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布衣天子——大会试惊现“南北榜”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7-05 11:23:28 0


洪武三十年大会试,春闱发榜,录取的五十二名举子全是南方人。一场风波,朱元璋大发雷霆,将考官白信蹈、张信等处死,八十五岁的刘三吾流放边地。皇上下令会试重考,考官们秉承圣意,这次录取的全是北方举子!新科状元打马游街时很不自在,总觉得头上的乌纱沾了白信蹈等人的鲜血。

洪武朝自从十七年重开科举考试以来,士子们踊跃应试,冀图皇榜高中,从此登上做官的阶梯。三年一届的京城会试轰轰烈烈,然后是三月朔日的廷试,皇上亲自出题策问,于会试高中的数十名举子中选拔出该科的状元、榜眼、探花等进士若干名,成为翰林院的修撰、编修、检讨。这些人往往以其才学为皇上所赏识,逐渐提拔为朝廷的重臣。

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初创科举时曾下诏说:“自今年八月起,特设科举,务取经明行修、博古通经、名实相称者。朕将亲策于廷,第其高下而任之以官。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这使天下寒窗苦读的学子欢呼雀跃,庆幸自己有了通过科考步入仕途的希望。可是科举考试刚实行几年,朱元璋就以科举“所取多为后生少年,能以所学措诸行事者寡”为理由下令停止科举取士,直到洪武十七年才恢复。

恢复科举确实让朱元璋尝到了甜头。因为每届科考能为他遴选一大批青年才俊之士,充实朝廷各个部门。同时科举考试也促进各省兴办学校成风,广纳英才,促使民风向勤学斯文方向发展,鄙夷那些野蛮抗上的行为,社会治安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尤其是每届殿试之日,皇帝以总考官的身份亲自出题策问那些青年学子,用朱笔点出状元、榜眼、探花并为他们封官的那一刻,对于没读多少书的朱元璋确是莫大的欣慰,难免有些飘飘然的感觉。

洪武三十年又是一届会试,各省的举子们会集京门,熙熙攘攘,竞登龙门。朱元璋这年已经七十岁,身体又不好,心想这可能是自己的最后一届殿试了,会试的主考官是由礼部提名皇帝圈定的。他挑选来挑选去,最后选定德高望重的大学士刘三吾任主考官,韩王府纪善白信蹈任副主考官,另设同考八人。力求这次会试将天下英才一网打尽,绝无遗珠之憾。

二月下旬的一天,各省及国子监的举子云集贡院,排着长长的队伍进院参加会试。进院时有监试官在门口验对参考资格,搜检有无夹带,然而发给密封的试卷,放行入内。每一名举子进入一鸽笼式的号房,到里面方许开启试卷,冥思苦想,提笔作文。为了防止举子买通考官作弊,文章中不许自叙门第出身,卷面上不许有墨点记号。有的举子文思敏捷,一个时辰左右即可交卷。但也有到天黑还未完卷者,考官竟还给蜡烛三支,从小小的望风口中递进去,让他从容写完。想想那是什么样的锦绣文章,竟要写一天一夜?只怕那举子早已文思枯竭,不能完卷,干脆在里面睡起觉来了。

按规定每个举子的号房外面应有一名号军监视。这一年会试经费拮据,减少了一些人手,每一排号房派了四名军士在外面来回逡巡,监视着号房里应试举子的行动。

戊字六号房里一名胖胖的举子瞅着监视他的军士刚刚走远,迅速地掀起里衣,低头偷看写在肚皮上的夹带文字。

一名监试官也许是早就盯住了他,轻手轻脚地蹑近,突然踢开号房门,将那个吓得魂飞魄散的考生揪出来,以不容反抗的威严命令他把身上的衣服全部脱光。

胖举子无奈,脱得只剩一条短裤头,在料峭的春寒里瑟瑟发抖,他拼命躬着腰,试图遮掩肚皮上密密麻麻的文字。

监试官厉声问道:“你知道考场作弊该当何罪吗?”

胖举子跪下求饶:“学、学生下次不敢了。”

“哼,你还有下次吗?来人,把他关到刑部大牢里去!”

胖举子还在拼命叩头:“大,大,大人,饶了学生这一次吧!”

监试官铁面无情道:“哼,我饶了你,至少是个卖放舞弊之罪,皇上会饶得了我吗?带走!”

军士让作弊的举子穿上衣裳,把他押出贡院。

每年会试都有些这样小小的插曲,买通考官作弊的事也常有发生。朱元璋痛恨有人欺骗他,故惩处舞弊案格外严厉,通常有考官被揭发贪赃舞弊是要杀头的。

考官们集中在一处神秘的地方阅卷,几百份密封的试卷通过几度筛选由正副主考官判定名次后,最后由礼部监试官打开密封,此次会试高中者的名字才大白于天下。

三天后是张榜日期,一大早,数百名从各省来参加会试的举子齐集贡院大门外。等到贡院开门,他们便一拥而进,争着到张贴黄榜的照壁下伸长脖子仔细观看,人人揣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在密密麻麻的名单中搜寻自己的名字。

黄榜上用工整的楷书写着此次会试高中者的名字和籍贯:

第一名 宋 琮 江苏泰和

第二名 钱三益 浙江海盐

第三名 冯 琪 浙江湖州

第四名 许士谦 江西弋阳

第五名 吴俊杰 福建南平

……

有的举子在榜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欣喜若狂地挤出人群,欢呼雀跃。

“哈哈哈!我中了第十八名,中了!中了!”

更多的人是失落和愤愤不平。他们把愤怒发泄到那位喜极失态的举子身上,他的鞋子被人踩掉了,长衫上被吐了一口口的浓痰。此后,在榜上看到自己名字的幸运儿再也不敢张扬,只能暗自压抑着心里的喜悦,悄悄地从人群中挤出来,再去呼唤二三好友到酒楼上大肆庆祝一番。

中榜的人走了,留下的是那些失落者。他们用仇恨的眼光看着那张没有自己名字的黄榜。他们毕竟是饱读诗书的斯文人,不敢采取撕榜之类的激烈行为,只是企图挑这张榜的毛病。

果然有人独具慧眼,一名操北方口音的举子扯着嗓子说:“诸位年兄,你们看这榜上,第一名:宋琮,江苏人;第二名,钱三益,浙江人;第三名,还是浙江人;第四名,江西人;第五名,福建人。榜上的五十二人,从头到尾都是南方各省的人,这是咋回事呀?”

另一名举子反应极快,他把怒气全都撒在主考官身上:“哼,这次会试主考官刘三吾是湖南茶陵人,副主考官白信蹈是福建人。难怪取录的全是南方举子,这里面一定有鬼!”

也有人对这点心存疑虑:“考卷是密封的,考官也看不到姓名籍贯呀,也许这只是巧合吧?”

“呸!巧合?五十二个人全是南方各省的,没有一名北方籍的,哪有这么巧啊?”

“难道咱们北方人全是草包、笨蛋?咱也读圣贤之书。再说,孔子、孟子,咱们的至圣先师,哪位不是北方人?咋到咱们这一代就不会读书了?这里面一定有鬼!”

“对,刘三吾、白信蹈他们一定受了贿,咱们到御史衙门告他去。”

“去,大家都去!非把这事闹个水落石出不可!”

一石激起千层浪。十年寒窗苦读,谁都想谋个出人头地,封妻荫子,却无缘无故被人刷了,哪能忍这口气?举子们年轻气盛,一个人带头百人跟,数百名落榜举子一窝蜂拥上了大街。

虽然起了风波,高高在上的礼部官员们全然不把它当作一回事。三年一届的会试是寒窗苦读的举子们登龙进仕的希望所在,奈何熙熙攘攘进京应试的数百名举子中,只有十分之一能荣登黄榜,失意者总是绝大多数,他们哪能没有怨气呢?

三月朔(初一)日,廷试如期举行。廷试是由礼部在“四书五经”的经义范围内拟四道策问题,由皇帝圈定其中一题,考生临场做一篇八股论文。这时原来会试的主考官就要避嫌回避,另由礼部在翰林院及富有文才的朝臣中聘定十人为读卷官。读卷官们共同阅读评判试卷的优劣,定出名次,然后恭请皇帝临轩。皇帝一般只看前几名的卷子,他或依读卷官们的判定,或者有所更定,最终在卷尾用朱笔御批第几名。这时本科的状元、榜眼、探花就产生了,名为一甲进士及第。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均授编修。第四名至六名为二甲进士出身,六名以后为同进士出身,皆为翰林院庶吉士。

廷试的气氛极为严肃紧张。大殿之上,坐着礼部大臣和八名宽袍广袖的读卷官,他们是代表至高无上的皇帝主持考试的,四周还站着维持秩序的卫士。应考的举子在贡院鸽笼似的号房里不受外界干扰,可以集中思想写出锦绣般的文字。到了这里,有的竟然紧张得手颤得老高,拿不稳笔。平时做惯的八股文也不知从何下笔了,等到他慢慢清醒过来,时间已过去了大半,只得草草成篇,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这次廷试的结果陈?为第一名。参加廷试的五十二名举子皆为南方省籍的人,他自然也为南方人争了光。

廷试也举行过了,北方籍的举子们更加愤慨,他们居然扯起横幅在大街上请愿,惊动了官府。同时也有同情他们的御史接受了他们的申诉,同意向朝廷奏本,把状告到皇帝老子那里去。

皇太孙允炆接到告状本章,不敢迟延,马上去向朱元璋禀报。

“启禀祖皇,都察院右都御史杨勉奏称:有数百名各省举子请愿,京城百姓哗然。盖因此次会试取录的五十二名举子,自第一名宋琮起全部是南方各省籍的,北方籍的举子无一人入选。他们称因主考官学士刘三吾、副主考官纪善白信蹈均是南方人,故有私于南方籍举子。现在事情闹大了,礼部也无可奈何。请祖皇圣裁。”

“竟有这等事?按说南方诸省多才俊,读书风气好一些,可能多出些人才。但也不至于这般邪乎,入围的五十二个人里面没有一个北方的?举子们在京城闹起来成何体统,弄不好会被奸人利用。”朱元璋果断降旨道:“传朕的旨意,命侍讲张信为首,翰林院所有修撰、编修十二人将此次试卷全部覆阅一次,如发现刘三吾等确有营私舞弊情事,朕将严惩不贷!”

“祖皇圣明,孙臣即令礼部去办。”允炆唯唯而退。

朱元璋此举意在笼络北方的读书人,平息事端。翰林院那些儒官们为了表现自己的清高与公允,把堆了满屋子的落第考卷重新筛选一次,又选出数十份较好的。可是这些书呆子翰林官不懂得奉承圣意,没把密封卷子事先拆开看看。结果选出的几十份优卷呈给皇上御览,打开密封一看,仍然全是南方籍举子,北方没有一个。朱元璋眉头紧皱,神情非常尴尬。

这时又有人揭发:张信等受了恩师刘三吾的嘱托,故意将次卷拿来复评,以证明他们初榜的正确。朱元璋骤然大发雷霆,不问青红皂白,降旨以营私舞弊罪处死副主考官白信蹈及复评主考官张信,及参与复评的修撰陈?。可怜这个朱元璋御笔亲点的状元公还没来得及回到家乡光宗耀祖一番就糊里糊涂丢了性命。

刘三吾原来是本案的首犯,这年他已八十五岁了,皇太孙允炆念他力主立嗣之功,在祖皇面前援引大明律耄耋罪减一等之例,勉强给刘三吾讨了个流徙戍边的处罚,保住了他这条老命。他把会试第一名的宋琮也判了戍边流放,顺便去照料刘三吾。两年后,允炆登位做了皇帝,自然不忘将有恩于他的刘三吾赦回,让他在京都终老,不致客死他乡。

这件案子这么一折腾,转眼就到了夏天。朱元璋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这年的会试推倒重来!这可是明清五百多年科举考试史上破天荒的第一例,也是唯一的一例。

这次,朝廷任命了新的主考副主考,由皇帝亲制策问题,各省数百名举子颇觉新鲜地有了第二次赴京赶考的机会。不过,最受益的是京都那些客栈的老板们。举子们赶考在京都一待就是半个月,有的还带着家人书童服侍。届时房源奇缺,客栈老板们乘势涨价。这样的赚钱良机居然一年中竟有两次,老板们赚得盆满钵满,连呼:“皇上圣明!皇上圣明!”

刘三吾、白信蹈他们的遭遇让新的主考官学乖了。他们深知南方各省文化底蕴深厚,世代书香门第较多,且由于经济势力雄厚,各级学校也办得更好。若规规矩矩地考,只怕中的又会全是南方举子。皇上若发起怒来,他们吃饭的家伙又会保不住。

怎么办?他们干脆来个釜底抽薪,在密封考卷时做手脚。考生在考卷首页书有三代姓名及籍贯年岁。只要授意做密封三合字的军士留意一下籍贯,凡南方籍的考卷另放一个筐箩。这一部分考卷阅卷官干脆不用看了,或者装模作样地瞅一眼就刷下去。这样,阅卷官们的工作也轻松了一大半,而且保证不会有违圣意。

三天后贡院里又一次张贴黄榜,取录任伯安等六十一人。没说的,一色的北方士子!

这一次没有发生任何骚动。看榜的南方省籍的举子默默地离开了。南方多泽国,南方的举子更是温文尔雅,火气没那么大,最根本的是他们不敢跟皇上叫板。

六月初廷试,皇上亲点山东韩克忠为第一名状元进士及第,以下一二三甲若干名,皆是北方士子。

接着便是新选的状元公和其他翰林官披红挂彩,赐宴游街,接受市民们的欢呼。身材魁梧的韩克忠骑在马上觉得很不自在,他总觉得自己头上的那顶乌纱沾了白信蹈、张信等人的鲜血。刘三吾、张信、白信蹈都是他景仰的学界泰斗,而那个莫名其妙被杀的陈?,三个月前不也曾像自己一样以状元的身份骑在马上接受众人的欢呼么?

这个稀奇古怪而又惊心动魄的丁丑年科举考试闹了半年之后终于结束了,它在明清五百多年的科举史上书写了独特的一笔。由于前榜所取全是南方士子,后榜所取全是北方士子,时人称它为“南北榜”,或称“春夏榜”。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1891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