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帝国时代

东南亚发现——“雨水”的管理与灼热的太阳

历史大观园 帝国时代 2020-07-01 09:00:35 0


吴哥水利都城论——格罗利埃博士的提案

吴哥是一座宗教色彩浓厚的旧都。在这座王都和在此建立起来的各座伽蓝、寺院中,必然有环形沟壕或水池与之呼应。时至今日,这些水池和壕沟中都蓄满了水,当人们眺望荷花对面那崩落的寺庙和巨大的四面佛像时,总会在心头泛起来到崇高世界的感动。

吴哥地区最早的都城是耶输陀罗补罗(吴哥以东十三千米的罗洛遗迹)。因陀罗跋摩一世命令住在城(Vijaya,毗阇耶)中的人们建造水池(塔塔卡)。这一水池被命名为“因陀罗塔塔卡”(K853)。

因陀罗塔塔卡是东西长三千七百米,南北宽七百八十米的矩形大池,池的中央是罗莱寺(耶输跋摩一世建造)。这些土木工程是由当时居民承担赋役而建造的(K682)。

下一代国王耶输跋摩一世建造了以巴肯寺为中心的方形环濠城。国王命令从流经附近的暹粒河引水,建造了耶输陀罗塔塔卡(耶输跋摩一世之池,即东巴莱),东西长七千米,南北宽两千米,深三米,并在水池中央建造了湄本寺。

之后,吴哥王朝陷入混乱,阇耶跋摩四世(928—942年在位)在吴哥以北八十千米的贡开建立新都,并在城内建造了大型水池(Rahal,拉哈尔)。

再度迁都到吴哥的罗贞陀罗跋摩二世(944—968年在位),重建了之前的耶输陀罗塔塔卡,并在水池中央重建了湄本寺。现在水池虽然已经干涸,但湄本寺依然是往日的风貌。11世纪后半叶修建的人工水池西巴莱位于旧都吴哥城的西面,是一个东西长八千米、南北宽两千米的大规模水池,中央也建造了湄本寺。现在水池的西半部分依然有水,这也是吴哥遗址中最大的水池。

11世纪末至12世纪前半叶建立起来的崩密列寺(Beng Mealea,意为“荷花池”),位于吴哥以东四十千米处。寺院的东侧有大型巴莱,池岸用砂岩石镶边。此外,同时代的位于磅斯外(Kompong Svay)的大圣剑寺(吴哥以北八十千米),是一座边长五千米的方形环濠寺院,大小与吴哥城的规模相匹敌,也有盛名。矩形的巴莱·崩·普利亚·斯通(长三千米,宽七百五十米)一部分呈串状伸入寺院境内,巴莱的中心还建造有与前文同名的湄本寺。

东南亚发现——“雨水”的管理与灼热的太阳

皇家浴池

 毗邻斑蒂喀黛寺的大水池。设有娜迦形状的栏杆、狮子像镇守的露台伸向水池

现在的吴哥城是阇耶跋摩七世营造的环濠都城。阇耶跋摩七世国王建造了许多寺院,斑蒂喀黛寺东侧还有皇家浴池(Srah Srang,意为“水浴之池”)。该池东西长七百米,南北宽三百米,池中央还建造有小寺。池子周围用砂岩镶边,池底为红土石,西岸雕刻有娜迦(大蛇,即水神)栏杆的露台伸向水池中央,从这里可以进入水池。这个露台似乎是为了进行某些与“水”相关的仪式,相传是国王的浴场。

吴哥城的正北方是祭祀国王父亲的圣剑寺(1191),该寺院的东侧是以涅盘寺(Neak Pean,意为“盘蛇”)为中心的阇耶塔塔卡。

此外,在吴哥西北一百二十千米处建立的班迭奇马寺(Banteay Chhmar)东侧也有巴莱(长一千六百五十米,宽八百米),湖的中央也建有湄本寺。

以上,笔者选取概括了吴哥遗址中,尤其是配有水池的诸座寺院。这些水池规模与遗址配套,形状皆为矩形。水池中央有用土石构建的小岛,岛上建有小寺或寺院,多数都被称作湄本。水池的堤防似乎是用开凿的土砂修筑,其中一部分用砂岩或红土(laterite)镶边。

地形图证明的大型越丘灌溉

接着,我们来研究表现池水的语句。“因陀罗塔塔卡”中的梵语“塔塔卡”意思为“圣池”。贡开的水池“拉哈尔”,词源是巴利语“拉哈达”(池、湖),意为“神圣之池”。巴莱是从梵语中的“巴莱亚纳”(“堤、横穿”之义)派生而来,位于巴莱中心的寺院“湄本”,意思是“充满恩惠的母亲”。因此,为了到达湄本寺而渡过圣池,洗净俗世的污秽,通过巴莱和湄本二者的组合表达出宗教性的沐浴净身之义。

各地在扩大水稻种植和耕地的过程中,使用了这样的建造巴莱的引水技术。碑文(K341)记有意为堤防、灌溉水渠、河流、河洲等语句。尽管用水池灌溉规模不大,但可以推断出已经运用到了农耕上。

一言以蔽之,吴哥王朝的发展就是随着管理水资源的消长而兴衰。吴哥地区属于干燥的热带性气候,降雨量在一千五百毫米左右。因此,对当地居民来说,蓄“水”自古以来就是生活的根本。同时,吴哥时代的人们也忙于如何能够在短时间将过剩的雨水排放,如何蓄水以备旱季之需。

从结论上来看,高棉人挑战了自由调节二级河流的流水和雨水这一困难的事业,可以说,这也成为支撑吴哥文明的经济基础。吴哥所在的大地是广阔扇形平原,由从荔枝山顺流而下的暹粒河冲积而成,完全可以说是稍倾斜的平坦地形,简要来说,每一千米就有一米的倾斜。

一年当中进行多次种植,需要对蓄水池的水源进行严格的管理。1998年,在日本政府的技术协助下,制成了吴哥地区五千分之一地形图,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西巴莱的东侧有几乎同样大小的东巴莱。这次制图也另外确认了两处大型巴莱。如果吴哥地区四个蓄水池贮满水,灌溉面积可达到三万公顷。

从这一地形图中,可以确认许多新的事实。十五米间隔的等高线中,微地形的痕迹很明朗。在五千分之一的地形图中,可以看出数条东西走向的土堤或堤坝。相对于东北向西南的自然倾斜,这些堤坝在直角的方向堆筑。也就是说,在现存的西巴莱南堤下方,可以看到平行的其他堤坝或稍高地形。与上游的蓄水池对应,水穿过堤坝流向下游,连下游的堤坝都被没过。这样一来,种植水稻等就成为可能了。

可以推断,人们掘开堤坝,一部分一部分地灌溉农田。历代国王都建造巨大的蓄水池,对其管理,滋润干涸的大地。稻穗饱满,大地如波浪般起伏。耸立在中央的吴哥窟,正是“水”帝国的象征。

此外,我们用计算机制图对地形图进行了确认分析。根据宇都宫大学农学部后藤章教授的分析,如果用立体地形图的等高线数据将都城的全境立体化,就会知道这里几乎没有高低起伏的平缓地形。为了寻找吴哥时代灌溉的痕迹,将微地形图的高低差放大四十倍再次呈现,就会发现与蓄水池堤坝平行的细线几乎以等间隔排列,而这正是在地面上堆建的人工堤坝的痕迹。

通过这个地形图,我们初次明确了古代的堤坝和田间小道。从水平方向来看,吴哥地区的地形自北向南略微倾斜,其倾斜度是一千五百分之一。柬埔寨地区的人们,正是利用了这种略微自然倾斜的地形,修建大型水池,让水遍及各处。

到了干旱的季节,人们则将蓄水池的堤坝决口,水沿着倾斜的地形缓缓流出。再将下游的堤坝决口,水就会流向地势更低的地方。被堤坝包围的大块区域作为田地进行耕种,一旦水稻扎根就留下最小限度的水,让水再流到下游的一个围起来的大块田地里。这正是大型的越丘灌溉。他们发明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灌溉方法,成功地克服了干燥地区的恶劣条件。

东南亚发现——“雨水”的管理与灼热的太阳

吴哥王朝时代的大型巴莱(贮水池)

在吴哥王朝的时代,人们根据国王的指令,挖开蓄水池的堤坝,开始同时在绵延数千米的田地里插秧。插秧结束之后,则等待收获,并一齐收割水稻。这种耕种一年重复三次,成为维持吴哥王朝繁荣的原动力。正如目前为止的研究所见,碑文中并没有言及大型巴莱与农业的关系。为什么没有言及依然是一个疑问,然而,不能因为碑文中没有记载就否定这一大型越丘灌溉的存在。

地方聚居区中的巴莱

在柬埔寨地区广大耕地中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蓄水池,其中代表的蓄水池便是巴莱,在各个地方(崩密列、磅斯外的大圣剑寺、班迭奇马等)都可见到,据说是很久以前模仿爪哇而建造的。

它们都是四周有堤防围绕的蓄水池,各蓄水池中都出现了堤防。与前文中在平地上堆土而建并蓄水的巴莱相比,这些巴莱属于不同的方式。而且,其中还有内侧建有阶梯状山石布景的小型蓄水池苏拉(Srah)。苏拉设置在各地寺院(例如义诊机构的附属寺院)的周边。蓄水池的另外一种形式则是围绕寺院而建造起来的环形沟壕,以吴哥窟的大规模环形沟壕为代表,还有吴哥城、磅斯外的大圣剑寺,以及靠近缅甸国境的满欣寺等。这些都市建造环形沟壕的目的,不只是作为神明临在的象征,其真正的意义还在于保障农业用水。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在阇耶跋摩七世时代建造的石桥水坝。这种水坝是在石桥的桥墩处插入木板,用来堵截水流,以此提高水位,为旱地供水。此外,这也形成了船只运输物资的运河或大型水道。从吴哥以东约四十千米的崩密列地区到洞里萨湖,有运输建材砂岩的水道痕迹,船或木筏沿着暹粒河逆流而上,将砂岩运送到吴哥地区。

如果调查吴哥王朝的历史,就可以得知他们投入了大量的社会资本。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基础设施便是这些人工蓄水池,它们以东南西北为基轴,在平地之上展开。这是在平地堆积长方形堤坝并储存雨水的水池。在堤坝的内外挖掘出两条沟壕,从恰好与堤坝同等高度的水道引入水源。

这种蓄水方式(从爪哇的蓄水方式中得到启发)先是在8世纪末试用于今天老挝南部的瓦普寺遗址,到9世纪初出现在吴哥地区。之后,它又慢慢改善,与前述面积有别的巨大蓄水池巴莱出现在吴哥都城的中心位置。除了吴哥以外,引人注目的还有大圣剑寺的巴莱。此处的巴莱与非常广阔的环形壕沟组合,但从与地形的关系来看,它与东西基轴无关。

柬埔寨南部的洞里巴蒂(Tonle Bati)和奇梳山也采用了同样方式建造巴莱。一般认为,使用水路网络的灌溉方式充分发挥了作用。而且,高棉国王们征服的区域,例如现在泰国东北部的帕侬蓝附近以及披迈、孟占,都有巴莱。孟占的巴莱属于尊重基轴的传统高棉式蓄水池,但孟族人之前曾在此地居住,修建了圆形都城的环形沟壕,新的巴莱似乎直接在此基础上建造而成。

吴哥地区大规模蓄水池的中央都建造有人工岛,有配备测定水位的湄本寺。用存蓄的雨水流经并滋润田地,这种行为似乎是要将灌溉上升为神明之事,举行祭祀水神娜迦的仪式。在吴哥窟地区,雨水自上而下的流动也作为一种对毗湿奴神的祭祀活动。

科学管理水的集约型农业

1020年左右完成的西巴莱,通过从暹粒河取水以及雨季的雨水,现在依然保持着丰富的水量。1050年左右,该蓄水池的周围又进行了建造高达十米的堤坝工程。堤坝全长达到二十千米,耗费了四五年时间。

在西巴莱中央,有一座名为湄本的小人工岛,建有寺庙。根据古代的碑文,国王经常去这个岛。该岛的寺庙有一个洞穴,类似于用石材搭建起来的水井。虽然井穴已经崩塌了一半,但可以知道其结构分为三段:底部为圆形,其上为八角形,最顶部为四方形。

雅克·德马尔教授于1961年挖掘了湄本寺,发现在与水井相连接的地下有一根长长的铜管。铜制水管从石砌的井底横向延伸至地下,顶端与小岛外部的蓄水池相连。蓄水池的水通过铜管注入水井,德马尔教授认为水井的石砌面分成圆形、八角形、四方形三类是作为水位计的刻度。根据他的计算,如果水井的水位降低到石砌的圆形部分,那么水池就会干涸;相反,如果水井的水位达到四方形以上,那么水池的水位将溢出堤坝。吴哥的国王之所以不时造访小岛,就是为了确认蓄水池的水位,据说国王们依据水位计来决定开始插秧的时间。

东南亚发现——“雨水”的管理与灼热的太阳

如果一年要种植三次水稻,就需要对蓄水池里的水进行严格的管理。德马尔教授认为该水井就是支撑吴哥王朝繁荣的重要水位计。然而,在其他遗迹里的巴莱中并没有埋藏铜管的痕迹。

在碑文中,基于与王权的关联,相应地提及了巴莱的宗教和政治的侧面。然而,碑文并没有涉及巴莱在经济、农业方面的事项。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第一,关于巴莱用途和功能的记载属于碑文的主题范畴之外,因此碑文中没有提到。

第二,关于巴莱的湄本寺院,碑文中虽然提及宗教方面的内容,但除此之外就没有了。因为西巴莱的湄本设置了水位计,所以国王到此访问。国王的访问始终是宗教礼仪上的参拜,而除此之外的所作所为,即便碑文作者知道,也不会写在碑文上。

第三,由于当时雨水的增减和蓄水、排水事项被视为神明所为,因此作为对自然的敬畏,人们原封不动地接受,反而没有刻在碑文上。

碑文史料终归是在言及宗教事项的范围内收录了水利相关的用语,记载其中的核心词汇。这种事实反而证实了水利设施和水道发挥着相应作用。

吴哥王朝的统治领域——验证王道

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阁耶跋摩七世的统治领域,在东边吞并占婆到达了南海,向西扩大到如今属于泰国领地的缅甸国境(满欣寺),向北则扩大到老挝的万象。

11世纪中叶以后,高棉人开始移居到泰国东北部的呵叻高原。他们建造了大量与柬埔寨巴莱类型完全相同的巴莱,并居住在附近。各地自古以来的小水池、蓄水池(例如孟占)和高棉式蓄水池并存。披迈寺是一座修建于11世纪的寺院,阇耶跋摩七世对其进行了扩建。这座寺庙位于广阔的都城中央。它的周边有数个单独的小寺院,其中还有阇耶跋摩七世建造的义诊机构。

很可能是为了让高棉人迁移到占领的土地,他们建造了巴莱。此种倾向在泰国的华富里(11世纪初合并形成的地区)及素可泰等地区尤其显著,这些地区周围的氛围与高棉的地方都市都很相似。西面有满欣寺,装饰寺院的塑像和周围的墙壁都是高棉地方都市的风格。阇耶跋摩七世之后(1218年左右),吴哥人民被迫从这些地方撤离。

吴哥时代的地方行政

关于吴哥时代的行政,一时难以明确。大概是罗贞陀罗跋摩一世时代开始着手确立地方的行政单位。例如,碑文中首先使用了“Visyaa”(州或者直辖地区),具有同样意义的“Pramarn”(州)则记载在古高棉语的碑文中。此处的“Pramarn”,指的是比“Visyaa”更加广阔的地区,有时也是高官权贵从国王那里得到作为恩赐的封邑。

东南亚发现——“雨水”的管理与灼热的太阳

王道与寺院、石桥、灯明之家、义诊机构的分布

可以明确的州、直辖地有“Marijan”(马德望地区)、“Shrestapura”(老挝南部的占巴塞地区)、“Lavaux”(泰国的华富里地区)、“Vhimai”(现在的披迈,泰国东北地区)等。更小的地方行政单位是“郡”,而一些郡聚集起来就形成了“州”。根据周达观的记载,“每一村或有寺或有塔。人家稍密,亦自有镇守之官”。在塔普伦寺碑文中,与寺院相关的村落有3140座,居民有79365人(平均一个村落有25人)。在同一碑文中,与义诊机构相关的村落达838座,村民81640人(平均一个村落有97人)。除此之外,圣剑寺碑文(1191)中,与建立该寺院相关的村落达到13500座,居民达306372人(平均一个村落有22人)。

“灯明之家”和“义诊机构”

圣剑寺的碑文中明确记载了国内存在121处“灯明之家”(碑文为“阿尔亚”及“达尔玛莎拉”,意为“佛法之家”)。这些“灯明之家”似乎是沿着国内的主干道路有规律地分布,类似于驿站。“灯明之家”是用砂岩建造的小寺庙。其中15处的遗迹如今已被发现(布里格斯的《古代高棉帝国》)。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中,有记载“大路上自有歇息,如邮亭之类,其名为森木”(“森木”是有休息之意的柬埔寨语“Samnak”的音译——和田译注)。像这样有灯火的寺庙大概是源于苏利耶跋摩一世时期。灯明关系到高棉寺院内重要的仪式,配有守护的值班人员。从吴哥都城到东边相隔105千米的大圣剑寺(磅斯外)都建有“灯明之家”。向西则经由距离150千米的班迭奇马越过扁担山脉一直通到披迈。实际上,大圣剑寺和班迭奇马两处遗迹里建有称作达尔玛莎拉(Dharmasala)的小石寺,笔者曾多次对此进行过勘察(2000年12月)。

根据塔普伦寺的碑文(1186),国内建有102处“义诊机构”,其字面意思为“无病之家”。这类建筑似乎从耶输跋摩一世时期开始存在,阇耶跋摩七世再次将其组织化,以发挥效果。

义诊机构碑文由长篇梵语撰写,内容很规范。至今为止,已经发现了20处义诊机构。义诊机构到底是真正的医院,还是只是小诊疗所,尚无法判明。这样的机构在距离都城城门不远处发现了四所,根据碑文记载,当时各机构平常大约有200人在工作。远处的义诊机构似乎在披迈,有98人工作。碑文中还谈到国王照料病人的内容,一年三次给病人提供一定数量的药剂。

“灯明之家”和义诊机构虽然开设的目的有别,但二者都属于全国规模,在各地都有设置。为了使这些发挥功能,政府用道路和桥梁把它们同吴哥都城连接起来,彼此往来频繁。这是连接中央和地方的道路网,也是“物品”和人员流动的道路。

这一主干道就是现在通往占婆方向的国道六号线、越过扁担山脉去往披迈方向的道路、经过班迭奇马(距首都150千米)横穿亚兰(Aranyaprathet)附近到达大城和华富里的湄南河方向道路、通往柬埔寨南部的奇梳山(旧扶南方面)的长距离干线道路。除此之外,还有抄近道的干道,东面以崩密列(40千米)为起点,向东北通向贡开(100千米)及老挝南部瓦普寺,向东通向大圣剑寺(105千米)并通往更东方的旧都三波坡雷古(125千米)。这四个地方都有据点(遗迹)。

基于王道带来国内流通兴盛的“条条大路通吴哥”论,从国内经济活动的视角重新探讨历史,得到了重视。周达观指出从中国出发的许多船只抵达这里,这一事实说明当时的柬埔寨连接了洞里萨湖与湄公河,并将南海和泰国湾连接到一起。

实地调查密林中的巨大遗迹——探寻吴哥王朝的国内道路

上智大学的吴哥遗迹国际调查团对柬埔寨国内五处巨大遗迹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调查。在柬埔寨密林地带深处,比吴哥窟规模大四倍的五处巨大遗迹就这么被弃置着。7世纪作为王朝都城的三波坡雷古(磅同省)、10世纪前半叶有十六年作为都城的贡开(班迭棉吉省)、被称为“东吴哥窟”的建立于11世纪末期的崩密列(暹粒省)、13世纪初建立的东部据点磅斯外大圣剑寺(磅同省)以及靠近泰国边境附近的班迭奇马寺(班迭棉吉省),这五大遗迹至今依然埋藏在茂密的丛林之中。

法国作家、曾担任文化部长的安德烈·马尔罗在二十三岁时造访了吴哥遗迹,根据自身的体验写成小说《王家大道》。在小说中,他虚构了荒废并被掩埋的王道如迷宫般贯穿于丛林之中。

最近的调查可以清楚判断,这些王道组成的道路网不仅存在于小说中,而且实际存在。在吴哥王朝最繁荣的12世纪,王道从现在泰国中部的素可泰起,延伸至老挝的万象、越南中部的岘港、马来半岛北部,而这也是当时吴哥王朝的版图范围。这些王道全部通向吴哥都城。作为王道的主干道,它在雨季也不会被水淹没,河流上则架起石桥,近邻的村人们往来于此,运送特产和香料。当地方发动叛乱时,军队也会通过王道前往镇压。埋没在密林中的五大遗迹,之前就是通过王道相互连接。

从1997年起,随着柬埔寨迎来了和平,地方开发调查推进,研究者逐渐新发现了吴哥时代的道路、石造桥梁、蓄水池遗迹、环濠遗迹、遗址等(见下文)。根据这些调查,人们判断出了大帝国吴哥王朝的轮廓。从建造巨大寺院吴哥窟的土木建筑技术来考虑的话,完善道路网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一、从吴哥向东,通过崩密列,前往磅斯外大圣剑寺的道路。

二、从崩密列到贡开、柏威夏寺及瓦普寺的准道路。

三、从吴哥向东南到三波坡雷古和“占婆首都”(一般以为那或许是毗阇耶的首都平定,但其实是更偏南的宾童龙占婆的首都潘兰)的道路,途中经过罗洛、磅格岱、三波坡雷古、诺哥庙的道路(有桥梁、堆土道、圣剑寺碑文中提到的五十七处驿站等)。

四、从吴哥向西北,通向玛穴寺、帕侬蓝寺的街道(有桥梁、堆土道、十七处驿站——据圣剑寺碑文,已确认了其中的八处)。

五、从吴哥向西,前往普农宿(Phnom Srok)及其前方的大道(通到斯多加通、马德望地区?)(有桥梁、堆土道,圣剑寺碑文并没有提及)。

六、未确认的大道。以耶输陀罗补罗(吴哥附近)为起点,经过阇耶瓦提,再回到耶输陀罗补罗(圣剑寺碑文记载有四十四处驿站)。

七、最后,根据圣剑寺的碑文,在室利佛逝迪提亚普拉的奇梳山驿站,有卡鲁亚纳斯蒂卡(?)。虽然在同碑文中没有言及其他,但在圣剑寺、塔普伦寺以及班迭奇马寺的碑文中有记载。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fjsd/1674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