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列国史志

德国简史——伟大的友谊

历史大观园 列国史志 2020-06-28 23:48:23 0

1842年~1883年

关键词:《资本论》

1883年3月17日,卡尔·马克思的葬礼在伦敦的海格特公墓举行。前来参加的只有马克思的三个孩子、管家琳蘅以及马克思的一些朋友。葬礼举行前,容貌憔悴的恩格斯以沙哑的嗓音为自己的老战友致了悼词,这篇充满感情和理性的悼词后来被整理为著名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成了一段高尚、纯粹的友情的伟大见证。

初见不快

1842年11月的一天,一位金发青年敲开了《莱茵报》编辑部的大门。正当编辑们惴惴不安地猜测这位陌生来客是否是新闻部门的检察官时,青年彬彬有礼地道明了自己的来意——他是来找人的,拜访的对象就是《莱茵报》的主编卡尔·马克思。

德国简史——伟大的友谊

恩格斯像

这位金发青年就是近代史上另一位伟大的革命导师——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恩格斯出生在普鲁士的莱茵省,他的父亲是当地纺织行业的大亨,母亲是一位教授的千金。恩格斯17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强令他辍学回家,帮助料理家里的生意。恩格斯并没有就此放弃学习。他自学了哲学、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还掌握了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拉丁语等多门外语。在自学期间,恩格斯最喜欢读的书就是黑格尔的哲学著作。渐渐地,民主主义思想的火花开始在年轻人的头脑中闪动。1841年,恩格斯进入了普鲁士军队服役。在此期间,他经常来到柏林大学旁听讲课,和“青年黑格尔派”中的鲍威尔兄弟相见甚欢(鲍威尔兄弟和马克思也非常要好)。从朋友的口中,恩格斯知道了马克思的为人,向往之下他还写下了一首名为《特里尔之子》的诗歌来赞扬马克思,这时候的恩格斯对马克思已经是“素未谋面,神交已久”了。1842年11月,恩格斯被父亲派往英国的曼彻斯特学习经营管理,他路过科隆时顺道拜访马克思,这才出现了前面的一幕。

德国简史——伟大的友谊

马克思像

不过,这次会面却没有人们想象中那般融洽,马克思甚至连烟都没有让给恩格斯一根,两个人的谈话礼貌而有分寸。马克思诧异于一个大商人的儿子怎么会对自己感兴趣,恩格斯则激动地辩解着“商人的儿子未必就是一个商人”。其实马克思会有这样的态度很自然,他曾听说恩格斯和“青年黑格尔派”中一个名叫“自由人”的组织过从甚密,而这个只会夸夸其谈的组织一向让马克思深为厌恶,恩格斯的出身也让马克思觉得这个金发青年和自己并非志同道合。最终马克思冷淡地送走了客人,恩格斯也有些失望地离开了科隆。这时两人还不知道,在后来的伟大斗争中,他们必将重逢。

再见倾心

1843年,《莱茵报》被普鲁士政府查封了,马克思和妻子燕妮辗转来到了巴黎。在美丽的塞纳河畔,马克思开始主持进步刊物《德法年鉴》的编辑工作。而在一海之隔的曼彻斯特,恩格斯正在刻苦学习,不过他学习的不是父亲安排的经营管理,而是整个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在曼彻斯特的所见所闻,尤其是看到英国工人每天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却仍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恩格斯逐渐明白了经济才是决定政治状况的根基,并开始刻苦研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等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著作。就这样,恩格斯从经济入手,逐渐走上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不久,恩格斯写下了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几经周折,恩格斯将文章投给了马克思主持的《德法年鉴》。这次他没有遭到上一回那样的冷遇,马克思看完这篇文章后如获至宝,当即决定将文章放到《德法年鉴》的第一期出版。回到家后,马克思甚至还激动地对妻子燕妮说:“恩格斯,那个商人的儿子,他居然这么透彻地认识到了无产阶级的使命。”这时马克思才隐约感觉到自己在上次见面中有些武断,以至于错过了这样一位怀有崇高理想的知己。

德国简史——伟大的友谊

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位革命巨人之间的友谊,是世界上任何友谊都没法与之相比的。马克思对恩格斯的才能十分敬佩,说自己总是踏着恩格斯的脚印前进;而恩格斯认为马克思的才能要超过自己,在他们共同的事业中,马克思是第一提琴手,而自己是第二提琴手。

不过马克思并没有遗憾太久,1844年8月的一天,恩格斯专程从英国来到了巴黎,第二次拜访了马克思。再次见面,马克思从恩格斯的眼中看到了坦诚与直率,恩格斯则从马克思的眼中看到了欣赏和鼓励。为了弥补自己第一次见面时的冷淡,马克思热情地邀请恩格斯到自己的家中做客,恩格斯欣然赴约,还给窘困的马克思一家带来了礼物和食物。在接下来的10天里,26岁的马克思和24岁的恩格斯形影不离,他们一起参加了巴黎工人的集会,一起拜访旅居巴黎的工人运动家,一起到法兰西剧院广场旁的咖啡馆喝咖啡,还一起撰写了近20万字的著作《神圣家族》。马克思的夫人燕妮和管家琳蘅都对举止优雅、彬彬有礼的恩格斯有着很好的印象,她们感受得到这个金发的客人给马克思带来了真正的欢乐;而恩格斯对马克思一家的招待也非常感激,他回到英国后还专门给马克思写了感谢信,信中反复提到在马克思家度过的10天是自己一生中最愉快的日子。

患难与共

恩格斯离开巴黎后不久,马克思就遭遇了迫害。普鲁士政府通过外交途径对法国政府施压,要求法国将马克思驱逐出境。1845年2月3日,马克思离开了法国,来到了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这时的马克思窘困万分,妻子和刚出生的女儿还留在巴黎,家中唯一的银餐具也进了典当铺,身无分文的马克思随时可能被旅馆老板赶出房间。就在这个时候,马克思收到了恩格斯的一封来信和一笔汇款,恩格斯在信中写下了这样的话:“亲爱的卡尔,我们大家决定用共产主义的方式来支持你……我们不知道这些捐款能不能保你渡过难关,我非常愿意把我《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的稿费交给你支配。”一个月后,恩格斯放弃了自己在父亲公司的工作,来到了布鲁塞尔,成了马克思一家的邻居。两位伟大的思想家终于能并肩战斗了,他们开始撰写第二部合著作品《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段日子里,马克思家的灯火通宵达旦,两人的争论声、笑声和马克思的女儿小燕妮被吵醒后的啼哭声汇成了一曲独特的交响乐。

德国简史——伟大的友谊

1848年是整个欧洲的革命之年。奥地利维也纳的市民发动了起义,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封建统治,这次起义也称“三月革命”。

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加入了国际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在两人的倡议下,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还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取代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旧口号。1847年1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出席了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的第二次代表大会。次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负责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的一家小印刷厂里完成了印刷。从此以后,这本只有23页的小册子成了万千无产者心中的灯塔,先后被翻译成法文、波兰文和意大利文在全世界广泛传播。然而,随着1848年革命的失败,欧洲的革命运动陷入了低潮。马克思一家屡遭驱逐,最后在恩格斯的资助下,他们辗转来到了英国伦敦。

伦敦岁月

如果说马克思一家在伦敦的生活和布鲁塞尔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登门的债主和抵押出去的东西更多了。马克思一家七八口人只能挤在两间破旧的房子里,面包和土豆成了一家人奢侈的享受。生活如此艰难,坚强的马克思只能在信中向好友倾诉。他在信中写道:“最近一个星期,我已经到了非常‘痛苦’的地步,我的外衣已经进了当铺,我不能出门了;因为不让赊账,我也不能再吃肉……我的妻子病了,小燕妮也病了,医生我过去不能请,现在也不能请,因为我们没有买药的钱。”马克思的情况牵动着恩格斯的心,他很快就回了信,信中写道:“从2月初开始,我将每月寄给你5英镑,当你遇到其他困难时也不要因为这5英镑而对我闭口不言,只要有可能,我就一定照办。”当马克思将信中的话念给妻子燕妮听时,这位坚强的女士也流下了感激的泪水。燕妮和马克思都知道,恩格斯是在透支他的人生来帮助自己。

德国简史——伟大的友谊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塑像

在德国柏林市政厅附近,有一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塑像,其中马克思为坐姿,恩格斯站立在他旁边。这组雕塑是1986年建成的,德国统一后,经过讨论保留了这组塑像。2010年9月8日,由于柏林地铁扩建需要,这组塑像移动了80米,朝向由向东改为向西。

为了更好地资助挚友,恩格斯最终选择向父亲妥协,他来到曼彻斯特的“欧文—恩格斯”公司当了一名店员。在此后的十几年里,恩格斯一共给马克思一家汇款3000多英镑,这一笔笔汇款帮助马克思一家度过了最艰难的阶段。每当收到恩格斯寄来的钱,马克思总会感到深深的内疚,他觉得恩格斯的卓越才能是因为自己才浪费在了经商上。除了物质上的帮助之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在精神上互相鼓励和关心。一段时间收不到恩格斯的来信,马克思就会在下一封信中急切地询问恩格斯的近况,字词之间洋溢着关心之情;而恩格斯一段时间收不到马克思的来信,也会在信中焦急地写下“老卡尔,大胡子的老卡尔,你是否出了什么事情”这样温暖的话语。两个朋友之间畅所欲言,他们之间的友谊已经成了他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的第一卷出版了。这本跨时代的巨著首版只印了1000本,但它却凝结着马克思半生的心血。不久,恩格斯回到了马克思身边,两人开始共同完成《资本论》第二、三卷的创作。这时的马克思身体越来越差,妻子燕妮和女儿小燕妮的相继去世更让他备受打击。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半,马克思在梅特兰公园路的家中去世。马克思的辞世对于恩格斯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无尽的悲伤过后,他硬撑着主持了马克思的葬礼,将马克思和他的妻子燕妮葬在了一起。

葬礼结束后,恩格斯开始整理马克思遗留下来的《资本论》手稿,马克思的管家琳蘅也搬到恩格斯家中,帮助恩格斯料理家务,让恩格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1885年,《资本论》的第二卷出版;1894年,《资本论》的第三卷出版。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患癌症逝世。按照他的遗嘱,他的财产分成了3份,分别给了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劳拉和小燕妮的子女。今天,在德国柏林的马克思、恩格斯广场上,我们还能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青铜塑像,他们伟大的友谊和共同奋斗的事业仍然迸发出灿烂的光辉。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lgsz/1586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