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风光大葬,难掩落寞沧桑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08 13:32:57 0

1908年11月15日下午1点40分左右,执掌中国大权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撒手人寰,时年74岁。由于光绪皇帝驾崩于慈禧太后之前(两者相差不到一天),慈禧太后的丧仪由隆裕太后及瑾妃主持。当天下午,掌仪司首领太监用鹅黄吉祥轿将慈禧遗体从西苑仪銮殿抬至皇极殿;次日上午,慈禧遗体被殓入棺中。

停灵17天后,慈禧太后于12月2日出殡。为了让灵柩更安稳顺利地经过,前往清东陵的道路甚至还动用了蒸气压路机,目的是让路面更加平整。当日清晨,天气阴冷,寒风刺骨,城内所有交通都已中断,凡送葬行列经过的地方,整条大街上站满了旗兵和配枪的新军士兵,所有门窗都得关闭,大街两旁的所有岔道也都用蓝布遮挡了起来。按说,送葬仪式不允许老百姓围观,但因为路途太过遥远,围观的人都涌出了城外。

据记载,当日葬礼极为隆重而豪华,友邦人士也为之叹为观止。荷兰阿姆斯特丹《电讯报》的驻华记者即对此做了一个详细报道:

“送葬队伍中,打头的是一队穿着现代军装的长矛轻骑兵,装束齐整,举止得体;接下来是由仆役们用手牵着,成一列纵队的小矮马;再后面就是一大群身穿猩红色绸缎衣服,帽子上插着黄色羽毛的仆役,大约有几百人,他们轮换着抬灵柩。”

紧接着又是另一队长矛轻骑兵,在他们的长矛上飘扬着红色长条旗,后面跟着马枪骑兵。他们属于皇家禁卫军,身穿有红镶边的灰色军衣。后面又有一排排穿着红衣服的仆役,举着绿、红、紫、黄等各种颜色的旌旗和低垂的绸缎条幅。那些举着鲜艳旌旗的仆役行列绵延不绝,似乎他们把皇宫里的旌旗全都搬出来给已故太后送葬了。

再往后是一个奇异而庄重的场景,三匹排成一列纵队的白色小矮马分别拖着三个装置在四轮轻便马车上的轿子。后面跟随的其他白马身上都有着黄色绸缎饰物。这个由小矮马组成的队列行进时缓慢而又悲怆,此情此景令人为之动容。

接下来是来自戈壁滩的高大骆驼,满身绒毛,体格壮硕,它们成二列纵队,行走在道路的两旁。它们背负着用黄绸包裹的搭帐篷必需品,因为这个送葬行列在到达清东陵之前要走整整五天的路程。接着又有一群穿着红色衣服的仆役,杂乱无章地经过。在一些穿黑衣服的官员走过去之后,之后还是杂乱无章的仆役队伍。接着突然出现了两顶用金黄色绸缎装饰、并由轿夫抬着的轿子,还有一些相当欧化的现代葬礼花圈。刚才被经过的马匹和骆驼粪便弄脏了的路面现在又由仆役们打扫干净了。所有这些似乎都表明前面的只是一种开路的仪仗队,因为后面的队伍一时还看不见。

随后,在远处土丘之间的下坡路上很快就可以看到隐隐约约的旗帜。猎猎红旗映衬着天空,一排排的骑兵向我们走来;更多的黄色轿子自上而下地过来,在这些轿子的后面,闪烁着一团耀眼的金黄色火焰,体积大得吓人,而且离地面很高。慈禧太后的灵柩非常缓慢地向前挪动着,方形的灵柩上顶着一个偌大的金球,而且是用一块边幅很宽的织锦罩起来了。它被一百多个轿夫用长长的竹杠抬着,高高地耸立在他们的头顶上,以威严而庄重的方式向前移动。早在一个半小时之前,太阳就已经升起,使得那个灵柩上的黄色绸缎就像是天上的一道燃烧着火焰的金色河流。这种黄色是代表皇帝的颜色。那金色的灵柩前面有数百面黄色的旌旗作为先导,那些旗帜被人们用红色和金色的旗杆高高地举在空中。

风光大葬,难掩落寞沧桑

●慈禧太后出殡(一)

接着来了一大群身穿飘逸的长袍和帽子上插着黄色羽毛的仆役。他们的后面是一批身穿紫红色长袍,上面有象征长命百岁,用金线刺绣的“寿”字。这些人也手持黄旗。到处都是一片黄色的海洋,有无数方形或圆形的、上面绣满了龙凤的黄、绿、红、蓝等各色旌旗。在其他浩瀚如云的轿子、小矮马、旌旗和丧旗的后面还跟着一大批身穿深黄色袈裟的喇嘛和尚,他们分别来自西藏和蒙古。

最后一大批清朝的高官走上前来。他们身上只穿着黑色的丧服。他们的官帽上摘掉了表示官衔的饰物,即红珊瑚和蓝宝石顶子,以及孔雀羽毛。他们是大清王国最高层的官员,其中包括了亲王、御史和大臣。所有的人都带着哀悼的神情从我们面前经过,衣着质朴,就像老百姓那样,身边都未带随从。

庞大的灵柩现在已经离我们很近,距离地面很高,这个用黄色织锦覆盖着的庞然大物像一团火似的燃烧、闪耀、发光,释放出明亮的金黄色。它由一百多个轿夫抬着,缓慢地向前移动。它前进的行程是如此的困难和复杂,恰似这黄澄澄的灵柩是一沉重的纯金块,其柩衣也好像是用金属,而非织锦制成。在阳光下,它显得像是一道金色的瀑布。在这个皇家的金黄色灵柩中居住着一个以蓝凤凰与红花为象征的造物。沿路的士兵们全都持枪致敬,外国公使的警卫们也都向灵柩敬礼。

现场像死一般的寂静,站在土丘上那成千上万的人们也都静穆无语。就像一位女神正从他们面前被抬过,其灵柩一摇一晃,庄严地向前挪动。有一位喇嘛用小木鼓敲击出了轿夫们抬灵柩的步伐节奏,木球击打着羊皮,在令人抑郁的寂静中发出一种冰冷和阴沉的声音。

看台上所有的西方来宾都站起身来,脱掉了他们的帽子。那个庞大的灵柩就这样在我们的面前经过,那蓝色的凤凰在柩布上翱翔,红花在鲜艳的金黄色绸缎上怒放,交织出一种斑斓的色彩。灵柩顶上的金球像太阳一般放射出光芒,那黄色的绸缎流光溢彩,耀人眼目。

人们把她抬出了北京的城门,并且穿越过灰色的土丘。这位一生充满了传奇、不顾及任何事物和任何人、其意志即是法律的女人,如今已成了一具冰冷和枯萎的尸体。

就这样,慈禧太后的灵柩被一步步抬到了清东陵,最后于次年十月葬入菩陀峪定东陵地宫。这座陵墓,早在30年前就已经修好了。在送葬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小意外。这个小意外的主角便是那位出洋考察、酷爱照相技术的端方大人。端方在两江总督任上做了三年,表现优异,后来调任了直隶总督。由于端方之前做过皇室婚丧庆典和陵墓工程的工作,所以清廷这次安排他督办慈禧太后的“梓宫移葬”一事。本来这种事情对端方来说是驾轻就熟的,但照相的爱好却坏了他的事。

原来,在送葬过程中,端方为了记录下慈禧太后的下葬过程,便特意安排人手去全程拍摄,这本是为后来的研究者留下宝贵影像资料的好事。但在慈禧太后的葬礼一结束,便被保守派借机弹劾,说:“当梓宫奉安之时,为臣子者抢地呼天,攀号莫及,而乃沿途拍照,毫无忌惮,岂惟不敬,实系全无心肝。”

令人吃惊的是,这次弹劾者竟然是李鸿章的孙子李国杰,这就颇具讽刺了。事实上,即使是李鸿章再世,他恐怕也未必会如此不开明,而慈禧太后生前是颇为喜欢照相的。这次弹劾的目的,不过守旧派和改革派的一次政治斗争而已。

慈禧太后的去世意味着一个时代结束了。正如那位荷兰记者所评论的,“慈禧太后是神圣和古老理念的最后一位代表——当另一个新的黎明降临在这个已经成为世界未来一部分的奇妙王国时,上述理念就已经随她一起死去了。”

慈禧太后虽然死了,但其陵中的珍宝却一直是热门话题。据查,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的陵墓在同治年间同时开工,后于光绪五年(1879年)同时竣工,两墓费银约500万两,耗时6年完成。其中,慈安墓比慈禧墓多费银39万两,不过前者于1882年入葬后,后者陵墓因出现渗漏、糟朽等原因而数度重修,修缮费用至少在150万两以上。

在整个清东陵中,慈禧陵寝是最精美考究的一座,其所用石料一律采用上好的汉白玉,而三大殿更是奢华,其梁枋都是用名贵的黄花梨木制成,棺椁用的是更为名贵的金丝楠木,可谓“寸木寸金”。据统计,地面建筑所用金叶用去黄金近5000两,殿内外彩绘2400多条金龙、64根柱上缠绕的半立体铜鎏金盘龙等全都筛扫黄金。可惜的是,几番浩劫下来,如今只剩5块半天花板尚能见证曾有的奢华。

当然,这些费用比起陪葬的珍宝来说,又算不了什么。据清宫档案《大行太皇太后升遐纪事档》记载,慈禧生前先后向陵墓金井中放了六批珍宝,而李莲英侄子所著的《爱月轩笔记》中更是记述详细,其中称:“太后未入棺时,先在棺底铺金花丝褥一层,褥上又铺珠一层,珠上又覆绣佛串珠之薄褥一。头前置翠荷叶,脚下置一碧玺莲花。放后,始将太后抬入。后之两足登莲花上,头顶荷叶,身着金丝串珠彩绣礼服,外罩绣花串珠挂,又用串珠九练围后身而绕之,并以蚌佛18尊置于后之臂上。以上所置之宝系私人孝敬,不列公账者。众人置后,方将陀罗金被盖后身。后头戴珠冠,其傍又置金佛、翠佛、玉佛等108尊。后足左右各置西瓜一枚,甜瓜二枚,桃、李、杏、枣等宝物大小共200件。身后左旁置玉藕一只,上有荷叶、荷花等;身之右旁置珊瑚树一枝。其空处,则遍洒珠石等物,填满后,上盖网珠被一个。正欲上子盖时,大公主来,复将网珠被掀开,于盒中取出玉制八骏马一份,十八玉罗汉一份,置于后之手旁,方上子盖,至此殓礼已毕。”

以上说的西瓜、甜瓜、桃、李、杏、枣等都是翡翠玉石制作,仅这些珍宝,就价值数百万两白银。最令后人关注的是慈禧太后入殓时口含的夜明珠,据说此珠在夜间百步内能照见人的头发,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不过,棺内最珍贵的陪葬品还不是夜明珠而是用白玉雕成、号称可以“烟云流动”的九玲珑宝塔,可惜这只是传闻而未见其物(或毁于之后的盗墓)。葬殓完毕后,因棺内还有孔隙,又倒入四升珍珠、两千余宝石填棺,其棺之大,其奢侈可知。

目前清东陵的“镇馆之宝”,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陀罗金被”,实际上这是一件锦缎而非真的被子,其用金丝与锦缎织在一起,上面镶嵌了820颗珍珠,后来盗墓贼只识金银财宝而不知锦缎价值,结果珍珠被拽了下来,锦缎却扔了。殊不知,这块锦缎其实是最值钱的。事后,逊清皇室将这件褪去了珍珠的陀罗金被重新铺盖在慈禧遗体上再次殓葬,直到1979年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对慈禧地宫进行清理时才被取出,现已公开展出,供大众观赏。

慈禧太后的奢华葬礼与丰厚墓葬也未必都是好事。清朝覆亡后,无论清东陵还是清西陵均有盗墓贼光临,但对慈禧陵墓造成实质性重大破坏的当数1928年孙殿英部队的公然盗掘。孙殿英原本是帮会土匪出身,后拉着一帮会徒自立山头,渐成势力。在20世纪军阀混战的二十年代,其先后投靠憨玉昆、张宗昌等军阀,其部队竟扩大成一个军。1928年,其所属的直鲁联军被北伐军击败,孙殿英率部投降了蒋介石,后被改编为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孙任军长,驻防在京津一带。孙殿英的军队一向纪律很坏,又非嫡系,为了给养与生存,于是打起了盗墓的主意。

1928年7月初,孙殿英先是借口剿匪进入清东陵;4日至11日,又以军事演习戒严的名义将清东陵团团围住,以从容实施盗墓。在此过程中,受害最大的正是被认为清陵中陪葬最丰厚的慈禧及乾隆的陵寝。

这里只说慈禧墓。最初,孙殿英的匪兵们不懂盗墓而乱挖一气,但忙活了两天,仍找不到地宫的入口。后来,他们寻到一位当年参与修墓的老匠人,这才顺利找到地宫入口并用炸药将其轰开。据说,陵寝被打开时,地宫口喷出一股强烈的气浪,将这些盗墓者都吓坏了,他们以为里面有机关,实际上这是由多年封闭形成的里外压差造成的。

风光大葬,难掩落寞沧桑

●慈禧太后出殡图(二)

之后,在连续打开两道石门后,盗墓者进入最后的主墓室,即所谓“金券”,这是一个完全由汉白玉石铺砌而成的石室,其正中有一座汉白玉石台(即“宝床”),上面停放的巨大棺椁,即慈禧太后及其陪葬珍宝的所在之地。

大功告成后,匪兵们并不敢动手而是对着棺椁三拜九叩,说明为筹集军饷而不得不盗墓,表白一番后,才开始破棺盗宝。在《世载堂杂忆》一书中,一名自称是盗陵连长的回忆说:“当时将棺盖揭开,见霞光满棺,兵士每人执一大电筒,光为之夺,众皆骇异。俯视棺中,西太后面貌如生,手指长白毛寸余,……珠宝堆积棺中无算,大者由官长取去,小者由各兵士阴纳衣袋中。于是司令长官下令,卸去龙袍,将贴身珠宝搜索一空。”

盗宝案事发后,舆论一致谴责,并要求南京政府严惩盗宝者。据孙殿英身边的高参文强回忆,孙通过戴笠向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等要人行贿这才勉强过关。不过,文强之说只是孤证,很难说这些宝物究竟是私吞、被毁还是行贿,或者为了购买军火而流向了海外。总而言之,慈禧太后(及乾隆)的陪葬珍宝自此无声无息,杳无音信,而这场盗宝大案也最终不了了之。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546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