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恐北症”是这样吓成的

赵匡胤即位以后,仅用了三年,就基本消灭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反抗力量,使局势大体稳定了下来。从五代十国末期开始,朝野上下要求结束分裂、结束战乱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家要统一、民族要团结的大趋势已逐渐形成。早在后周时期,赵匡胤就在协助周世宗柴荣推进统一的征战中,积累了一定的军事、政治经验。现在他代周自立并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很自然就把完成中国统一大业的议题,提到日程上来了。

从当时的客观形势看,刚刚立国不久的宋王朝周围存在着几个由外族所建立的敌对政权和几股由汉族建立的割据势力。在江淮以南的南京、广州、荆州、泉州、成都、常德、江陵和杭州等地,还存在着南唐、南汉、南平、后蜀、湖南、荆南、漳泉和吴越八个割据政权。虽然这些割据政权都处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但由于政权管辖的疆域都比较狭小,实力有限,国家又缺乏尚武精神,统一全国的底气自然也就不足了。所以历史上,这些南方小国,总是争先向中原政权表示臣服,就是当个儿皇帝管人家喊爹也无所谓。

可北方的三个割据政权却个个如虎狼之师,没一个善茬儿的。首先是契丹人所建立的辽国,军事能力非常强悍,而且还指东打西,飘忽不定。没办法,游牧民族对付农耕民族,就得发挥游击队的优势。那时候的契丹人,主要在辽宁、内蒙古一带活动,后来又发展到河北进入了长城,成了跟大宋王朝百年死磕的劲敌。在大西北则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他们也是全民皆兵,能征惯战,勇敢彪悍,频频进入中原地区烧毁房屋,掠夺财物,很少消停过。另外还有夹在二者之间、割据山西的北汉政权,它拿契丹人当后戳儿,根本就不把大宋王朝放在眼里。

这样,摆在赵匡胤面前的就只有两种选择了:一是趁南方诸国名义上已臣服的时机稳住他们,继续周世宗既定的北伐政策,收复契丹人所占领的燕云十六州,割断辽国与北汉的联系,进而消灭北汉这一公开的敌对势力,然后再统一南方诸国。这叫“先北后南”。另外就是“先南后北”,即在完全征服了南方的八个割据势力以后,再来征讨北汉,夺回被辽国占领多年的燕云十六州,将契丹人赶回长城以北去。经过君臣之间的反复争论,宋太祖接受了宰相赵普等人的建议,在建隆三年也就是公元962年确立了“先南后北”的国家统一策略。

这个“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历来为后代的史学家们所诟病,他们认为正因为赵匡胤先拼命消灭南方政权,却对北方强敌北汉和契丹实行绥靖政策,才埋下了大宋王朝长期遭受外敌欺凌,直至国破家亡的祸根。

至于是不是真像后代史学家所说的那样,咱先按下不表。那么,“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是如何具体实施的呢?

根据当时的形势,赵匡胤制定了先取荆湖,继攻西川,最后再攻打北汉的策略。无论是从天时地利人和的角度来考虑,还是依据轻重缓急的原则,从力量对比、人口物产等具有战略意义的条件来考虑,赵匡胤制定这样的统一策略,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赵匡胤深深明白“自五代以来,北敌强盛,盖由中原衰弱”所致,要想结束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先攻打北方的北汉和契丹是很不现实的,在策略上也是行不通的。而当时的南方政权力量都比较弱小,也都胸无大志,他们互不统属,矛盾重重,纷争不已。英明的君主赵匡胤怎能坐失这个“先南后北”、各个击破的良机呢?赵匡胤在制定完先南后北的策略后,还进行了具体的政策解读:“中国自五代以来,兵连祸结,帑藏空虚,必先取巴蜀,次及广南、江南,既用富饶矣。河东与契丹接境,若取之,则契丹之患,我当之也。故存之以为我屏翰,俟我富实则取之。”赵匡胤的意思是说,我要统一全国,从征伐南方开始,目的就是为了夺取江南财富,为统一全国打下雄厚的物质基础,因为“中国自五代以来,兵连祸结,帑藏空虚”。不积累下钱物,做好军备,是没法进行任何战争的,等我打下富庶的南方,战争所急需的资金物力不也就积累起来了吗?那时我再攻打北方的强敌,不也就有了雄厚的资本了吗?至于契丹之患,等我国富民强了再说。

说起来,中国南方的开发,早在三国时代就开始了。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大迁移,黄河流域的先进文化和农业技术也转移到了江南,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就这样四五百年过去了,到唐代中期,江南已经达到一个相当高的经济水平,发展成为中国最富饶的地区之一。江西、湖南在唐以后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基地,同时还出现了比较繁荣的对外贸易,广州、泉州、杭州、扬州、明州——也就是今天浙江宁波等重要的口岸都在南方,很多的物产和税收也来自南方。这一切都说明,中国的经济重心在那时就已经南移。所以人家赵匡胤才说,它这都经济南移了,我还不出兵顺势南下,让它来个财务大转移吗?至于转移到哪,转移到谁的口袋里,您就别细问了。套一句现代革命京剧《沙家浜》中刁小三的一句台词:“抢东西呀?我还要抢人哪!”可不,人家在前方打仗流血,你们不得连东西带人地来慰劳慰劳我吗?

您还别说赵匡胤光认钱了,这也是没法子的事儿。大家知道,打仗打的是钱呀,没钱,没有物质基础打什么仗?因为中国分裂的时间太长了,割据战乱的局面太长了,虽然五代十国历经不过五十多年,可要是从唐代的“安史之乱”到宋代建立算起,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就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两百年国家的割据与战乱,国家经济积贫积弱,饱受创伤,岂止是“帑藏空虚”,老百姓更是被折腾得到了吃野草啃树皮,卖儿卖女,甚至人吃人的地步了。这真可谓是:“离乱人不如太平犬”啊!那时候的国家是太穷太乱了!

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赵匡胤制定“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既是不得已而为之,也是变被动为主动的一种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一个开国君主洞察事物的英明与果决。用句老百姓的话说,赵匡胤这叫吃柿子专拣软的捏。可不拣软的行吗?宋代建国不过两三年,好比是一个两三岁的孩子,牙还没长齐呢,您就惦着让他咬碎硬核桃,这不是存心让我们孩子满地找牙玩吗?

当然对于精明的赵匡胤来说,他对军事力量强劲、又虎视眈眈的契丹,也并不是没有防范。他在北边的国境线上配置了足够的兵力,只是在那里采取的是守势,绝不主动进攻,因为军事上是切忌到处树敌,四面出击的。用赵匡胤的话来说,就是:“故存之以为我屏翰,俟我富实则取之。”当然,以后的事情也没有完全按照赵匡胤的算盘打:由于统一南方的战事时间过长,使契丹政权逐渐做大,变得越来越难缠,也越来越难打,这也是难以预料的。再加上老赵家的后代是一代不如一代,重视文化建设重视学历教育的赵匡胤,培养了一批高分低能的文学家、艺术家,但在军事上有作为的却没有几个。假若“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真的给后世带来了一些弊端,造成长期外患严重,甚至到了亡国的结果的话,恐怕还真是胎里带来的软骨病。或者说,它本来就是一把双刃剑,两宋三百多年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却没有彻底把自己软骨病的病根儿治好,而且还是越治越上痰,越治越罗锅儿,可这你也怨不得别人,那就只能怨自己命太苦了,只能怨自己的后辈儿孙太不争气了。

话说回来,宋太祖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后,马上下诏传令手下的文臣武将,既然国策已定,大家就别瞎吵吵了,就按既定方针备战备荒,准备打仗吧。话说,北宋建国三年后的公元963年,赵匡胤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他调集重兵首先灭掉了荆南地方政权,接着又占领了湖南。过了两年,又出兵攻打四川成都,后蜀国国主孟昶手下兵力虚弱又焦躁轻狂,碰到这样的浑蛋,宋军想不胜利都不可能。

接下来要对付的南汉政权割据两广已达六十年之久。北宋平定后蜀后,潘美等宋将就攻取了南汉的郴州,形成了良好的进攻态势。潘美在接到宋太祖灭亡南汉的指示后,马上就又攻陷了贺州,随之连克昭、杜、连、韶四州,大败十万南汉军于莲花峰下。

公元971年2月,北宋军队直逼广州城。说起来,这个南汉政权就更混账了,人家都快打到家门口了,他们竟然还“兵不识旗鼓,人主不知存亡”,在那儿搞春节联欢瞎乐和呢。等到兵临城下,南汉国主刘鋹才开始实行焦土政策,焚烧府库宫殿。后来看到城门将破了,刘鋹又积极采取措施灭火,主动出城跪迎宋军入城。这样,大宋很轻易就得到了南汉六十州二百一十四县的领土。顺便说一句,这个潘美,就是在小说、戏曲中被刻画成白脸奸相的潘仁美。可他远远不像小说、戏曲写的那么无能那么坏,他可是富于谋略,战功卓著,与杨家将结怨也有许多历史的误会,后面我们将有专章介绍,在这就不多说了。

北宋军队在取得两湖和两广以后,乘胜追击,南方剩下的最后三个割据政权,已陷于四面楚歌之中。吴越和漳泉两个懦弱小国,争先恐后地接受宋廷委任的官职,上表称臣认干爹。连势力较大的南唐国主李煜也不断地上表称臣,他刚登基时,就给北宋送去了金器两千两、银器两万两、纱罗缯彩三万匹。为收买北宋宰相赵普,一次就送去五万两白银。南唐本是个小国,这样一折腾当然会闹得军心民心十分涣散了。做完这些事,李煜两次派人到汴京去会见宋太祖,说自己视大宋如父亲,从来也没得罪过您啊,所以他请求北宋军队罢兵休战。人家李煜也有道理呀,我是文学家,您是军事家呀,军事家打文学家,这不明摆着欺负人吗?可赵匡胤回信却说了一句充满霸气且流传千古的名言:“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那意思是说,天下本来是一家,自己床边怎能容许别人呼呼大睡呢?不咬牙放屁,即使您是个文学家不打呼噜,在我床边做美梦也不行!

南唐后主李煜是文学家?对!这可一点儿也不掺假!画画写诗填词绝对是煽情高手:“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您看人家写得多么婉约,连做梦时都那么伤情,可赵大爷还是容不下人家。

李煜他爹就是词坛高手,李煜从小便生活在一个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不仅善填词,而且懂音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玩纯文学的。

话说,李煜本来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要说皇上怎么也轮不上他来当。可他大哥因为想当皇帝想得太痴迷了,于是就来了个抢班夺权,事发之后被他爹废了。后边四个哥哥,可能都预知他家的这皇位不是个好的差使,也就提前一个个把自己了断了。这样李煜就在他爹死后,自然而然地当上了皇帝。李煜即位以后,南唐的国力日益衰落,他又无力改变,所以每天的烦心事不少,由此他就愁呀爱的写了不少词,反正人家在这方面也不用体验生活,有的是内容写。

李煜的第一个皇后叫周蔷,小字娥皇,史称大周后。她不但饱读诗书,而且还能歌善舞,尤其弹得一手好琵琶。对于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的老婆,李煜自然宠爱得不得了,成天沉浸在轻歌曼舞之中。可惜红颜薄命,两个人搭伴儿没几年,周蔷就病倒了。周蔷卧床不起以后,李煜非常惦记她,惦记的结果,就是把她的妹妹娶回了家。前些年,不是有一首歌很流行吗?说是,“带着你的嫁妆,带上你的妹妹,赶着马车来……”这好像就是李煜唱给大周后听的。李煜自己也写了一首《菩萨蛮》的词,记叙了自己与周小妹在大周后床边幽会的生动细节:“花明月黯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您瞧,李煜先生描写“花明月黯笼轻雾”中的偷情,模拟此时此地女人小鸟依人的情态,可比网上传播的贪官玩弄女性日记中的描写婉约多了,那些日记文学含量太低,根本不叫玩意儿。但是人们从李煜先生的词中也能够明白,敢情李煜在大周后还没咽气的时候,就把人家的妹妹接进了皇宫,作为第二梯队来培养了,限于那时的交通条件,也许周小妹还真是“带着你的嫁妆,赶着马车来”的。

这个周小妹,名叫周薇,史称小周后。她不但人长得漂亮,还是位棋坛高手,而且是围棋、象棋样样精通,这正对上文化皇帝李煜的茬儿口。从此,他跟小周后下棋时常常杀得昏天黑地、难解难分。反正这么说吧,李煜除了处理政事不行,文娱活动就没有不在行的。为了自己休闲娱乐时不受任何干扰,李煜下令卫士守住宫门,对前来奏事的大臣一律挡驾。大臣向他奏报国库空了,全国军民没饭吃了他不理;大臣向他奏报大宋正在调兵遣将来犯,咱们的脑袋就要搬家了他还是不理。城破那天,他老人家还跟小周后她们在那儿对酒当歌,婉约伤情呢,这份德行把准备攻城血战的宋军将士都气乐了!

话说经过三年的战备,开宝七年(也就是公元974年)10月,宋太祖令曹彬为统帅,潘美为都监,率水、步、骑兵在采石矶一线强行渡江,直逼金陵;同时令吴越国主钱俶统帅吴越军五万,由宋将丁德裕监军,从东面奔袭长州,然后会师金陵。令王明为西路军,向武昌方向进击,牵制屯驻在江西的南唐军队,使其无法东下救援金陵。

11月中旬,宋军按照樊若冰的图示,在采石矶用预先造好的战舰架设浮桥获得成功,主力部队顺利跨过了长江天险,大败南唐水陆兵十万于秦淮,直逼金陵城下。与此同时,钱俶率兵攻克了长州、江阴、润州,形成了对金陵的外线包围,金陵顿时成了一座孤城。面对宋军的进攻,李煜也曾慷慨地表示要“亲督士卒,背城一战,以存社稷”。即使战败,也要“聚室而焚,终不做他国之鬼”。赵匡胤听了他这些豪言壮语,反而被气乐了:“此措大儿语,徒有其口,必无其志。”那意思就像伊拉克前宣传部长萨哈夫,想用超级大话把美军飞机、坦克、航母吓回去。可人家赵匡胤是真正的军人,不吃这一套。

灭南唐是宋军统一南方的最后一仗,也是当时最大的一次渡河之战。这次战争中的“浮桥渡江”、“围城打援”,是宋军攻坚实战中的得意之举,也是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创举,不过还得感谢人家李煜的积极配合。李煜在军事上的无知是惊人的。宋军突破长江天险,不久就兵临金陵,李煜还在皇宫中跟和尚道士们谈经论道、赏画作词呢。有一天,他登上城墙去巡视,才发现城外遍布宋军旗帜,都城已被围得水泄不通了。公元975年金陵城被攻破。李煜本来已堆好了柴火,准备自焚殉国,可想想火烧得肉疼又放弃了。到公元975年的冬天,宋军在大将曹彬引领下,进入金陵(今天的江苏南京),李煜率众大臣光着膀子出降,用一句文辞这叫“肉袒”。啥叫肉袒?就是伸出胳膊让人家宰,还告诉人家前腿肉嫩!

转年正月,李煜到达汴京,宋太祖封他为“违命侯”。后来太宗即位,又封他为陇西郡公。身为阶下囚的李煜,天天过着以泪洗面的日子,可仍然忘不了写诗抒情。宋太宗恨他在那“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瞎哼哼。又过了两年,七月初七中国情人节那天,李煜42岁生日,被宋太宗赐服了一种慢性毒药“牵机药”,真的来了个“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您看人家多么婉约,多么伤情。可惜他没有去当专业诗人,却不幸做了一国之君,玩起了政治,不光把自己的小命玩丢了,连老百姓都跟着他倒霉。

可在这件事上,赵家兄弟又一次遭到了轮回报应。一百年前,他们哥俩以军事家身份欺负人家艺术家李煜;一百年后,北宋政权也偏偏让自己的文学家子孙给毁了。这个艺术家是谁呀?是他们的不肖子孙赵佶。不过这回不是填词的艺术家,变成了玩线条玩色彩的画家了。但同样是艺术家,同样不知一国之君是干嘛的,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的大方向是一致的。不但如此,北边的军事家,还把艺术家宋徽宗、宋钦宗都掳到了燕北塞外,到了那儿别说当皇帝了,就是玩纯文学纯艺术人家也不让玩了。这是后话了。

北宋灭掉南唐以后,又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的钱俶立即遣使纳贡称臣。为了跟北宋统治者套近乎,公元976年2月钱俶带领妻子来到东京朝见宋太祖。宋太祖则向他明确交代了相关政策,入朝后留在东京汴梁也可以,回杭州也可以,保证来去自由。钱俶和老婆在东京期间,大宋君臣轮番公款招待,为了国家的统一,大大突破了四菜一汤的标准。两个月后,马上实现承诺,放钱俶先生回国。不过,临行前,宋太祖却送一个黄包袱给钱俶。一开始他还挺高兴,可等抖开包袱一看,内容一点儿也不哏儿,原来里面全是宋军将领们要求扣留他的奏疏,您说这招多阴。钱俶立刻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他对赵大哥是既感激又害怕,回国后马上派遣使臣献来了大批宝物,以货真价实的行动表示臣服。从此,吴越对大宋唯命是从,叫出兵就出兵,无论打谁都不问;叫入朝就入朝,无论见谁都喊爹。至此,吴越国实际上已完全屈服在大宋的统治之下了,只是还保留着一个国王的称号,等待着老赵家随时削去。要说,榜样的力量真是无穷的,不久漳泉的陈洪也紧跟着上表纳土称臣了,那效率真叫一个高,实在是高!赵大哥和赵二哥前后共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就基本消灭了中国南方的割据政权。他们并于公元968年、969年和976年,三次御驾亲征进攻北汉,都因遭遇了契丹的侧击而无功而返。其实,一开始赵匡胤就对攻打北汉信心不足,他总想用金钱把它赎回来,为此还专门开辟了一间暗室,省吃俭用地为赎买北汉的土地积累钱财。遗憾的是,钱还没有攒够,老赵同志就于公元976年逝世了。

他死后,在其弟赵匡义的率领下,继续进行统一战争。直到三年后,赵匡义倾全国之力,亲率大军出击北汉,这才把十国中的最后一国给征服了。到公元979年,中国的割据局面才基本结束,易、涿、顺、蓟诸州望风而降。被胜利冲昏头脑的赵匡义,想一鼓作气,趁势而上拿下幽州,但攻了半个月也没攻下来。这时候,辽国人的大批援兵纷纷赶来,将宋军拦腰斩断,截击于高梁河上,宋军大败。从此以后大宋在与辽国人的战争中连连败北,再加上子孙不肖,尚文不尚武,因此也就患上了三百年不治的“恐北症”。

无论怎么说,北宋进行的统一战争,还是顺应了人心思定的历史潮流,具有一定的正义性。比如后蜀的宰相李昊就对自己的国君孟昶说:“宋朝立国不像后汉、后周,天厌乱久矣,一统海内,大概就在此朝吧。”南汉的内常侍邵廷琄也对其国君刘鋹说,天下乱久矣,乱久必治。现在宋朝已经立国,形势非统一不可了。可见当时各割据政权的有识之士,已经基本取得了共识,认清了历史发展的大势。这正是赵匡胤兄弟能够顺利削平所谓十国割据势力的最重要原因。同时,宰相赵普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也发挥了重要的智库作用,给予了赵匡胤兄弟很大的智力支持。

在一定意义上讲,赵匡胤、赵匡义、赵普共同制定的“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是合乎实际又合乎时宜的,也是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尽管它也带来了不少后患,但宋太祖仍以自己统一祖国的伟业,成为与秦皇、汉武、唐宗及成吉思汗齐名的伟大政治家、军事家。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134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