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文明起源

文明启示录——人类的出现改变了地貌

历史大观园 文明起源 2020-07-01 11:30:31 0


在漫长悠远的地质时期中,地球环境似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不变。这段时间有5000万年到1亿年之久。但与急遽变化时期相比,这段稳定期又可分为几个不同时期。最近的百万年构成了地质时期的更新世,即冰川时代。在这一时期里,变化来得相对急速、突然。当然,以人类时间标准来衡量,即使是这种剧变也进行得非常缓慢。这也许是因为我们生活其中,无所知觉罢了。

在更新世中发生过四次变化。巨大的冰层足有数百米厚,在欧洲和北美形成,后来又向南推进。这些冰川又融化了四次。最近一次融化时间始于25 000年前,而且很有可能至今仍在格陵兰和南极洲继续着。不过,在上述两地,陆地仍然被厚厚的冰冠覆盖。

对所有动植物来说,冰雪的生成与消融意味着生存条件发生急剧重大变化。只有适应这种变化的物种才能生存下去。实际上,已经有很多物种消失。比如,剑齿虎和乳齿象寂灭无存。马曾驰骋于欧洲和北美草原上,也在美洲消失过好几千年。后来,西班牙人把马从旧世界引入新世界,马才重新活跃于美洲大地。

这些变化不可谓不惊人。然而,在冰面进退的几百万年中,人类的出现也给环境带来了深远显著的变化。因为人类挑选、驯化平原和草原动物,取代野生物种,从而改变地球生态平衡。

伴随这些成就而来的东西常常出乎意料、不如人意。比如,病虫害肆虐谷仓农田。又比如,农民为种植谷物或其他作物,破坏了自然植被,导致地表侵蚀。有时整个地区的表层土都被剥离。近代,人类甚至开始改变地球的自然地理。这些活动不局限于建造城市,修筑高速公路和堤坝,铺设管道,开凿运河,也包括制造各种废弃物,污染水和大气。

从所有这些方面来讲,人类改变地貌的速度比之前要快得多。大自然不自觉的慢速改造力量与人类自觉的协作力量无法相提并论。

在研究地质化石,并分析世界不同地域生命形式差别之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一书,提出生物进化论。1871年,他又发表《人类的由来》,认为人类也是由其他生命形式进化而来。对达尔文同时代多数人来讲,这种思想惊世骇俗。但自此之后,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达尔文理论。不过,达尔文关于一个物种如何转化为另一物种的观点也于随后被证伪。

科学思想常在新证据出现时得到修正。因为证据之间还存在较大缺口,人类起源说尤为不明确。但不管怎样,多数人类进化专家都赞成如下观点:和我们极为相似的生物可称为“类人猿”。100多万年前,地球上已经出现了类人猿的足迹。

目前,人们对类人猿及其产生原因了解不多。在世界很多地方,从英格兰到中国,从爪哇岛到非洲,都发现了类人猿骨骼残片。虽然还存在很多未知,但这些已经发现的骨头能够告诉我们一些事情。比如,50万年前,类人生物种类很多、区别很大。其相异程度远比今天的人类要大。在那时的类人生物中,既有巨人,也有侏儒。他们的骨骼牙齿兼具现代猿类和人类的特点。

从类人猿到人类

据推知,类人猿实现了生物进化。也就是说,基因演变比习得行为演变更重要。没有人知道,学习以新方式做事的进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比基因演变更重要的。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类人猿必须先学会说话,才能在学习方面取得关键进展。此外,还必须学会如何手持木棍石头,以御敌务工。

但在我们的类人猿祖先变得手足强壮,能够直立行走,解放双手,借助眼睛和舌头之力,探索世界之前,有一些关键性的生物变化必须先行来到。同时还必须发生其他变化,能让舌头自主发挥作用,帮助他们自如无碍地进行口头表达。与这些生物学变化相关的是脑容量的增加。当然,这些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且,我们不知道,类人生物是否在单一地点、时间最终完全变成人类。我们也不知道,在人类转变关键期,在世界不同地域,是否有基因片段组合、重组后形成不同群体。

不只是人类会使用工具。在与现代人类迥然不同的骨骼旁,发现了火和石头的使用痕迹。石头是凿过的,用来粗制工具。事实上,黑猩猩和其他动物都会使用简单工具。

因此,人类和非人生物的关键区别可能有两方面,这两方面出现有先后。首先是舞蹈;其次是语言。众人同舞让人心感温暖,有利于一大群人团结协作。随后,语言让协作变得更有效率,更精确。有了语言,人们就会提前制订计划,分工配合,指派一个人待在一地,另一人诱敌深入,出其不意,把猎物赶进提前布下的陷阱中。正是得益于捕猎中语言的使用,食物供应才大量增加。语言的功效还在于,我们最早的祖先能够猎杀越来越庞大的动物,而不必仰赖瘦小的猎物维持生存。

有了这种改变,类人猿狩猎者才有可能完全变成人类。他们可以把抚养训练孩子的时间延长到出生数月甚至数年之久。也就是说,孩子们有更长时间学习生存技艺和行为方式。学得多,遗传得少,让类人猿变成人类。

语言的第二个作用是,提高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反应能力。各色各样的动植物、石头,甚至是动作都有了名字,就更容易辨别,是好是坏就能提前知道。我们的远古祖先借助词语,根据合适的图像和声音,对世界分门别类。而知道每一类别的具体内容后,就能在特定情况下快速行动。

在类人猿变成人类的过程中,语言还有第三个作用。正如人们用双手摆弄小件物品,并将其组合或重组成新的工具、模式、形式一样,词语也可以组合和重组。也正如摆弄东西可能会启发人们创造出新的武器、工具、艺术品一样,搭配组合词语也可以生发新思想、新感情。因此,凭借语言分门别类之力,双手灵活操作之能,思维能力得以缜密完善,发明创造能够自由驰骋。正是靠着思维能力和发明创造这两个独特能力,人类最终完全出现。地点很有可能在非洲。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50万年至公元前5万年之间。

人种起源

现代人种可能是由不同祖先类型杂合而成。今天的我们之所以存在肤色等明显差别,是因为我们适应了不同的气候。比如,蒙古族人的肤色和面部特征能够很好适应寒冷气候;非洲人和印度人皮肤黝黑,不容易被热带紫外线灼伤;而欧洲人的白皮肤是适应多云气候、阳光稀少的结果。

种族不仅在美国成为政治和社会生活问题,在全世界许多地方都是如此。肤色显而易见,因此我们对一个人的皮肤颜色不无敏感。但仅靠肤色划分人种会歪曲和误解事实,因为人种有别其实是由基因决定的。基因不同远比肤色不同更复杂。人类不可能被清楚划分为单一的种族。有很多中间类别存在,而这些类别又包含每一种可变特点。另外,一种体貌特征的变化,如肤色等,不一定与发质或头型等特点相匹配。

迄今为止,还没有设计出根据体貌特征划分人种的办法。目前普遍认可的是白色人种、黄色人种和黑色人种。但这种分类体系也不尽如人意。因为这三大类又包含许多亚类,而且当地人口存在重要区别。比如,日本阿伊努人虽然是白皮肤,但在体貌特征等其他方面又不像欧洲人。再比如,澳大利亚土著人很明显是黑皮肤,但仍与世界其他地方的黑人有显著差别。

有时,小型孤立的群落能够在几百人或几千人中建立起一个近乎均一的基因模式。但这些群落从来没有在长时间里离群索居,从而变成一种迥然不同的生物物种。或者可以说,就算有这样的群落存在,当他们与外部世界接触后,就会失去原有特征,从而走向消亡。

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人种共居共处几代后,生物学界限不再分明。随时间流逝,越来越多的混血人兼具不同人种特点。这一点可在美国找到实证。那里黑白两个人种共居共处的时间已经有300多年。在印度,浅肤色和深肤色人共处了4500多年。

不论人们迁往何地、交会融合,都会产生各种中间杂合人种类型。尤其是近几个世纪以来,人口迁徙融合的频率越来越高。几百年前,多数人还生活在小村庄或部落里,与外界联系非常有限。往上倒推十代或十五代,我们的祖先很少见到与当地体貌特征明显不同的人。但随着轮船、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日渐发达,出行越来越方便,上述情景不会再出现。如今,不同类型的人交会融合的速度比之前要快得多。

在人丁兴旺的群落里,从来没有出现过种族纯化。当然,肯定存在外貌上的不同。人们也对此反应不一,认为有些人长得漂亮,看着顺眼,而有些人面目丑陋。但关于长相的看法因时不同,因地而异。

人们因长久隔离,对现代种族带有自己的感情。在越来越多的地方,不同体貌特征的人们共居共处。虽然这听起来不是太合乎情理,但有些时候,我们就是害怕、不信任那些看起来奇怪的人,或者对方祖先与自己先人交恶的人,甚至是(或者尤其是)隔壁的人、相邻几个街区的人。但事实上,因为不同人种共居共处的概率比以前要大得多,长久以来形成的生物学和社会学融合进程也比以往要快。如果没有出现新的障碍阻挡人类迁徙融合,则人种之间的体貌区别最终会变得比今天小很多。就如同今天的人类与类人猿时代的人类差别在变小一样。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zqwm/1685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