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大忽悠式的政变闹剧

宋代开国之前,中华大地军阀互相攻伐,王朝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那时候,老百姓的日子,可以用一句老话来描绘,那就是:离乱人,不如太平犬。从唐朝灭亡,朱温建立后梁的907年算起,整个“五代十国”时期,共历时五十三年。所谓五代就是:梁、唐、晋、汉、周,五代共是十三帝;外加所谓的十国和几个同时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正如宋人范浚在《五代论》中所说:“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正可谓“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为故乡”!

话说大分裂的“五代十国”时期,到了后周建政时已接近尾声。周世宗柴荣即位后,顺应国家人心思定的大势,在政治、经济、军事各个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经过一段时间大刀阔斧的改革,整顿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北方的政治局面逐渐趋于稳定,这就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柴荣在稳定北方的基础上,又逐渐向南方拓展,迅速占领了肥沃富饶的淮南地区,兵锋直指大江以南。但皇天偏负苦心人,就在后周政权建立的第九个年头,雄才大略的周世宗柴荣突然病死了。不得已,只好由他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承了皇位。

后来当上北宋开国皇帝的赵匡胤,原本是柴荣手下的一个高级军事将领,柴荣驾崩前,他被封为后周的军事统帅——殿前都点检,这样军权就一下子全归了他。公元960年,正当后周君臣欢度新春佳节、进行团拜时,突然接到边境紧急战报,说是北汉和契丹军队联合来犯。您想柴宗训和他妈孤儿寡母的,听到这个凶信儿可吓坏了;宰相范质、王溥也难辨真假,根本没想到别人谎报了军情,立马就决定派赵匡胤带兵御敌。赵匡胤一分钟也不耽误,很快就发布了个“副统帅战备一号令”,并且亲自率军北上到边境迎敌决战。话说赵匡胤他们出了京城往东北四十里,来到了一个叫陈桥的驿站。说是打尖儿休息吧,可还没等他屁股坐稳呢,兄弟赵匡义和赵普、石守信、高怀德、慕容延钊等人就变戏法似的拿出来一套黄袍,死乞白赖地非让赵匡胤穿上。赵匡胤一看,露出满脸的无奈,嘴上还一百个不情愿。当时就大骂赵匡义、赵普他们陷自己于不忠不义,坏了自己的名声,使自己不能成为千秋百代忠臣孝子的好榜样。赵匡义和赵普他们一听,不急不恼还做戏似的跟他起哄抬杠,于是赵匡胤也就假戏真唱,半推半就地把黄袍穿自个儿身上了。也有人说,赵匡胤是被手下的弟兄们灌得烂醉后,一睁眼才发现自己黄袍加身了。总之,开弓没有回头箭,不得已而为之吧!你说赵大哥这戏演得是不是过了点儿?不管用啥法子吧,赵匡胤觉得这黄袍穿身上这叫一个暖和,高分子远红外双层保暖内衣比这差远了!

当然赵匡义、石守信他们让自己的大哥“黄袍加身”,也不光为别人,也有自己的打算。他们明白,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要是老柴家孤儿寡母掌了大权,肯定要安插自己的三姨四舅大表哥,古代这叫“外戚”。历朝历代作为外戚的娘家人为害作乱的还少吗?真到那时候,我们老哥儿几个不就只好给人家腾位子滚蛋了吗?现在咱不如变被动为主动,把赵大哥推上皇帝的宝座,天子都是咱自家人了,以后咱老哥儿几个不就光剩下在那“排排座、吃果果”了吗?这一段儿历史,可不是笑话,它就是传为经典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要说赵匡胤导演的这场大忽悠喜剧不光闹腾,还挺损的。大年下的,不光制造谣言说外敌入侵,还说两路外敌一块儿入侵,让人家孤儿寡母老大歉疚地派他出去,来了个春节加班御敌,甭问,年终发的红包一定挺厚实的。谁知最后却是“逗你玩”!

已经黄袍加身的赵匡胤,下决心不再为别人打工,为了自己尽快当上老板,他一天也不耽误地带领兄弟们飞快地赶回汴京,杀了个回马枪。这趟回来,可跟出京前大不一样了,套一句现代戏的词儿那就是:“人也多了,枪也多了,鸟枪换炮了,今非昔比阔多了。”赶回汴京的赵匡胤,也用不着跟老柴家含蓄客气了,他发布的第一道诏书,就是麻利地让老柴家娘儿俩找房搬家,而且是雇佣黑社会强迁。为嘛呢?您想啊,人家都黄袍加身了,皇宫龙椅还能让别人占着吗?不得快点住进去过过瘾吗?这样,周世宗柴荣的儿子周恭帝,不得不把皇位“禅位”给了赵匡胤。啥叫“禅位”,就是主动让位的意思。当然赵大哥的弟兄们都发狠话了,周恭帝一个学龄前儿童不让也不行啊!

赵匡胤当上皇帝后,因为他曾长期担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因此他就把自家的国号叫做“宋”,都城仍然设在汴梁。不过值得赞扬的是,从公元960年的某一天起中华大地终于消弭了战祸,又开始了全国统一的步伐。

顺便说一句,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倒是没杀害老柴家的孤儿寡母,政治上表现得比较温和,不光这样,他还给柴宗训封了藩王,分了土地。说起来小说《水浒传》中那个专门掩护梁山地下党的小旋风柴进,《说岳全传》中那个跟岳飞争武状元妄图篡夺军权的小梁王柴桂,历史上如果确有其人的话,正是老柴家的后人。不过,柴桂要是真的跟岳飞争武状元,套用前些年人们常说的一句话,那就是:“人还在,心不死,一天也没忘记搞复辟呀!”

中国有句老话说“来得不明,去得马虎”。因为在几千年的统一王朝中,老赵的天下来得最容易,所以赵匡胤心里也就最不踏实,因为他自身的经历就是一个最典型的案例:后周的孤儿寡母视他为最可爱的人,绝对不可能背叛,现在自己不是也跟人家耍了个鬼心眼,玩了一把阴的,把人家的王朝变了姓吗?于是他就心里老是念叨,要是那些当年跟自己一块儿摸爬滚打的开国功臣们,用拥立自己的办法再推翻自己,跟我也玩儿阴的,那老赵家的江山不也会稀里糊涂地丢了吗?因此,所有封建王朝的开国皇帝,心里最不待见的其实就是跟自己一块儿打天下的这帮老哥们儿。打个比方,如果国家是个股份公司的话,那这些人其实就是持有大批原始股的大股东,而且他们是拿生命来做投资,期待的回报当然也不会低了。您想,这些当年一起创业的股东们要是万一来个联袂演出,咱这个超级公司的董事长不是马上又得改姓儿吗?所以在很多时候,各个朝代,建国之后的“首任董事长”,也就是开国皇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换掉公司的这些持有原始股的大“股东”,重组企业领导班子,只不过用的方法不一样罢了!

这也是没法儿的事,那些具有文韬武略的功臣根本就是双刃剑,在乱世,他们是统一的利器;但在太平年代,就是十足的不安定因素。更何况在宋代之前的五代十国,换皇帝就跟走马灯似的,十国不用说了,光五代梁唐晋汉周不过五十三年,皇帝就换了八个姓,那叫一个乱。

别的不说,就说大宋王朝建立不过百天,原来后周的两员大将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和淮南节度使——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李重进,就因拒绝新王朝的领导,相继在山西潞州(今天的山西长治)和江苏扬州起兵叛乱。这两场叛乱一北一南,规模虽然都不是很大,但也折腾到了公元960年的年底才算平息。

这样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所有封建王朝的开国皇帝们,当然更包括宋太祖赵匡胤。面对纷纭复杂的形势,赵匡胤建政之后,非常担心自己建立的大宋王朝成为继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而不能保障自己的政权千秋万代永不变色。当然赵匡胤最担心的还不是李筠、李重进等后周旧臣的叛乱,他最担心的是把自己扶上台的老军头们。那些开国功臣老军头们跟自己没大没小、没轻没重地拍肩膀论哥们儿,议论自己小时候撒尿和泥的事儿,虽然让自己很郁闷,但要是能容忍,还能落个亲民的形象,给自己执政水平加分;可他们要是总想着跟自己分摊皇帝的权力,争董事长的位子就糟了。

说起来赵匡胤赵大哥在封建帝王中也算是厚道人。他在篡取了后周的江山后,对后周的王公旧臣,采取“一个不杀,大部不抓”的怀柔政策,而且决定,无论是谁只要不反抗新生的政权,就全部提拔重用,仅凭这一点儿就表现出了赵匡胤兄弟的政治家胸襟和智慧。但是仅凭这种厚道,还远远不能保障一个新政权的稳固,五代十国那相去不远的战乱分裂,成了老赵家哥俩儿永远拂不去的阴影。于是,经过长时间的冥思苦想,赵匡胤、赵匡义和赵普等人,终于合计出了一个解决那些不安分的开国功臣的高招儿。

您要问是啥高招儿?那就是公元961年高级泥瓦匠赵普为大宋王朝设计的、将最复杂的问题用最简单的办法来解决的政改方案:请这些老军头们吃饭。那位说了,别逗了,您那公款吃喝愣整出个政改方案来,真能瞎白话!唉,这还真不是瞎白话,这顿饭吃得还真的很有意义,有历史意义、有政治意义!

这个方案正经点儿说,就是为了“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通过公款吃喝达到“杯酒释兵权”的目的。长话短说,公元961年,“杯酒释兵权”的政改方案在赵普和赵匡胤兄弟的合谋下运行起来。据史书记载,这样的“杯酒释兵权”的政治解决方案,一共进行了两次。第一次是在建隆二年也就是公元961年,它释掉的是中央禁军的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四人的统兵大权。

话说,在赵匡胤黄袍加身仅仅两年后的7月9日的晚上,皇宫里传出一阵歌声。其实,不光有歌声还有美女伴舞呢。赵匡胤早已命人摆下几桌丰盛的宴席,把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等几个开国功臣请来喝酒。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赵大哥屏退左右,突然放声大哭。老哥儿几个不禁吓了一跳,等缓过神来赶忙过来劝解。只见赵匡胤抹着眼泪对众将领们说:“靠了你们,我才有了今天,可自打做了皇帝,我就没睡一个囫囵觉。看来做皇帝也不易呀,还不如做节度使快活了。”将领们都说还有比做皇帝更美的吗?赵匡胤说,美呀,我还累呢!我这位置谁不惦记着啊?石守信他们一听连忙说,现在天下初定,谁敢有反心?赵匡胤接着说,你们是没有,可是你们的部下要是硬让你们黄袍加身,你想不干行吗?我当初不就是让你们打鸭子上架,当上皇帝的吗?

石守信他们一听这话,冷汗立马就下来了,心里说:“打鸭子上架?你屈心不屈心?我看你是满心愿意,满嘴的皱巴。”众将领心里谁都明白,可谁也不敢说,连忙流泪叩头,请皇上给条出路。于是赵匡胤就顺坡下驴说,给出路,给出路,不给出路的政策,不是我们老赵家的政策:“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这意思可是太明白了,就是让他们主动放弃兵权,买点儿好房子好田地,为子孙后代留点家业;然后再多买几个舞女歌伎,来它个纸醉金迷,花天酒地。这样做,虽然有点黄色低俗,有点骄奢淫逸,可一辈子不是也挺乐和吗?

听了这话,几个老军头们再没心没肺也吃不下去饭了。第二天立刻就来了个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以年老多病为由,主动要求解除自己的兵权。赵匡胤心里这个乐啊,心想,这帮老伙计,别看平时粗粗拉拉的,遇到事儿还算是明白。不过立马让人回家,倒显得我老赵不厚道了!不行,我还得继续铺垫铺垫,省得让天下人说闲话。于是他就假意让众将领到外地去当节度使,这叫出将入相,正常的干部交流,别人绝对说不出嘛来了。其实,宋代建政后,地方军权早都划归了各州管辖,中央派去的节度使到那儿,去了也是白拿工资不主事儿。第一次“杯酒释兵权”后,中央禁军迅速被一分为三,这样皇帝身边的禁军将领发动兵变、夺取中央权力的威胁就基本被消除了。

第二次“杯酒释兵权”活动,是在开宝二年也就是公元969年进行的。赵匡胤又故技重演,他召集节度使王彦超等人宴饮,这一次释掉的是一批地方军阀的兵权,目的是消除来自藩镇的军事威胁。通过这两次公款宴请,中央禁军将领和地方军阀的主要兵权全部被收回,自唐中叶开始的、持续两百多年的君弱臣强、群雄并起的政治格局终于被完全打破了。

这样的“杯酒释兵权”政治解决方案,也可以看作是终结乱世的军事体制改革,套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用土地换和平”。也就是,抓住老军头们的人性特点,鼓励他们主动放弃军权,去大肆兼并农民的土地,并多置产业,多养些歌伎去享受人生。您想,一旦各路军阀放弃了军权,内战的隐患不也就消除了吗?老百姓不也可以过上太平的日子了吗?这不整个一个“用土地换和平”吗?看来这样的政治方案还是中国人发明的,时间是公元961年,比起美国、以色列人的发明早了一千多年。

说起来赵匡胤还真有点水平,有点政治智慧,他建政后仅用了三年,就基本消灭了上层统治的反抗力量,使局势稳定了下来。细数起来,中国古代主要朝代的建立者,只有赵匡胤赵大哥是真正的军人,所以他为自己及其后代设计的主要治国课题就是怎样削弱军人的势力,避免那些老军头们凭着那一张“旧船票”再登上自己的“客船”。他反思自唐代“安史之乱”以来别人和自己的篡权经历,并以此建立了重文轻武的“佑文”制度,目的就是防止军人搞复辟,但这也结下了宋军屡战屡败的死结儿。所以说,赵匡胤是用最大的政治智慧换回了最大的政治噩梦——宋代初年的这种安内方略,虽然促成了社会安定和谐,但却使宋军应付战争的能力大大减弱,甚至到了不堪一击的地步,而对外则主要依靠金钱赎买的政策来寻求苟安。但这样的办法只能安内,却不能攘外:从辽、西夏到金,再到蒙古,反正谁都能欺负它,直至灭亡。这不能不说是“杯酒释兵权”政策的一个很大的负面效应。这是后话,在后面我们将详细给您介绍。

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不用开国功臣掌实权,“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但也不杀害功臣,犯点小罪小错也不搞扩大化,有利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当然最早建立这种良好政治秩序的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而真正继承其政治衣钵的正是宋太祖赵匡胤。他们这样做,总比他们前边的刘邦和后来的朱元璋强。

刘邦当上皇帝后,就忙着杀害韩信、彭越等开国功臣,所以韩信的临终遗言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彼时彼刻,连谨慎的丞相萧何,都感觉到朝不保夕,不知哪天就丢官掉脑袋了。于是就产生了一个古怪的词叫“自汗”。不过这可不是说自己流汗,那叫“盗汗”。“自汗”说明白点儿就是:古代高官为了避免功高盖主、惹火烧身,通过抢人妻女、霸占良田、骄奢淫逸、大搞低俗活动,可劲儿地往自己身上泼脏水,所以“自汗”又叫“自秽”。反正这么说吧,只要你自个儿愿意花钱把自个办成流氓,证明自己胸无大志、沉醉于享乐生活,就算达到目的了。

明代的朱元璋即位后更为残暴,他手下的功臣们也不大懂得“自汗”,于是他先后搞了胡惟庸、蓝玉等大案,大肆诛戮功臣,严重破坏了新王朝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秩序。不知您注意没有,历史上那些出身赤贫的帝王如刘邦、朱元璋、洪秀全对功臣往往非常歹毒,而那些出身比较“高贵”的如刘秀、李世民、赵匡胤等反倒对功臣比较宽容。

公道地说,赵匡胤即位总比让柴宗训那个学龄前儿童掌权强,套句现在的话说,这就叫:对历史负责。嗯,就因为你爹是皇上,就把国家的命运和千百万老百姓的生死,交给你一个小屁孩去过家家儿,这难道是对历史负责吗?所以说赵匡胤虽是靠阴谋夺取了天下,但却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和人心思定的趋势。可也许是一种历史轮回吧,赵匡胤虽然算计了那些老哥们儿,最后还是让他弟弟赵匡义给算计了,没能发扬“父传子,家天下”的优良传统。

据《宋史》的记载,宋初太祖禅位于太宗完全是他妈杜太后的教诲所致。赵匡胤认为,自己之所以取得天下是祖上积德所致。杜太后一听,马上告诉他:得了,嘛祖上积德呀,这回让你小子捞上,“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那意思就是说,假如人家老柴家有成年人当皇上,天下怎会到你手里呢?为了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你百年之后还是把皇位传给你兄弟吧。公道地说,杜太后的参政议政,在天下初定的形势下对于稳定大宋王朝的统治意义深远。当时,如果不是“太祖之后太宗继之”,而是弄一个小屁孩顶着,宋代很可能就会成为继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

要说人家赵大妈办事还真讲效率,主意想好后,立马就喊来了大儿子赵匡胤,让他赶快写下誓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做个公证,而且还邀请宰相赵普来当公证员,您瞧级别够高的吧!杜太后还命人把这公证书“藏之金匮”,盖好章贴上封条,并派专人看守,谁也甭想偷看作弊。什么叫金匮,金匮就是金柜子、金箱子,把公证书藏在里面,放到安全的地方,准没跑,可见赵大妈还真把这事当真儿了。

可赵匡胤心里却是老大不愿意,可不愿意又不能跟老娘明说,他只好阳奉阴违,找机会反悔!此后赵匡胤,虽没有违约立儿子为皇太子,可也没有按约立兄弟赵匡义为皇太弟。过去不是有句老话叫: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吗?敢情这老赵家娘俩跟百姓过日子也没啥两样,都有自己的私心。正是这娘俩心里都有个小九九,才埋下了后来宫廷政变、血腥屠杀的伏笔。

后来杜太后死在了赵匡胤的前面,身后事也管不了了,自己参政议政的遗嘱执行的咋样也没法过问了。于是赵匡胤在临终前,突然决定立皇长子为太子,皇后连忙派人火速召儿子前来受遗诏。不料那人没去通知太子,反去通知了赵匡义。您以为是快递公司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把信投错了,不是!没人家快递的责任。原来皇后派去的那人,正是赵匡义安插在宫里的特务,他叫王继恩。这小子临危卖主,吃了原告吃被告,当然也就成全了赵匡义赵二哥。

赵匡义接到王继恩的密报后,飞快带人闯进宫中,名义上是探望病重的哥哥,实际上是冲着皇上的传国玉玺来的。赵匡义进去不久,宫人们只见“烛影摇红,斧声凿凿”。就像侯宝林相声里说的那样,哥俩为了争夺皇权,真刀真枪玩了命了——不一会儿里面就传出赵匡胤驾崩的消息。皇兄突然被人“驾”起来崩了,匡义自然心里有鬼,害怕迟则生变,立马来了个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他连夜宣告即位当皇帝,谁拦着跟谁玩儿命。于是大宋王朝的第二任皇帝就这样产生了,他就是宋太宗,这一年是公元976年。

赵匡胤的死因在历史上一直是个疑案。一些笔记类书籍,对这次宫廷政变则有另一种说法:说是,赵匡义对于赵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已久,有一天他趁着大哥病重昏睡不醒之际,半夜来调戏小嫂子。小嫂子一见花容变色,立刻高喊:“抓流氓呀!”惊醒了丈夫。愤怒的赵大哥立刻抡起玉斧来砍赵老二,但因为长期卧床身子骨弱,人没砍着斧子反落了地。赵匡义一见这阵势,回去也是个死,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自己的亲哥。本来,按照宫廷礼仪赵匡义是不能半夜进宫的,可他居然堂而皇之地留宿在宫里,这本身就是很大的疑点。而且宫女、太监还都不在皇上身边。赵匡胤临死前“好做、好做”的凄惨呼喊和宫中“烛影摇红,斧声凿凿”的血腥镜头,都告诉人们,这是一场兄弟相残的宫廷政变,至于在政变中顺便调戏了一下小嫂子,那也是搂草打兔子——捎带的。

对于这一段历史疑案的描述,释文莹的《湘山野录》也有比较具体生动的记载。不过《宋史》中却没有如此生动的故事细节,只是说,赵匡胤临死前“受命于杜太后,传位太宗”。这也就是说赵匡义即位,是听从了太后老娘的安排,经过皇上大哥的批准,合理合法。这一点咱们前边说过。

可在《续资治通鉴》中,却较为详细地记载了赵匡义勾结太监、发动宫廷政变的史实。赵匡义模仿他哥照葫芦画瓢,趁长兄病重,从小侄儿手里抢来了皇位。历史上把这种现象叫做“兄终弟及”。这也难怪,多少次皇位更迭哪一次不是充满了诡秘阴谋,“兄终弟及”更常常是沾满了血雨腥风。

这场宫廷血案的最重要证据,其实出自南宋。南宋开国皇帝赵构在“维扬之变”中丧失了生育能力,先前生的亲生儿子又夭折了,他这一脉到底没把根儿留住。他的继承人宋孝宗赵昚正是太祖的七世孙,本来赵构挺不情愿的,可是架不住群臣晓以大义地劝。宋孝宗赵昚在太上皇赵构死后,第一个孝顺举动,就是暗中支持史学家李焘去调查大宋开朝的那个宫廷血案。经过专家的认真考证,几乎还原了赵匡义杀害他亲哥赵匡胤的全部细节,使曾经被严肃追查的小道消息得到了有力印证。南宋官方也因此半公开地承认了这起谋杀案的真实性,并给赵匡义做了一个带尾巴的结论。赵匡义不光将用血腥手段夺来的政权又还给了他大哥的后代,自己还得到了断子绝孙的报应。您说这事儿怨谁呢?

至于小说《杨家将演义》中的赵德芳被封“八千岁”的事,正史中并无记载。

宋太祖赵匡胤的长子叫赵德昭,他在太宗赵匡义即位后,曾随他出征幽州。有一次,赵匡义在前线突然失踪,军中有人建议立德昭为皇帝。赵匡义回来后,非常不高兴,心说,我这玩了把失踪,你小子就当真了。故此,从幽州班师还朝后,赵匡义时刻防着大侄子复辟,算是记上仇了。可德昭却看不出个眉眼高低来,回来后还催着他叔对出征的众将按功行赏。挤对得赵匡义把实话都端出来了:“等你称帝后,行赏未晚!”现在就想收买人心呀,早了点儿吧?赵德昭一听这话,明显是隐藏着杀机呀,感觉自己是彻底地没活路了,回去后就自杀了。但他死后还是被封为魏王,这样做完全是为了应付舆论。过去有出戏叫《贺后骂殿》,说的就是这件事,但是人物、时间有点儿对不上。

说起来,赵德芳原是太祖的四子,在戏曲、小说中他反而成了凌驾于皇权之上,弘扬正义的化身,但同样于史无据。因为皇上可以和士大夫公治天下,却不可能让一个“八千岁”对自己虎视眈眈,赵德昭的被逼自杀就是一个铁证。

话说回来,赵匡义搞窝里斗比他哥玩得更阴,他从自家寡嫂侄子手里抢来了天下,也觉着没法向天下人交代,于是就发动社会闲散人员给自己造了个谣。说是早年他妈用扁担挑着他们哥俩逃荒时,路上碰见一个研究《易经》的高人,一见大嫂挑的这俩东西吓了一跳,充满玄机地说:“都言皇帝少,皇帝论担挑。”啥意思?就是说,大家都说皇帝少,可您这却把皇帝论挑担!末了,他还神秘地告诉赵大妈:您老人家赶快挑回去,可千万保护好喽,这俩东西可是绝对的国宝级绩优股!将来肯定有一本万利的收益,您就回家等好去吧!

您说这不是超级大忽悠,哄小孩子的话吗?其实为了篡权当皇帝,给自己编故事、编神话、编出身履历的,历史上绝不止赵匡义一个,专利当然也轮不到他赵老二来注册。九泉之下的赵匡胤也别怪他兄弟太无情、太无耻、太无人性了。恨也好,乐也罢,这所有的报应都来得太快了。你也别乐得太早了,赵老二扛房梁你以为就顶这儿了,更大的报应还在等着你呢。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1345.html

上一篇:返回列表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