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陈化成

陈化成(福建水师提督)

陈化成简介

陈化成:陈化成(1776年—1842年6月16日),字业章,号莲峰,汉族,福建同安县(今属厦门市)人,民族英雄。出身行伍,历任嘉庆间参将、道光间总兵,鸦片战争爆发时任任福建水师提督,后改任江南提督,在鸦片战争时期保卫吴淞(今属上海市宝山区),与英国侵略军力战。1842年6月16日,英勇牺牲殉国。

陈化成传记——

陈化成(1776~1842),字业章,号莲峰,福建省同安县丙洲人。清末爱国将领。鸦片战争爆发后,时任江南水师提督的陈化成积极在吴浙设防,他与众将士英勇抵抗入侵的英军。他指挥的吴淞口守军,沉重打击了英军,陈化成也壮烈殉国。

一、廉洁自律 善于治兵

陈化成早年加入行伍。清嘉庆初入水师当兵,因参加围剿海寇有功,累升至金门总兵,后又擢任福建水师提督。驻师厦门期间,曾多次击败英国侵略军,英军对他十分畏惧,素有“陈老虎”之称。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开始后,陈化成由福建调任江南提督,镇守吴淞口。

“三年一戎幕,飘萧战风雨,但期士心奋,敢惜臣身苦。”这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间,曾任江西巡抚的梁章钜为陈化成写的一首赞美诗。陈化成在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中,始终保持廉洁奉公的品德,并把他看作是自己的立身之本,是军民同心抗敌的力量所在,自觉地与士兵、百姓同甘共苦。

当时,清朝的达官显贵,生活都十分奢侈。身为一品的水师提督陈化成却以俭朴为荣,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普通民房。现在还保存着的厦门草埔埕(现编门牌九号),就是当年陈化成居住的地方。这所“府第”,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平房,总面积只有一百三十多平方米,门墙低矮,主房一厅四室,院内仅有厢房一间,水井一口。室内现存一只没有镂花刻画的楠木小柜,这就是统领万军的陈化成生前的办公用具。

陈化成从不居官自傲,处处关心士兵的疾苦,并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激励将士。那时,厦门沿海一带防御海寇的各处营寨汛口,年久失修,士兵生活及其艰苦。陈化成担任水师提督后,立即着手整顿海防,整修防御工事,配齐武器,修缮营盘寨栅和衙署,让官兵在战时能有效地打击敌人,在平时能有个不遭风吹雨淋的安身之所。

道光二十年,陈化成调任江南水师提督,赴任时,他不先入官署,而是直接到了吴淞口防地。在吴淞,他有公馆不住,却与士兵一样住在一顶不遮风雨的旧帐篷里。江苏巡抚见此情景,派人赶做了一顶新帐篷送给陈化成,陈化成婉言谢绝:“士兵都住着破帐,自己不忍独居新帐。”两江总督牛想笼络他,曾下令军需局每十天送白银二百五十两给陈化成,也被他婉言谢绝。一次,海潮受飓风影响大涨,陈化成的帐篷进水一尺多深,许多人劝他移帐,他说:“我自己免于水患,众百姓却未能免,让他们怎么办?”坚持不移。又一次,夜间下大雪,陈化成看到士兵穿的衣服很单薄,即设法给士兵们增添了棉衣,士兵们非常感动。

陈化成不仅关心部属,善于治军,而且还热心赞助地方公益事业,以密切军民关系。驻师厦门时,兴泉永道周凯曾向陈化成提起修纂《厦门志》一事,陈化成当即表示大力支持。待《厦门志》编纂出来后,周凯已调台湾道,客死他乡,没有刊行。陈化成便拿出自己的俸银,资助刻印《厦门志》。厦门玉屏书院等处建筑物,年久失修,已破损荒废,陈化成曾先后带头捐款重修。军队受陈化成的影响,皆能严明纪律,爱护百姓,属下官兵都自觉地听从他的指挥;地方百姓都积极地支持军队作战。

由于陈化成严于律己,关心士兵和百姓,军民众口赞誉陈化成对敌人是“陈老虎”,对士兵和百姓是“陈老佛”。

二、气贯长空 名垂千古

吴淞口是长江的咽喉之地,是敌人进攻长江流域必经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陈化成来到吴淞口,就积极着手备战,建立铸炮局、火药局,制造大炮和炮弹;亲率军民挖战壕、筑碉堡,在短期内修筑土堡二十六座,城墙二十里,东、西炮台两座,使吴淞口海防要塞设施初具规模。

道光二十一年(1841)一月,清政府中的投降派,与英国侵略者商拟《穿鼻草约》以割让香港、赔款六百万两银元、开放广州做通商口岸为条件,换取英军停战。英军即声称《穿鼻草约》已签字,抢先占领了香港。广州撤防后,投降派又提出撤除吴淞口防务,陈化成坚决反对,并尖锐地指出:“洋人像犬羊一样,毫无信用,况且用金钱、财物去求和,只能更加助长洋人的贪欲和骄横,一纸和约是靠不住的。”“请留本镇兵不离开。”他不仅不撤防,还进一步强化防务,加固东、西炮台,火炮从六十门增加到二百五十门。

为了练兵备战,抗击敌人的进攻,陈化成把个人和家庭置之度外,专心矢志,集中精力于保卫国家的安全。有一首诗赞美陈化成这种忘我精神,诗云:“忘情到妻子,矢志在坚贞,天下皆公辈,西夷敢弄兵?”这时,陈化成已六十六岁高龄,但每逢风雨天,他总是亲自登上炮台瞭望大海,或是驾着小舟出海巡查。一次,他的长子特地从厦门来看望他,并想多留几天,以便照顾老人。但陈化成只让儿子住了三天,便把他“赶”回去了。随后,陈化成听说妻子也准备来吴淞,随即写信劝阻说:“即使来了,我战事在身,也没有时间相见。”这就是诗中所云“忘情到妻子”的来历。老将军赤胆忠心,深深感动着全体将士。

不出陈化成所料,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底,英国侵略军第二次北犯,浙江定海于十月失陷。陈化成得知定海三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明和两江总督裕谦壮烈牺牲,非常悲愤。他把全体将士集合在一起,教育大家为反抗外来侵略,保卫国家,誓死守卫吴淞口,并说:“武臣卫国,死于疆场,是件幸事,你们要努力作战。”

道光二十二年六月,英军舰队云集吴淞口外。敌军慑于陈化成的声威和吴淞要塞设防严密,不敢轻举妄动,只是有时派出少数船只,驶进海口,想试探一下陈化成设防的火力。陈化成看穿了敌人的诡计,命令士兵不准开炮,以观动静。英军见陈化成不上圈套,只好把试探船只悄悄撤回。英军在吴淞口外踟蹰半月之久,始终不敢向陈化成发动进攻。

英军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们采用水牌漂战书的方法来诱降清军。这一招,对于那些软骨头果然产生了作用。驻守在宝山县的两江总督牛得到英军诱降战书后,即赶到陈化成的营前,以英军“船坚炮利”为词,要陈化成向英军讲和。陈化成驳斥道:“吾在海洋上作战四十余年,在炮弹中出生入死,难以数计。如今见敌不击,是畏惧敌人。奉命讨贼,有进无退。抢险可胜,公不要害怕!”牛见“陈化成心如铁石,士卒用命,民情团结”,面红耳赤,无言以对。陈化成下定了与英军血战到底的决心,身先士卒,和将士们一起整器械、具战船、备干粮,积极做好战前的准备工作。

道光二十二年六月十六日清晨,英军舰队疯狂地向吴淞口发动炮击。这时,陈化成正在西炮台,他见敌人已开始进攻,立刻跑出营帐,冒着炮火,手举红旗,站在炮台的高处亲自指挥战斗。但在此紧要关头,东炮台,小沙背的守将却临阵怯战,按兵不动,致使英军集中全部炮火轰击西炮台。面对这种情况,陈化成临危不惧,沉着督师,英勇还击,激战两个多小时,发射炮弹一千多发,击毁敌军旗舰和巡洋舰各一艘,击伤其他舰船多艘,英军见势不妙,仓皇而逃。

躲在宝山城的牛,得知前线告捷,便坐着大轿,仪仗簇拥,出城观战,企图分享胜利果实。英军见一轿有仪仗随行,断定轿内是清军大官,就发炮轰击。牛贪生怕死,吓得丢官弃靴,狼狈逃命。总督牛逃跑,严重动摇了军心,东炮台守将崔吉瑞、小沙背守将王志远也相继率部溃逃,致使西炮台腹背受敌。

陈化成见东炮台、小沙背不战而陷,目睹临阵脱逃的可耻行径,怒火中烧,知道自己已是孤军奋战,但他依然镇定自若,命旗手将绣有“陈”字的帅旗,高高地挂在炮台前沿,以激励将士。激战中,他身上七处负伤,仍挥舞战刀,奋勇杀敌。由于长时间轰击,大炮炮身烧得发红,灼热烫手,陈化成全然不顾,亲自操炮点火。清朝政府腐朽已极,所制大炮质量低劣,炮身炸裂,射程愈短,弹不及敌,已成灰烬。部将周世荣监制的炮弹中竟然掺进破砖碎瓦,以致炮火没有威力。英军趁机加紧攻击。周世荣劝陈化成下令撤退,陈化成拔出利剑,痛加申斥:“我向来认为你忠诚,所以才如此提拔你,如今你却有负于我,以致负国!”周世荣自顾自逃命。陈化成转身操炮发射,炮身震动,手裂出血,不知疼痛。突然一发炮弹在陈化成身旁爆炸,陈化成身上多处受伤,血流如注,扑倒在地。敌兵蜂拥而至,陈化成身边戍卫挥刀迎敌,皆中弹阵亡,老将军怒吼一声,奋力跃起,挺剑向前,再次中弹,倒地身亡。

在这次战斗中,陈化成指挥吴淞口守军先后击沉敌舰八艘,歼灭英军五百多人,给英军以沉重打击。

陈化成牺牲后,军民十分悲痛,用最隆重的礼仪祭奠这位爱国将领。他的遗体在嘉定县入殓,当第二年将其灵柩运回故乡时,当地民众和沿途士民数十万哭奠不已。九月,故乡人民把他的遗骸安葬于厦门梧村金榜山麓。

对陈化成一生的评价,有一对挽联是这样写的:“昔时未读五年书,雅量清心,温如玉,冷如冰,是大将,实是大儒,使天下讲道论文人愧死;此日竟成千秋业,忠肝义胆,重于山,坚于石,志吾身,不忘吾主,任世间寡廉鲜耻辈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