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额尔德尼昭之战

额尔德尼昭之战(策棱光显寺大捷)

额尔德尼昭之战简介

额尔德尼昭之战:额尔德尼昭之战,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清军以突袭、追击和伏击等战法在光显寺(又称额尔德尼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一带大败卫拉特蒙古准噶尔军的作战。此战,令准噶尔部元气大伤,遂遣使与清廷议和。

额尔德尼昭之战过程分析——

战争档案

时间: 1731年至1739年

参战方:清朝;准噶尔军

战场: 华额尔齐斯河

主要将帅:清额驸策零;噶尔丹策零

战争回放

鉴于清军在和通泊之战中惨败,清廷对准噶尔部用兵的战略由进攻转为防御。雍正九年(1731) 七月,雍正帝第一次接到北路军战败的奏报后即谕令傅尔丹:“ 目前进兵之议且不必言,而防守之策倍当加意。诸大将军等照近8谕旨谨慎办理。”

其后,又一再谕令前敌将领:“果真能固守住城池,就是你们的大功矣……败退的贼兵,也断不可深入追击。贼人虽来,不可轻进追击,但能相机坚守,即尔等之功。”

雍正帝为加强防守,令傅尔丹从科布多撤往扎布韩、察罕瘦尔等处,以便与喀尔喀蒙古相互策应;任命大学土马尔赛为抚远大将军,率军前往土拉河等关键之地驻扎,与喀尔喀王公等会面办理喀尔喀游牧和防守事务。

噶尔丹策零的野心在准噶尔军于和通泊取胜后急剧膨胀。他下令在西、北两路派出军队,诸台吉围绕乌鲁木齐,来抵御清军西路;令大、小策零敦多布驻扎在额尔齐斯河上游的华额尔齐斯河和喀喇额尔齐斯河一带,伺机攻击清军北路。

八月十一日,大、小策零敦多布各自率领3万大军,自华额尔齐斯河出发,抵达了索勒毕乌拉克沁,留兵4000人为守备,率其余2。6万人东侵喀尔喀。由于察罕瘦尔、科布多等处皆有清军重兵驻守,于是向阿尔泰山南麓行进,长驱直人,进至克尔伦,分兵袭扰鄂尔海、苏克阿勒达呼、西喇乌苏等处。清振武将军、顺承亲王锡保令喀尔。

喀亲王丹津多尔济、额驸策零击敌。

九月二十一日,丹津多尔济、策零率军前进到鄂登楚勒时,派遭小股骑兵趁夜间潜人大策零敦多布在苏克阿勒达呼的营地挑战,引诱对方出兵来追。二十二日,准噶尔军抵达鄂登楚勒,丹津多尔济、额附策零指挥军队列阵力战,自早上直到中午,激战了大半天,最后阵斩、重伤敌军将领各1名,俘虏、杀死敌士兵数百名。大策零敦多布被迫向台西里山方向撤退。二十五日,小策零敦多布之子曼济也战败回营。准噶尔军于是向哈卜塔克、拜塔克方向后退,不久就退回到阿尔泰山以西。

清廷鉴于察罕瘦尔大营地理位置靠北,势孤力单,不足以阻扼噶尔丹策零沿阿尔泰山南麓东犯,所以下令在推河、拜达里克河和翁金河三地,各建造一座城池,驻兵防守;在白格尔( 今蒙古国贝格尔)驻兵1万,和察罕瘦尔大营形成了互为掎角之势,控扼阿尔泰山南麓交通要道,加强对喀尔喀西部的防御。十一月上旬,傅尔丹率清军从科布多撤回察罕瘦尔。与此同时,雍正帝调整了北路的清军将领:任命顺承亲王锡保为靖边大将军,领北路大军;原靖边大将军傅尔丹被降职为振武将军,为锡保协理;抚远大将军马尔赛改授绥远将军,带领军队前去克拜达里克驻扎,受靖边大将军锡保的节制。

噶尔丹策零一直没有放弃侵略喀尔喀蒙古和哈密地区的念头。雍正十年一月,他派策零那木扎尔、色布腾等人率兵600,自奇台(今新疆奇台东南)东犯哈密,深入到哈密东面将近200里的塔勒纳沁,企图掠夺牲畜。由于清军防守严密,未能得逞便撤退。不久,噶尔丹策零又开始实施其对喀尔喀部的攻取计划。

六月,小策零敦多布奉噶尔丹策零之命,在奇林河( 额尔齐斯河支流) 一一带,集结起从和通胡尔哈、布拉罕等处调集的3万大军东犯。他避开科布多、察罕瘦尔的清军大营,潜至杭爱山地区的厄得尔河(今依德尔河)上游, 意欲抢夺泽卜尊丹巴胡土克图,进攻喀尔喀部落。哲布尊丹巴(即泽卜尊丹巴)胡土克图作为清廷册封的大喇嘛,负责管理喀尔喀地区的喇嘛事务,在蒙古人民中有很高的威望。噶尔丹策零企图通过制约哲布尊丹巴胡土克图,进而控制整个喀尔喀蒙古。

早在三月间,清廷就得到情报:“小策零敦多布现在奇兰,聚兵3万,等到秋深马肥,便要往阿尔台,侵犯喀尔喀游牧”。于是雍正帝颁下紧急命令:“朕命靖边大将军锡保等前去侦察敌情,并加强防御。”但是锡保并没有做好预先的准备。他派兵赴乌孙珠尔,上报朝廷说拨兵1万,而实际只有3000人。七月十四日,当小策零敦多布侵犯乌孙珠尔时,由于清军兵力不足,作战失利,退回大营。

七月二十一日,副将军亲王丹津多尔济、额驸策零、将军塔尔岱等率兵赴本博图山阻击小策零敦多布。小策零敦多布当时因为哲布尊丹巴胡土克图已迁徙到多伦泊,进攻空无所得,又侦知额驸策零向西方远行,便突袭塔米尔河策零游牧地,掠走其子女牲畜。在途中的额驸策零得知此情,割断辫发及所骑马尾,发誓要以死复仇。

额驸策零立即亲率满洲、蒙古兵2万人返回援救,同时紧急报告给锡保,请求派兵夹击。在克尔森齐老地方,策零追上准噶尔军,奋勇拼杀。但锡保没有立即发兵前来助战,丹津多尔济又故意迟延不进,策零与敌交战2日,因援兵不至,终让小策零敦多布逃脱。策零率领属下军队继续追击。

八月四日夜间,追至额尔德尼昭。“ 额尔德尼昭”,在蒙古语中是宝寺的意思,因为该地盛产金银,又建有一座大喇嘛寺而得名,汉籍文献也称其为光显寺。它位于杭爱山南麓鄂尔坤河东岸,西面临河,东侧傍山,大喇嘛庙就横亘其中。这里道路狭窄,大军难于通行。

清军乘夜色暗中秘密接近敌人,在五日黎明前发起猛攻。仓皇接战的准噶尔军,在战场。上一片混乱,又因场地狭窄,难以展开作战,陷入被动挨打的绝境。清军则准备充足,越战越勇,到日暮时,杀贼万余,敌军有很多人都负伤逃走,清军缴获器械、驼马牛羊无数。当天晚上,失魂落魄的小策零敦多布率其残部突围,由鄂尔坤河上游向推河逃窜,沿途尽弃辎重、牲畜以阻追兵。

额驸策零急忙通报绥远将军马尔赛,要求他出兵堵截。此时,马尔赛驻在扎克拜达里克,城内清军有1。3万人,如果派出一部分兵力截准噶尔军归路,配合策零部的追兵前后夹击,便可一举将残敌全歼。但马尔赛十分怯惴,畏惧作战,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敌人逃走。副将军达尔济整兵待发,马尔赛竟不许出战。

副都统傅敢禀告说:“ 属下认为敌军已经几乎全军溃败,唾手可取,机不可失,请将军拨给末将数千轻骑出战。事成,功劳全部归于将军;事败,我甘愿领受其罪。”

马尔赛说:“关于这件事我需要从长计议。”

傅爾情急之下跪求道:“将军,事不宜迟。请准许末将的请求!”

而马尔赛却始终说:“不用多说了,没有我的命令,不得出兵!”

直到第二天,马尔赛方领兵缓行50余里,虚张声势,装作尾追之状。由于马尔赛胆小怯战、按兵不动,致使处于清军前后夹击之势的准噶尔败军侥幸逃脱。

额尔德尼昭之战,清将策零的指挥灵活果断,使得己方军队能够占据有利地形,实施突然袭击,在给予敌人重创之后又乘胜追击,所以能以大小官员只损2人,兵丁被伤者不过数十,人的微小代价,取得将3万逆贼斩杀大半,令其余敌军残部丧胆奔逃的重大战果。但部分清军高级将领的腐败无能也在此战中暴露出来。

战后,雍正帝下诏册封额驸策零为和硕超勇亲王,授以靖边左副将军(后改授定边左副将军)官职,率兵屯驻科布多,经理军务。并且分出土谢图汗部38旗中的20旗赠予额驸策零。与建赛音诺颜部,与车臣汗部、土谢图汗部、扎萨克图汗部并列。

雍正帝以有意阻挠军机、紊乱国事罪,将马尔赛斩首;用贻误军机的罪名,革傅尔丹内侍卫大臣、振武将军和公爵之称号,留军营效力;以调遣失当,怯懦畏战罪,将靖边大将军、顺承亲王锡保解职削爵。另外任命平郡王福彭为定边大将军,驻守乌里雅苏台(今蒙古国扎布哈朗特)。

额尔德尼昭一战,给噶尔丹策零以沉重打击,为清王朝与准噶尔部议和停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额尔德尼昭之战后,准噶尔部因人员伤亡惨重,驼马物资丧失殆尽,整个部落元气大伤,已无力继续进行对清朝的战争。从雍正十一年(173)下半年起, 噶尔丹策零就以各种方式向清廷表示准备释放清军俘虏,派使者请和。

而清王朝由于连年对准噶尔用兵,军费开支过多,库帑银锐减。因此,清廷朝野上下也都有停止用兵、休养生息的要求。翰林院检讨周彬上疏说:“多年来对准噶尔用兵,糜费银粮,军队疲惫,应尽快撤兵,军务全部停止,放松天下之民力,奉养天下之命。”

雍正十二年初,雍正帝得知噶尔丹策零欲遭使请和的信息后,他虽然心存疑虑,但仍然十分重视。因为此时雍正帝也感到对准噶尔用兵师久无功,长此以往,不利于国计民生。他对文武大臣说:“ 众爱卿对准噶尔用兵一事有何见解请讲。”因西、北两路将军大臣等所议互异,他于五月二十日宣布道:“联下令今年暂停进兵,并召集北路左副将军策零、西路署大将军查郎阿晋京与军机大臣等共同详议后再作决定。”

七月,因策零他们的意见亦不统一,雍正又下诏说:“ 现号令王公满汉文武大臣共同商议,大家务必各抒己见,据实奏报。”

策凌、查郎阿建议力主进剩。和硕康亲王巴尔图等人则以为应先战后和议定边界。

大学士张廷玉等主张先遣使议和,再议征讨。

雍正帝深感一时难以布置对准噶尔用兵,决意议和。为打消噶尔丹策零的疑虑和畏惧感,他下令驻科布多清军撤回察罕瘦尔。八月,清廷派遺侍郎傅鼐、额外内阁学土阿克敦、副都统罗密为使,前往准噶尔,宜谕雍正帝罢兵议和旨意,准备准噶尔与喀尔喀划定牧界,从而迈出了与准噶尔进行议和的坚实一步。 噶尔丹策零对清政府使者的到来,十分欢迎。他派宰桑特磊、吹纳木喀等人到距伊犁10余里的地方迎接,盛情接待。

尽管双方议和的愿望十分强烈,但议和的道路却是艰难曲折的。在准噶尔,尽管广大人民群众都盼望定界和好,但在上层贵族中,却有很多人反对按清廷方案划界的意见。准噶尔使臣吹纳木喀回到伊犁以后,噶尔丹策零召集宰桑大台吉等再行商议。

小策零敦多布及其伯父之子、大喇嘛拉卜立木主张遵乾隆帝之意,以阿尔泰山为界议和。乾隆二年(1737), 噶尔丹策零致书喀尔喀车臣汗,仍声言想要得到阿尔泰。

乾隆帝判断噶尔丹策零意欲请和,又忌惮清朝势力,不敢遣使,故令以额驸策零名义作书答复,逐条批驳噶尔丹策零书,奉劝他详审是非利害,遣使达诚,并说:“如你部对于派使节一事感到为难,我部理当代为上奏,使得你方使臣可以赴京,共商大事,达成友好。”

此信在九月七日由台吉额默根送达伊犁。噶尔丹策零随即遭宰桑达什、博吉尔二人作为使臣随额默根带着奏表来到北京,请求喀尔喀与厄鲁特各照现在驻牧,无相掣肘。乾隆帝认为噶尔丹策零是诚心求和,遂命侍郎阿克教作为正使,御前三等侍卫旺扎尔、乾清门头等台吉额默根为副使,于乾隆三年三月与达什等一同前往准噶尔进行谈判商定划界。

当年秋天,阿克教等在伊犁与噶尔丹策零进行了2个多月的谈判,由于噶尔丹策零坚持清方必须从卡伦后撤,并表示断然不接受以阿尔泰山梁为界的提议,所以双方仍然未能达成共识。十二月,阿克敦等人返回京师。噶尔丹策零遣使臣哈柳等随阿克敦至京,向乾隆帝提出划定边界的新方案。同时,还提出清方从卡伦撤退和进藏熬茶等项要求。

乾隆帝在接见哈柳及令其带回的敕书中说:“ 噶尔丹策零,你要求沿着布延图河,南边以博尔济等地,北边以孙多尔库奎等地为界,并将布延图、托尔和卡伦向内陆转移,朕以为这是一定不可行之事,但朕可以保证在托尔和、布延图等地,我方一定不会修筑城屋或驻扎兵丁,在科布多也不再驻兵,只会每年在固定的时间派兵二三十人前往巡视。议和之本为停止战事、修养民生,永归和好。如此,是不是要划定疆界,并非重要之事。”

乾隆帝始终坚持清政府关于定界的原则立场,又表现了一定的灵活性,作出了让步。这就为双方最后能通过谈判达成协议奠定了基础。乾隆四年十二月,噶尔丹策零再次遣使臣啥柳至京进表,接受乾隆帝所提条件,同意以阿尔泰山为边界,托尔和、布延图两处卡伦仍在原地安设。至此,由于清廷与准噶尔双方都作出了让步,定界一事在争执多年后,终于告一段落。

历史影响

喀尔喀与准噶尔牧界的划定,使清政府与准噶尔部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暂时得到了缓和,从而出现了将近20年的和平局面。这对清政府特别是喀尔喀休养生息,发展經济,是极为有利的,从而也为乾隆朝平定阿睦尔撒纳的叛乱,彻底解决准噶尔部问题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