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工业革命

航海图世界史——对描绘世界充满热情的古希腊人

历史大观园 工业革命 2020-06-29 16:30:33 0

对世界的好奇心

最早摒弃想象,尝试站在客观的角度描绘世界地图的就是古希腊人。因为用船航行而扩大的生活范围促使他们产生出描绘世界的愿望,位于大文明与大帝国周边的地理位置使他们更容易从宏观的视角去进行观察。再加上地中海夏季3个月无风期的特殊地理环境以及岛屿和港口的适当分布,希腊人很容易制作出将宽广的海域连接在一起的海图和地图。

波斯战争时期小亚细亚米利都的富商赫卡泰奥斯(前550—前476),根据自己丰富的旅行经历,以航海日志的形式,发表了共有两卷的著作《周游世界》。从赫卡泰奥斯的记述形式为航海日志这一点上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希腊的商人来说,用来保障安全航行的航海日志和海图是非常重要的。

赫卡泰奥斯的《周游世界》以站在船上眺望陆地的视角来记录,第一卷以欧罗巴(欧洲)为主,第二卷以利比亚(非洲)和小亚细亚为主,记述了当地的地理、生活以及文化。从海上全景化地记述了陆地上的各种状况。离开陆地,是俯瞰的前提。赫卡泰奥斯以自然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约前610—前547)制作的地图为基准,重新描绘出由利比亚、小亚细亚以及欧罗巴三个大陆组成的世界地图,其中包括利比亚与欧罗巴之间的地中海、利比亚与小亚细亚之间的尼罗河、小亚细亚与欧罗巴之间的黑海和里奥尼河。在陆地的周边是圆形的俄刻阿诺斯(希腊语Okeanos,希腊神话中的海洋之神,代表海洋)。但是,作为《周游世界》插图的赫卡泰奥斯的世界地图,只保留下一些碎片。现在的“赫卡泰奥斯地图”是后世将这些碎片收集起来重新拼接而成的。

航海图世界史——对描绘世界充满热情的古希腊人

小亚细亚米利都的商人赫卡泰奥斯所著《周游世界》的插图

出生于小亚细亚城市哈利卡纳苏斯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前485—前420),曾经以商人的身份游历埃及、巴比伦尼亚、波斯、斯基泰等地,并著有《历史》一书,他也描绘过一幅东至印度河、西至摩洛哥的世界地图。

虽然希罗多德也和赫卡泰奥斯一样将大陆分为利比亚、小亚细亚与欧罗巴三部分,但他摒弃了想象出来的俄刻阿诺斯,而是将包围陆地的海洋分为西边的亚特兰蒂斯海、南海以及东边的厄立特里亚海。希罗多德根据自己的旅行见闻和商业信息,结合地理知识与海图等描绘出这幅地图。

地球肯定是球形的

在制作海图和地图时最大的问题,就是地区之间和地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测定和标记。而解决这个问题最方便的工具,就是太阳和北极星。因为在地面上任何位置都能够看到的太阳和特定的星星,可以在决定该地相对位置时作为共通的基准。

确定各地相对位置的工作,可以通过对太阳和北极星高度的观测,结合船员、商人、旅行者所带来的地理信息来完成。在这个时候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以太阳和北极星高度为基准的纬度,以及以子午线为基准的经度。顺便说一句,子午线中的“子”指的是北,“午”指的是南,子午线就是地球上连接北极与南极的线。

还有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掌握陆地与海洋的整体形状。早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就有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人出于对“球体才是最完美形状”的考量提出地圆学说,随后这一看法不断发展。到了公元前4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家菲罗劳斯(前470—前385)提出宇宙的中心“有一团看不见的火焰”,地球、太阳、星星都是围绕这个火焰旋转。但是,这种地动说在古代是非常例外的思考方式,而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天动说则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地位。以太阳和行星为首的无数小星星,都是围绕着地球这个球体旋转的说法,在当时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

就连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都认为地球是球体,而且是不会移动的。他列举了以下几个事件作为论据:

1.发生月食的时候,映照在月球表面的大地阴影是曲面。

2.向南北移动的时候地平线的形状会发生变化,看到的星星状态也不一样。

3.根据船员所说,直布罗陀海峡(海格利斯之柱)能够与印度的东海岸相连,在那里分别有大象存在。

4.数学家们计算得出地球的周长为40万stadion

航海图世界史——对描绘世界充满热情的古希腊人(1stadion约等于151.2米,所以40万stadion约为6048万米)。

到了公元前3世纪,埃拉托斯特尼(前275—前194)几乎非常准确地测算出了地球的周长。出生于北非的希腊人殖民城市库列涅的埃拉托斯特尼是一位天文学家,他在亚历山大港的博物馆做馆长的时候,基于地球为球体的假设,根据夏至日亚历山大港和锡耶奈(现在的阿斯旺)太阳高度角的不同,计算出地球的周长。埃拉托斯特尼测算的地球周长为46 250千米,只比约4万千米的实际值多出16%。

像这样将地球看作一个球体,俯瞰位于球面上的大地和海洋的话,就能够在地图上将其表现出来。埃拉托斯特尼将直布罗陀海峡和罗得岛之间的连线作为横轴(纬线),尼罗河中游的阿斯旺和亚历山大港之间的连线作为纵轴(经线),然后用无数条与这两条线平行的线条画出框架,尝试绘制世界地图。

虽然埃拉托斯特尼的世界地图因为没能流传后世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出生于小亚细亚的地理学家斯特拉波(前64—21)在他创作于公元前5年的《地理学》中引用了一部分埃拉托斯特尼的地图,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其中的概要。虽然埃拉托斯特尼所描绘的“world”止步于亚历山大的军队所抵达的印度,并没有包括东南亚地区,但他用经线和纬线作为地图框架的想法,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不过,将球形的地球上的大地和海洋的位置,以及各地区的位置关系,真正用经线和纬线描绘成世界地图的人,是本书多次提到过的另外一个人,那就是活跃在亚历山大港的克罗狄斯·托勒密。

托勒密也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行星都围绕着地球转动的天动说,但这种观测缺乏精度。他计算得出的地球周长只有实际长度的70%左右。很明显,埃拉托斯特尼的计算方法精度更高。

但除去上述的缺点不谈,托勒密最大的成就在于,他创作了古希腊地理学的集大成之作《地理学》(Geographia)。在该书中,他将本初子午线定位于大西洋上的幸福之岛(Fortunɑtɑe Insulɑ,加那利群岛),并且在经线和纬线的框架下确定了大约8000个地名的命名规范。这是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托勒密用相同间隔的经线和纬线以俯瞰的视角描绘出西起摩洛哥、东至中国的广阔区域。古代的天文学、地理学以及国际商业都市亚历山大港积累的海图和地图,都被托勒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说,这是世界上第一幅以俯瞰视角创作出来的世界地图。

那么,究竟是为什么,托勒密能够创造出世界地图呢?除了托勒密个人的聪明才智之外,亚历山大港的经济繁荣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接下来就让我们回顾一下,亚历山大港究竟积累了多少作为制作世界地图基础的海图吧。

支撑“世界地图”完成的亚历山大港大商圈

在介绍“托勒密的世界地图”诞生背景时必须首先提到的,就是位于地中海与厄立特里亚海之间的大商业港口亚历山大港那无比繁荣的经济。世界地图所描绘出来的广阔海域,全都是亚历山大港的交易空间。顺便说一句,厄立特里亚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红色”。所以厄立特里亚海就是指包括红海、阿拉伯海、孟加拉湾以及印度洋在内的广阔海域的统称。

为亚历山大港带来繁荣的,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亚历山大大帝在远征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途中,将在此之前一直控制着东地中海交易大权的腓尼基人打得一败涂地,将商业上的主导权完全掌握在希腊人的手中。

腓尼基人的中心港口推罗位于距离海岸线有一定距离的小岛上,亚历山大大帝向其发动进攻之前,花费了7个月的时间修建了一条长约1千米的堰堤,将整座城市夷为平地。好不容易从战火中幸存下来的3万名推罗市民被作为奴隶,失去了中心城市的腓尼基人也从此一蹶不振。据说亚历山大大帝为了防止腓尼基人重建推罗,在城市的废墟上撒满了咸盐。这种彻底的破坏方式,被后来罗马军队在破坏迦太基的时候所效仿。在布匿战争(前264—前146)中,罗马攻克腓尼基人的城市迦太基,幸存的市民也被作为奴隶,城市废墟被撒满咸盐,暂时从地图上消失。

随着中心城市推罗的毁灭,东地中海从“腓尼基人的海洋”变成了“希腊人的海洋”。为了给希腊商人寻找一个新据点,亚历山大大帝在尼罗河三角洲修建了亚历山大港。位于地中海与厄立特里亚海以及非洲与小亚细亚相连的十字路口的亚历山大港,最终发展成为拥有100万人口的经济大都市,这里甚至还建成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亚历山大灯塔。成为“海上航线”新起点的亚历山大港,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据说在这里“除了雪什么都有”。

等到罗马帝国兴起之后,海上贸易也越发兴盛。罗马帝国的开国皇帝奥古斯都征服了位于阿拉伯半岛南部的亚丁,将罗马舰队配备在红海海域以保证航海的安全,从此,亚历山大港的商人们才正式挺进了厄立特里亚海(红海与印度洋)。

罗马的地理学家斯特拉波在其著作《地理学》中这样写道:“托勒密王朝时期,只有少数船只前往印度进行交易,到了罗马帝国初期,为了满足罗马人奢侈的生活需要,红海西岸的米奥斯赫尔墨斯每年都有120艘大型船只驶往印度。”

虽然这里面或许有夸张的成分,但一年就要使用120艘大型船只的话,也是相当大规模的贸易。

几乎同一时期,博物学家老普林尼(23—79)也曾经有这样的描述:“从埃及向印度航行,在阿拉伯南岸的奥凯利斯出发是最方便的选择,利用‘ 喜帕罗斯风’的话,只要40天就可以抵达盛产胡椒的南印度港口穆吉利斯。”“喜帕罗斯风”指的是希腊舵手喜帕罗斯发现的印度洋季风。因为与印度的交易,使得亚历山大港不只拥有地中海的航海信息,还积累了厄立特里亚海的航海日志、海图以及旅行日记,最终为“托勒密的世界地图”提供了丰富的地理信息。

连接两片大海的国际港口

托勒密的大名和成就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关于他的生平,后世却知之甚少。所知道的只有他活跃的时期,正是罗马帝国最鼎盛的五贤帝时代(96—180)。虽然他的生平到现在仍然是一个谜,但考虑到那时学者的社会地位,或许也就是那么一回事。

人口超过100万的首都罗马,无法满足自身巨大的粮食需求,必须依靠地中海沿岸的其他地区帮助供给。运往罗马的粮食,其中有4个月份要依靠作为罗马粮仓的埃及。也就是说,罗马帝国旗下,由“海上航线”所连接的整个地中海作为一个巨大的商业圈,为庞大的军事帝国提供后勤支援。亚历山大港不只是粮食的集散地,还因为其与红海、亚丁湾、波斯湾、阿拉伯海的紧密联系,成为地中海物产与印度洋物产进行贸易的国际港口。

正如前文所说,公元前1世纪居住在埃及的希腊舵手喜帕罗斯发现了在印度洋上空每年都会有规律地改变风向的季风,因此印度洋季风也被称为“喜帕罗斯风”,为地中海世界所熟知。虽然是否真的有喜帕罗斯这个人存在还有待商榷,但真实存在的印度洋季风则使埃及与南印度的海上贸易兴盛起来。亚历山大港也完全具备了制作世界地图所必需的全部条件。

在罗马帝国的鼎盛期,众多年轻人追求新奇,沉迷于物质文明中,对能够彰显社会地位的香料、棉布、丝绸等物品十分追捧。因此,厄立特里亚海的贸易量大增。印度时尚成为当时的流行时尚,罗马帝国的金银源源不断地流向印度。

不过,地中海虽然与厄立特里亚海相邻,但气候却完全不同,航行方法也大不相同。地中海因为受沙漠地域的影响,每年夏季都会有持续3个月的无风天气,此时只要使用单层甲板大帆船沿岸航行即可,而厄立特里亚海则需要利用季风进行海上航行。因为航行方法的不同,关于厄立特里亚海的信息与地中海相比显得非常稀少,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这两个海域的信息都有着非常大的差距。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gygm/1613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