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霍邑之战

霍邑之战(李渊父子大败隋军)

霍邑之战简介

霍邑之战: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八月,隋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后,在霍邑(今山西霍县)击败隋将宋老生的作战。李渊即命二子率轻骑直冲城门,出其阵后,前后夹击,并扬言已斩宋老生。顿时隋兵大乱,争奔城门。但门已为李渊军夺占,宋老生不得入,被杀。李渊军遂占霍邑,初战获胜,为进军关中打开了通路。

霍邑之战过程分析——

战争档案

时间:617年7月

参战方:李渊父子;隋廷

战场:霍邑

主要将帅:李渊父子;宋老生,屈突通。

战争回放

晋阳起兵胜利后,李渊并没有满足现状,而是南下继续扩大势力范围,于是就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霍邑之战。

雨灾不利施缓计

大业十三年(617) 七月十四,李渊率军抵达贾胡堡,南距霍邑仅50余里。霍邑位于雀鼠谷南端谷口,西邻汾水,东据霍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晋阳大军南下的必经之地。李渊大军到时正值久雨水涨,军士不能前进。

万般无奈之下,李渊只得派人带领老弱之兵北返太原,增加军队的粮饷供给,又下令兵士在贾胡堡休整。这时,刘文静给李渊出谋划策道:“现在连连降雨,军中没有战斗的雄心,不如暂且驻扎在这,按兵不动,等待天气的好转。我们一边派人致书招谕李密,与其结好,探其虚实,让他觉得很心安,这样我们的计划才能得到施展,这是一个万全之策。”李渊采纳了他的意见。

此时,李密已数次击败隋军的围剿,又兼并了许多起义军,号称百万雄师,实力雄厚。李密以天下盟主自命,得知李渊起兵,要求他前来会盟。李渊将计就计,写了一封言辞谦逊却模棱两可的信,说:“天生臣民,必有司牧,当今为牧,非子而谁”,把李密吹捧一番,但说到会盟,又推托说“汾晋左右,尚须安辑,盟津之会,未暇卜期”,将会盟置于一旁。李密果然上当,对李渊的推崇十分得意,就放任李渊人关了。事实上,李密自己也是觊觎入主关中。但瓦岗军所据之地在洛阳以东,而洛阳至今仍是隋朝的重镇,由东都留守、越王杨侗(杨侑之兄)镇守。如果绕过洛阳进攻关中,结果很可能会遭遇洛阳隋军,导致退路被切断从而腹背受敌。所以,李密只能无奈地眼睁睁看着李渊的盟军长驱直人。而李渊也正好利用李密的妄自矜大,让他只关注中原局势,而对关中的注意力放松,他自己就可以“专意西征”,坐收渔翁之利。

可惜天公不作美,正值愁云黯淡,淫雨霏霏,李渊大军困在原地,时间一长则粮食供给困难,军士几乎食不果腹,于是谣言四起:突厥想与刘武周联兵南下,偷袭太原!刘武周若与突厥相互勾结,将对太原构成严重威胁。而南下兵士的家属大多在太原,听到太原危急,哪里还有心思去打仗。而北使突厥的刘文静偏又迟迟不归,突厥的援助部队遥遥无期。流言越传越凶,军队里人心涣散。但宋老生与屈突通的据点地势艰险,短期内难于攻破,

裴寂向李渊进言:“ 解决这场危机的关键,在于安抚后方”。众将佐担心太原的家属,怕有闪失,纷纷赞成裴寂的话,李渊也频频示意赞同。李世民却强烈反对,说:“现在粮食遍野,何忧军粮不继。宋老生虽与屈突通连兵,远水难救近火。而且宋老生虽守重地,但是为人轻躁,略施小计,可一战而擒。至于刘武周,虽与突厥关系好,却相互猜忌,刘武周虽然想着太原,但是怎么能忘马邑(今山西朔州)老巢?我义兵原为救苍生于水火,当先人长安,号令天下,岂可一遇小敌,就轻易撤军呢!今若退却,诸军不明原因,难免惊恐猜疑,一旦发生事变,归守太原一地,颜面何在呢?”

李世民一番发言慷慨激昂, 人情入理,哥哥李建成也深表赞同,李渊却不为所动,执意要退兵。夜色渐深,豆大的雨点落在空荡荡的左军大营,更显萧瑟。李世民心急火燎地赶至大帐,却被守卫的卫兵挡住。帐内一片漆黑,李渊早已就寝。李世民心急如焚却被阻挡在外不得人内,大有壮志未酬之感,情急之下蹲在地上,放声号哭起来。

哭声传进大帐将熟睡的李渊惊醒,于是将李世民招入帐内谈话,见他浑身湿透,不停地抹去脸上的雨水和眼泪,银色的盔甲上沾满泥土,不由大感心疼。李世民见到父亲,心中才安稳下来,郑重其事地劝告李渊说:“父亲,兵进则克,退则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无日,何得不悲!”

李渊明白李世民的一番良苦苦心,也知道自己现在进退两难,面露难色地说道:“左军已发还,奈何?”

李世民斩钉截铁道:“右军严而未发,左军去亦不远,请自追之。”

李渊知道自己的次子有勇有谋,见他说得这么斩钉截铁,心里也安定了几分,于是笑道:“我的成败都取决于你啊,只有你才能有所为呀。”。

李世民闻之大喜,即刻与李建成连夜追赶已经出发的左军。赶到灵石的时候,正好遇见粮车相继从太原方向驶来。李世民大喜:“这真是上天佑我啊!我若不趁现在杀敌,向前进攻的话,更待何时呢?”

以退为进计取胜

李渊传令军中:“收拾行装,马上向霍邑进军”。

几日后雨过天晴。三军稍作休整后,李渊即率大军由山中小道抄近路直奔霍邑。

大军至霍邑城外十里地扎营,李渊亲率李世民等百余骑靠近侦察。宋老生确为沙场老将,城墙上幡旗招展,枪刀密布,箭镞闪闪。城门紧闭,吊桥又高高扯起,壕沟深深,杀气凛然。见此阵势,宋老生若坚不出战,而是据城固守,李渊大军即使架云梯冲上去强攻,也恐难以取胜。

李建成和李世民心知李渊担忧,便道:“宋老生轻躁,我们一定能攻破,定业成败关键在此一战。儿愿亲率精兵,捐躯力战!”于是,父子三人连召数次军事会议,集思广益,确定了一个精密的作战方案。

八月初三,大军沿霍山西麓向霍邑挺进。正午过后,李渊所率数百轻骑已达霍邑城东五六里处。李渊派李建成和李世民各领数十骑察看地形,以引诱宋老生所率隋军离城出击,又将剩下的骑兵分成十多队,由霍邑东南向西南移动。所到之处,李渊都要指划一阵,假装将要安排营垒,攻打城池。

同时,李渊又派殷开山催促大军加速前进。在霍邑城头观望的朱老生看到李渊在城周部署军队,后续大军又快速向霍邑逼近,果然以为李渊要靠到他的城墙根上安营扎寨,全力攻城,便亲率万余守城兵士从南门和东门分两路冲出城外。为了进一步引诱宋老生远离城池决战,李渊将数百先头骑兵分为左右两队,分别在城东和城南排列军阵,假装将要迎敌作战。但李渊与李建成在两军还没有接触之时,便已率左军即向后撤退。宋老生以为对方怯阵脱逃,挥兵猛冲,直冲出离城约一里多路。李建成、李世民乘此空隙,各领左、右精锐骑兵,冲向东门、南门,想断敌兵后路。

宋老生见状,乘势对将士们大呼:“不就此时杀去,更待何时!”一面忙挥兵疾进,先攻城东。两军相接,势如破竹,宋老生以优势兵力直冲李建成的骑兵队,其部属有人在阵后射中马足,将李建成掀下马来。有将士持刀砍向李建成,殷开山抢至面前,大喊一声,在对方措手不及之际将其砍为两断,救了李建成归阵。李军佯装败退。

宋老生见首战得利,得意忘形,继续领兵向前冲。正在这时,李渊指挥殷开山的步军从南原上急驰而下,冲击宋老生的侧翼,李世民则率领精骑从背后杀来。晋阳之兵前呼后应,击鼓和喊杀之声,如山崩地裂响彻战场。两军混战到一处,呈胶着状态,在高处观战的李渊见状,心生一计,立即命令土兵大喊“宋老生已被抓住了!”隋军将士闻听自己的主帅被俘,阵脚大乱,纷纷后退逃跑,争先恐后地向霍邑奔去,但李世民部早已占领霍邑的东、南两个城门。宋老生进退两难,被晋阳军头卢君谔斩首,3万霍邑守军也立即如一盘散沙,纷纷投降,李渊率众顺利占领霍邑。此次战斗前后仅持续一个时辰。

霍邑之战的胜利,为李渊后来挺进关中和定鼎长安成功地举行了一次奠基礼。

兵进霍邑犒将士

兵进长安之首战告捷。李渊高兴异常,召开了隆重的庆功大会,对有功将士予以嘉奖。对地位低微的兵士,按功颁发赏赐,从而一改只奖金银不授勋位的惯例。有官阶的上等人可能昨天还是一个背着刑徒、仆隶恶名的低级士兵。于是皆大欢喜,人人手拿勋授奔走相告。对,李渊也没有亏待霍邑城的官民,他开仓放粮,赈济贫穷,安抚人心,把原属宋老生部的士兵,编人义军,并不加猜疑。原来官员中愿意继续留任的,重新授予官职。经过这样的改革,新增品级官员5000多人,仅五品以上就新增上千人。有人上谏书,认为官员太多,不利于义军的作战和发展。李渊却说:“不可一人独吞天下好处。如果士兵都愿意归顺于我,我岂有不尊敬他们之理?隋朝政治的败坏正与此密切相关。隋炀帝有难时,便许授人以大夫,祸去则撇之脑后,只授小尉头衔。

因而将有叛心,士无斗志,板荡分崩,以致有今日之难。覆车之鉴,不敢效仿。况且加官抚慰,正是鼓励将土效命于疆场。我天性爱好论功行赏,这样也带来了很多好处,使我在平定天下时少费些心思。”

李氏义军英勇善战,论功行赏,赈济贫穷,美名远播。曾经整日流窜于三辅山中的大大小小的武装纷纷前来投靠,多则一天数以千计,义军的队伍迅速壮大起来。新胜的晋阳之兵在霍邑城内只作了一天的短暂休整,第二天又沿汾水河谷南下,一路上势如破竹。大业十三年八月初八,临汾郡不战而下;八月十三,大军轻取绛郡(今山西新绛),八月十五,晋阳之兵抵达龙门。

可汗借兵助李渊

这时,突厥部将康鞘利和刘文静率领的500骑兵和战马2000匹也同时到达前线助战。李渊对刘文静褒奖有加,因为在霍邑之战直至攻取临汾、绛郡等地的战斗中,均无突厥相助,可避免突厥的邀功取赏,给自己节省了不少花费。此外,突厥和刘武周联合进兵太原的威胁也不复存在,免去了自己的后顾之忧。紧接着,李渊大军准备渡河挺进关中。

当时可 供渡河的津梁有三: 一是河东城西的蒲津桥;二是黄河东岸的龙门和西岸韩城间的龙门山和梁山;三是风陵渡口。由于蒲津桥由隋将屈突通把守,风陵渡又在蒲津桥南,所以,此时只有利用龙门山和梁山间的渡口。不久,前来归附的河东县户。

曹任壤和蒲州汾阴人薛大鼎也劝李渊迅速渡河,占据永丰仓,然后“传檄远近,关中可坐取也”。任壤还主动请求说降关中最大的农民起义军首领孙华和隋冯翊(郡治在今陕西大荔)太守萧造。李渊立时接受了薛、任二人的建议。八月十八,李渊率部抵达汾阴,派任壤带着他的亲笔书信,渡河招降孙华。与此同时,又派兵沿河北上,搜寻渡河舟船。八月二十一,晋阳兵到达壶口山,河东水滨百姓反响积极,每日争献舟船达数百艘之多。李渊顺利组建水军,筹备渡河。八月二十四,孙华接到李渊的信函后,率心腹数十骑从邰阳渡河来到汾阴,面见李渊,表现极其殷勤,并且等待李渊发号施令。

李渊当即封孙华为武乡县公,拜光禄大夫,加冯翊太守,并以他为前导,命其率先渡河。接着,又令王长谐、刘弘基及陈演寿等随孙华依次渡河,占领黄河西岸,待大军到来。李渊不是很放心,告诚刘弘基等人说:“ 屈突通驻守河东,精兵不少,相距仅50余里,如果他不敢率兵来攻,便说明他不得军心。但是这个人久经沙场,最担忧的是他因作战不利而被上面怪罪,所以我推断他必然出击。一旦屈突通向你们发起进攻,我就率领大军南下进攻河东,这样我们有必胜的把握。如果他全军守城,你们渡河以后就蒲迅速占据津桥西岸,封锁桥梁。这样,河东城的要害就被我们握住了,如果屈突通不逃走,我们一定可以生擒他。”

围攻河东挺进关中

九月初七,孙华导引晋阳兵将刘弘基等渡过河西被屈突通得知后,立即派遣虎牙郎将桑显和率精兵数千连夜渡过蒲津桥西,偷袭王长谐部军营。晋阳兵将早有防备,设伏迎击,隋军大败。桑显和率残部狼狈逃回河东城,并派兵封锁了蒲津桥梁。当日,西征军张纶率部连克龙泉和文城二郡再传捷报。九月初十,李渊率大军围攻河东,由于河东城池坚固,屈突通所率隋军拼死守卫,所以许久也没有攻下。这时,华阴(今属陕西)县令李孝常及京兆万年(治今陕西西安)、礼泉(今陕西礼泉北)、冯翊太守萧造等隋朝官吏和地方武装都相继派人前来归附,每天大约有上千人,他们众口一词请求李渊早定关中。对此,李渊却犹豫不决,便召集幕僚商议。

裴寂说:“ 屈突通手中掌握大量的精锐部队,盘踞坚城,如果放弃此地,贸然人关,一旦长安也久攻不克,我军退路将被堵截,那时腹背受敌,实在是太过冒险。因此,我主张先克河东,然后人关。长安依靠河东的援助,如果屈突通失败,那么长安必然可以攻克。”

李世民的见解却正相反。他认为兵贵神速,应乘士气旺盛之机,率领归顺的将士,西入关中,长安的隋军一定想不到义军如此神速,等不到他们排兵布阵,就会被秋风扫落叶般打败,那时候长安就唾手可得了。如果久攻河东,就给长安的隋军有喘息之机并使其有所防备。那时再攻城,肯定要耗费更多的时间,而一旦将士离心,宏图大业就会化为泡影。何况关中地区将士接二连三地起义,尚无归所,应尽快招抚怀柔。屈突通只不过是一个“自守虏”而已,不值一提。

李渊听了两种意见后,决定留少数兵力继续围攻河东,自己亲率主力渡河,挺进关中。

历史影响

在这次战役中,李渊父子用计引诱宋老生出城,两路夹击,大败隋军。李渊军占领了霍邑,初战获胜,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为进军关中打开了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