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文明起源

文明发展史—— 从一个细胞讲起

deng0800 文明起源 2020-07-20 15:59:10 0

从地球诞生经霸王龙时代直至人类出现:时间轴上最初的46亿年的世界史。

哪个物种是地球上最成功的生物?这个问题当然很难回答。成功的定义到底是什么?这取决于人们认为什么是重要的。迄今为止生存时间最长的物种当属犀牛。犀牛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约5 000万年,而与人类形态相似的智人才出现了约20万年。犀牛在地球上生活的时间比人类长近5 000万年。

除了生存时间长短以外,还能怎样评价一个生物成功与否呢?它生活得是否幸福?或者它是否让其他生物生活得幸福?我们很难去调查在非洲和亚洲的热带草原上犀牛们的相处有多和谐、多幸福,我们也无从比较犀牛和人类生活的幸福度。但是我们能肯定地说,头顶巨角、身披厚甲的犀牛看起来虽然极具攻击性,其实比较内向和胆小。相较人类来说,它们相互间更少起争执。它们小心地对待周围的环境,甚至不会伤害苍蝇,因为它们完全食素。

关于犀牛的这些信息让人印象深刻,但是它连生存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都保不住。什么叫生存时间最长?4亿年前就有鱼类,包括体形似鱼的鲸。当时的鲸看起来跟现在的差异很大,比如皮肤就很不一样。因此至今生存年代最久且变化甚微的物种应该是无甲目生物了,可爱的无甲目生物拥有华丽的修长身躯及弯曲上扬的尾巴,通常全长仅有1.5~3厘米,生活在池塘等狭小的水域中。2.2亿年前它们就存在了,它们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大约与恐龙一致。

恐龙当然比无甲目生物要强壮得多,但是它灭绝的时间比无甲目生物早得多。约6 000年前,最后一批恐龙灭绝。到那时为止它们也已经存在了1.6亿年之久。它们曾是地球上最强大的生物,臭名昭著的霸王龙(Tyrannosaurus Rex)也得名于此:拉丁语中的“恶霸”(Tyrannosaurus)和“帝王”(Rex)共同组成了“霸王龙”。其他任何物种都无法伤害霸王龙或其他大型恐龙。大型恐龙体型高达10米以上,身长达20米。让它们灭绝的并不是其他物种。6 000年前很可能有一颗陨石,一颗在太空中飞行的巨型石块,撞击了地球。陨石触发了强烈的冲击波和大范围火灾,也可能导致了火山爆发,地球满目疮痍。气候也产生了变化:不久后地球遭遇干旱,植物灭绝,食物紧缺,无法满足大体型动物的需求。最终恐龙灭绝,仅有无甲目生物等小型生物得以幸免。

无甲目生物体型小,足够灵活,平安地度过了这段艰苦时期。它们以无处不在的海藻和细菌为食,这也是它们得以存活的原因。我们又说到了地球上最成功生物的下一位入围者——细菌,具体说来是蓝细菌。这一类型的细菌确实是地球上最年长的生物:它们生存了约35亿年。细菌的细胞和我们人类的相似,都是由氨基酸和蛋白质组成的,但它们的细胞数量少得多,有时甚至只有一个细胞。这类细菌成群出现,如今我们熟悉的是它的一种绿色浮游生物形式,它们多出现在水域中或鱼缸的四壁,偶尔也以蓝色物质的形式附在岩石表面。因此,蓝细菌之前也被称作蓝藻。

蓝细菌很顽强,它们能在严寒的北极和地下温泉中生存。此外,它们也能在最极端的甚至无氧的环境中生存,这也是它们成为地球上最年长生物的原因。大气层中聚集的氧气还不足以供动物(包括人类)生存的时候,细菌就已经在地球上出现了,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地球上的空气是由氢气、氦气和氮气等其他气体组成的。更具体的情况我们无从得知,当时没人能观察记录这些情况。所有关于地球最开始的历史的信息,所依据的都只是想法和理论。这些理论是由科学家们——地质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及天文学家——提出的。虽然他们以测量、实验和计算支持自己的理论,但其中也不乏猜想。

就连地球本身是如何形成的,专家们也只能借助理论来解释。就我们目前所知而言,在约46亿年前,太阳刚形成后不久,在它的影响下,地球诞生了。太阳的形成是气体云层和尘埃颗粒混合的结果。约138亿年前,宇宙大爆炸后,这些气体云和尘埃一直飘浮在宇宙中。太阳诞生时各种物质和元素相互反应,导致了一次小型爆炸。这一核反应——原子分裂反应再次释放出更多的能量和热能。至今为止太阳仍不断地发生着核反应,因此这颗黄色火球持续放射着光芒。

原则上来说,地球形成的方式与太阳相似,结果却大相径庭。地球也是由在宇宙中飘浮的气体云和尘埃颗粒组成的,但没有发生爆炸和核反应。颗粒通过旋转聚集成块状物,因为重力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块状物被吸引过来,聚集在已有雏形的地球表面。由于外部热力的炙烤,金属元素和块状物融化为一体。最初地球十分炙热,随后慢慢冷却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才逐渐成形,变成如今表面有些许凹凸不平的球体。

在最初的几十亿年中,刚诞生的地球温度很不稳定。时热时冷,有时极度干旱,之后又连着下几千年雨。在此过程中,海洋形成了。又过了10亿年,最初的生物——蓝细菌才出现。又过了几十亿年,才出现其他生命形式。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zqwm/2673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