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工业革命

亚洲之海——从“海上帝国”走向“海陆帝国”

历史大观园 工业革命 2020-07-01 10:08:48 0


卡纳蒂克战争

1740年,欧洲发生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英国支持奥地利,法国支持普鲁士。从1744年开始,英法互为敌人并开始了战争。国家之间一旦爆发战争,就断定两国人民也必定交战,这是现代人的想法。而在民族国家诞生之前的欧洲,战争只是由职业军人与雇佣兵组成的国王军队之间的战争,并非各个国王辖内所有人都必须参与的事情。当然,由于爆发战争,税金增加、农作物被军队征用、城市和农田成为战场等情况不时发生。但是,不属于国王军队的人们并不认为自己必须要为国家战斗。“全民皆兵”这一原则的形成,是在19世纪民族国家出现之后的事情。

但是,当英国和法国在欧洲战场开战之后,印度南部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和法国东印度公司也立即响应,两个公司所属军队之间随即爆发冲突。然而双方都不是国王的军队而是公司的军队,所以也并非必须要开战。支持这种说法的一个证据是,在欧洲与英国一起支持奥地利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并没有和法国东印度公司交战。英国和法国的东印度公司之所以在印度南部地区开战,只是因为两国之间的战争点燃了两公司那时为争夺贸易主导权而形成的对立火焰。双方与当地相互敌视的政治势力各自结成合作伙伴,从而使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如前所述,1742年,约瑟夫·弗朗索瓦·迪普莱克斯(Joseph Francois Dupleix)出任本地治里总督,开始正式招聘印度本地人,将其作为法国东印度公司的士兵,给他们配发制服,让他们接受法国士官的训练并服从管理。这一新式军队在马德拉斯附近的阿迪尔(Adyar)地区,打败了从受法国援助的行政长官手中夺权的阿尔果德新行政长官所率的军队。这是在南亚次大陆历史上,东印度公司的军队首次战胜士兵众多的印度王公军队的战役。通过这次胜利,欧洲人清楚地认识到凭借自己的军事实力也可以在大陆畅行无阻。这一时刻,也可以说是(欧洲)从“海上帝国”向“海陆帝国”蜕变的决定性瞬间。正如前节所述,拉·布尔多奈在得知战争开始后,马上以舰队司令官的名义率领由9艘船组成的舰队从留尼汪岛赶赴本地治里。1746年,法国军队通过海陆夹击攻打马德拉斯城及其要塞,最终占领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在马德拉斯的据点。1748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结束,奥地利各派势力缔结和平条约,激烈的战争至此告一段落。马德拉斯也被归还给英国东印度公司。但当地政治势力之间的对立并未因此偃旗息鼓,反而更加激化。他们分别向英法东印度公司请求援军,这导致两家公司之间的战争状态依旧持续。之后一直断断续续进行到1761年的这一系列战争,借用作为主要战场的卡纳塔克邦(Karnataka)的英语地名,被统称为“卡纳蒂克战争”(Carnatic Wars)。

亚洲之海——从“海上帝国”走向“海陆帝国”

迪普莱克斯

 本地治里总督,该雕像收藏于路易港(Port Louis)东印度公司博物馆。笔者摄

法国东印度公司的极限

在战争的前半段,迪普莱克斯巧妙运用各种战略战术,法国及其同盟军保持了优势。各地统治者为了感谢法国的援助而提供了丰厚的酬金,因此,在法国人中,出现了不依靠贸易而是通过做出军事贡献来得到巨额财富的人。此外,也有人从扎吉尔(Jagir)地区获得当地的税收。迪普莱克斯在给女婿的信中写道:“在我们的朋友中,很多绅士创造了令人无法相信的巨大财富。”法国军人被派到印度南部和德干高原的王公宫廷中,负责开展军事训练。自此,在印度南部地区,法国东印度公司的影响得以快速扩大。但到了1753年,当地的形势又发生了剧变。

让我们来看一下,在这一年中,法国东印度公司总部所谓“国王的官员”给迪普莱克斯所下达的指示:

一般来说,在这里比起征服,和平更值得赞赏。我们不需要如此辉煌的战果。我们希望有能更安心开展贸易的局面。为了保护或帮助贸易活动,只要有几个据点就足够了。我们不需要胜利或者征服。公司应该关注如何获得更多的商品和促使薪水进一步提升。

由此可以看出,巴黎总部的执行部门认为不管怎么说,东印度公司到底只是一家贸易公司。贸易公司的本职工作是通过开展贸易来确保收益。花费巨额资金的军事行动如若不是促进贸易所必须的话,就应该尽量避免。在1750年,公司雇用的士兵人数已经达到3000人,这与十年前相比,人数膨胀到四倍以上。他们的工资和武器供应成为公司财务的巨大负担。使用公司兵力介入当地政治势力的纠纷,公司员工因此增加其个人财产等事情,在公司领导层看来是荒谬且难以原谅的行为。第二年,迪普莱克斯被解除总督职务,奉召回国。至此,对法国东印度公司有利的局面,随着军事天才迪普莱克斯的出局而丧失,再也无法挽回。

普拉西战役

在印度最大的粮仓、高级棉织品产地孟加拉,1756年锡拉杰·达乌拉(Siraj al-Dawla)继承祖父职位,担任行政长官。他对在自己领地中构建要塞、享受特权并且肆意开展贸易活动的西北欧的东印度公司非常不满。于是,他突然采取过激的行为,要求荷兰、法国的东印度公司上缴高额税款,并攻占了英国东印度公司设在加尔各答的要塞。

听闻孟加拉局势急变的马德拉斯派遣第二次赴任且从英国刚刚抵达当地的罗伯特·克莱武(1725—1774)率领部队紧急赶赴孟加拉。在之前的卡纳蒂克战争中,克莱武曾率领处于劣势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军队,在一些地方打败了法国东印度公司的军队,堪称公司的战略家。在从行政长官的军队手中夺回加尔各答要塞之后,1757年6月23日,克莱武率领3000名士兵在普拉西平原和锡拉杰·达乌拉率领的5万大军对决,并大败对手。在兵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还能打胜仗,实在令人钦佩。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早在开战的两周以前,行政长官的叔父、担任军队司令官的米尔·贾法尔和克莱武之间就已经串通好,决定废除行政长官的权力,由米尔·贾法尔本人任新的行政长官。所以在战场上,作为行政长官方面的主力,米尔·贾法尔率领的骑兵团却按兵不动。战败后,锡拉杰·达乌拉随即逃回首都穆西达巴德,之后被抓获并遭杀害。

亚洲之海——从“海上帝国”走向“海陆帝国”

罗伯特·克莱武

 在普拉西战役中率领英军获胜的指挥官。 British Historical Portraits

在战争结束之后,按照之前的约定,米尔·贾法尔成为新的行政长官,并答应支付175万英镑给克莱武,以作为占领加尔各答的赔偿金。克莱武的一个朋友明白事态已发生变化,他在1758年做了如下结论:“不能把他们看成单纯的贸易商人,他们已经成为印度的主人。”以这场战争为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场战争之后的三年间,克莱武一直驻守在孟加拉,为了垄断硫黄和鸦片等生意,他不断和当地行政长官签订对英国东印度公司有利的协议,最后作为英雄胜利回到英国。其间,他通过英国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的商馆,将自己得到的巨额钱财以支票的形式送回欧洲。其总额仅账目清楚的就已超过31.7万英镑。当时,东印度公司书记的年薪仅34英镑,孟加拉总督的薪酬也只有2300英镑,英国本土大银行家的年收入也不过2600英镑,据此来比较,他的财产已经是令人吃惊的天文数字。后来,英国国内掀起了批判克莱武的运动,其理由就是这些超出常规的财富积累。

在日本国内,人们一般把普拉西之战看成英国东印度公司军队打败法国和孟加拉行政长官的联军,赶走了法国势力,并认为它是英国在印度正式建立殖民统治的契机。但这种说法只不过是我们依据后来发生的一连串事件所得出来的“确实是这样”的结论。在此之前的几年里,孟加拉地区各大势力对立的基本结构并非英国对法国,而是英国或者欧洲各势力对当地行政长官。在普拉西战役中,法国东印度公司的确派遣了援军,但只有屈指可数的40人,怎么也算不上是联军的规模。在这场战争爆发的四个月前,法国在金德讷格尔的要塞被克莱武率领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军队和舰队海陆夹击,迅速投降。但这场战斗是1756年在欧洲开始的七年战争中克莱武与本国战争内外联动的行动,因此,最好不要把法国东印度公司的衰退和普拉西战役连在一起来看待。

法国东印度公司的主力部队在印度南部仍然支撑了一段时间。1758年,法国人甚至包围并攻击马德拉斯。但由于公司资金枯竭,加之本国支援不足,1760年1月,法国东印度公司军队最终在文狄瓦西战役(Battle of Vandavasi)中遭到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决定性打击。在英国和法国东印度公司之间的军事对决中,这场战役可谓意义重大。第二年,本地治里沦陷,法国东印度公司带来的挑战告终。

孟加拉的领主

在普拉西战役之后,行政长官米尔·贾法尔为了对抗孟加拉的内外反对势力,需要借助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军事力量,因此不断加强和公司的同盟关系。克莱武和公司的负责人认为既然提供了军事力量,那得到相应的回报也是理所当然的,随即采取干涉孟加拉内政的方针,以使自己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在孟加拉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最终从贸易公司蜕变成拥有军事力量的一大政治势力。

175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了保持其影响力从巴达维亚派兵前往孟加拉。远征成功原本必须要有4000人的兵力,结果只派了不到1000人,加之荷兰方面的战术极差,使得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荷兰发动进攻之际即一举打败荷兰。这一胜利让英国东印度公司凌驾于其他欧洲国家的东印度公司之上,其在孟加拉境内的政治、经济、军事影响力快速增强。

1765年,第三次来到印度的克莱武和行政长官之间签署了新的“阿拉哈巴德(Allahabad)协定”,该协定禁止行政长官拥有军队。英国东印度公司还获得了孟加拉及其周边的比哈尔(Bihar)、奥里萨(Orissa)等三个邦的财政部长职务(diwani)。这一职务主要负责税款的征收及其支出。对于收缴得来的税款,公司把固定的份额送交给莫卧儿宫廷和行政长官,剩余的部分可以自由用于自己的相关活动。如果为英方的主张做代言的话,就是:“解散不起作用的军队,可以依靠英国东印度公司和我们的士兵。作为交换,我们军队的薪水从孟加拉的税款中支取。”

早在普拉西战役之后,克莱武就已经从行政长官那里获得了被称为扎吉尔的领地,当地年均28000英镑的税款都进了他自己的腰包。东印度公司的一名职员成为印度的“领主”,其影响举足轻重,公司内部就其正当性也一直存在争议。但在签署“阿拉哈巴德协定”之后,公司自身也摇身一变,成为孟加拉的“领主”。

即便如此,为什么克莱武仅凭普拉西战役一次胜利就能得到扎吉尔?就算进行了军事援助,为什么英国东印度公司就能如此简单地成为“领主”?各位读者难道不认为其中疑点颇多吗?他们并非以武力取胜,只是从行政长官那里得到了赏赐。这一点,与法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南部的情况一样。

对于这一问题,我们能否从第二章中有关印度洋海域王权的理论中得到答案呢?自古以来,对于给自己做出某些贡献的人或团体,南亚、西亚等印度洋海域的王权不管其宗教或民族,都会给予其很多恩惠。以伊朗籍的移民成为国王的宰相为代表,从南亚次大陆以外地区移居此地的人身居高位或占据重要职位的人不在少数。当预见到自己领地内的港口城市能够获得发展,也有统治者把港口城市关税收入的一半赠给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情况。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也没有明显的内外区别,外国人也能融入当地社会,这显示了统治者的“胸怀宽厚”。换言之,这个地区王权的特征在于统治人而非领地。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就能理解新行政长官的行为了。他在克莱武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帮助之下当上了行政长官。虽说他们是外国人,但给他们相应的赏赐也是自然的。行政长官只是遵从印度洋海域王权的传统伦理,按惯例将某地的税收作为赏赐,赠给了克莱武和英国东印度公司。

但随着时代的推移,双方的军事实力出现了很大的差距。如果没有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武力援助,行政长官已经到了不可能统治其领地的地步。更有甚者,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背后,还有逐渐演变为现代主权国家的英国这样一个国家。将领土经营和管理委托给英国东印度公司,实际上也就等于将其领土赠给英国这个主权国家。以现代观点来看,行政长官所给予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已经不单纯是与之前同样的恩赐。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蜕变

对于获得财政部长这一职务,克莱武如下自吹自擂:

纯利润高达165万英镑。即便全部购进印度出口的商品和中国的特产品,并且满足了印度其他地区商馆的要求后,还能剩下相当多的金额。

在通常情况下,到东印度从事贸易的商人要带着白银来购买商品。在获得财政部长这一职位以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已经不需要再搬运白银。公司连一比索都不需要运送,即可开展我们的投资,支付行政和军事相关费用,并将众多的白银送往中国。自从获得财政部长职位以来,属于行政长官的权力已全部转移到了东印度公司,行政长官那里只有名义上的权威。

如果能像克莱武所说的那样,这确实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话又说回来,作为一家理应追求贸易利益的贸易公司,却站到了能够左右他国统治者地位的立场上,甚至连税款都能收入囊中,这真的是一件好事吗?虽说如此,在印度棉织品的最大产地孟加拉,公司拥有超强的实力,在商品买卖和关税等方面占据有利地位,并拉开与竞争对手法国和荷兰东印度公司之间的距离,这难道不是件大好事吗? 克莱武,干得漂亮。在得到协定签订的消息之初,公司领导层的大部分人都做出了同样的反应。在七年战争获得胜利之后,英国在北美和印度南部与法国的战争有了大致的眉目,当时的伦敦群情激奋,士气高扬。克莱武在印度获得的成功,无异于锦上添花。

但是,公司领导层很快明白了这一“壮举”的真正含义。对于由贸易公司开始向拥有领地的政治权力转变的现实,以及由此出现的英国政府和公司关系的变化,他们早晚会尝到苦果。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gygm/1684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