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夷平四海——储君之争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11 16:46:41 0

其实与父亲李渊晚年一样,李世民在贞观十四年之后,所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皇子之间相互争斗。武德二年,秦王妃长孙氏为李世民诞下了嫡长子,根据史书的记载,因为这位皇子生于太极宫承乾殿,故取名李承乾,字高明。有人认为“承乾”二字虽为宫室之名,然而用作人名时却有着无比深意,承乾,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是以“承乾”一名当为李渊为这个皇孙亲赐。但这只是一个牵强附会的说法,毕竟那时候,李渊所认定的继承人并不是李承乾。

次年,尚在襁褓中的李承乾被封为恒山王,对于自己的这个儿子,李世民还是很重视的,他任命妻子长孙氏的族侄长孙家庆为李承乾的侍读。长孙家庆自幼聪颖,爱好儒学经典,也因此,李世民才会让当时年仅二十四岁的长孙家庆“奉教直中山府侍读文馆”。让三岁的儿子开始读书识字,在当时并不为什么新鲜事,但也可以看出李世民对自己这个儿子的重视,等武德七年李承乾五岁的时候,他又被徙封中山王,这个时候,李世民又让陆德明与孔颖达这两位儒学大师教导李承乾儒学经典,同时又将长孙家庆的胞弟长孙祥任命为李承乾中山王府的功曹。

玄武门之变后,年仅八岁的李承乾被正式册立为太子。在册封太子的诏书中称其“早闻睿哲,幼观诗、礼”,这样的话语,倒也不为过,毕竟他三岁就开始读书识字,后又师从诸多儒学大师,同时史书又记载李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因此李世民非常喜欢他,而李承乾作为大唐的皇太子,最初也还是不错的,譬如贞观三年,太子太师李纲因为脚疾只能乘着轿子进宫,于是李承乾亲自将自己的老师引上殿并恭恭敬敬地行礼,又向其虚心请教,态度极为礼敬。李纲病逝后,李承乾又亲自为老师立碑。

贞观四年五月,李世民下诏令李承乾“宜令听讼”,还说“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于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虽然只是“听讼”,仍可见太宗皇帝已经在有意识地锻炼李承乾身为储君的政治能力了,而这时候的李承乾不过十二岁。

贞观五年,李承乾原本定于二月行冠礼,不过李世民为了不夺农时,将冠礼改在了十月。同年,李承乾生病,而从来不信佛也不信道的李世民却请了道士秦英来为儿子祈福;等李承乾病愈后,李世民又召度三千人出家,并特地修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还将狱中的囚犯减免了罪行,以此为儿子祈福。

贞观七年,李承乾再次生病,李世民下旨请天竺高僧波颇为太子祈福。李承乾病愈后,李世民大喜之下赐了绫帛等六十段与及时服十具给波颇。同时也因为李承乾多病,李世民为了不让他太辛苦,特别准许他不用多读书,只要和孔颖达评说古事即可。不过李承乾并没有借机放纵自己,反而更加展示出了经国安邦的卓越才能,有一次李世民让他试着写一写治国的策略,太子洋洋洒洒,一挥而就,据史料记载,李世民看了后非常得意地向侍臣们炫耀说:“先论刑狱为重,深得经邦之要也。”

贞观八年二月乙巳,太子李承乾加元服,李世民因此大赦死罪以下,赐五品以上子为父后者爵一级,天下大酺三日,又大宴群臣,赐帛各有差。贞观九年正月甲申,李承乾娶秘书丞苏亶长女苏氏为太子妃,李世民为此大宴群臣,赐帛各有差。五月庚子,唐高祖李渊病逝,居丧期间,李世民下诏令太子监国权知军国大事,而李承乾“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干得相当出色。六月己丑,朝臣恳请李世民上朝听政,李世民虽然应允,不过“细务仍委太子”,之后李世民每每外出巡幸时,都是由太子留京监国。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渐渐病重,李承乾忧心之下便请求大赦囚徒并度人入道,以期冀蒙福佑,却被长孙皇后断然拒绝。李承乾于是不敢将请求大赦一事上奏,只告诉了自己的太子詹事房玄龄,朝臣闻之纷纷恳请大赦,虽然长孙皇后最终还是拒绝了大赦一事。但李世民却另辟蹊径,下令重修了三百九十多座废弃寺庙以此为爱妻祈福。然而如此感人肺腑的夫妻之情、母子之情,却终究还是没能从死神手中夺回皇后的生命。六月己卯,长孙皇后崩于立政殿,享年三十六岁。不久之后的贞观十二年三月丙子,李承乾的嫡长子李象出生,因为皇孙诞育之喜,李世民这才略微缓解了丧妻之痛,诏令天下见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内外官职事五品以上子为父后者,各加勋官一转,天下大酺五日,又大宴五品以上于东宫。

贞观十三年,李世民下诏令东宫置崇文馆。崇文馆,为专为太子李承乾所设置的学馆。不过这时候的李承乾随着年岁既增再加上患了足疾,开始变得叛逆起来,于是李世民“搜访贤德,以辅储宫”,先后挑选了十余位老臣、名臣出任东宫辅臣,与太子谈论。然而,这些天子重臣们的劝谏却显然没有得到期望中的效果,于是李世民越来越对太子不放心了,这个时候,他的宠溺也开始逐渐转向魏王李泰。

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武德三年出生,为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次子,史载因“文德皇后所生”,且“聪敏绝伦”,故而“特所宠异”。他一出生就被自己的祖父高祖皇帝册封为宜都王,次年三月,又进封卫王,并被授予上柱国。作为秦王的嫡次子,李泰日后的爵位原本最高不过是从一品的郡王,然而李渊却将其封为了正一品的卫王,而不是从一品的嗣卫王,以继李元霸之后,可以说这是对李世民、李泰父子莫大的恩宠。

贞观二年,年仅九岁的李泰改封越王,并受封为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督常、海、润、楚、舒、庐、濠、寿、歙、苏、杭、宣、东睦、南和等十六州军事扬州刺史,又督越、婺、泉、建、台、括六州,封地多达二十二州,至于同时受封的皇子李恪,封地只有八州。

贞观五年,李泰在遥领扬州大都督的同时,又兼领了左武侯大将军一职。贞观六年,李泰又受封鄜州大都督兼夏、胜、北抚、北宁、北开五都督,余官如故。贞观八年,兼领左武侯大将军的同时,又被授予了雍州牧之职。根据《旧唐书·地理志》的记载,雍州即指京兆府,也就是大唐王都所辖之地,自此李泰又兼任了掌管西京长安的最高长官。

贞观十年,李泰徙封魏王,遥领相州都督,督相、卫、黎、魏、洺、邢、贝七州军事,余官如故。然而李世民不仅舍不得爱子离开自己去封地,甚至还一度下诏想让心爱的儿子搬进武德殿居住。但武德殿是极为靠近东宫的宫室,当年的李元吉就是住在武德殿与李建成互通有无的,正是如此,魏徵才会极力谏止此事了。

根据史料记载,李世民对李泰百般宠爱,经常带着他四处游幸,甚至不过短短一日见不到他,也要派自己养的一只名为“将军”的白鹘去送信,一日之内鸿雁往返数次。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泰“腰腹洪大”,不过李世民见到爱子如此圆滚滚的模样,担心的却不是太胖会影响身材,而是觉得儿子这样上朝参拜的时候一定会很辛苦,心疼之下特别准许他乘着小轿子到朝所,真是前所未闻。李世民还在东都洛阳“并坊地”以赐魏王大宅,而且合并坊地后李泰的大宅还占了“东西尽一坊”之地, 另有“潴沼三百亩”,李泰于此处为池,池与洛河之间修建的堤岸,正是日后堪称“都城之盛”的魏王池与魏王堤二景。

贞观十四年,李世民亲临李泰在延康坊的府邸,并因此特别赦免了雍州及长安死罪以下的罪犯,又免去了延康坊的百姓一年的租赋,还给了魏王府的官员以及同住一坊的老人很多赏赐。其实在李泰还没有正式搬进来入府邸前,便因为盛修府邸一事而被岑文本进谏,但李世民照旧是对岑文本的上疏夸奖赏赐了一番,却唯独不见对李泰的行为有任何的不乐意与制止。不仅如此,李世民还将大名鼎鼎“居地三十顷,周回十七里”的芙蓉园赐给了宝贝儿子。

按照史家所言,有一次,李世民听说朝中那些三品以上的大臣如魏徵、房玄龄之流对李泰不够尊重,居然雷霆震怒之下,将魏、房等人尽皆召进宫来严词质问一番,以至于房玄龄等人被吓得不敢说话,唯有魏徵据理力争,最后才使得李世民承认自己的确因私爱而忘公了。

就连李泰的长子李欣,也因为父亲的原因“特为太宗所爱”,四岁的时候便被接进了宫中抚养。而李欣也自幼聪慧,乖巧伶俐,长孙皇后曾问他刚来这里住的可还习惯,他立马拱着一双小手说道:“孙儿有幸住在皇宫里,已经很开心了。”长孙皇后听了既惊讶又高兴,不仅亲自为他取名为“欣”,还把这个孙子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养育。李欣也因此得以常常和年岁相仿的小叔叔李治一同玩耍,叔侄二人感情非同一般,所以李欣作为濮王的长子,直到弱冠之年才离开京城去了自己的封地。李世民对李泰这种种逾越礼制的宠爱,就连史官都不得不感慨道:“其宠异如此。”

而对李泰宠爱自然也就对太子有所偏颇了,贞观十四年,太子左庶子于志宁上疏称太子生活过于奢华,引来太子被训斥,后又因为李承乾和宦官玩乐,于志宁又上疏,甚至将太子比作秦二世。而身为太子右庶子孔颖达则更是言辞激烈,每每当面指责李承乾爱好声色,漫游无度,足智饰非,不听劝教,对此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劝说过孔颖达,认为太子年龄既长,不宜总是当面痛加批评指责,可孔颖达却表示我这样犯颜直谏是“死无所恨”,结果是“谏诤逾切,承乾不能纳”。

夷平四海——储君之争

魏徵

太子李承乾曾宠幸一名“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乐人,并称他为称心。李世民闻之大怒,将称心杀死。李承乾非常伤心,在宫中为自己死去的男宠立室,让宫人日夜祭奠,并在宫中为称心树冢立碑,赠予官职,还经常为称心哭泣流泪。李世民对此更为不满,从此之后,太子李承乾与李世民之间的父子隔阂更深了。

不过客观上来说,就算李承乾这样胡闹,李世民也不曾动过废太子的念头,甚至煞费苦心地将魏徵任命为太子太师,此举的目的意在告诉众人,他是绝不会废掉李承乾这个太子的。可人活着,宗室总会有对比的,贞观十五年,由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史料记载,此书全书按贞观十道排比三百五十八州,再以州来分述辖境各县的沿革、地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迹、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等,征引广博,保存了许多六朝地理书中的珍贵资料。对此,李世民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秘府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惹得褚遂良不得不上疏劝谏,于是李世民干脆下诏取消了太子出用库物的限制。李承乾上表推辞,李世民答道:“汝家之冢嫡,国之储两,故有斯命,以彰有殊。……勉思守道,无烦致谢。”而之所以取消了太子的开支限制,显然是为了变相地维持李泰逾制的花销。

贞观十七年(643),魏徵病重,李世民亲自带着太子与衡山公主到魏徵的府邸探望。三月,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上表称:“皇太子及诸王,陛下处置,未为得所。太子,国之本也,伏愿深思远虑,以安天下之情。”李世民则答道:我知道爱卿你的意思,我的儿子虽患脚疾,可依然是嫡长子,我怎能舍弃嫡子而立庶子呢?

李世民并无易储的想法,然而李承乾却因为忌惮同样深得父亲宠爱且怀有谋嫡之心的胞弟李泰,遂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按照史家的说法,是杜荷与李元昌、赵节、李安俨建议太子李承乾实施谋逆的。杜荷对太子说“天文有变,当速发以应之,殿下但称暴疾危笃,主上必亲临视,因是可以得志”,于是太子以为然。只不过,虽然一众人紧锣密鼓地策划谋逆,可还未起事,事情就败露了。

事情败露的原因居然是因为齐王李祐。李祐为李世民第五子,母阴妃,李祐的外祖父阴世师,隋末与代王杨侑留守长安。隋大业十三年(617),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幼子李智云被阴世师所杀,年仅十四岁,阴世师、骨仪又让京兆郡访李渊家族的五庙墓葬所在并发掘;李渊入长安后,亦以阴世师、骨仪等拒义兵为由将其杀害,故阴氏与李唐可谓国仇家恨。

李祐正是出生在这种背景之下。他具体的出生年月史书无载,墓志所载享年业已失考。武德八年,李渊诏封其为宜阳郡王,虚封食邑四千户。李世民登基之后,改封李祐为楚王,后又封燕王,并拜为同州刺史。不久,改任都督幽、易等六州诸军事、幽州刺史,但是,无论是同州刺史还是幽州都督,李祐都没有去藩地。在此后直至贞观十年的八年时间里,又多次担任幽州都督。贞观十年正月,改封齐王,拜为都督齐、青、莱、密等五州诸军事、齐州刺史,但因为生病滞留长安,一直到贞观十五年,才前往齐州封地。

李祐在京养病时,他的舅舅阴弘智以李世民多子为由,劝他招募壮士以自卫,并推荐自己妻子的哥哥燕弘信谒见李祐。李祐热情地接待了他,并赐给他许多金钱布帛,让他招募死士。李祐喜好游猎,结交奸邪之人。李世民认为长史薛大鼎对其管教无方,而将其免职。权万纪曾经是吴王李恪的长史,为人正直,被李世民任命为李祐的长史。

李世民担心李祐不思悔改,多次写信责备他。权万纪担心一并获罪,就对李祐说:“大王是皇帝的爱子,陛下希望大王悔改,所以训诫教导。如果大王能约束自己,承认错误,请让我入朝为大王请说。”李祐于是附表谢罪。权万纪入朝,表示李祐一定会悔改,李世民这才消除了怒意,并赏赐了权万纪以致谢,但是仍然以李祐以前的过错,下诏书责备他。李祐听说权万纪得到了赏赐但是自己却受到责备,以为权万纪出卖自己,心中愤愤不平,大怒道:“长史出卖我!劝我却自以此为功劳,我一定会杀了他。”遂射杀了权万纪,并将其肢解,事已至此,其心腹纷纷劝他起兵谋反。

贞观十七年三月,李祐征发城中十五岁以上的男子,私自任命自己的左右为上柱国、开府仪同三司等官职,开府库以行赏,并驱赶百姓入城为兵,布置官署,并封亲信为拓西王、拓东王等。李世民于是诏兵部尚书李世勣发怀、洛、汴、宋、潞、滑、济、郓、海九州府兵,与刘德威讨伐平叛。然而李世勣等人率兵尚未到达齐州,叛乱就被齐州兵曹杜行敏所平定,此后,李祐被押送至长安,同党四十余人一并被诛杀,其余人等既往不咎。

贞观十七年四月六日,李祐以“谋反罪”被贬为庶人,赐死于长安太极宫内省,同年十月十五日以国公之礼安葬于长安高阳原。然而,历史的玩笑在于,李祐谋反直至被擒赐死,虽然失败,却也间接导致太子李承乾谋反计划被发现。当时太子暗中豢养刺客纥干承基等人及一百多名壮士,想要杀掉魏王李泰。太子听说齐王李祐在齐州谋反,还对纥干承基说什么:“东宫西墙,距大内正好二十步左右,谋划大事,岂是齐王所能比的!”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李祐谋反的事,牵连到纥干承基,纥干承基因此被关押在大理寺的狱中,按罪当处死。贞观十七年四月初一,纥干承基上书告发太子谋反。李世民心痛无奈之下,只得将其幽禁别室。

李承乾的所作所为固然让李世民感到失望,但李世民终究还是不忍诛杀他,于是将难题踢给了朝中众臣,询问众人该怎么处置李承乾。此时魏徵已死,朝中再无那种梗着脖子谏言之人,以至于面对李世民的问题,竟然没有一个人敢回答。其实每个人都心知肚明,那就是关于皇子谋反一事该如何处理根本就无须商讨,按照大唐律法,谋反当诛。最后还是通事舍人来济站了出来,说:“陛下上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即为善矣。”

于是李世民下《废皇太子承乾为庶人诏》,将李承乾废为庶人,随后李世民亲谒太庙,以谢李承乾之过。九月癸未,李承乾被流放黔州。贞观十八年十二月辛丑,李承乾卒于黔州,李世民闻讯后,大为悲伤,史载“为之废朝,并葬之以国公礼”。

至于侯君集是怎么被卷入到此案中的,那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女婿贺兰楚石。贺兰楚石官居东宫千牛。当初李承乾知道侯君集因为其征高昌后被下狱之事有积怨,便让贺兰楚石带侯君集到东宫,向他询问自我保全的策略,而侯君集以为太子愚昧,可以利用,于是就劝太子谋反。而后李承乾事情败露被废,贺兰楚石又至宫阙告发侯君集与李承乾一起谋划之事,李世民于是召见侯君集对他说:“朕不想让那些刀笔吏羞辱你,所以便亲自审问你。”起初侯君集并不认罪。李世民便招来贺兰楚石,使之详细陈述始末原委,又拿出与李承乾来往的书信启给他看,侯君集理屈词穷,只得服罪。

最初李世民觉得侯君集有安定国家的大功,不想治其死罪,但群臣进谏说侯君集的罪天地难容,于是李世民最终决定赐令自尽。史载侯君集临刑前,对监刑的将军说:“君集我一时失足走到了这一步!然而当年在秦王府时即侍奉陛下,又有攻取吐谷浑、高昌二国的功绩,请求保全我一个儿子以维持家族的祭祀烟火。”李世民便宽宥了他的妻子和子女,将他们迁徙到岭南。

太子李承乾被废后,最初李世民有意立李泰为太子,甚至已经当李泰面许诺了,李泰也表态,自己将来身后将杀掉自己的儿子,传位胞弟晋王李治。李世民很感动,但谏议大夫褚遂良却指出李泰此言有悖常理,说:“过分宠爱李泰是造成李承乾之祸的根源,要立魏王,就先把晋王处置了吧。”而李世民却不忍处置晋王,此外长孙无忌等人也支持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晋王李治为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长孙氏皇后,是嫡三子,贞观五年,封为晋王。贞观七年,不到任所而接受并州都督之职。幼而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和睦兄弟。开始由著作郎萧德言教授《孝经》,李世民问道:“这部《孝经》说的什么最重要?”对答道:“孝,开始是事奉双亲,长大后是事奉君王,最终是修身。君子事奉皇上,进朝廷想着尽忠,退居在家想到弥补皇上的过错,将顺从其美,纠正其恶。”李世民大喜道:“按此行事,完全能够事奉好父兄,做好臣子了。”等到长孙皇后去世,李治时年九岁,悲哀思念之情感动左右的人,李世民多次加以安慰,从此特别受到宠爱,不久被任命为右武侯大将军。

皇太子李承乾被废弃,魏王李泰也因犯罪被贬,李世民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等人计议,立李治为皇太子。史载李世民以“泰(李泰)立,承乾(李承乾)、晋王(李治)皆不存,晋王(李治)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之理由立李治为皇太子。很显然,李世民之所以最终会立年幼却性格温和的李治为太子,目的就是要同时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心爱的儿子。

不过太子易立,如何处置李泰这个自己曾经万般溺爱的儿子,李世民是操碎了心。最后,李世民不得不在废黜李泰的诏书中沉痛地说道:“魏王李泰,是我极为心爱的儿子,我对这个儿子十分疼爱。此子年幼的时候就很聪敏伶俐,又十分爱好文学,我对他的宠爱是那么的不同寻常……然而我不能让后世子孙认为皇位是可以通过谋划得到的,所以将魏王李泰降为东莱郡王。”

不久之后,李世民怀疑晋王李治仁弱,便对长孙无忌说:“你劝我立稚奴为太子,稚奴懦弱,恐怕不能守住国家,怎么办?吴王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我想立他为太子,怎么样?”长孙无忌坚持抗争,认为不可以。李世民说:“你是因为吴王不是你的外甥,所以才反对吗?”长孙无忌说:“太子仁慈厚道,是可以守成的君主;太子的位置这么重要,怎么能随便改变?希望陛下深思熟虑。”李世民这才打消了念头。

长孙无忌与李世民为布衣之交,又是皇后胞兄,因此李世民视为心腹,让他自由出入皇宫内室,对他的待遇群臣无人堪比。几度想要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却遭到长孙皇后的反对。她觉得自己身为皇后,家族的贵宠已极,不愿意家族子弟遍布朝廷,于是再三阻挠丈夫授予哥哥大权,之所以如此,长孙皇后是对外戚之事一直以前代为鉴,临终前仍然不忘嘱托丈夫不要给予她的家族太多。她认为自己的家族有幸结为皇室姻亲已经是很大的荣幸了,但他们并非都是才德出众之人,如果身居高位,很容易遇到危险,想要长久无忧,就不能让他们担任要职,只需要以外戚的身份觐见,就已经是极大的幸事了。长孙皇后对于家族的看法再联系日后之事,足见她非凡的远见和智慧。

李世民曾得密表,称长孙无忌权宠过盛。他把密表给无忌看,道:“你我君臣之间,没有什么可猜疑的。如果我们都把听到的话放在心里不说,那么我们的思想就不能得到沟通。”李世民还召集群臣,当众训诫道:“如今我的儿子年纪都很小,无忌为我立过大功,我信任他,就跟信任我的孩子一样。关系疏远的离间关系亲密的,新朋友离间老朋友,这都是不合情理的,这些挑拨离间的话,我一律不听。”

后来李世民病重时,将长孙无忌召到含风殿,用手抚摸他的面颊。长孙无忌悲不自胜,痛哭不止。李世民把后事托付给他和褚遂良,又对褚遂良道:“无忌对我竭尽忠诚,我能拥有大唐江山,多亏他的帮助。我死了之后,你要保护好无忌,不要让小人进谗挑拨离间。”不久,太宗李世民病逝于行宫翠微宫,遗命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辅政。

太子李治悲痛欲绝,抱着长孙无忌的脖子痛哭。长孙无忌请李治处理政事以安内外,李治仍哀哭不止。无忌道:“陛下将宗庙社稷交付殿下,您怎能只知哭泣?”他秘不发丧,并让李治迅速赶回长安。六月,太子李治继位,是为高宗皇帝。长孙无忌进拜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仍兼任扬州都督,主持朝政。当时,长孙无忌以元舅的身份辅政,每有进言,李治都优先采纳,曾有洛阳百姓李弘泰诬告长孙无忌谋反,李治立即下令将其处斩。

永徽五年(654),李治欲废黜王皇后,立武昭仪(武则天)为皇后。他担心大臣不从,便与武则天到长孙无忌家中饮宴,赏赐金宝缯锦十车,又任命长孙无忌的三个庶子为朝散大夫,并以皇后无子来暗示无忌。长孙无忌却假装不明白李治的意思,顾左右而言他,李治怏怏而归。后来,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多次到长孙无忌家中请求,礼部尚书许敬宗也加以劝说,但都被长孙无忌正色拒绝。

次年李治决定废后,召长孙无忌、李世勣、于志宁、褚遂良入内殿商议。李世勣称病未去,于志宁噤不敢言,褚遂良则激烈反对。长孙无忌虽未明言反对,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褚遂良。但李治最终还是将王皇后废为庶人,改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因长孙无忌接受赏赐却不肯支持自己,对他怀恨在心。

显庆四年(659),许敬宗指使人向李治呈奏密章,称监察御史李巢勾结长孙无忌,图谋造反,李治便命许敬宗与侍中辛茂将一同审查。许敬宗奏道:“长孙无忌谋反已露苗头,我担心他知道事情暴露,会采取紧急措施,号召同党,必成大患。希望陛下能果断处理,尽快拘捕。”李治再一次落眼泪了,他道:“我怎忍心给舅舅判罪,后代史官会怎么看待我?”就和当初众人劝他杀吴王李恪那样,李治的眼泪并没有什么作用,许敬宗举汉文帝杀舅父薄昭,天下以为明主之例,宽慰李治,又引“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古训,催促其下决心。于是李治也不与长孙无忌对质,便下诏削去他的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并让沿途州府发兵护送。长孙无忌的儿子都被罢官除名,流放岭南。同年七月,李治又让李世勣、许敬宗复审长孙无忌谋反案,许敬宗命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审讯无忌谋反罪状。袁公瑜一到黔州,便逼令长孙无忌自缢。长孙无忌死后,家产被抄没,近支亲属都被流放岭南为奴婢。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649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