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从放牛娃到小行童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07 01:14:04 0


朱五四苦煎苦熬,慢慢把几个儿女拉扯大,最小的儿子朱元璋眼看也十一岁了。他指望儿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日子会好过一些。不料,地主又无故夺佃。后至元四年(1338),他只好拉家带口,离开住了二十多年的东乡,移至西乡(今安徽凤阳临淮镇汤府社区)居住。

迁到西乡后,朱五四一家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只得继续租种地主的土地,日子过得仍然十分艰难。次子重六、三子重七都长大成人,朱五四无力为之娶妻,他们只得先后入赘到唐家、刘家,从后来朱元璋称帝封二哥重六为“盱眙王”、三哥重七为“临淮王”来看,重六大约入赘到盱眙,重七大约入赘到钟离东乡。而朱元璋则继续给地主家放牧牛羊。那些年,淮河两岸经常发生干旱。为了喂饱牛羊,他经常和村里的汤和等几个小伙伴,顶着烈日,把牛羊赶到村外野草稍微长得好一点的地方放牧。在放牧时,他们偶尔还会打打闹闹,或玩一阵游戏。有时,大伙儿搬来一堆石头块,在野地里摆下阵图,大家排成一行,练习行军打仗。传说他们最常玩的是模仿戏剧中群臣朝拜君主的仪式。大伙儿采摘芦苇结作宫室,朱元璋用块水车板顶在头上充当天平冠,手里拿块碎木块权当是笏,扮成皇帝,南面而坐,叫小伙伴排成一行,向他三跪九叩首,山呼万岁。喊过万岁后,大家哈哈大笑,闹成一团。玩了一阵,太阳西垂,他们在家喝的几碗野菜汤早已消耗净尽,肚子开始咕咕叫唤,便拖着疲惫的身子,赶着牛羊回村,但地主还常嫌牛羊没有吃饱,把他们狠狠地训斥一顿。要不是为了挣口饭吃,朱元璋早就扔下鞭子不干了。他想,自己不知哪一天才能过上温饱的生活,不受这份气呢?

朱五四一家在西乡住了一年时间,大哥朱五一不幸染病身亡。朱五一生性“淳厚,务本积德,与人无疾言忤色,乡里称为世长”。兄长的去世,使朱五四非常伤感。此时,大哥的儿女们都已成家,各立门户。朱五四便于后至元五年(1339)带着自己的儿女,迁移到偏僻而又人烟稀少的孤庄村(今安徽凤阳府城镇二十郢社区二十郢村)。

朱五四一家搬到孤庄村,除朱五四夫妇俩,身边还有两个儿子重四和重八,还有重四的两个儿子圣保、驴儿(后改名文正)及一个女儿,合共八口人。他们租种本村地主刘德的几十薄地。因为当时淮北常闹旱灾,收成不好,日子同样过得紧紧巴巴的。此时,朱元璋已是十二岁的少年,身体长得相当壮实,“姿貌雄杰”,认得几十个字,聪明过人,朱五四和妻子陈氏看在眼里,感到无限欣慰。这些年来,他们虽然经常搬家,但因忠厚老实,勤劳吃苦,邻居有个什么事,他们都热心帮忙,人们都说他们家将来肯定能出个“好人”,会有出头之日。如今膝下的四个儿子,老大重四由于从小过于溺爱,惯出了一堆坏毛病,对父母很不孝顺,而且带坏了老二、老三,都吃不了苦,将来肯定不会有大出息,唯一的希望寄托在老四朱元璋的身上。陈氏常对朱五四说道:“人言吾家当生好人,今吾诸子皆落落,不治产业。”然后指着小儿子说:“岂在此乎?”

就在孤庄村,朱元璋认了赵母做干娘。1974年在安徽凤阳大庙镇出土的《赵母朱氏太夫人墓志》记载说:“夫人姓朱氏,古钟离县西乡人,年十八适同里赵氏积善。积善昆仲五人,积善居三。□归赵氏,事姑舅孝谨,□娣姒和睦,乡族咸称得妇□焉。先天子(指朱元璋)龙潜之时,夫人躬为浣濯,由是遇以殊礼。”赵母是钟离西乡人,姓朱,十八岁嫁给孤庄村的赵积善。其家与朱元璋比邻而居,其长子赵璧与朱元璋年龄相仿,经常互相串门,一起玩耍。朱元璋认赵母为干娘后,两人来往更加密切,赵璧“常幸其(朱元璋)家”。赵母对朱元璋也非常疼爱,有时朱元璋随赵璧来到家里,她见朱元璋衣服脏了,就让脱下来给洗干净,晾干后见到有个破洞,还找块布头给补上。这大概就是墓志上所说的“躬为浣濯”之事。

除了赵干娘的长子赵璧,朱元璋在孤庄村还有两个要好的小伙伴,一个是刘秀,另一个是曹秀,刘秀与曹秀的小名失载,秀是一种民间称呼,“江阴汤廷尉《公余日录》云:‘明初闾里称呼有二等,一曰秀,一曰郎。秀则故家右族,颖出之人,郎则微裔末流,群小之辈。’”刘秀的父亲叫刘继祖,字大秀,祖父叫刘学老。刘学老在元朝曾任总管之职,后辞官还乡,广置田产,成为孤庄村的首富。他乐善好施,济贫斋僧,被村民敬为“长者”。他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继祖,次子刘德。两人性格迥异,刘德吝财,刘继祖却有乃父的遗风,亦乐善好施,被村民推为基层组织之社长(元代一般以50户为一社)。刘继祖与朱五四毗邻而居,关系比较密切,其子刘秀与朱元璋年岁相近,常在一起玩耍。曹秀的父亲叫曹均,在朱五四迁入孤庄村之前已经去世。曹均的妻子汪氏带着三个儿子,靠着祖传的一份田土度日,生活虽然并不十分宽裕,但比朱五四家强多了。曹秀是她家的老二,年龄和朱元璋差不多,两家又是邻居,所以两人也常来往,成为非常要好的小伙伴。曹秀的母亲汪大娘见朱元璋聪明伶俐,也认他做干儿子。

搬到孤庄村时,父亲朱五四年已五十八,母亲陈氏也已五十三岁,在那个时代已接近衰老的年龄。家里只剩大哥重四一个壮劳力,他又不爱干活。朱元璋虽然年纪不大,但除了给财主刘德放牧牛羊,还是尽可能帮家里干点轻活。气人的是,他尽管卖力气,把牛羊赶到离村较远之处,找寻野草长得比较茂盛的地方放牧,刘德还常嫌牛羊没吃饱,把他狠狠地训斥一顿。朱元璋不时和一起放牧的小伙伴议论:为啥我们穷人家起早贪黑,拼命干活,却填不饱肚子;财主家不用干活,却能吃上大鱼大肉呢?到啥时候,咱们才能过上几天温饱的日子呢?

更气人的是,官府衙门根本不顾百姓死活,拼命搜刮民脂民膏。元朝建立以前的蒙古国,百官皆无俸禄,部民的贡献(“撒花”)成为官员收入的来源。上司向下属勒索,下级向上级送礼,成为合法的事。忽必烈建立元朝后,百官都有俸禄,但“撒花”的习俗仍然保留,贪污受贿变成司空见惯的事,贪风炽盛。蒙古、色目官吏,个个贪财好色,从不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除了喝酒、玩女人,就是想方设法聚敛钱财。下属拜见要给“拜见钱”,逢年过节要给“追节钱”,过生日要给“生日钱”,管个事要给“常例钱”,往来迎送要给“人情钱”,发个传票、拘票要给“赍发钱”,打官司要给“公事钱”,甚至无事也要“撒花钱”。掌管地方监察的肃政廉访司官员巡察州县,竟然公开带着管钱的库子检钞、秤银。当时闹灾,皇帝为了稳定民心,虽说也派官吏巡视灾情,发放赈济,减免赋税。但那些下来巡视的“奉使”们,照样干他们的贪污勾当。赈济粮款大半装进了他们的腰包,剩下的也都落到那些有钱给他们送礼行贿的地主老财手里,佃户一点都摊不上,免赋也只是免了地主和自耕农,佃户照样得向地主交租。当时老百姓编了顺口溜,讽刺这些“奉使”说:“奉使来时,惊天动地;奉使去时,乌天黑地。官吏都欢天喜地,百姓却啼天哭地。”又说:“官吏黑漆皮灯笼,奉使来时添一重。”“九重丹诏颁恩至,万两黄金奉使回。”“奉使宣抚,问民疾苦,来若雷霆,去若败鼓”,所以,朱元璋一见到衙门的官吏,就恨得咬牙切齿。后来,他曾回忆说:“昔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实怒之。”

朱元璋的母亲,常常给他绘声绘色地讲外祖父陈公抗元的故事:五六十年以前,外公曾在宋朝大将张世杰手下当过亲兵。元朝的军队打过来,攻占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虏了宋恭帝。张世杰和陆秀夫在福州拥立益王赵昰做皇帝,文天祥担任丞相,转战江西、广东一带。不久,赵昰病死,张世杰、陆秀夫又立他的弟弟、广王赵昺做皇帝,继续坚持抗元斗争。文天祥不幸兵败被俘,张世杰、陆秀夫护送九岁的小皇帝逃往厓山(今广东新会崖门附近)。元朝水军穷追不舍,张世杰集结1000艘战船,排成一字阵,用绳索将船只联结设防,击退了元军的进攻。后来,元朝战船陆续到达,占领厓山海口,切断宋军砍柴取水的后路,宋军只能啃干粮,喝海水,不少人呕吐病倒了。祥兴二年(1279)二月的一天,元军发动大规模攻势,突破宋军阵营,陆秀夫用剑迫令妻子儿女跳海自尽,自己背着小皇帝投海而死,宋朝官兵有的战死,有的也投海殉难,拒不投降。张世杰带着十几艘战船,护送杨后冲出重围,召集残部,图谋再举。谁知四天后,在平章山海面遭遇飓风,战船被掀翻,张世杰落海淹死。外公掉在海里,幸好被人救起,辗转返回家乡,为了躲避元朝的追捕,迁居到盱眙津律镇。母亲讲的故事,给朱元璋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非常钦佩外公,觉得自己要是能像外公那样,拿起弓箭大刀和元朝的官军对阵,把他们斩尽杀绝,从此不再受蒙古、色目官吏和地主老财的欺凌压榨,那该多好啊!

连年灾荒,使朱元璋家庭遭受沉重的打击。短短几年间,三嫂刘氏病故了,二哥的独生子旺儿夭折了,大姐和大姐夫王七一全家也满门死绝。父亲唉声叹气,母亲哭得死去活来,朱元璋也常在一旁陪着掉泪。然而,眼泪还未擦干,更大的灾难又来临了。

至正四年(1344)春天,一场特大的旱灾袭击江淮大地,几个月不见下雨,禾苗被晒得枯黄,田地龟裂,各村的庄稼户,男女老少全都出动,手提肩挑,戽水车水,把泥塘河沟里的水全都淘光,还是不解决问题。于是又祈神求雨,吹起唢呐,敲起锣鼓,请和尚念经,给菩萨许愿,乞求龙王爷显显神通。但是连着求了好些日子,天空还是不见一丝云影。庄稼汉们眼看着收成没有指望,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们天天仰望苍穹,盼着老天爷能发慈悲,掉下几个雨点,不料却从天边飞来成群的蝗虫,把枯黄的禾苗吃个精光。谁知祸不单行,接着又闹起瘟疫,家家户户都死人,各个村庄的地头上垒起了无数新坟。人们纷纷携儿带女,抛弃家园,到远处去投奔亲戚朋友。原本人烟稀少的太平乡,显得更加空旷沉寂了。

这场巨大的灾荒和瘟疫,对朱元璋一家的打击尤其惨重。先是六十四岁的老爹朱五四染上瘟疫,因为请不起郎中抓不起药,在四月初六去世。接着,大哥重四又染上病,在初九死去,他的大孩子圣保也夭折了。到二十二日,五十九岁的老母陈氏又病故。陈氏临终前,望着空空荡荡的破茅草屋和日夜在床前侍候的小儿子朱元璋,担心儿女们日后的生活,眼泪不禁夺眶而出。她示意朱元璋把入赘唐家的二哥找来,将他们兄弟俩叫到跟前,断断续续地叮嘱说:“我今病,度不起,汝兄弟善相扶持,以立家业。”言讫而终。这样,偌大一个家庭,不到半个月就病死四口,只剩下朱元璋、为侍候病重的双亲从唐家返回的二哥重六和二嫂唐氏、大嫂王氏和她的小儿子文正、女儿六口人。

朱元璋和二哥、大嫂、二嫂面对亲人的遗体,既无钞币银子购置棺材衣衾,也没有一巴掌地可以安葬,急得号啕大哭。兄弟俩无路可走,只得硬着头皮去央求田主刘德,心想一家人给他种了这么多年地,从未欠过一粒租子,他或许能发善心,施舍一小块坟地吧。谁知刘德毫无仁心,“呼叱昂昂”,把他们臭骂了一顿。此时,刚好邻居刘秀在场,他和朱元璋很要好,回家把这事告诉父亲刘继祖。刘继祖虽然是刘德的哥哥,但往日同朱五四关系比较密切,便同妻子娄氏来到朱元璋家里,对他们兄弟俩说:我家有的是地,你们怎么不早说呢?那块做坟地合适,你们挑选吧!兄弟俩感激不尽,连忙磕头道谢。

坟地有了着落,大嫂、二嫂找出几件破旧衣衫,把父母的尸体包裹起来,朱元璋和二哥卸下一块旧门板,便将他们抬到刘继祖的地里,分别草草埋葬了。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修建起规模宏大的皇陵,并在皇陵前西边建亭立碑,镌刻他亲自撰写的《大明皇陵之碑》。在这篇皇陵碑文里,他回想当初安葬亲人时,既无衣裳棺椁装殓,也无美酒佳肴祭奠,心里还感到不胜凄凉和悲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但因为朱元璋做了皇帝,民间传说便把这事附会成一个“神葬”的故事,说朱元璋和二哥把尸体抬到刘继祖的地里,忽然风雨大作,雷鸣电闪,兄弟俩放下尸体,躲到一棵树下避雨。过了一阵,雨过天晴,他们来到地里,停放尸体的地方,竟高高地耸立着一个大坟堆!接着,他们又将大哥朱重四及其长子圣保的尸体,在旁边草草埋葬了。朱元璋登基称帝后,为感谢刘继祖夫妇,特地追赠已故的这对夫妇为义惠侯及义惠侯夫人,在诰文中深情地写道:“朕昔寒微,生者为衣食之苦,其死者急无阴宅之难。吁,艰哉!尔刘继祖发仁惠之心,以己之沃壤慨然惠朕。朕得斯地,乐葬皇考、妣于是,至今难忘,朝夕怀之切切。”

埋葬亲人的遗体后,旱魔仍在肆虐,蝗虫继续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朱元璋一家的生活陷入绝境。大嫂带着小儿子朱文正和女儿回了娘家,朱元璋和二哥、二嫂却走投无路。同在钟离县的伯父朱五一全家十四口,除小儿媳田氏尚在人世外,其他人都已先后死去。在钟离东乡嫁给以打鱼为生的李贞的二姐佛女,因为久无来往,不知景况如何。盱眙的好些族人,都早已失去联系,情况不明。外祖父没有儿子,后来收了大女婿季家的孩子做过继孙子,但自外公死后,这些年也没有来往。几个本家亲戚都投奔不得,只好出门去找点零活干,但这灾荒年月,又有谁肯出钱雇人干活呢?

从四月挨到九月,眼看没有活路,二哥叹口气说:我们这样在家待下去,只有一块儿饿死,还不如分头出去逃荒,或许还有活下去的希望。朱元璋只得表示同意。兄弟俩舍不得分离,抱在一起痛哭一场,“我为兄哭,兄为我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邻居的干妈汪大娘听到哭声,过来安慰他们。她听说兄弟俩打算分头逃荒,就提起五四公当年在庙里许愿,允诺将朱元璋舍身为僧的事,说朱元璋年纪还小,单独逃荒怕不安全,还不如去当和尚,可以挣口饭吃。二哥点头答应了。

九月十九日(阳历10月25日),汪大娘掏钱买了香烛和礼品,让二儿子曹秀陪朱元璋到孤庄村西南角山坡上的於(w ū)皇寺,央求高彬法师收他为徒。於皇寺的规模不小,有一二十个和尚,佛堂要打扫,长老也需要人侍候。高彬法师见朱元璋年轻力壮,和住持德祝商量后,决定把他留下当小行童,在庙里干粗杂活。于是,朱元璋被领进於皇寺,剃光头发,披上袈裟,成了一名佛门弟子。这时他虚岁十七,实际上刚满十六周岁。

所谓行童,就是僧寺中的童仆,任务是打扫佛堂、上香、点烛、打钟、击鼓、给长老做饭、洗衣裳,并连带给全寺的僧众做各种杂役,但庙里只管饭,不付工钱,实际上还不如一个长工。於皇寺的佛堂多,光打扫一遍,就得费不少力气,高彬法师又有妻室,也有干不完的家务活,加上大小僧众经常支使他干这干那,进庙不几天,朱元璋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吃的又是那些大和尚的残羹剩饭,常常填不饱肚子。但是为了挣口饭吃,他还得强打精神,赔着笑脸,心里很不是滋味,憋着满肚子的火气。传说有一天,打扫伽蓝殿,不小心被石座上伽蓝神的大腿绊了一跤,他气不打一处来,举起扫帚就把伽蓝神狠揍一顿。又有一天,供在佛殿堂上的蜡烛被耗子啃坏了,朱元璋不由怒火中烧,心想你这伽蓝神整天守着大殿,耗子来了也不管,还得害我挨长老的骂,就提笔在伽蓝神的背上写下“发配三千里”几个字,罚菩萨到3000里外充军,来发泄他的一肚子怨气。

原来,佛门之内,也不是穷人的乐土啊!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523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