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列国史志

中东史——中东的自然地理

历史大观园 列国史志 2020-07-27 10:05:45 0


中东包括西亚、北非18国,即埃及、巴勒斯坦、以色列、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也门、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巴林、阿曼、科威特、约旦、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和塞浦路斯。另外,《新英国百科全书》1974年版指出“古代近东”在近代西方史学中包括东南欧(即包含希腊)和苏丹。

中东地理位置重要,素有“三洲五海之地”之称。该地区是亚欧非三大洲的接合部,周围环绕有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和波斯湾等国际海域,这些海域大大便利了中东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沟通上述海域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等,是重要的国际航道。中东地区因此成为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东方和西方的联系纽带和十字路口。

中东地区的地形以高原为主,境内包括阿拉伯高原、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等。同时,沿海分布有平原,但平原面积狭小,而沙漠面积广大,其中的绿洲适宜人类居住。本地区河流稀少,不利航运,但广大的沙漠则为使用骆驼的商队贸易提供了通途。

有一些专有名词描述中东的不同区域:“新月地带”(又作“新月型沃地”等)包括今伊拉克东北部、土耳其东南边缘、叙利亚北部与西部、黎巴嫩、巴勒斯坦以及约旦西部,此地带因水源丰富而较为肥沃;“列万特”(Levant)指地中海东岸地区,尤其是叙利亚和黎巴嫩;“马什里克”(Mashriq,阿拉伯语“东方”)指埃及、苏丹及其以东的阿拉伯国家。

中东气候炎热,常年干燥少雨,降水集中在冬季,水资源匮乏,但少数地区仍有充足的水源。从气候上看,中东可分为以下类型区:

(1)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区,包括阿拉伯半岛大部、埃及南部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南部,气温冬暖夏热,年温差不大,降水稀少。

(2)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区,包括伊朗高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北部,冬季温和,夏季炎热,降水稀少。

(3)地中海式气候区,包括小亚细亚南部和埃及沿海、地中海东岸地区,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湿润,年降水较多。

(4)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包括安纳托利亚高原和亚美尼亚高原,冬冷夏热,降水较少。

中东的耕地资源也较为稀少,阿拉伯半岛耕地在国土总面积的比例在1%以下,其他多数国家在2%~6%之间,较高的国家有:以色列12.2%,叙利亚21.0%,黎巴嫩23.1%,土耳其26.6%,塞浦路斯27.6%。

中东多数国家的矿产资源较为单一,如海湾国家以丰富的油气资源举世闻名。根据已探明石油储量,1996年1月中东为959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69.8%。中东17国多有石油蕴藏,而产油国主要是海湾8国,即沙特阿拉伯、伊拉克、阿联酋、伊朗、科威特、阿曼、巴林和卡塔尔。其中沙特、伊拉克、阿联酋、科威特和伊朗分别占世界第一、二、三、四、五位。其他国家的重要矿产有埃及和叙利亚的铁和磷酸盐、以色列的钾盐、阿富汗的青金石和天然气等。另外,许多地方的木材和石料也十分匮乏。但伊朗和土耳其两国的矿产品种多样,前者有石油、天然气、铁、铅、铜、锌等,后者的铬、汞、锑、硼和重晶石储量居世界前列,并有丰富的煤、铁、铜、锰等资源。

中东地区有较为丰富的生物资源,这为早期文明的诞生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西南亚有原型野生小麦、红小麦、大麦(它们分布于新月地带),以及野生的豌豆、扁豆等植物品种。可供驯养的野生动物有绵羊、山羊、猪、牛等。

从地缘位置上看,中东在世界古代文明交往的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中东是世界上最早诞生农业文明的地区,它与欧亚大陆的其他古代农业文明大体上处于同一纬度上,如中国、印度、希腊、北非等,丝绸之路将所有这些文明联结了起来,而中东正处于这一商道的中央,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在这一地区的北方,是游牧民生活的广阔的欧亚内陆草原,而南方的农业文明区成为他们袭扰的对象,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成为影响古代世界的最重要的矛盾,中东是受影响最大的典型地区。当然,这种冲击也造成了文明的多样性并加快了变迁的速度。

然而,许多学者未能注意到的是,中东本身还面临着来自南方游牧民的冲击,例如阿拉伯半岛。而且,欧亚内陆草原的游牧民属于草原游牧部落,而中东的游牧民属于沙漠游牧部落,双方在长途跋涉的范围、部落冲突程度和等级制等方面有所区别,而最终却在中东文明演变的舞台上相遇并创造了新的辉煌(来自中亚的突厥人、蒙古人和奥斯曼人)。

一般说来,与中东交往最为频繁的地区是周边的地中海地区、北非、外高加索、中亚、南亚和东亚。在中东地区内部,著名英国学者汤因比认为,叙利亚和乌浒河—药杀河流域(包括阿富汗和河中)及其邻近地区是世界高级宗教两大发源地(三大一神教和大乘佛教),其原因在于它们均为重要的“交通环岛区”。中东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因此彰显。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lgsz/2823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