钦陵兄弟之间的矛盾也就自然越发尖锐了。圣历二年(699)二月,赤都松赞与大臣论岩乘钦陵在外之机,捕杀其亲党两千余人,并召钦陵兄弟来朝。钦陵自知去必死,便举兵抗命。赞普出兵讨伐,结果钦陵兵败自杀身亡。钦陵一死,赞婆在不得已之下,率部千余人降唐,接着,钦陵的儿子弓仁也率吐谷浑七千余帐降唐,禄东赞家族在吐蕃几十年的专权统治就此终结。赞婆降唐之后,受封为辅国大将军归德郡王,官拜右卫大将军,并奉诏率部众守青海洪源谷,而弓仁则被拜为左玉钤卫将军、酒泉郡公,后累迁至左骁卫大将军、朔方副大使,卒后赠拔川郡王,其子亦在朝中为大将军。

这场内讧虽然使得赤都松赞得以在剪除噶尔家族后,加强和巩固了自己的王权,但也使得吐蕃实力开始衰落。久视元年(700)秋,吐蕃以大将麹莽布支攻打凉州,兵至洪源谷,打算围攻昌松县。司卫卿兼凉州都督、右肃政御史大夫,持节陇右诸军州大使唐休璟率军迎击,临阵登高,见吐蕃军队衣甲鲜盛,唐休璟笑而对麾下说:“自从论钦陵死后,论赞婆归降,麹莽布支成为新元帅,想要炫耀威武,所以吐蕃国中贵族子弟都跟着他。虽然人马看起来强盛,但不通军事,我为诸君取之。”于是披甲先登,六战六克,斩麹莽布支副将二人,斩首二千五百级,筑京观还军。

长安二年(702)十月十四,吐蕃赞普赤都松赞亲率万余人寇茂州,都督陈大慈与之四战,皆破之,大胜,斩首千余级。同一年,武则天在天山北路设立北庭都护府,管辖原安西大都护府所辖天山北路、热海以东的西突厥故地,安西大都护府只管辖天山南路、葱岭以东的地区,以抵吐蕃对丝绸之路的北侵,可以这样说,安西、北庭、河西、陇右,自此全部处于大唐控制之下,帝国对吐蕃处于绝对的优势。

不过尽管吐蕃的威胁暂时被压制了,唐帝国对十姓的控制却并不成功。帝国始终戒备突骑施坐大,因此一直着力于扶持已经衰弱的阿史那氏一系。武后久视元年(700),大唐任命司礼卿兼蒙池州都护、竭忠事主可汗阿史那斛瑟罗为左屯卫将军,仍立平西军大总管,还镇碎叶。很显然,大唐是试图以扶持阿史那斛瑟罗回西域的方式,来遥控效忠于阿史那贵族的西突厥部落,不过虽然在大唐的支持下阿史那斛瑟罗控制了一些西突厥部落,与十姓中的突骑施和依附的诸部落分庭抗礼,但也使得西突厥十姓自此分裂为两部,最重要的是,帝国扶持起来的这个阿史那斛瑟罗不得人心,《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五中就记载其“政残,民不悦”,亦“不为突厥所附”。

事实上,阿史那斛瑟罗长久以来是凭安西都护府的支持,才能够控制局面,以至于在吐蕃支持下的阿悉吉薄露叛乱时,斛瑟罗竟“不能制,赖唐将田扬名、封思业平之”。阿史那斛瑟罗长安三年(703)七月又与乌质勒发生了冲突,“突骑施酋长乌质勒与西突厥诸部相攻,安西道绝”,结果斛瑟罗大败,再度奔唐,不敢还蕃。乌质勒本为斛瑟罗之莫贺达干,史载其“能抚士﹐有威信﹐胡人顺附”,由此崛起﹐置二十都督﹐各督兵七千﹐以楚河流域之碎叶城为大牙﹐伊犁河流域之弓月城为小牙。辖境东邻后突厥﹐西接中亚地区的昭武九姓﹐尽有斛瑟罗故地﹐此时的乌质勒虽未称汗,但其所建政权已发展为真正的汗国规模了。不过乌质勒推翻斛瑟罗仅在于反抗阿史那氏的统治,并非意在大唐,而大唐也逐渐认识到这一异姓突厥政权是强有力的,遂再遣解琬至其牙,晋封为金河怀德郡王。

不过虽然大唐册封乌质勒为王,可这个时期,大唐仍未放弃扶立阿史那氏汗裔君临十姓的传统政策。长安四年帝国就曾经又册立阿史那斛瑟罗子阿史那怀道为第三任继往绝可汗兼濛池都护,而这位“神龙年累授右屯卫大将军、光禄卿,转太仆卿兼蒙池都护十姓可汗”居然是在碎叶镇守使周以悌的护送下,重返碎叶的。

但西突厥大部分部众都不肯尊阿史那怀道为主,甚至大多都加入了突骑施的阵营,阿史那怀道还封后,则频频插手干预突骑施的内政,也为西域的局势再次动乱不宁埋下了隐患。

当初大唐册立乌质勒为金河怀德郡王,本就是为了拉拢安抚突骑施,然而乌质勒甫受唐封,旋即病卒,时为中宗神龙二年(706)十二月事。史载:“中宗神龙二年十二月,安西大都护郭元振诣突骑施乌质勒牙帐议军事。时大风雪,元振立于帐前夕与乌质勒语。久之,雪深,元振不移足。乌质勒老,不胜寒,会罢而卒。其子娑葛勒兵将攻元振,副御史中丞解琬知之,劝元振夜逃去。元振曰:‘吾以诚心待人,何所疑惧,且深在寇庭,逃将安适?’坚卧不动。 明旦,入哭甚哀。娑葛感其义,待元振如初。戊戌,以娑葛袭嗢鹿州都督,怀德郡王。”

乌质勒死后,其长子娑葛继位,袭嗢鹿州都督、金河怀德郡王,拜左骁卫大将军兼卫尉卿,由唐羁縻可汗、漾池都护阿史那怀道持节册立。而娑葛即位第一件大事即击灭阙啜忠节,统一十四姓,称汗建国。阙啜忠节,也称阿史那忠节,“啜”乃五咄陆爵称,以阿史那氏而领啜爵,则必为咄陆诸部监国吐屯之裔,忠节则为降唐后所赐名。史书中对他有两种不同的记载。《旧唐书》称其人曾为“乌质勒部将”,《景龙文馆记》则说“娑葛父子与阿史那忠节代为仇雠”。但不管怎么样,从这里来看,那就是娑葛讨伐阙啜忠节的根本原因就是统一十姓故地。

对于突骑施的这场内战,史书中仅简单地记为“数相攻击,忠节弱不能支,金山道行军总管郭元振奏追忠节入朝侍卫”,但实际上并没有这么简单。最初的时候,娑葛甫袭父爵后,多次表请唐朝“除忠节”,然而兵部尚书宗楚客以为“忠节竭诚于国,作捍玉关,若许娑葛除之,恐非威强拯弱之义”,于是诏不许,从这里可以看出阙啜忠节得到大唐的支持。于是不得已之下,娑葛率部进攻阿史那忠节,结果阿史那忠节获得碎叶镇守使周以悌的援助,史载周以悌“率镇兵数百人大破之,夺其所夺忠节及于阗部众数万口”,于是娑葛搬来后突厥的援兵,大败阿史那忠节。

娑葛击败阙啜忠节以后,建号贺腊毗伽十四姓可汗,这一称号反映娑葛已有效地控制了原来的西突厥全境,除原有十姓外又增加了四姓。严格意义的突骑施汗国至此始正式形成,其承袭了西突厥的大小可汗制度与吐屯监国制度,由娑葛及其弟遮弩分疆而治,并遣突骑施索葛莫贺啜及阿利施啜出身的吐屯分赴所属各邦监国。

然而就在此时,大唐却为突骑施的内部事务开始发声了。朝臣、边将两派势力不仅公开表态,并一度卷入了这场冲突。当初阙啜忠节兵败后听从周以悌的建议,遣人厚赂宗楚客,“请留不行,发安西兵及引吐蕃以击娑葛,并求阿史那献为可汗以招十姓,使郭虔瓘发拔汗那兵以自助”,这显然是北庭都护府的意见,也就是要求册立阿史那弥射系统的阿史那献为十姓可汗,以取代阿史那步真系统的阿史那怀道,继而对付同后突厥结盟的娑葛,这一事的后台则为兵部尚书宗楚客。

而以郭元振为代表的安西都护府,所持政见则与之相反。他们认为“册可汗之子孙,亦未获招胁十姓之算也”,反对继续扶立阿史那氏,认为唐之大患为吐蕃而非娑葛,主张承认娑葛政权,此派得到了侍御史中丞解琬,甚至是太平公主等势力的支持。

由于北庭派的意见一度占了上风,故而在景龙二年(708),唐与突骑施爆发生了小规模的冲突。史载宗楚客“勅书簿责元振”,并遣御史中丞冯嘉宾持节安抚忠节,同时以侍御史吕守素处置四镇,并以牛师奖出任安西副都护,发统领甘州、凉州兵马,联合吐蕃一起出讨娑葛,此外,宗楚客又奏请以周以悌为安西大都护,征召郭元振入朝,并册封阿史那献为西突厥十姓可汗,派军进驻焉耆,讨伐娑葛。由于突骑施使者娑腊此时正在长安,闻讯后立即赶回,通报娑葛,“于是娑葛分五千骑出安西,五千骑出拨换,五千骑出焉耆,五千骑出疏勒,入寇”,而在分别攻打安西四镇的同时,娑葛还趁阙啜忠节迎接冯嘉宾时,派兵偷袭,擒阙啜忠节于计舒河口,并杀死冯嘉宾、吕守素,接着突骑施又击杀牛师奖于火烧城,进陷安西,断绝四镇之路。

大胜之后,娑葛并没有得意忘形,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实力,而且此时大唐正准备册封阿史那献为西突厥十姓可汗,派军进驻焉耆,准备进讨,于是他致书郭元振称:“我与唐无恶,但仇阙啜。宗尚书受阙啜金,欲枉破奴部落,冯中丞、牛都护相继而来,奴岂得坐而待死?又闻史献欲来,徒扰军州,恐未有宁日,乞大使商量处置。”一连串的失败和娑葛的态度,可以说明郭元振当初承认突骑施汗国的政见是明智的,也是有远见的。在接到娑葛的书信之后,郭元振“遣其子赍娑葛书间道诣京”,通过太平公主,上诉于朝,史载“时太平公主尤与宗(楚客)不善,故讽(解)琬以弹之”,于是朝议之后,周以悌坐流白州,复以郭元振为安西大都护。景龙三年(709)秋七月,大唐正式承认了突骑施汗国,册娑葛为贺腊毗伽钦化可汗,赐娑葛名守忠,遮弩名守节。娑葛乃与后突厥断绝关系,自此重新臣属于唐,甚至是忠心耿耿地为大唐守卫西疆。

而阿史那氏,由于自垂拱以后,十姓部落频被突厥默啜侵掠,死散殆尽。其随斛瑟罗父子徙居内地者,不过六七万人。少数残部留西域者,又多为突骑施所并,故而西突厥阿史那氏于是渐绝。

不过不久之后,吐蕃再一次对西域发起了试探性的进攻。

唐咸亨元年(670)四月,吐蕃名将论钦陵攻占了龟兹、焉耆、疏勒、于阗安西四镇,切断了唐朝到西北一线以至中亚的交通,对大唐王朝造成了极大威胁。加上在此之前,吐蕃击灭吐谷浑,占据其地,进逼河湟,使得大唐不得不出兵青海,结果有了大非川之败,仪凤三年(678),大唐以中书令李敬玄为洮河道大总管兼安抚大使将兵十八万与论钦陵战于青海之上,兵败,工部尚书、右卫大将军彭城僖公刘审礼为吐蕃所虏。

调露元年(679)二月,芒松芒赞去世,论钦陵拥立都松芒布结为赞普。李治闻信后,认为这是彻底打败吐蕃、使吐蕃真正臣服的时机,于是与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裴行俭商议,可这位曾任安西都护、吏部侍郎、洮州道左二军总管、秦州右军总管、平灭西突厥阿史那都支以及李遮匐叛乱,并以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的身份镇压东突厥阿史德温傅叛乱的一代名将却以“钦陵为政,大臣辑睦,未可图也”为理由,说明这不是彻底打败吐蕃、使吐蕃真正臣服的时机,从这里可以看出钦陵在当时吐蕃国中的威望之高。

但钦陵兄弟在吐蕃执政数十年权倾当朝,赞普器弩悉弄随着年长,意欲收回旁落的国事大权。圣历二年(699)二月,赞普与大臣论者乘钦陵在外之机,捕杀其亲党两千余人,并召钦陵兄弟来朝。钦陵自知去必死,便举兵抗命。赞普出兵讨伐,结果钦陵兵败自杀身亡。

如此能征善战的家族覆灭了,对于吐蕃来说,也许不算是幸事,尽管其权势滔天,威胁君权。然而赤都松赞在剪除钦陵后不久,在征讨六诏时,病死于军中,其子尺带珠丹继位,是为赤德祖赞。由于当时的赤德祖赞还很年幼,故而政权实际是由祖母没庐氏赤马类执掌。赤德祖赞即位之初,吐蕃没有强有力的统治者,且内无谋臣,外无良将,因此政局动荡不安。西南的属国尼婆罗、悉立纷纷起兵反抗,此外又有岱仁巴农囊扎、开桂多囊等大臣叛乱于那拉山,可谓是内忧外患。

这种情况下,吐蕃选择了与大唐恢复和平,以解脱为连年战争所困的局面,神龙三年(707)三月,吐蕃摄政太后赤玛类派遣使者悉薰热到大唐进贡,并向李显请求联姻,李显应允。该年四月,李显下旨进封邠王李守礼(李治之孙,章怀太子李贤次子)之女李奴奴为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赞普弃隶蹜赞,并以命左骁卫大将军杨矩护送金城公主入蕃,于是两国再结“舅甥之盟”。

景龙四年(710),金城公主至吐蕃,吐蕃赞普为其筑城以居之,并尊称其为“可敦”(赞普正妻),而且金城公主进藏时带去几万匹锦缎,还有许多书籍和乐工杂伎,对唐蕃文化交流影响深远。甚至《旧唐书》记载,李隆基时,吐蕃赞普还曾上表:“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外甥以先代文成公主、今金城公主之故,深识尊卑,岂敢失礼!又缘年小,枉被边将谗抅斗乱 ,令舅致怪 。伏乞垂察追晋,死将万足……伏望皇帝舅远察赤心,许依旧好,长令百姓快乐。如蒙圣恩,千年万岁,外甥终不敢先违盟誓。谨奉金胡瓶一、金盘一、金碗一、马脑杯一、零羊衫段一,谨充微国之礼。”但实际上,唐与吐蕃之间的战事在赤德祖赞在位期间却是频频发生……

景龙四年(710),就在金城公主和亲这一年,安西都护张玄表派兵侵掠吐蕃北境。吐蕃虽怨,但却未将和亲之事断绝,而是贿赂鄯州都督杨矩,由杨矩上表睿宗将九曲之地赠予吐蕃,作为金城公主的汤沐邑。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此举本是以结盟好,但最后竟是祸患,此后数年间唐蕃在九曲之地征战不断。九曲之地的割让让吐蕃对大唐边境再一次形成了威胁,而此时摄政的没庐氏赤马类已经平定了内外之叛乱,基本巩固了政权,这种情况下,为防吐蕃,景云二年(711)睿宗下诏设置河西藩镇,次年,没庐氏病逝,因赤德祖赞还年幼,故而由大论韦·乞力徐尚年(汉文作乞力徐)摄政,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大唐与吐蕃再起战事……

开元元年(713)李隆基设置陇右藩镇,次年派遣左骁卫郎将尉迟瑰出使吐蕃看望金城公主,尉迟瑰此行同时也是为了窥探吐蕃的情况。然而就在这一年,吐蕃却开始采取攻势,他们先是遣使赴长安,请求大唐派使臣前来会盟,并要求以河源一带为两国边界,于是李隆基遣老臣解琬前去会盟。

解琬被授官左散骑常侍,处理与吐蕃会盟之事,其实所谓会盟之事,主要就是和吐蕃划分边界,兼处理十姓降户等事务。在和吐蕃人接触的这段时间内,这位八十岁的老人认为吐蕃不可信赖,于是“请调兵十万驻守在秦渭之间,严加防范”。

这年冬天,吐蕃果然大举入侵了。开元二年(714)秋,吐蕃以大论乞力徐、大将坌达延率兵十万兵临洮州、兰州、渭州,夺得大批牧马而还。鄯州都督杨矩想到自己曾请赐吐蕃河西九曲之地,而今蕃军竟然以此为据点,频繁进攻,遂悔而自尽。皇帝下诏,起用老将薛讷,以白衣摄左羽林将军,为陇右防御使,与太仆少卿王晙等率兵邀击吐蕃军。

薛讷乃薛仁贵之子,不过他的官途却是由城门郎而起,后为蓝田县令,李治时因御边有功,官封平阳郡公,圣历元年,后突厥阿史那默啜入侵河北,武则天以薛讷将门虎子,提拔其为左武威卫将军、安东道经略。临行前,武则天于同明殿召见薛讷,问计于其,薛讷道:“丑虏恁凌,以卢陵为辞。今虽有制升储,外议犹恐未定。若此命不易,则狂贼自然款伏。”武则天非常欣赏这番奏对,于是拜其为幽州都督兼安东都护,转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兼检校左卫大将军。

先天二年(开元元年,713)李隆基讲武于骊山之下,征兵二十万,旌旗连亘五十余里,然而李隆基却为立威,故以军容不整,坐兵部尚书郭元振于纛下,将斩之。幸亏宰相刘幽求、张说跪于马前,谏说:“元振有大功于社稷,不可杀。”这才免死,流新州。随后,帝又以制军礼不肃,斩给事中、知礼仪事唐绍,一时间,诸军多震惧失序,只有时为左军节度的薛讷、朔方道大总管解琬二人所领兵马岿然不动。帝遣轻骑召之,但因薛讷治军严整,于是“皆不得入其阵”,对此李隆基深叹美,慰勉有加,赞薛讷有周亚夫之风。

其实就在开元二年夏,薛讷刚刚吃了一场大败仗,其受命和左监门将军杜宾客、定州刺史崔宣道,等领大军两万,抵御契丹。因军士苦于酷暑,大军行至滦州,不期与契丹军遭遇,诸将统率不协调,交战不利,死者十分之八九。薛讷与数十骑突围得免,被削去官爵。此番起用薛讷,并让其以布衣摄左羽林军,为陇右防御使,是皇帝考虑到他“资忠报主,见义忘身”,而所谓的“资忠报主,见义忘身”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初中书令姚元崇等皆认为正值酷夏,天气炎热,将士们披甲执戈,携带粮草深入敌境,恐怕很难获胜,于是纷纷认为不宜出兵,而薛讷却说:“夏月草茂,羔犊生息之际,不费粮储,亦可渐进。一举振国威灵,不可失也。”李隆基当时即位之初,欲威服四夷,薛讷此言甚合其意,于是诏薛讷同紫微黄门三品,总督兵马征讨奚、契丹。此战之后,皇帝斩崔宣道、李思敬等八人于幽州,但却敕薛讷免死,只将他削官为民。

所谓知耻而后勇,就在李隆基下诏准备御驾亲征,发兵十万、马四万之时,薛讷已与右骁卫将军郭知运率大军至武街驿,面对吐蕃大军,唐军并没有选择固守,而是实施机动,陇右群牧使王晙率两千轻骑奔袭二十里外之来谷口。此处驻有吐蕃大军十万之众,王晙选勇士七百“衣胡服夜袭之”,七百勇士分为两队,前队杀入营中,后队擂鼓以助威,吐蕃人不明就里,以为唐军主力而来,惊惧混乱,自相杀伤,死者万计,随后王晙又挥兵武街驿,而薛讷则率兵夹击,于是大败之,斩首一万七千,获马羊超过二十万,此后唐军乘胜追击至洮水,复战于长城堡,面对困局,吐蕃军背水而战,围薛讷军先锋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郎将王海宾入其阵,因唐军诸将嫉其战功,故而迟迟不发兵增援王海宾,竟终至其战死沙场。就在王海宾力战而死之时,薛讷率军赶到,大败之,吐蕃军大将六指乡弥洪被擒,兵士死伤数万,横尸遍野,实在“相枕藉而死,洮水为之不流”。玄宗听闻薛讷等大获全胜,大悦,于是停止亲征。追赠王海宾为左金吾卫大将军,赐物三百段、粟三百石,将其子接入宫中抚养,并收为假子,赐名“忠嗣”,同时命紫微舍人倪若水赶赴前线,记录诸将功勋。

武街之战后,唐蕃关系彻底恶化,虽然吐蕃请和,但却要求用与帝国平等的礼节,于是李隆基不许,从此吐蕃岁岁犯边,忽和忽战。开元四年(716)二月,吐蕃围松州,结果在二十六日为松州都督孙仁献于城下大破之。次年七月初五,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在九曲之地大败吐蕃军,献俘于长安。之后,在青海地区战争减少,但为了对抗大唐,吐蕃开始遣使通好于大食、突厥、突骑施。这年八月,突骑施别部苏禄果引大食、吐蕃谋取四镇,围拨换及大石城,安西副大都护汤嘉惠发阿史那献与葛逻禄兵击之。

由于自中宗时起,为了抵制突骑施对西域的侵蚀,大唐便册封阿史那元庆之子阿史那献为右骁骑大将军、昆陵都护、兴昔亡可汗,统辖咄陆五部,镇守庭州,并以其为招慰十姓使、碛西节度使,开元三年又加定远道行军大总管,以抵御大食和拔汗那,所以事实上,吐蕃此时染指西域,实际上首先要面对的不是大唐的安西大都护府的四镇锐卒,而是突厥、葛逻禄等臣服于大唐的番部。

综观这一时期大唐在西域的战争,主要原因就是吐蕃势力的介入和民族政策的错误,使得西域不宁。唐在西域略占优势,吐蕃则在河陇占有优势。不得不承认的是自李世民、李治至武则天以来,大唐在军事上对周边各族大都占有明显优势,但唯独吐蕃是个例外。这除了军事指挥原因外,还有其他多种原因,譬如吐蕃国法严整,上下齐力,内部较稳固,民风剽悍尚武,且河陇一带的军事地理形势对其十分有利,因为吐蕃位于青藏高原,攻唐可居高临下,直入平川,而唐击吐蕃却要仰攻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行军作战十分不便,不过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唐内部的朝局不稳定。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650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