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工业革命

航海图世界史——两次世界大战与海图共享的时代

历史大观园 工业革命 2020-06-29 16:33:07 0

海洋大国美国诞生

20世纪上半叶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将世界从英国的霸权时代转移到美国的霸权时代。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国并且在战后也得到经济稳定发展的美国,成功地建立起了一个大众消费的社会。而且,这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潮流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扩展到了全世界,大量的物资都通过海洋相互交流,“大海运时代”宣告到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之前,英国的船舶数量占全世界海上贸易船舶总数的一半,英国的海运业拥有压倒性的优势。美国虽然是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大海运国,但输送量仅为全世界海上总输送量的1/10,与英国相去甚远。在造船方面也一样,美国的船舶绝大多数都是在英国的造船厂建造的。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海上世界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没有成为战场的美洲,成了世界的军工厂和粮食库,获得了惊人的经济增长。在海运方面也是,虽然战争初期美国的物资输送还要依靠出口对象国家的船舶,但1916年美国制定了《船舶法》,新成立的“船舶院”投入了5000万美元的资金全力以赴修建造船厂。大战前的1913年,美国的造船厂还只能建造23万吨的远洋船,而到了1919年这个数字就已经达到了300万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全世界损失了约1200万吨的船舶,美国反倒增加了900万吨的商船。到了1920年,美国已经摇身一变成为拥有1240万吨大商船队的海运国家。可以说,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将美国推上了海洋大国的头把交椅。

另外,迅速拥有大商船队的美国为了弥补海员的不足,将比煤炭利用率更高的石油作为船舶的燃料。石油只要煤炭1/2的容积就能达到相同的效果,而利用重油作为燃料的船舶,更是只要煤炭1/3、石油1/2的费用即可进行航海。很快,全世界都开始用石油取代煤炭作为远洋船的燃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条和平原则”中所提出的“公海自由”得到了国际的认可。1919年,国际航道会议召开,会议决定将“米”作为全世界海图的标准长度计量单位,到了1921年,各国海图的表现方法都相应地进行了改良和统一,并且成立了以保证航海安全为目的的国际航道组织(IHO: International Hydrographic Organization)。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美国的海上霸权

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越发严重并且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的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为主战场的,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为日本偷袭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海军基地珍珠港,美国对日本以及与其同盟的德国和意大利宣战,将亚洲的战争与欧洲的战争连接起来。美军将战争扩大到全世界范围,掌握了三个“世界”战争的主导权。

美国与日本进行的太平洋战争(1941—1945)被看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但实际是美日两国为了争夺在“第三世界”的霸权地位以及中国市场的支配权而进行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以庞大的物资取胜的美国,掌握了太平洋的制海权与制空权,通过东京空袭等一系列的空袭行动对日本的城市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美国在1945年4月到6月的冲绳战役中占领了冲绳,而冲绳位于由渤海、黄海、东海组成的东亚中心海域入口位置,美国将其作为自己在远东地区的军事基地,随后又在广岛和长崎投放了原子弹,迫使日本投降。就这样,美国确立了自己在“第三世界”的霸权地位。美国终于打通了连接中国的“海上道路”。

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大规模的消耗战,但是战争中世界的总船舶数却不降反升。1939年全世界船舶的总吨数是6143万吨,1946年增加到了7292万吨。虽然战争中损失了约3470万吨的船舶,但是美国新建造的大量船舶完全抵消了这些消耗。从1942年到1945年,美国建造了包括1651艘邮轮在内的5592艘商船,向世界各地输送了大量的军需物资和兵员。美国在大战结束后的3个月内就将分布在世界各地战线上的350万名美军士兵全部送回了国内,由此可见其商船队的实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根据1946年制定的《商船买卖法》,将战争中建造的约5600艘船只卖给其他国家,并且整理了本国的剩余船只,使全世界的海运恢复正常。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大众消费文化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世界贸易也出现了飞跃性的扩展。全世界的商船总数从1950年到2009年间增加到了原来的3.3倍,总吨数增加到原来的10.4倍,货船的船舶数从1970年到2009年间增加到原来的1.7倍,总吨数增加到原来的4倍,邮轮的数量从1950年到2009年间增加到原来的3.4倍,总吨数增加到原来的12.1倍。现在,除去小型客船和游艇,共有超过102000艘大型船只依靠海图在全世界的海洋上航行。

支撑地球的英国海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全世界的海图共享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因此,世界各国在1967年缔结了《国际航道组织条约》,规定国际航道组织是世界各国之间的条约机构。办事处设在摩纳哥,每五年召开一次世界范围的国际航道组织会议,对海图进行改良。国际航道组织的加盟国到2011年为止已经达到80个国家。

虽然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海洋的霸权从英国转移到了美国,但从19世纪到20世纪一直向全世界提供基于系统测量的标准海图的英国,仍然维持着传统的海图供应体制。时至今日,英国的海图仍然是在“海上航线”进行航海之时非常重要的工具之一。

现在,英国海军水文处仍然在发行3300张标准海图,这些海图被全世界的船员们称为“BA(British Admiralty,英国海军)海图”,拥有很高的信用度。据说英国海军水文处,如今仍然每周向海图的销售代理店发送3万到4万张的海图。

虽然美国、加拿大、日本等世界各地的国家都在制作海图,但涵盖全世界海域的“BA海图”仍然是最受欢迎的海图,英国还发行了作为“BA海图”补充的74册航海日志,在全球航行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使“第三世界”变小的高科技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掌握海洋霸权的美国利用高科技手段,使航海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将人造卫星和电脑等高科技手段加入船舶的航行中,使“第三世界”漫长的“海上道路”变得更加安全和稳定。海洋的世界,也由于7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美国国防部在1967年将海军航行卫星定位系统(NNSS)向民间开放,并且从70年代开始在距离地球表面2万千米的高度设置了六条卫星轨道,计划向每条轨道发射4颗卫星,共计24颗GPS卫星,这样不管船只在地球上的任何海域都能够立刻得到相关的位置信息。后来美国国防部投资了120亿美元的巨额资金,从1989年到1993年每年发射6颗共计24颗GPS卫星,实现了卫星定位系统。如今,船舶可以立刻测定自己所处的纬度与经度,这对于航行技术来说无异于革命性的改变。另外,由于气象卫星的出现,对于天气情况的变化也能够随时掌握。

随着数码技术的进步,电子化海图也应运而生。英国与美国发行了许多电子海图,1995年,日本海上保安厅海洋情报部也基于国际航道组织的国际标准发行了“航海用电子海图”(ENC,Electronic Navigational Chart)。1994年,英国完成了数字化的大洋水深总图。但是,电子海图的诞生还不足以完全取代描绘在纸面上的传统海图。

没有改变的“海上航线”与海图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诞生的高科技,彻底地改变了整个世界。在海洋上也是如此,除了海图之外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造卫星提供的准确信息使俯瞰的“世界地图”再也没有了想象的余地。利用人造卫星提供的图像资料,可以制作出准确度极高的世界地图。现在任何人都可以非常简便地通过互联网找到自己需要的世界地图或者地区图。

但是,只有海图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形式。古代的海图的历史一直延续到现在仍然没有中断。在航海时只有通过海图,我们才能够找到“海上航线”。

最后,让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海图的历史吧。海图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海上航线”的历史。自从文艺复兴时期波特兰海图出现之后,海图就和具有广阔视觉范围的“世界地图”更加接近了。虽然在大航海时代是以古代的“托勒密的世界地图”作为发现“第一世界”、“第二世界”以及“第三世界”的导航手册,但航海的结果最终还是被保留在了波特兰海图之上。因此,葡萄牙和西班牙才将记录新开拓海域信息的波特兰海图严密收藏,从而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垄断贸易。

但是,到了16世纪后半叶,在大洋上的航海开始普及,能够准确地指示广阔海域航线的地图和海图变得必不可少。佛兰德派的墨卡托绘图法应运而生。在这个时代,荷兰高举海洋自由的大旗,向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上帝国”发起了挑战,并且发行了大量的印刷海图。墨卡托绘图法非常适合用来绘制大洋的海图,将表示大洋航线的墨卡托海图与便于表示狭小海域的波特兰海图结合起来,就能够使航线的干线与支线体系化。

18世纪之后,统治世界海洋的英国为了实现自由贸易,积极地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测量行动,并且制作了精密的海图,廉价提供给全世界。大量基于系统测量的海图,显著地提高了“海上航线”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使全球化的人员与物资流动变成可能。

时至今日,在没有直观航线标示的海洋上进行航海,还是需要依靠前人们留传下来的海图。就算有人造卫星也无法通过俯瞰确认海上的航线,在全球化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海图仍然在以其最传统的方式默默地支持着“海上航线”。

2012年1月13日夜晚,发生了一个再次引起人们对海图重视的事件。从罗马外港奇维塔韦基亚出发的大型游轮科斯塔·康科迪亚号(船上有3000名乘客,约1090名船员),在意大利中部的托斯卡纳大巴季略岛附近触礁搁浅,发生翻船事故,事故造成约30人死亡。科斯塔·康科迪亚号全长290.2米,总吨数114147吨,是一艘非常巨大的豪华客船。在天气状况良好,而且是每年经过52艘游轮的观光航线上发生这样的事情,简直是难以想象。

发生触礁的原因,据判断是偏离海图上的航线使船只过于靠近岸边所致。这艘大型游轮出人意料的触礁事故,再次引发人们对船只航行与海图之间关系的思考。

“海上航线”使“生活的舞台”(world)不断扩大,随着海图的变迁,“第一世界”、“第二世界”以及“第三世界”也发展成为一体化的复合世界。如果诸位读者能够发现一个和以往不同的世界史视角,那么本书的目的也算是达到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gygm/1617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