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帝国时代

世界简史——躁动不安的中古日本

历史大观园 帝国时代 2020-06-28 15:40:39 0

公元5世纪~公元9世纪

关键词:遣唐使

公元7世纪,中国在隋末短暂的动荡之后,迅速迎来了统一。在一海之隔的日本,新国家也在逐渐形成。璀璨的唐文化强烈地吸引着这个年轻的国家,效法中国建立同样辉煌的国家已成为一种风尚。就这样,遣唐使的时代到来了。

华风东渐

当大和国基本统一日本列岛之际,中国正处于南北朝时期,由于频发的战乱,不少中国人流落日本。这些移民将当时在世界上亦处于领先地位的中国文化和生产技术带到了日本。而作为一个尚未成熟的国家,日本也对先进的中华文明充满了仰慕。

从413年到502年,大和国王先后13次向东晋及南朝宋、梁等遣使朝贡,并请求授予封号。

589年,隋朝统一中国,从而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近4个世纪的分裂动乱,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而此时日本也迎来了圣德太子摄政。这位开明的摄政者不仅励精图治,锐意改革,而且本人汉学功底深厚,因此其决定直接师事中国,积极学习中国先进的政治和文化制度,以建立完善的国家体制。

此后,从600年到614年期间,圣德太子先后数次遣使到中国——这是中国和日本作为两个统一的国家正式交往的开始,而这些使者可以说是后来大批遣唐使的先驱。

西渡大唐

在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之后,中国境内再次出现政权更迭,但初建的大唐很快确立了自己在东亚地区的霸主地位,日渐强盛。

630年,当时大和国当政的舒明天皇第一次派出了遣唐使。此后,自630年到894年(平安时代初期)前后,日本共派出了19批遣唐使。然而在日本的奈良、平安时代,人们掌握的航海技术非常有限,遣唐使们搭乘木船横渡大海的旅程可谓艰险无比,失事、沉船、漂流等危险时有发生,因此最终真正成行并到达唐都长安的只有13批遣唐使。

世界简史——躁动不安的中古日本

舒明天皇像

最初的遣唐使的使团规模一般较小,经常是一二百人乘着一两艘船沿朝鲜半岛沿岸抵达中国。到702年至752年期间,遣唐使迎来了极盛时期。为了深入学习盛唐文明和实现全盘唐化,大批日本留学生被遣往中国,这些使团一般每次达五六百人,走的是经南方诸岛抵达大陆的南路。而到了唐朝后,这些遣唐使也经常长期留唐,学习时间比较长。

不过,随着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的爆发,到了公元9世纪后半期,唐王朝已摇摇欲坠,因此日本学习中国的热情有所降低,使团规模也开始缩小,留唐时间也减少为一两年。这时遣唐使的航路为直接西渡东海的大洋路。到了894年,新任的遣唐使菅原道真引用一个留学生的报告上奏宇多天皇,称“大唐凋敝”“海路多阻”,建议停派遣唐使。天皇接受了这一建议,两国关系遂告中断。

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大多通晓经史、才干出众且有较高的汉学水平,甚至相貌风采、举止言辞也不同凡响。而遣唐的留学生则分为留学生和学问僧,一般从有才华的贵族子弟和僧侣中挑选。

唐风时代

数百年间,遣唐使们历经艰险,为日本引进了先进的大唐文明。此后,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产技术以及生活风尚等方面都打上了深刻的盛唐烙印,并开辟了一个日本史上的“唐风时代”。

遣唐使的贡献首先是引进唐朝的典章律令,推动日本经济政治制度的革新。如公元7世纪中期的“大化革新”中,日本仿照隋唐制度,不仅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并且建立了通过考试选官的科举制。同时,日本还照搬了唐朝的班田制和租庸调制,从而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完成了日本社会向中央集权国家的过渡。

当然,唐代对日本的影响更集中地体现在文化方面。遣唐使每次都带回大量汉籍佛经,日本朝野皆以会汉文擅写唐诗为荣。在建筑艺术上,最著名的便是当时日本的都城平安京的建筑格局,可以说基本上是唐都长安城的翻版。

而在文化交流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文字和语言。正是在中国汉字标音表意的基础上,日本创造了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本国文化的发展。同时,儒学和道家精神也在日本蔓延开来,深刻地影响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可以说,当时日本的大部分文明都来自唐朝,中国文化已经深深地烙进了日本的历史。

乡树扶桑外

茫茫东海,碧涛汹涌,万里长空。一位垂垂老者站在船头遥望东方,日出之处便是阔别多年的故乡。

世界简史——躁动不安的中古日本

阿倍仲麻吕在唐咏歌图

37年前,还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的他,挥别亲友冒着生命危险远赴异国求学,然而此后多年,虽然长安热闹繁华,却不能磨灭他的思归之情,夜夜回桑梓。“少小离家老大回”,这一日他终于踏上了回乡之路。这位老者便是日本遣唐使中家喻户晓的阿倍仲麻吕,中文名字晁衡——这个名字是唐玄宗赐予的。

717年前后,日本政府第九次向唐朝派遣遣唐使,晁衡就是这支500多人的使团的成员之一,同行的著名留学生还有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玄昉等人。经过漫长而艰难的旅程,这些年轻人终于到达了他们日夜向往的大唐都城——长安城。

到达长安后,晁衡就进入国子监太学求学。他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即便与中国人比,其学问也可谓出类拔萃。随后,晁衡的才华也得到了唐朝政府的赏识,被任命为卫尉少卿、秘书监兼卫尉卿等职务。晁衡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名士,如李白、王维等人来往密切,时常诗歌唱和,留下了诸多动人的佳作。

然而,不知不觉中,晁衡在中国逗留了近40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深藏多年的思乡之情,多次向唐玄宗提出回国的请求。最终,唐玄宗答应其随回国的日本遣唐使使节一起返回日本。得知晁衡即将返回日本,他的诗友们为其举行了盛大的告别宴会。王维的送行诗《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道: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长空。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城,音信若为通。

753年10月,晁衡等人乘坐四艘帆船,从苏州黄泗浦起航,驶往日本。值得一提的是,船队中还有一位扬州延光寺的著名高僧鉴真和尚和他同行。然而,不幸的是,这支船队在途中遭遇风暴,晁衡所在船只与其他船失散。

晁衡遇难的传闻传回唐朝,在南方漫游的李白因此写下了痛悼挚友的诗句《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

万幸的是,晁衡所在船其实并未沉没,而是漂流到了安南(今越南)沿岸。

世界简史——躁动不安的中古日本

遣唐使阿倍仲麻吕

755年,他和其余数十位海难幸存者历尽艰险,再度返回长安。自此,晁衡再也没有回到过他魂牵梦萦的故乡。770年1月,73岁的晁衡最终过世于长安。但这位遣唐使的故事却从此流传于中日两国人民之间,成为当时两国文化交流往来的友谊的象征。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fjsd/1550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