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文艺复兴

世界简史——“三十年战争”定欧洲

历史大观园 文艺复兴 2020-06-28 15:54:56 0

1618年~1648年

关键词:三十年战争

1618年至1648年欧洲爆发了“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旷日持久、异常惨烈,欧洲的主要国家几乎都卷入其中。这场战争意义深远,表面上各国是为宗教信仰而战,但其实是为了国家利益而战。在这场大战结束时,签订的和约奠定了近代欧洲的国际格局与主权观念。

欧洲的对峙局面

世界简史——“三十年战争”定欧洲

绘有黑色双头鹰的哈布斯堡家族纹章

1555年,在奥格斯堡宗教和约签订之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哈布斯堡王朝的查理五世和新教诸侯之间达成了妥协,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各自拥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互不干预。新教与天主教势力相当,七大选帝侯中的勃兰登堡、萨克森和普法尔茨三个信奉新教。尽管有“教随国定”的约定,但两派之间还是不断明争暗斗。1608年,为了使新教的力量团结起来,新教诸侯建立了以普法尔茨选帝侯腓特烈五世为首的“新教联盟”。天主教诸侯见新教诸侯建立了联盟,为了使自己不处于劣势,也组建起以巴伐利亚公爵为首的“天主教联盟”,天主教联盟得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哈布斯堡王朝的鲁道夫二世皇帝的支持,两个同盟从此处于对峙状态。

世界简史——“三十年战争”定欧洲

斐迪南二世画像
哈布斯堡家族斯蒂里亚支系的代表人物,曾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位野心很大、才能不高的皇帝狂热支持天主教,压制新教,结果却让德意志陷入了无尽的战火之中,也引发了对欧洲有决定意义的“三十年战争”。

在德意志之外的欧洲,有的国家支持新教同盟,有的国家支持天主教同盟。当时欧洲的哈布斯堡家族控制了西班牙、奥地利等众多国家,对法国形成了包围之势,法国为了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势力,就支持新教联盟,反对同样是哈布斯堡家族成员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北欧的丹麦和瑞典一直谋求南进,并且信仰的也是新教,支持新教联盟。因为这样既可以捍卫信仰,又能满足自己向南扩张的需求。英国国王与新教同盟领袖腓特烈之间有姻亲关系,也站在了新教联盟一边。西班牙因为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同是哈布斯堡家族成员,支持天主教联盟,教皇自然也站在了天主教联盟一边。这样,在德意志境内和境外出现了两个阵营的对峙,气氛越来越紧张,平静的湖面即将卷起滔天大浪。

掷出窗外事件

152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哈布斯堡王朝的斐迪南一世,继承了波希米亚(捷克)和匈牙利的王位,从而兼并了这个地区。在捷克最初成为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时,鲁道夫二世皇帝曾经有过承诺——此后的历任捷克国王都遵守捷克的法律,保留捷克的议会,并尊重捷克的新教信仰。

1617年,哈布斯堡家族的斯蒂里亚支系的斐迪南二世继任捷克国王。斐迪南是一个狂热的天主教教徒,因此他一当政,就撕毁了此前鲁道夫二世做出的承诺,不遵守捷克的法律,威胁要取消捷克的议会,这激起了捷克百姓心中的怒火。更为严重的是,斐迪南要打压捷克人的新教信仰,并迫害捷克的新教徒。1618年,斐迪南下令禁止新教徒在布拉格举行集会,捷克的议会提出了强烈抗议。

1618年的5月23日,一大批愤怒的捷克人冲进王宫,要教训一下飞扬跋扈的国王,斐迪南吓得仓皇而逃。大家搜寻整个王宫,找到了国王的两个宠臣,他们想给这两个人点颜色看看。有人提出按照捷克人的方式,将他们从高高的窗户扔出去,以示对国王的羞辱,这一提议立刻得到了人们的应和。于是群情激愤的人们将国王的两个宠臣从窗户扔了出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掷出窗外事件”。两个被扔出窗外的大臣虽然保住了性命,但是引起了斐迪南的报复。斐迪南决定劝说哈布斯堡家族发动一场战争,狠狠地打击一下捷克人,让这些捷克人此后不敢再做出反抗之举。

世界简史——“三十年战争”定欧洲

围攻
“三十年战争”给欧洲各国带来了很大的动荡,更给欧洲人民带来了重大的灾难。画面描绘了“三十年战争”期间,士兵们在一教堂旁对抗敌人围攻的场景。

已经开始反抗的捷克人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组成了自己的临时政府,宣布废黜斐迪南,并且要自立国王并组织起义。于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引燃。这场旷日持久的大战总共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捷克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和全面混战阶段。

捷克阶段

1619年6月,捷克的起义军开到了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首都维也纳附近。这时斐迪南二世已经即位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名义上成了整个德意志的君主。捷克人希望能在天主教联盟的军队作战之前,与刚刚即位的斐迪南进行谈判。斐迪南迫于形势,表面上接受与捷克人的谈判,暗地里则不断派人向天主教联盟寻求帮助,甚至以将普法尔茨选帝侯的爵位转让给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连一世为条件,来换取天主教同盟出兵帮助他镇压捷克人。

天主教联盟很快集结了2.5万多人的队伍,并向斐迪南提供了大量金钱援助,希望能够一举扑灭捷克人的反抗火焰。在天主教联盟的强大兵力面前,捷克起义军吃了败仗,被迫于1619年8月退回捷克境内,并正式选举普法尔茨选帝侯腓特烈五世为捷克国王。

斐迪南当然不会容忍捷克人自行选出国王,他命令天主教联盟的军队继续进攻,以惩罚捷克人不尊重皇帝的做法。与此同时,支持天主教联盟,并且同属于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向普法尔茨进军。

1620年11月,捷克同普法尔茨联军与天主教联盟的军队在白山附近相遇并发生战争,虽然联军在地理上占有优势,但是武器装备与天主教联盟的军队对比起来显得落后,最后被天主教联盟军队击败。腓特烈五世也只好逃往支持新教联盟的荷兰避难。捷克重新被哈布斯堡家族控制。斐迪南将捷克超过半数的土地分给了神圣罗马帝国的贵族们,并且还强迫捷克的新教徒都要改信天主教。虽然此后普法尔茨等新教诸侯展开了几次反攻,但都被天主教联盟军队击败,“三十年战争”的第一阶段以天主教联盟军队获胜结束。

丹麦阶段

世界简史——“三十年战争”定欧洲

克里斯提安四世画像
克里斯提安四世于1588年继承了丹麦和挪威王位。在“三十年战争”期间,克里斯提安四世与荷兰、法国、英国结盟。战争初期取得了胜利,但终以失败而告终。

捷克阶段的战事虽然以天主教联盟军队的胜利结束,但是一场席卷欧洲的大战却刚刚开始。法国不能容忍一直对它构成威胁的哈布斯堡家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荷兰为了摆脱西班牙的控制,与西班牙之间的战争如火如荼;普法尔茨选帝侯腓特烈五世是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的女婿,英国自然不能袖手旁观;丹麦和瑞典则不愿看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再度在德意志境内实施有效的统治。

综合以上因素,本来只是捷克人反对斐迪南的起义演变为一场卷入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国际战争。1625年,法国首相黎塞留提议,由英国、荷兰、丹麦三国结成反对哈布斯堡家族的联盟,丹麦负责出兵,而英国与荷兰负责提供各种援助。由此开始了“三十年战争”的第二阶段——丹麦阶段。

丹麦与挪威的君主克里斯提安四世,答应出兵德意志,甚至当政务会议的议员们不同意他参战的时候,他竟一意孤行地率领军队出发了。他给了自己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那就是同是新教徒的他不能看着德意志的新教徒处于危难之中。

1625年,克里斯提安四世在英、法、荷三国的支持下,与新教联盟共同向德意志的天主教联盟发动进攻,很快便占领了德意志的西北部地区。与此同时,英军则占领了捷克西部地区。新教联盟虽然在进军的最初阶段节节获胜,但是这种胜利未能持续下去。1628年,斐迪南二世请出了当时声名显赫的贵族华伦斯坦担任自己军队的指挥官。华伦斯坦没有辜负斐迪南二世和天主教诸侯们的期望,于1628年4月击败英军,随后又击败了克里斯提安四世,并控制了属于新教诸侯的萨克森地区。丹麦被迫于1629年5月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订了《吕贝克和约》,保证不再插手德意志事务。战争第二阶段再度以天主教联盟的胜利告终,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范围进一步扩大。

瑞典阶段

丹麦阶段结束后,大获全胜的华伦斯坦开始计划在波罗的海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以便对付北欧诸国和英国,这使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感到不安。他害怕自己国家的地位将来也会受到哈布斯堡家族的挑战,况且新教国家迫切地希望同样信奉新教的古斯塔夫能够和他们并肩作战,扭转新教国家的不利局面。

早在1626年,古斯塔夫二世已经因为与德意志的诸侯国因争夺波罗的海口岸展开过战争,但那时他还未卷入“三十年战争”。1630年受形势所迫,古斯塔夫二世正式卷入“三十年战争”,并且得到了法国等国的资金支持,率领军队进入德意志境内,从而开始了战争的第三阶段——瑞典阶段。

古斯塔夫二世进入德意志境内,马上得到了新教联盟的勃兰登堡选帝侯和萨克森选帝侯的配合。此时古斯塔夫二世的对手也不是华伦斯坦,华伦斯坦已经因为被猜忌解职,顶替他的是提利伯爵。古斯塔夫二世很快打败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充分展现出了他的军事才华。天主教联盟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天主教联盟不得不又请出华伦斯坦披挂上阵。1632年11月,古斯塔夫二世与华伦斯坦在吕岑地区展开决战。在这次战役中,古斯塔夫二世阵亡,但是瑞典军队依然取得了胜利。兵败的华伦斯坦再度受到猜忌,后来遭到了刺客的暗杀。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趁机联合西班牙的军队,对瑞典军队展开围攻。到1634年9月,瑞典军队被西班牙军队击败,退回国内。萨克森选帝侯和勃兰登堡选帝侯也被迫于1635年签订了《布拉格和约》,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做出让步。第三阶段的胜利者依然是天主教联盟。

全面混战阶段

哈布斯堡家族第三次获胜使得法国大为震惊。法国原本是天主教国家,但是为了自身利益,它支持的却是新教联盟。此前,它一直没有正式卷入战争,只是暗地里对新教国家提供资助,希望他们能够打击法国的对手哈布斯堡家族。但是当丹麦、瑞典等国都以失败收场的时候,法国只好直接出兵了。1636年,法国与瑞典结成同盟,联手出兵,至此,“三十年战争”进入了彻底的混战阶段。

从1636年开始,法国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展开正式交锋,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天主教联盟两面夹击,一度进抵法国首都巴黎附近,但是最终被法国击退。1638年,法国更是在海上打败了西班牙引以为傲的海军。1639年,当西班牙海军重新集结想一雪前耻的时候,却被荷兰的海军歼灭了主力。与此同时瑞典军队也取得了辉煌战绩——1637年,瑞典军队控制了德意志北部地区;1642年,瑞典军队击败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军队。

从1645年开始,法国、瑞典在战场上不断获胜,天主教联盟终于丧失了战斗力,被迫提出和谈。而英国、瑞典一方也有不小的损失,不希望战争再继续下去。并且此时丹麦因担心瑞典的强大,已经开始在后方向瑞典发起进攻,使瑞典难以再全力以赴在德意志境内作战。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促成了和谈的成功。1648年10月,参战双方达成和解协议,缔结了两个和约——《奥斯纳布吕克和约》与《明斯特和约》,合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至此“三十年战争”完全结束。

这场战争和这些条约都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争本身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德意志因为是主战场,经济遭到了重大破坏,分裂局面持续下去,令神圣罗马帝国更加名存实亡;荷兰在这场战争后,彻底摆脱了西班牙的控制,开始进一步发展海上事业;西班牙遭受严重打击后更加没落,彻底失去了欧洲一流强国的地位;法国消除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威胁,进一步确立了自己的欧洲霸主地位;瑞典获取了德意志北部的大片领土,也成为德意志诸侯之一,能够更好地参与德意志内部事务的处置,巩固了强国地位。

与战争相比,《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影响更为后世称道,因为它开启了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同时也对主权的观念进行了肯定,是现代国际关系的开端。

世界简史——“三十年战争”定欧洲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署
1648年10月24日,参战各方齐聚德意志的明斯特市政厅,签署了《奥斯纳布吕克和约》和《明斯特和约》,合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合约中战胜国利益得到了最大的体现,法国、瑞典收获颇丰,而德意志和西班牙则被进一步削弱。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lqkz/1553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