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汉王问对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06 22:59:38 0


拜将仪式热热闹闹地举行完了,除了台下那帮武夫还在吹胡子瞪眼,有资格站在台上的这几个人都喜笑颜开。韩信从始至终都在微笑,雄姿如虎,他得到了他认为应该得到的机会。萧何和夏侯婴力荐韩信,才有今日,杀回老家的希望大增!刘邦却在考虑一个问题:是现在就考察韩信的真才实学,还是以后再说?

萧何渴望还乡,刘邦难道就不想回到家乡吗?那一片生他养他的丰沛热土,风韵犹存的酒娘武负,弥漫着狗肉余香的樊家肉铺,还有太公老母倚门长望的眼神,都时刻温暖着刘邦日渐冰凉的斗士之心。

刘邦恨不得现在就希望韩信率领汉军杀出秦岭,一路所向披靡,早日回到沛县。既然归乡心切,那就把对韩信业务综合能力的考核放在现在吧,正好台下人都在,让韩信抖出他的真本事,让樊哙等人也心服口服,省得成天在刘邦耳边聒噪。刘邦授意萧何,立刻在台下铺几张席子,让众将站立围观,看汉王与大将军问对。萧何明白刘邦的意思,立刻照办。

刘邦降阶而下,韩信甲兜是从,按剑随后。

这是汉王班赐大将军的一柄上品名剑,而陪伴韩信经历风雨而略有锈斑的那柄剑,静静地躺在韩信馆舍的案上。换剑,并不意味着韩信忘记了过去,而是代表着韩信将以新的身份、新的心态来证明那柄旧剑对于韩信的意义。这柄象征权力和威严的剑被韩信握在手上,属于韩信的那个伟大时代已经呼之欲出。

唐人李峤有诗名《剑》,云:“我有昆吾剑,求趋夫子庭。白虹时切玉,紫气夜干星。锷上芙蓉动,匣中霜雪明。倚天持报国,画地取雄名。”

汉王与大将军脱靴,踞席而坐,对向,丞相侧席坐。

等韩信把剑解下,置于膝侧,然后抬头目视汉王时,刘邦这才第一次仔细端详韩信,“此人面目果不俗!”刘邦的心中有一个惊叫的声音。虽然刘邦从来不以面貌取人,但韩信眼神中那股睥睨无人的傲气还是让刘邦非常欣赏。

一阵短暂的沉默,刘邦顾左右而不言,看到站在韩信后边的樊哙一脸不服,心中暗笑,今天就让韩信来治治樊哙吧。如果韩信治不了樊哙,那就让樊哙来治治韩信吧。

刘邦轻咳了一声,面带微笑,语携春风地问:“寡人为项羽所欺,愤愤居此间,不得还故乡。寡人居此不乐,却奈何自度力不敌项羽,更少大将佐之,不敢轻动。滕公、丞相常在寡人面前荐贤,言将军略不世出,仿佛孙、吴。今日拜大将军,寡人愿也!有将军在,但得龙虎力,乘风好还乡。寡人不学不才,不明天下事,愿将军倾智囊,有以教寡人。”

这是汉王出给大将军的第一个考题,言下之意是萧何说你有雄才,那就把你对天下的独特见解说出来吧,如果肚里没货,趁早卷铺盖走人。刘邦说话一团和气,诚恳谦让,但话中有刀剑,这是刘邦说话的艺术性。所有人都在看着韩信,或者是韩信的后背,他们也想得到答案:韩信究竟有何通天之才,值得萧丞相为他来回奔走,必欲拜大将军而后止?

韩信并没有立刻接话,而是熟视汉王。韩信当然听得出来刘邦话中有话,平时刘邦就对自己不屑一顾,能拜大将军,也是赖萧何卖掉所有面子,逼刘邦做的。

如果不能借今日一席之地,折服汉王,取得上佳的印象分,以后自己这个大将军也就名存实亡,不知道哪天就被刘邦借故拿掉。这是韩信有生以来,面临的最大考验,连刘邦都征服不了,何谈征服项羽?

韩信情绪有些激动,倒不是紧张,而是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等到了施展平生所学的机会。这种心情,只有亲身经历过“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艰难隐忍,才能深有体会。

韩信上身略微前倾,先向刘邦提出了一个问题:“大王久有平天下之志,臣素闻之,这也是臣跳离项羽这条破船,来归大王的原因。臣愚钝,设有一问,大王不欲居此,欲东向争天下,大王自度之,汉之劲敌,除了项羽,还有何人?”

刘邦嘴上说:“将军所言极是!寡人之劲敌,非项羽而谁?”心里不停地骂:你这厮说这些正确的废话有意思吗?天下人都知道我的最大敌人是项羽,如果你就这点见识,还用得着你来做大将军?

韩信当然知道自己说的是正确的废话,但这只是他一步步引导刘邦进入自己思维世界的必经之路,虽然是废话,但是该问的还要问。

“臣再斗胆请大王自度,以勇度之,以悍度之,以仁度之,以强度之,大王何如项羽?”韩信问。

这又是一句正确的废话,虽然是问话,但答案就藏在话里,无论是勇,还是悍、强,刘邦根本无法和项羽相比。这句话深深刺伤了刘邦的自尊心,韩信话说得很重,不过刘邦却没有恼羞成怒,因为韩信说的都是实情,这也是刘邦涵养气度都远胜项羽的地方。只是刘邦还没嚼透韩信说项羽“仁”是什么意思,项羽仁在哪里?襄城吗?新安吗?抑或是韩生之烹!

不过能承认自己不如人,要比一味嘴硬说自己天下无敌,失败也不是自己的责任,更值得尊重。刘邦老老实实地回答:“将军言是!此皆寡人不如项羽处。”刘邦在琢磨韩信到底想说什么,没一句有价值的,萧何什么眼神,怎么找来个事儿妈?

就在刘邦胡思乱想的时候,韩信突然从席上跳了起来,站在刘邦面前,深深拜了下去。韩信这个动作把刘邦吓得一哆嗦,身子往后一仰,一手撑地,直勾勾地看着韩信,暗骂:这货不仅是个事儿妈,还是个神经病,没事抽什么风?

坐在侧席的萧何差点儿笑出声来。

见刘邦被惊着了,韩信觉得有些好笑,他甚至觉得这么做,出了刘邦数次拒立自己为大将军的恶气。韩信的思维很缜密,他不会轻易做出一个不受他大脑控制的举动。如果韩信是个轻暴不堪受辱之人,恶少早死在他剑下了,也许就没有今天的汉国大将军韩信了。

韩信再拜,并向刘邦道喜:“恭喜大王!”

“何喜之有?”刘邦一头雾水。

韩信嘴角似乎在笑,继续说道:“因为大王自知不如项羽,所以有喜。”

萧何找的这是什么大将军?不但废话连篇,而且出口不逊,动辄辱人,拿人开涮。刘邦看到樊哙在拼命憋着笑,脸上顿时有不悦之色,樊哙一定在想:让你吃错药拜韩信,找骂了不是?该!

不过刘邦涵养好,喜怒不形于色,他面色平静地问韩信:“寡人素愚,请将军明以告寡人。”

韩信之所以有意把项羽抬出来,并不是闲得没事拿刘邦开涮,而是有意识地要把刘邦的思维带入和项羽的全方位对比,“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想必也是刘邦迫切想知道的。而韩信之前在项羽帐前做执戟郎,跟了项羽很长时间,对项羽已经非常了解,所以由韩信来解读项羽,更具权威性。

“臣斗胆言,大王虽与项羽有旧,并不识此人面目,而臣久事项羽,颇识其人。大王安坐,请听臣细分楚汉王者之优劣。”韩信已经还坐于席。刘邦确实不如韩信了解项羽,他非常想知道韩信眼中的项羽是什么样的人。刘邦颔首,说道:“将军既知之,寡人愿闻之。”

韩信神采飞扬,抵掌进言:“项羽其人,所为有长短。其长者,善于斗力。武功强横,绝于天下,项羽叱咤一怒,千人丧胆,虽古之恶来,未必如项羽之怒可使人如此。羽力大如牛,可举鼎步行,纵乌骓而横戟,当世之将,未有能过项羽者。大王受辱鸿门时,克气忍让,不与羽争斗,实是明智,否则以卵击石,能无危乎!”

“此项羽之长,寡人知之,其短者何?”刘邦插话问道。

韩信答:“项羽虽勇冠天下,但常恃一人之力,轻视贤才,不能为之用。有一范增,智广谋多,足为天下劲敌,然项羽不能用范增之策,行匹夫之志,贱谋略如泥土。羽为人轻脱,好勇斗狠,不知用智以杀将。虽天下无敌,亦一匹夫之勇耳!大丈夫斗智不斗勇,王者尚智不尚力,项羽空有匹夫之勇,不足惧之。”韩信说这些,似乎是在为自己鸣不平,在刘邦面前指责项羽不重用自己,有抬高自己身价之嫌。

刘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了解项羽的,毕竟二人相处过一段时间,韩信说得非常有道理,刘邦不禁点头。

“项羽勇则勇矣,然则仁哉?”汉王问。

韩信知道说项羽有“仁”,刘邦不爱听,也不太能理解。其实仁分为两种,一种是小仁,一种是大仁,韩信所说的项羽之仁,实际上是小仁。韩信给刘邦仔细讲解了这两种仁之间的关系:“项羽非不仁,见人如见师,行止恭恭,言语呕呕。人来则长拜设席,人去则执其手而泣。若人之病,羽必亲临其榻,命医进药以调之,若人不起,羽挥泪如雨,泣不成声,是人见之,能不感项王之情乎?此其仁也。”

刘邦“哦”了一声,项羽确实有这方面的行为特质,平时也有所发现,这一条想必是韩信所说的项羽之一长,那在项羽“仁”的背后,想必也有韩信要说的项羽一短。刘邦没有说话,而是继续听韩信精准地解读项羽其人。

“项羽并非对人没有仁爱之心,但臣所说的项羽之仁,不过是小仁小惠而已。据臣观察,凡是对身边人滥施小仁小惠的,对外无一例外都残暴好杀,所过之处鸡犬不留。项羽杀人全凭自己好恶,毫不讲理。章邯投降后,二十万秦军被项羽悉数坑杀,全无人性!战争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争取民心,这才是真正的大仁,项羽永远也做不到这一点。项羽为人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谁的能力比他强,他就杀谁,比如韩生之死。他的麾下诸将为他冒死杀敌,项羽却不封不赏,甚至不得已封赏时,项羽还抱着玉印不松手,仅仅因为这块印是上好的玉刻制而成。项羽待人如此刻薄,无怪麾下诸将日思弃楚。仁,有大仁,有小仁,有真仁,有假仁。项羽之仁,小而假,不足成大事。”韩信一气呵成,将仁与不仁解读得酣畅淋漓,刘邦听罢,心里长叹:不想此人竟有如此见识!幸亏此人归汉,否则项羽要重用韩信,还有我等的生路吗?

刘邦应该是事后听张良说起过,鸿门宴时,刘邦逃走后,项羽还在把玩自己送给他的那对玉璧,不忍释之。韩信在项羽门下用事,把许多刘邦不知道的细节都捅了出来,不仅让刘邦大开眼界,而且让刘邦对项羽的性格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对后来战胜项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除了从韩信口中听到了他对项羽的了解,刘邦还想知道自己和项羽之间的优劣短长,一来出于好奇,他想知道自己在韩信心中是个什么样子;二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先贤老子常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韩信拍刘邦“马屁”的时间到了,当然刘邦确实有“马屁”值得韩信去拍,而且韩信只了解项羽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他不能深刻剖析刘邦的优劣得失,依然无法得到刘邦的充分信任。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是刘邦在间接问韩信一个问题:如何打败项羽?

韩信对刘邦的这个提问应该是早有准备,在萧何告诉他汉王已经决定立他为大将军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备课了,理清自己的思路,说什么,不说什么,这都是有讲究的。韩信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平视刘邦许久,他在和刘邦的眼神交流中读出了刘邦的自信和大度。

刘邦的信心,远比韩信的信心更重要,读懂了这一点,韩信会更加自信。

韩信轻轻咳了一下,进言道:“如臣所言,大王以勇不及项羽,以强不及项羽,而必能胜项羽者何?仁也!”

“将军方才言项羽有仁,今又言寡人有仁,何以不同?”刘邦问。

韩信已经来了情绪,他其实更急于在刘邦面前证明自己,在项羽麾下这么久,仅仅做个执戟郎,距离拜将封侯还有十万八千里。是刘邦愿意做他的通天梯,给他证明自己是国士无双的机会,韩信恨不得现在就率领汉军杀出秦关,找项羽厮杀一场,让项羽在惨败中重新咀嚼韩信这个名字的含金量。

“项羽力非不强也,兵非不广也,地非不大也,粮非不多也,然则臣谓项羽不足成事者,以其不仁,而大王仁也。仁者,爱天下人如己子,惜其生而伤其死,此项羽所不能为。项羽喜欢杀人,动辄坑埋十万,虽名为霸王,却已丧尽天意人心,诸侯并非尊奉项羽为霸王,只是楚国实力强大,诸侯不敢虎头拔毛而已。诸侯从来就不相信项羽。项羽今日能坑秦,明日就能坑赵齐燕代,人心惶惶,不可终日,这是项羽最大的民意短板。大王欲东还家乡,就必须先打败项羽,欲败项羽,必反其道而行之,可尽收天下英雄人心。何谓反道?项羽施暴,大王施仁;项羽好杀人,大王不杀一个;项羽性急,大王性宽;项羽以天下为掌玩物,天下人孰不恨之?大王当以天下为天下事,天下人孰不爱之?如此,则强弱易势,项羽虽有强兵百万,终有一日必为大王所擒!臣请大王行三事,天下谈笑可定。其一,任天下武勇之才,尽使其力,何所不能诛!其二,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人之所求,富贵耳,苟大王不惜财帛子女,割大邑给功臣,谁不乐为大王效死?何所不能服!其三,大王麾下皆关东(函谷关以东)人,无日不思还乡见父母妻儿,大王以德感之,以行引之,将士必涕泣横戈以从,何所不能杀!”韩信越说越激动,却有意识地顿了一下,可能是有些口渴。刘邦知道韩信的话还没有说完,并没有插话,而是目视恭听。

韩信以上说的都是战略范畴,过于宏观,政治和战争需要有宏观战略,但也需要微观战术,二者缺一,必不能成功。韩信需要指出项羽具体在哪些方面犯下了战术错误,以便刘邦能对症下药,一举歼之。

“项羽自负刚强,不通权达变,此其最短也,臣请言其短。项羽其人,目光短浅,擅专威福而不知进退,他身陷泥潭之中而不知危险将至,还在唱着老掉牙的歌曲。关中,天下形胜之地,进可取天下,退可守三秦,而项羽却贪恋彭城的繁华。彭城,四战之地,进有余而守不足,最不宜为都,而项羽为之,一旦楚败,项羽将逃无可逃。还有,项羽不识用人之道,一味以一人之好恶而加之于人。项羽为霸王,分封诸侯,对拍自己马屁的封为大王,对不听话的封为小王,甚有不封王者,比如陈馀、田荣。如此,谁其心服?项羽最失策之处,是擅废怀王,强迁于江南,楚人已经非常不满。大王受怀王厚遇,可以高举怀王大旗,号召天下能士以己所用,如此,项羽必死!项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为了给楚人报仇,坑杀二十万秦军子弟,却立章邯三人为秦王。要知道秦子弟二十万,其父老都还健在,新安一坑,秦人血泣,而项羽独不杀章邯、董翳、司马欣,使踞关中,秦父老孰不恨此三人?食其肉、嚼其骨亦不能解秦父老之恨!三王踞关中,不得秦人之心。大王从武关入咸阳,秋毫无所犯,老幼无所害,并废秦暴政,约法三章,厚待秦人,秦人父老每思之,无不泣下,皆欲刘氏为秦王。且大王入关时,秦人皆知怀王曾有约,先入关中者为王,大王先入,应该立为秦王。而项羽自恃兵强,撕毁怀王之约,烧秦宫室,掠秦子女财帛,秦人对项羽早就恨之入骨,而大王宽仁简厚,而秦人又无不希望大王踞关中。民心向背,项羽弃之,大王取之,天下定也。今日之计,唯在北上,借秦人痛恨章邯等人之机,挥师北上,秦父老必倾力助汉。使如此,三秦覆掌可定矣!”

终于说完了,韩信长长出了一口气。

其实说这些话用时并不长,前后不过半个钟头,但这对韩信来说却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谈话,因为这是韩信第一次在如此高级别的人物面前倾囊兜售自己的惊世才学。之前对夏侯婴、萧何所说的那些,还是有所保留的。

韩信知道刘邦是迫于萧何的死缠烂打,才不得不立自己为大将军,韩信不想一直生活在萧何的面子阴影里,他需要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彻底折服刘邦。如果做了汉国的大将军而不能得到汉王的尊重和信任,这和做项羽帐前的执戟郎有何区别?

这场在拜将仪式结束后的君臣对,正是韩信打消刘邦对自己充满疑虑的绝佳机会,有了来自刘邦的支持,韩信可以彻底放开手脚,将自己的所学毫无阻碍地付诸现实,让项羽吃到足够的苦头,越多越好,只有这样,才能证明韩信的伟大。

听了韩信一席谈,刘邦彻底傻眼了,他真没有想到,眼前这个面目不甚稀奇的年轻人,胸中竟有锦绣万卷!想到这,刘邦甚至有些后怕,如果自己再坚持不用韩信的错误想法,就将错过一位不世出的天才,而这位天才,将是自己杀回故土,打败项羽的最大保证。如果项羽突然哪天开了窍,重用韩信,自己还有活路吗?真是谢天谢地,项羽不识金镶玉,把这块无价之宝免费送给了寡人,天意也!

服了,这次是真的服了!不仅刘邦现在对韩信佩服得五体投地,就是站在韩信身边,准备看韩信笑话的樊哙也是哑口无言,还能说什么呢?就凭韩信这样的见识,樊哙是他的对手吗?还是老老实实地做君王爪牙,供大将军役使吧。

刘邦心里明白,韩信已经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自己应该立刻做一件事情,就是充分放权,或者说,要在汉国内部确立韩信在军事上的绝对权威,不容置疑的绝对权威。刘邦知道樊哙向来比较难缠,轻易不服人,现在韩信基本把樊哙制伏了,樊哙对韩信服服帖帖,郦商以下诸将更不会鸡蛋里挑骨头了。

刘邦再次从席上站起来,却没有拔剑,因为刘邦已经不需要再用自己的汉王身份来强迫诸将听韩信指挥了,韩信自己已经征服了所有人。刘邦只是语气平缓地告诉身边的将军们:“寡人何其幸也!有大将军助之,翦灭暴羽,还乡见父老妻儿,就在明日。大将军在此,即寡人在此。公等见大将军如见寡人,礼不可少薄,事不可不从。若有违者,军法置之。”说完,刘邦还扫了樊哙一眼。

汉王已经发话,樊哙正好顺着杆儿往上爬,汉国诸将,自樊哙以下,郦商、纪信等人皆贯甲佩剑,以最短的时间在韩信面前排成行,然后长拜揖手,齐声答道:“喏!敢不以大将军命是从!”

韩信在微笑,人生如此美妙!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5082.html

下一篇:筑坛拜将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