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列国史志

罗曼诺夫王朝——日俄战争与1905年革命

历史大观园 列国史志 2020-07-01 09:46:45 0


日俄开战

1902年3月,南俄的哈尔科夫、波尔塔瓦两省发生农民反抗运动,约有80座地主宅院遭遇袭击。在农奴解放之后,如此激烈的农民反抗运动还是首次发生。第二年4月,基什尼奥夫又发生迫害犹太人事件。紧接着,同年夏天格鲁吉亚的石油城也发生了政治大罢工,各种反抗运动如星火燎原一般在南俄各地相继爆发。自由主义阵营也结成“解放同盟”,他们反抗政府的倾向也愈加强烈。

1902年4月,以“反动”著称的内务部官员普列韦就任内务大臣。为恢复治安,摆在他面前的唯一选择就是在远东发动战争。“为抑制革命浪潮,我们需要一个小小的胜利。”论及日俄战争的俄方原因时,这句话常常被提到,正可以反映出当时俄国国内的政治氛围。当时的俄罗斯在政治上十分混乱,事态很不简单。

1900年,遭受欧洲列强进一步侵略的清朝爆发义和团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团民包围北京的使馆区,日本与德国的外交官被杀,其后八国联军入侵中国。1901年缔结的《辛丑条约》中,清朝被迫赔款。列强之中,派兵最多的是日本。

俄罗斯陆军大臣库罗帕特金主张,合约签订后也不从中国东北撤军,事实上占领这一地区。此前两年,俄罗斯获得了包括旅顺、大连在内的辽东半岛的租借权与南满铁路的铺设权。为维护特权,俄罗斯向中国东北派驻六万兵力。在旅顺(俄文称亚瑟港)还修筑了要塞,俄国太平洋舰队的一部分就驻扎于此。此时,对朝鲜虎视眈眈并有着侵略野心的日本,对俄罗斯的这一行动充满戒备。为此,日本与英国结成同盟。日本也把能短时间内运送大量兵员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开通视为极大威胁。

1903年9月,日俄两国外交大臣就中国东北与朝鲜的权益问题进行谈判,但谈判没有取得结果。第二年,日本宣布与俄国断交,两国进入交战状态。1月26日,日本海军对旅顺和仁川展开攻击,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半数军舰被击沉。也因此,原本认为能轻易取胜的俄国舆论被吹得烟消云散。

7月,首都圣彼得堡的马路上,内务大臣普列韦被社会革命党员犹太人阿泽夫开枪暗杀。这次暗杀行动引发了全社会的共鸣。普列汉诺夫演讲中说,“日本代俄罗斯的被压迫民族报了仇”。在中国东北,从夏季持续到秋季的陆地战中,俄军也是苦于应付。10月,俄国决定派出波罗的海舰队支援太平洋舰队。11月中旬,日军炮击了二〇三高地与旅顺要塞,战况越来越有利于日方。最后,俄军司令官斯捷赛尔向乃木希典投降。不过,斯捷赛尔投降的消息传到首都后,俄方并未因此产生动摇情绪。第二年年初,首都圣彼得堡发生了一起大事件。

罗曼诺夫王朝——日俄战争与1905年革命

日俄战争中日军进攻路线

 其中第三军由乃木希典率领。

“流血星期日”事件

1月9日(西历1月22日),星期日上午。十万工人带着妻小,手举教会旗帜、圣像和沙皇肖像画向冬宫行进。饱尝生活之苦的工人们通过游行示威,希望从沙皇那里得到“正义与庇护”。游行的领导者是一位名叫加邦的神父,而他手里拿着的是由工人们联署的写给沙皇的请愿书。他们要求召开制宪会议,赋予人民“近代的”权利,走在队伍最前面的加邦神父则展现出置生死于度外的抗争决心。冬宫里的尼古拉二世避而不见,反而带着家人前往其他行宫,现场的处置权被交到了皇叔弗拉基米尔大公手上。弗拉基米尔大公是位强硬派皇族,他下令军队换防,从外地调来三万士兵进入首都。部队就位后,弗拉基米尔大公下令向聚集在冬宫前面的民众开枪。打死或打伤一千多人(官方数字是一百人左右),其中还有不少儿童。鲜血顿时染红了广场。

对尼古拉二世来说,“流血星期日”事件是比九年前发生的霍登惨剧更难以处理的棘手问题。事件对民众的心理造成了重大的打击与震动,他们原本有着“好沙皇”的朴素感情。游行领导人加邦神父呼吁人民全面反抗。圣彼得堡的秩序虽然很快得到恢复,但全国各地的抗议活动却风起云涌。2月初,反动象征人物、莫斯科总督谢尔盖大公遭炸弹袭击身亡。谢尔盖大公是亚历山大二世之子,他们父子二人都因暗杀而死。为听取人民要求,圣彼得堡总督特列波夫设置了一个与群众协商的会议组织。而以此次事件为契机,整个社会日益向左倾化发展。从春季至初夏,农村地区也出现不稳态势。中央农业地带的农民要求降低村社规定的土地借用金,并提高劳动报酬;莫斯科还成立了全俄农民同盟的组织,要求召开制宪会议,以及“废除土地私有制”。

罗曼诺夫王朝——日俄战争与1905年革命

“流血星期日”事件

 1925年电影《1月9日》中的一个场景

“日本海海战”的败北

俄罗斯的远东战况仍然没有改观。乃木希典指挥日军第三军在1月侵占旅顺,紧接着2月,俄军又在奉天(今沈阳)大败,损失惨重。为支援太平洋舰队,罗杰斯特文斯基司令官率领波罗的海舰队加足马力向目的地符拉迪沃斯托克航行。5月上旬,舰队进入朝鲜海峡。日本一直弄不清楚俄军舰队是取道津轻海峡还是走朝鲜海峡。不过,日本并没有因此而兵分两路,反而是集中兵力在朝鲜海峡摆开迎击态势。结果,日本联合舰队成功地堵截了俄方舰队。

5月14日至15日(西历5月27日至28日),持续一天半的海战中,波罗的海舰队有19艘军舰沉没,其中包括6艘战列舰,约5000名士兵丧生,另有约6000人被俘。对俄罗斯来说,这不是一次失败,而是一场大灾难。6月,黑海的“波将金”号战列舰发生水兵暴动,红旗在船上飘扬了11天之久。

事态的发展让尼古拉政府陷入危机。俄罗斯已然丧失制海权,不可能以胜者的姿态出现在谈判桌上。没等俄罗斯主动提出和谈,日本便请美国总统出面调停。在美国斡旋下,俄日双方在朴次茅斯交涉和谈。俄方全权大使是谢尔盖·维特。虽然尼古拉二世并不待见维特,但朝中也派不出比维特更有能力的政治人物了。日方全权大使是小村寿太郎。尼古拉二世要求维特不可割让任何领土,也不支付战争赔款,但维特很清楚尼古拉二世的要求是不可行的。维特使用巧妙的外交手腕,将俄方的损失降至最低,不过俄方最终还是向日本让出了萨哈林岛南部。

日俄战争后,7万多俄国俘虏被关押在松山等29处日本国内的集中营。日本也有约2000人被俄方俘虏,被关押在诺夫哥罗德省伊尔门湖北面的梅德韦日村(熊村)。这个村子是亚历山大一世时代计划建立的屯田村之一。屯田计划虽然失败,但梅德韦日村的屋舍保留了下来。日俘被关押的时间虽然很短,但这是第一次有如此大规模的日本人生活在俄国的土地上。

“十月诏书”与第一届国会

战争虽然结束,但俄罗斯的国内政治、社会却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农村不断发生焚烧地主屋舍事件,铁路罢工、工人罢工也此起彼伏。进入10月,要求召开国会、制定宪法的抗议活动在全国各地爆发。从莫斯科开始的抗议活动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政治大罢工。参加者高呼“沙皇退位”口号,这也是人民第一次发出打倒专制君主制的声音。

局势至此,维特、尼古拉大公、玛利亚皇太后都出面劝说皇帝让步。于是,尼古拉二世发布了“十月诏书”,俄罗斯有史以来首次对人民言论、结社、信仰的自由予以承认,诏书还允诺开设国会。10月17日,在拥有大臣任命权与政策制定权的条件下,维特同意出任第一届内阁总理大臣。

但是,左派并不满足于此。“打倒专制”是他们的目标,他们当然会斗争到最后。激进的自由主义者结成的政党卡杰蒂——也就是立宪民主党等也要求皇帝将权力全权委让给政府,不过稳健派的十月党人满足于十月诏书。支持皇帝的右派组织“黑色百人团”的暴力活动虽然波涛汹涌,但左派的活动也活跃热烈了起来。年底,莫斯科爆发了以普列斯尼亚地区为中心的武装起义。

1906年2月至3月,俄罗斯进行国会选举。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采取抵制政策,SR对选举也是不闻不问。结果,立宪民主党取得压倒性胜利,在448个议席中取得153席,占全体的三分之一。就这样,4月底俄罗斯终于召开第一届国会,但对立的格局并没有轻易得到消解。这届国会仅维持了两个月,便以解散告终。从此之后,直至“十月革命”的十二年间,国会共召集四次,不过尼古拉二世始终都对国会抱有敌意。因为“开设国会是‘专制的葬礼’”,“我国一直以来统一的、可信赖的封建制度不复存在了”。

为削减国会权力,尼古拉二世改组国务会议,使之成为上院,即“第二议会”。国务会议代表共98名,任期九年,代表由钦点与选举产生,但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大多是具有“贵族身份的大地主”。假若国会中通过的法案对政府不利,国务会议则将这个法案否决。

4月23日,国家基本法——宪法——对外公布。这部宪法只是对1832年版做了一些改定,旧条文“俄罗斯皇帝是无限制的专制君主”中“无限制的”被删除,这部宪法被装扮成一部表面上的立宪制宪法。宪法中充满类似“任何新法律都必须获得国务会议与国会的通过,且未获皇帝陛下恩准不得生效”的条文。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真关注整个过程,一语中的地称之为“表面的立宪制”。他指出,俄罗斯政府“摆出了不诚实的态度,它一方面公开给予人民自由,但当人民将要行使自由权的一瞬间,却又有一只手伸出来把这项权利给吊销了”,林林总总的限制事实上封堵了自由。宪法制定前夜,维特辞去总理大臣职务,接替他位置的是内务部保守官员戈列梅金。他的内阁也很短命。国会解散后的7月,内务大臣彼得·斯托雷平被任命为新的总理大臣。

斯托雷平的改革与挫折

斯托雷平出身名门贵族,圣彼得堡大学毕业后进入官场。1903年,斯托雷平出任萨拉托夫省省长,在恢复当地秩序方面做出过成绩,另外他还向圣彼得堡上呈了一份关于进行根本性农业改革的建议。革命后的1906年4月,他以政治手腕当上内务大臣,进而被擢拔为总理大臣。当上总理大臣时,他四十四岁。他很快便看准圣彼得堡的政治潮流,也获得了尼古拉二世的信任。就这样,“斯托雷平时代”开始了。

斯托雷平的政治形态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强大的权力与自由主义改革”的组合体。对恐怖活动者与反对派,他始终贯彻强硬态度,在其就任总理大臣的三年间,共有3796人遭处决,为此很多人把绞刑台上的绳子称为“斯托雷平的领带”。工会被解散,很多杂志、报纸、图书也遭禁。不过,斯托雷平虽然使用威力压制反对派,但他并不是要重建无限制的专制体制。“把依君主意志实行改革的祖国转型为法治国家”是他的信条。

罗曼诺夫王朝——日俄战争与1905年革命

斯托雷平

 1906年出任首相,进行土地改革,1911年遭暗杀

斯托雷平首先着手进行的是土地改革。虽然帝国85%的人口是农民,但农业的停滞与萧条是尽人皆知的。民粹派对中世纪末以来的传统土地公有制与三圃制过度理想化,这种制度会招致农民自主性与生产性低下问题。农民的土地互相交错,每户几乎都是分散的小块土地,每户农民大概拥有50—100地条(细长形的土地划分)土地,不过也有拥有311地条土地的个别例子。地条的宽幅狭小到可以用农民穿的树皮靴来测量。俄罗斯有句话叫“五靴宽的地条”。在这样的土地上进行有效率的农业经营,几乎是无望的。

村社一直以来就是农民反抗运动的基点,到斯托雷平出任总理大臣的前后,农民反抗运动变得愈加剧烈。他认为必须解散村社,切断农民运动的链条,同时还希望引入个人主义农业。这种改革提案在农奴解放前即已有之,谢尔盖·维特也曾拿出废除“土地定期重分制”的方案,但由于担心招致政治上的不安定,因而没能付诸实施。针对这个土地改革问题的悬案,斯托雷平上台后立即制订出具体方案,并很快付诸实施。

1906年11月,俄罗斯最终决定解散村社。诏令规定,各省成立土地整理委员会,承认农民对自己土地的私有所有权,每户农民的土地需形成团块,不再四散交错。如此一来,原先以村社为单位的集体农业形态消失,每户农民不得不展开新的个人主义农业经营。为支持新的农业形式,农业银行会给予一些经济支持。原先村社中有一些“剩余人口”,他们靠村社养活,解散村社后,政府把这些人迁徙至西伯利亚地区。斯托雷平在回答某报记者采访时说,“国家如能有二十年的内外平静”,待这项事业完成后,诸君将会看到一个崭新的俄罗斯。

然而,土地改革进行得并不那么顺利。农民之间本来就存在贫富差距,大多数农民是仅拥有少量土地的贫农。斯托雷平虽知道这一点,但他把赌注都压给了富农,而贫农不买他的账。贫农不让任何人离开村社,也阻碍土地测量活动。有的村社农民甚至“殴打、打死离开村社的人”。另外,这一时期往西伯利亚迁徙的人口也达到顶点。1907年至1909年的三年间,分别有42万、65万、59万人迁至西伯利亚。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开通促进了农民迁徙的进程。

在斯托雷平土地改革之下,1906年以后的十年里,约20%的俄罗斯农民将生产模式改为近代个人经营模式。如何看待这个数字我们拿不准,但如果真如斯托雷平所愿,俄罗斯真有二十年的平静,那么他的土地改革应是能进一步推行下去的。1909年以后,农业生产没遇上什么自然灾害,算是比较风调雨顺,有的历史学家认为此时俄罗斯的农业生产率达到美国的70%。然而,平静却连十年都没有持续得了。1911年9月1日,斯托雷平自己也在基辅的剧场遇袭,五天后身亡。犯人是从警备人员那里获得演出票进入剧场的。尼古拉二世虽然十分倚重斯托雷平,但并未出席他的葬礼。不久,科科夫佐夫被任命为新的总理大臣。

维特和斯托雷平都是有着超群能力的政治家,他们在俄罗斯充满危机时登上历史舞台,让俄罗斯披上了看起来不像“沙皇亲政”那样的外衣。但是,尼古拉二世贪恋皇权,舍弃不了“致命的思想错误”与“虚荣心”。这样评价尼古拉二世虽然有些严苛,但事实就是如此。斯托雷平死后,俄罗斯的政治很快呈现出支离破碎、无所适从的局面。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lgsz/1682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