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陆游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

戎装诗人

陆游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生卒年:1125~1210年

性格特点:赤子之心。

历史功过: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他的诗歌艺术创作,继承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等人的优良传统,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卓越诗人。

名家评点:陆游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陆游传记

生逢乱世 效力救国

陆游是宋朝越州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市)人,公元1125年11月13日(宋徽宗宣和七年十月十七日),生于他父亲陆宰就任淮南计度转运副使后,奉诏赴首都东京(开封)朝见的行船途中,所以起名为游。一说当时狂风大作,暴雨骤降,其母分娩,梦见前辈著名文人秦观。秦观字少游,因以秦观字为名日游,以秦观名为字日务观。

关于他的降生,诗人有诗云:“我生急雨暗淮天,出没蛟鼍浪人船。”又说:“少傅奉诏朝京师,舣船生我淮之湄。”正当那时,新兴的女真(即金人)统治者,举兵南下,人侵宋朝。他们兵分两路,西夺太原,东夺北京,然后合兵,直取开封。面对金兵人侵,宋朝广大军民奋起抵抗,张孝纯、王禀率领的太原军民守城二百五十余日,弹尽粮绝,全部壮烈牺牲;李纲、种师道率领的勤王军与守城军精城合作,给金兵以重创;河北各地人民自动组织起来的抗金武装,声势浩大;以太学生陈东为首的几万人请愿示威,反映了人民的抵御侵略者的爱国热忱。本来,众志成城,团结御侮,危难是可以克服的。

但是贪图腐化享乐生活的宋朝统治者,置民族大义于不顾,坚持投降求和的可耻政策,对爱国将士大肆贬斥,加以压制,对有的抗敌队伍还予以遣散,致使金兵得以顺利攻占开封。宋钦宗靖康元年,即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北宋王朝覆灭,整个开封被洗劫一空,赵佶(徽宗)、赵桓(钦宗)、后妃、公主和赵氏宗室以及金银财宝,悉被掳掠北上。

在这紧急关头,宗泽等忠臣良将迅速拥戴在外统兵的赵桓的弟弟康王赵构为皇帝,以稳定大局,并在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即位,改年号为建炎元年(1127)。

赵构登极后,并无抗金良策,在敌人进攻面前,只是退缩。先后逃往扬州、临安(杭州)、越州明州(宁波)等地,甚至逃到温州海边的大船上。金兵虽然攻城掠地,无往不胜,但后方空虚,逐渐壮大的中原起义军对它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不得不把进攻队伍从南方撤回。这样,使赵构得到了苟延残喘,于建炎四年四月回到越州,并把越州改为绍兴府。翌年,改年号为绍兴元年,直到绍兴二年正月才回到临安,正式建立了偏安东南一隅的南宋小朝廷。

在那个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里,陆游从小就跟随家人东奔西跑。抗金开始,陆宰在泽潞一带作军需供应工作,由于坏人的陷害,遭到罢黜。此时,战局失利,陆宰只得带着家眷南归。他的家室人口众多,除妻子儿女外还有仆人婢妾,兵荒马乱,辗转流离,携老将雏,困苦万分。为了躲避金兵,他们常常隐蔽起来,饿了只能吃点干粮,有时,一连十来天吃不。上饭菜。这种飘荡不定的生活,在陆游幼小心灵里留下深深的烙印,也滋生了他抗金救国的思想。在《三山杜门作歌》诗中,他记载了这段生活的真实经历:

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

淮边夜闻贼马嘶,跳去不待鸡号旦。

人怀一饼草间伏,往往经旬不炊爨。

陆游一家先逃到安徽寿县(安徽寿春),在这里,他们休息了一段时间,便从淮水经过运河回到山阴故乡。建炎四年,战火逐渐烧到了山阴,金人的铁蹄和溃退的宋朝官兵,把山阴搅得翻江倒海,乌烟瘴气,群众已无安身之地。于是陆游一家只得再次踏上逃难的路程。在《杂兴》诗中,他写道:

家本徙寿春,遭乱建炎初。

南来避狂寇,乃复遇强胡。

于是髡两毛,几不保头颅。

乱定不敢归,三载东阳居。

陆游一家人从山阴来到东阳(浙江金华),住在当地颇有声望的陈彦声家里。陈彦声(名宗誉)是一个地方武装力量的领袖人物,讲义气,有武艺,在宣和、建炎中曾两度组织群众抗金,保卫自己的家园。陆游十分赞赏陈的举止,誉为:“其义可依,其勇可恃。”(《渭南文集●陈君墓志铭》)陆游一家在陈家一住三年,受到陈的热情款待,直到赵构正式在临安建都,局势已经大体稳定,才又回到老家山阴。陆游此时只有九岁,而内心已深深烙上了对敌人的仇恨。陈彦声的豪侠义勇,保境安民的爱国行动深深地促动了他。他懂得有所爱,有所恨,明白精减团结,共御强敌,定能收复失地,赶走金人。陆游一生坚持抗战救国,至死不渝,与他从小受陈彦声的影响是不无关系的。

在那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日子里,宋高宗赵构的登极,曾给人民带来一线希望,但希望很快破灭。因为赵构并不赞成主战派,和全国人民、忠臣义士一起共同抗金,图谋恢复大业;而是畏敌如虎,赞同主和派观点,极力主张逃窜、议和、投降,事实上成了主和派的头子。除了在逼不得已的紧急关头,他需要利用主战派力量外,一贯重用主和派。绍兴十年(1140),金兀术带领大军南侵,被主战派将领率部迎头痛击,打得落花流水。捷报频传,振奋人心。老百姓顶盆焚香,欢迎岳家军渡河北伐,彻底驱逐金寇。此时,金兵锐气沮丧,岳飞队伍所向披靡。岳飞兴奋地给部下说:“直抵黄龙府(金国都)与诸君痛饮耳。”但是,正当岳飞率军渡河追击即将逃遁的金兵时,赵构。秦桧却异常恐慌,他们惧怕岳飞取得巨大战功后摆脱朝廷控制,担心北方人民组织的武装和岳家军共同战斗,力量会更加壮大起来,将构成对南宋政权的威胁。因此他们置民族大义于不顾,在一天之内连下十二道金牌,急令岳飞退兵。岳飞被迫无奈,只好放弃收复的失地和取得的累累战果,撤兵回到鄂州(湖北武昌)。岳飞愤惋泣下,悲痛地说:“十年之功毁于一旦。”第二年,卖国求荣的秦桧,冒天下之大不韪,竟将岳飞下狱,后又以“莫须有”罪名将岳飞杀害。这年十二月,写金人签订丧权辱国的“绍兴和议”,将东起淮水,西到大散关以北的广大地区划归金人所有,并拜伏称臣,南宋每年向金纳金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对这一丧权辱国的和议,凡具有爱国思想的人,无不为之痛心疾首。

“绍兴和议”以后,怯弱贪暴、无能的赵构奖陟和议有功者,晋封秦桧为宰相兼枢密使,总揽军政大权。小人得志,不可一世,这时,秦桧便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势,不遗余力地排除异已,打击主战派力量,将胡铨、赵鼎。李光、曾开等人的官职一一予以罢斥。使赵构统治集团,得以无所顾忌,偏安于一隅之地,过着穷奢极欲,荒淫无度的生活,把国仇家恨置于脑后,再也不想收复失地了。面对奸佞当权,祖国沦丧的现实,年纪已经五十开外的陆宰决心致仕,回家乡开始过着隐退生活。由于陆宰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声望,经常来探望、访问的同僚和友人很多,像给事中傅崧卿和参知政事李光等,都是坚决主战、反对卖国投城的志士,并且正在遭受秦桧的迫害。他们与陆宰一见面,就禁不住要纵论国家大事。一谈及东京陷落,徽钦二帝被掳,金兵残暴,生灵涂炭时,无不义愤填膺,燃起复仇的烈火;谈到秦桧的卖国行径和垄断朝政,无不咬牙切齿,必欲将之碎尸万段而后快。每到吃饭的时候,尽管桌上摆下饭菜,却无人动筷子,客人往往凄然向主人告辞。陆宰在送走客人后,常常目光呆滞,也无心茶饭。陆游对父亲和客人们当时的表现,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晚年,他回忆这一难忘的情景时说:“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腐方张,视之蔑如也。”(《跋傅给事贴》)悲痛的经历和义愤的环境,使陆游从少年时代起就开始具有忧国优民的思想。正如他在《感兴》中所说:“少小遇丧乱,妄意忧元元。”从而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有感》)效力救国的壮志。

官宦世家 师众曾几

陆游之家是官宦世家。祖父陆佃,曾从王安石学经,参加过王安石领导的诠释经籍和宣传变法活动。宋徽宗时,担任过尚书左丞,因受奸臣蔡京挤兑,被贬到亳州做了一任知州,死在任上,著有《春秋后传》等书。父亲陆宰曾作过朝请大夫、直秘阁,负责过皇家图书馆,也是一个有名的藏书家。绍兴年间,宋高宗下令求天下遗书,陆宰呈上所藏图书清单有一万三千余卷。生长在这样的读书家庭,陆游从小酷爱学习是理所当然的。在《解嘲》诗中他说:“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又在《幽居记今昔事》一诗中说:“少小喜读书,终夜守短檠。”可以想见他对知识的渴求,学习的勤奋。不仅家中有丰富的藏书可供他饱览。而且父亲又能随时对他进行指导,因此在求知和写作。上他的进步是很快的。需要提到的是,陆游的外祖母姓晁,和晁补之是同辈。晁补之和黄庭坚、秦观。张来一起拜在苏东坡门下,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他们在文学创作上成就很大,影响面深远。南渡以后,有些苏黄一派的文人就经常到陆游家作客,和陆宰谈论文学流派、创作方法和修辞的得失,这对正在学作诗的陆游无疑是大有裨益的。陆游在《书叹》一诗中回忆道:

文章有废兴,盖与治乱符。庆历、嘉祐间,和气扇大炉。数公实主盟,浑灏配典谟。开辟始欧、王,菑畲逮曾、苏。大驾初渡江,中原皆避胡。吾犹及故老,清夜陪坐隅。论文有脉络,千古著不诬。

诗里提及多才多艺的宋朝文学的开山大师欧阳修和受他提拔与重视的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故老”则是指受以上诸人的影响,经常到陆宰家里谈论诗文的作家。

陆游稍稍长大就进入乡校读书,教师韩有功、陆彦远等人都是学识良高,又十分重视气节的知识分子,陆游对他们非常尊重,所从其谆谆教诲。十七岁时,又改从鲍季和受业。与同学们在一块听课,交相问难,生活是极为愉快的。这个期间,他开始正式写诗。恰好,当世著名大诗人曾几来访陆宰,陆游对曾几仰慕已久,能够在家里见面,实为幸事。在《别曾学士》一诗中他这样写道:

儿时闻公名,谓在千载前;稍长诵公文,杂之韩、杜编。夜辄梦见公,皎若月在天。起坐三叹息,欲见无由缘。

诗中表达了陆游对曾几的仰慕,他把曾几当成杜甫、韩愈那样有名望、有才华的作家看待。朝思暮想,企盼一见;但好梦难圆,只有起坐叹息。而宿愿一朝实现,其喜悦之情是溢于言表的。他继续说道:

忽闻高轩过,欢喜忘食眠。

袖书拜辕下,此意私自怜。

曾几在和陆游的交谈中,感到他才思敏捷,见解独创,博览群书,气度不凡,十分高兴。陆游以学六经为题的言志诗,更使曾几觉得他壮志凌云,不同凡响。

诗云:士生学六经,是为圣人徒。处当师颜原,出当致唐虞。斯文阵堂堂,临敌独援枪。异端满天下,一扫可使无。乃知立事功,先要定规模。彼虽力移山,安能夺匹夫。

于是,曾几欣然收陆游为弟子,并亲自向他指点作诗的方法。从此,陆游更加潜心诗歌创作。

曾几是宋朝南渡后诗坛的领袖。曾几和其兄曾开都是有名的爱国者,力主抗金,反对议和,因触怒卖国贼秦桧,均被罢官,朝野震动。凡正直人士,无不为他们严正的民族立场、强烈的爱国热忱、正谏直言的行动年尊敬。基于这一点,曾几在诗坛上更是享有盛誉。曾几和徐俯。韩驹、吕本中都属于江西派诗人,吕本中是江西派的首创者,和曾几同龄。陆游师事曾几时,徐、韩、吕均已逝去,陆游对这位硕果仅存的老师自然感到格外亲切。

江西派诗人在理论和创作上有很大的局限性,成就也不算很大。不过,在宋代却是一个影响深远的诗派。他们继承并发展了北宋大诗人黄庭坚的一套创作方法,讲究脱胎换骨。黄庭坚说:“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人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释惠洪《冷斋夜话》)通俗地讲,换骨“就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前人的诗意;”夺胎“就是在前人的语言基础上推陈出新,并借用前人诗意改为自己的作品。

吕本中只提出了作诗的”活法“,即从写实人手,遵守上述规矩,又能变化不测,方能达到圆熟自然程度。曾几根据黄、吕二人的观点,指点陆游、学诗一是忌参死句;二是忌行文空洞无物,需到世间去求意境;三是欲作佳诗必须善养浩然正气。

陆游从曾几那里一方面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洗礼;一方面学得作诗的技巧。

陆游曾写诗回忆学习要领:”文章切忌参死句“,”律令合时方贴妥“。就是说写诗要灵活变化,平仄格律要合乎诗的要求。可见陆游此时作诗侧重文学功夫。曾几曾说陆游的诗从吕本中那里得到”渊源“,陆游听了非常激动,他后来还为吕本中的集子撰写了序言。称赞吕的诗文:”汪洋闳肆,兼备众体。间出新意,愈奇而愈浑厚。震耀耳目,而不失高古。“他还回忆自己少年时,读吕诗文,愿向吕学习,但不久吕就去世了,深表遗憾。说明陆游这个时候很受江西诗派的影响,因袭前人看重技巧。正如他在《示子道》诗中所说:”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在《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中又说:”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力孱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惭色。“但是,他毕竟从江西诗派那里学得了诗歌创作的方法和规矩。由于他的生活视野不断开扩,利用诗歌作为武器积极参加了社会斗争和民族斗争,终于突破了江西诗派狭隘的对形式的追求成为反映时代生活的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回忆说:”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打毽筑场一千步,阅马列厩三万匹。华灯纵博声满楼,宝钗艳舞光照席。琵琶弦急冰雹乱,羯鼓手匀风雨疾。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世间才杰固不乏,秋毫未合天地隔。“形象生动地道出了他的诗风转变,意识到现实生活与诗歌创作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在他的创作理论中,对江西诗派的刻意求奇,以及这个诗派末流趋于轻滑流易,不乏针砭之词。这是一种批判继承的精神,也是他能够登临诗歌创作高峰,自成一家的重要原因。今存《剑南诗稿》八十五卷,大多经诗人生前亲手编定,在收录的九千三百多首诗中,作于宋高宗时期的早年作品很少,均已被他删除。说明他向以江西诗派主宰诗坛为标志的时代,自觉告别。

婚姻不幸 苦闷彷徨

陆游二十岁时,已是一个英俊潇洒,气宇轩昂的青年了。这一年,即绍兴十四年(1144)他和婀娜多姿,志趣相投的姑娘唐琬结为夫妻。唐琬的父亲是陆游的舅舅,陆游是唐琬的表兄,他们两厢情愿,亲上加亲,婚姻是十分美满的。唐琬也工于诗词,与陆游夫唱妻和,思想的交流,更加深了两人之间的感情。陆游的母亲对这位秀丽的内侄女兼媳妇,最初也是非常喜欢的,但后来却发展到很不满意,横加指责,硬逼着陆游与唐琬离婚。有人认为是由于小两口感情甚笃,卿卿我我,形影不离,影响了陆游对功名的进取,于是陆母迁怒于唐琬;还有人认为是由于唐琬不生孩子,怕断了陆家香火的原故。在那个社会里,媳妇不见容于婆婆,是很难在夫家生活的。对于母亲的决定,新婚燕尔、琴瑟和好的陆游夫妇,当然不能同意。陆游再三向母亲哀求,希望能留下唐琬,但哀求无效。迫于母命,陆游大胆瞒着母亲,假说将唐琬送回娘家,暗中却在外面租了一所房子,把唐琬安置在那里,经常约会。

可是没有多久,秘密就被陆游母亲发现了。陆游无奈,只得忍痛和唐琬离异。从此二人燕南雁北,劳燕分飞。绍兴十七年,陆游另娶王氏为妻,王氏虽然贤淑俊俏,但陆游总感到相距唐琬甚远。唐琬被遣送回娘家,满怀幽怨,几乎痛不欲生,经多方劝慰,遵家长之命,改嫁同郡赵士程。琵琶虽然别抱,对陆游仍一往情深。

绍兴二十四年(1154),陆游参加礼部会试被黜回家,心情苦闷彷徨。他经常四处走访,或访朋问友,结交商贾、豪杰和诗人;或接触人民群众,放浪形骸。这一天,春光明媚,他游览禹迹寺的南园。此园是绍兴一所著名的园林,占地十余亩,建有假山、池塘和亭台轩榭,每当东风送暖,园中碧草如茵,繁花似锦,风景雅致,十分宜人。因此不少文人墨客常来这里游目骋怀,赋诗作画。一般平民百姓也不时到此,游兴甚浓。园内有春波桥一座,桥下碧波荡漾,桥上是游人凭栏远眺的地方。当年陆游和唐琬曾在桥上凭栏依偎,谈今论古,衣香人影,流连忘返。陆故地重游,不胜今昔之感。忽然发现唐琬和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也来到沈园。他远远看着唐琬憔悴的倩影,感慨万千,回想起与唐琬十年前的恩爱之情和分手后的绵绵相思之苦,不禁黯然神伤。唐琬看到陆游独自一人像孤雁似的在园中徘徊,既惊喜今生又能相逢,又悲叹相逢不能相聚。往事历历在目,思之凄然。于是征得越士程同意,派人给陆游送去一份酒菜。陆游饮罢酒后,压抑不住内心的悲苦,提笔在墙上写了一首哀怨悔恨的词《钗头凤》,词云: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词的上阕描写了唐琬的美丽、多情和温柔,控诉了代表封建势力的东风无情拆散了他和唐琬的夫妻关系。”不得东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因为东风送暖,可以使百花齐放;东风逞威,可以使百花凋零。这里交织着陆游酸甜苦辣的复杂情感。上阕结尾连用三个”错“字,是自问,也是感叹。错在命运的不公?错在母亲的专横?还是错在自己对母命的屈从?表达了感情上的极度苦痛,下阕以”桃花落,闲池阁“比喻两人婚姻遭到摧残,集中抒发了相思之苦。结尾用三个”莫“字申言莫再怨天尤人,莫再追忆往事,更莫想再度相逢。这是陆游企图用理智压抑自己的感情,然而感情的野马是不可能为短短的理智缰绳所能拴住的。唐琬看到了这首缠绵悱恻,肝肠寸断的词,十分感伤,回家后便和了一首: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

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从此,唐琬郁郁寡欢,不久就香消玉殒。陆游的这出婚姻悲剧,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创伤,永远难以抚平。沈园重逢和唐琬的早逝,在他真挚的情感深处,更加重了他的悔恨、内疚和难以名状的辛酸。尽管时光荏苒,进人暮年,但唐琬的音容笑貌,一直索绕在他心头。只要他在山阴,有机会他总要登禹迹寺楼上眺望,回忆往日的爱情生活,寄托自已无限的哀思。宋宁宗庆元五年,陆游已经七十五岁了,距唐琬逝去已有四十年之久,但陆游依然难泯旧情,回首往事,不禁潸然泪下,写下了《沈园》二首,表达了对前妻深深的爱恋和悼念,诗云:

(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二)

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以七十五岁高龄的衰朽之躯,铭记不忘唐琬飘若惊鸿的倩影;对同唐琬一起去游玩过的沈园,还沿着老路走到那里去凭吊一。番,可以想见用情之专一。在陆游逝世前五年,即陆游八十一岁时,他又写了《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二首,诗云:

(一)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二)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鑠壁间尘。

诗中充满了物是人非,触景生情,魂牵梦绕,此恨绵绵的悼亡哀痛,反映了诗人对唐琬的钟情,年老而弥笃。

陆游不仅是一个热血澎湃的诗人,而且也是个柔肠万千,倜傥风流的才士。据《随隐漫录》记载,一次,陆游在赴任途中,夜宿驿站,见墙上有题诗云:”玉阶蟋蟀闹清夜,金井梧桐辞故枝。一枕凄凉眠不得,挑灯起作感秋诗。“经过访问,得知题诗人乃驿卒的女儿,陆游爱其才,托人说合,将女纳为妾。半年之后,陆游夫人不容此女留在丈夫身边,遂将女驱赶。女临行前赋《生查子》而别。其辞云:”只知眉山愁,不知愁来路。窗外有芭蕉,阵阵黄昏雨。晚起理残妆,整顿教愁去。不合画春山,依旧留愁住。“《柳亭诗话》说:”务观前妻见逐于其母,此女又见逐于其妻,钗头双凤,大小一揆。“据后人考证”玉阶蟋蟀闹清夜“四句是他人将陆游所作诗稍事窜改而成,似乎《随隐漫录》和《柳亭诗话》所说均不是为证。不过,《渭南文集》中提到陆游确纳有一。妾,姓杨,系成都府华阴县人。曾随他至严川上任,生一女,小名定娘,不幸天折。陆游还为小定娘撰写墓志《山阴陆氏女墓志铭》,这该是毋庸置越的吧!至于杨氏的具体情况则不得而知。

科场舞弊 会试见黜

南宋朝廷为了粉饰太平,笼络士人,决定于绍兴二十三年开科取士,并在临安先举行了两渐转运司锁厅试。规定只限现任官僚及恩荫子弟应进士科人员参加。

锁厅试就是要应试者锁了办公厅而去参加考试。录取面较大,一百个人中可以录取一个。陆游是恩荫迪功郎,志在报效国家,自然不放弃这个机会。秦桧之孙秦埙已官居右文殿修撰,比考官地位还高,本来不必应试,但秦桧想让孙儿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状元,获得更显赫的地位,因此也参加了。试前,秦桧还示意主孝官陈子茂将秦埙录取为第一名。陈子茂是两浙转运使,字阜卿,为人正直,办事公正。在审阅试卷中,发现陆游写的文章,笔调通畅,气势不凡,议论北伐中原,还我河山,言辞恳切,大义凛然,不禁为之赞叹;而秦埙的文章则相形见绌。陈子茂不畏炙手可热,权倾天下的秦桧加害,毅然将陆游录取为第一名,秦埙列为第二名。秦桧的目的没有达到,极为震怒,在第二年礼部举行会试时,竟专横独断,公然把考试成绩优良的陆游刷掉,让秦埙捞上头名进士。同时,还准备治陈子茂的罪。这件事表面上看去是一种封建社会常见的科场舞弊勾当,属于追名逐利的冲突,实质上是陆游在试卷中力主抗金,站在抗战派一边,向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投出的利刃,因此必然遭到秦桧的打击和迫害。陆游晚年在悼念陈子茂的诗里说:”陈阜卿先生为两浙转运司考官,时秦丞相孙以右文殿修撰来就试,直欲首送;阜卿得予文卷,推置第一,秦氏大怒。予明年既显黜,先生亦几蹈危机;偶秦公薨,遂已。予晚岁料理故书,得先生手贴,追感平昔,作长句以识其争,不知哀涕之集也。“诗云:

冀北当年浩莫分,斯人一顾每空群。国家科第与风汉,天下英雄惟使君。后进何人知大老,横流无地寄斯文。自怜褒钝辜真赏,犹窃虚名海内闻。

诗中斥责秦桧之流挤兑、罢黜持抗战观点的考生,像唐文宗时当权太监仇士良视敢于直言应制科的刘费为”风汉“一样,热情歌颂陈子茂不畏强暴,提携后进,选拔人才,是真正天下的英雄。

绍兴二十五年,秦桧暴病身亡,陈子茂免于祸患,朝野正直之士闻讯奔走相告,弹冠相庆,同时开始议论边事,盼望朝廷抗金复国。北方沦陷区的宋朝遗民也摩拳擦掌,希望王师来收复国土。宋高宗赵构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起用抗战派人物张浚、胡寅、洪皓等,一时举国振奋,群情昂扬。陆游的老师,曾被秦桧罢掉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职务的曾几,也被赵构召见,擢拔为直秘阁,仍知台州,后又任秘书少监。不知是得力于曾几的推荐,还是其他原因,绍兴二十八年(1158),陆游三十四岁时被朝廷任命为福州德宁县主簿。接到公文,他又喜又忧,喜的是,从此可以步人仕途,能报效国家;忧的是主簿是九品县吏,位卑事杂,难以展雄才。在他内心深处仍然希望能够纵横捭阖,驰骋疆场,收复失地,勒石燕然。在《夜读兵书》诗中他曾说过:

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陂泽号饥鸿,岁月欺贫儒。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腴。

想到现在仅仅去做一个小官,能够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吗?但是,计较职位而不出仕,”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悲守穷庐“,将来怎么办呢?

宦海浮沉 革职还乡

陆游再三考虑,决定上任。他经过二十多天的长途跋涉,穿曹娥江,过雁荡山,游台州,由温州到达了宁德县,从此开始了宦海浮沉。一次福建路提点刑狱公事樊茂实来县视察,对县令项膺因口吃而回答问题结结巴巴,露出不悦之色。陆游觉察,即代为详奏,樊茂实听后,十分满意,又看到陆游的诗写得很出众,于是荐举陆游为福州决曹,担任樊茂实属下的一名文官。

不到一年,曾几升为礼部侍郎,在曾几的引荐下,陆游调至临安任赖令所删定官。宋代勳令所是掌管修改审订法令条式的机构,法令条式每五年小修一次,每十年大修一次,然后颁行天下。朝廷常以宰臣兼任勳令所提举,下设详定官、删定官,删定官的职责是编篡朝廷公布的法令文件,并分类编成书。这个职务虽说是八品小官,然而能接近朝臣,进言天子,历来又是饱学之士担任,因而为许多人所关注。陆游公务闲暇,以读书写诗自娱,有时四处游荡,他看到繁华的市容,苦难的百姓,屈辱求和的朝廷,苟且偷安,纸醉金迷的君臣,感慨万端。于是他披肝沥胆,陈情阙下,力主励精图治,早复中原。

在抗击金兵大举南侵刚刚开始时,陆游满怀为国效死之情,又赶写了《上执政书》,不想触怒了宋高宗赵构,竟遭到罢官。他只好收拾行李回到山阴。绍兴三十一年七月宋、金展开交战,百事待举,前线吃紧,朝廷急需用人才,高宗赵构在朝臣的提醒下,想起了弃置在乡的陆游,很快降旨召回他任大理寺直兼宗正簿,这样,陆游又来到临安。此时,抗金捷报频传,文武官员欣喜非常,老百姓笑逐颜开,陆游更是精神振奋,将有所为,不久,金主完颜亮在扬州为部将杀死,消息不胫而走,陆游暗想,金主既诛,新主初立,趁金朝内乱,正是恢复疆土的大好时机,于是奏请朝廷诏令各地进军,深入敌后,出奇制胜。但始终不见答复,随着时光的流逝,战局的变化,希望逐渐化为泡影。

赵构不仅不兴兵北上,反而找出种种借口,恢复议和,使朝野上下为之骚动。秦桧死后的南宋已非二十年前秦桧弄权的南宋。以宰相陈康伯为首的主战派力量已占,上风,并能左右朝廷大局;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而起,抗击金兵,反对议和;一些大臣对于朝廷一味采取忍让,不思进取的政策,对金人奴颜婢膝称臣以求归回河南诸地等作法,极力反对。在这种情况下,赵构既不敢战,又不能和,只好传位给赵容,自己退居德寿宫里作太上皇,过骄逸享乐生活去了。

三十六岁的赵脊,原名伯琮,是太祖七世玄孙。建炎三年,赵构的独生子赵勇天亡,便把东京汴梁陷落后流之在民间的赵伯琮收为养子,改名瑷,封为普安郡王,后又立为太子,更名为脊,赵春生长在民间,了解一些民间的疾苦,对广大国土沦于敌手深为痛惜,因而常有恢复中原之志。绍兴三十二年(1162)赵春正式即位,翌年改年号为”隆兴“,开始整顿朝政,荐举人才,并驱逐了一些误国害民的秦桧党羽,起用主战将领张浚等人,给张浚以兵权。陆游也奉调到枢密院担任编修官。一天,赵容问朝臣周必大,当今诗人谁能比得上李白。周必大回答,首推陆游,世人已称他为”小李白“,因为他的才华出众,写的诗风格豪迈,和李白有相似之处,所以有此殊誉。另外,权知枢密院事史诰,同知枢密院事黄祖舜又向赵容推荐陆游,说他”善辞章,谙典故“,于是赵春召见陆游,陆游趁机将自已对定邦安国的主张一一奏明,如革新政治,加强武备,待机北伐,恢复河山,深得孝宗的赞赏,认为他”力学有闻,言论剀切“,特赐他进士出身,并加封他为太上皇帝圣政所检讨官。

隆兴元年(1163)正月,孝宗继封张浚为观国公加少傅衔之后,又任他为枢密史,统帅军马,都督江淮,从江阴、镇江、南京直到贵地、九江的部队全部由他指挥,这对大举南犯的金兵构成了巨大的震慑力量。此时,朝廷上下,同仇敌忾,外交上联络西夏,共同抗击;在北方广大沦陷区,发动军民武装起义。

为此,由陆游起草了两个重要文件:一是1163年正月二十一日写的《代二府与夏国主书》;一是同年二月写给沦陷区的秘密传单《蜡弹省劄》。二府指中书省和枢密院,蜡弹是封缄秘密文件的蜡丸。像这样重要的军事和外交文件,理应由中书舍人撰写的,而朝廷大臣特请陆游执笔,可见他的才德已为当局所承认,而陆游也以能够参与抗金的机要工作为荣。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回忆起这件事情。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工作后,张浚率领六万人马,号称二十万雄兵出师北伐,分两路进军。一路由李显忠率领,从濠州(安徽凤阳)攻取灵璧;一路由邵宏渊率领,从泗州出发(安徽盱眙东北)直取虹县(安徽泗县)。两路夹击,进展极为顺利,很快就收复了宿州(安徽宿县)。捷报频传于江南各地,中原诸镇大为震动。孝宗闻讯,喜出望外,连称十年来无此克捷,朝野为之鼓舞,并亲制诏书,慰劳张浚。并擢升李显忠为淮南、京东、河北招讨使,邵宏渊为副使。宿州收复不久,李显忠、邵宏渊之间就产生了矛盾。

邵宏渊主张以宿州库藏实物劳军,李显忠坚持军队驻扎城外,以现钱劳军。两人矛盾,以致金兵反扑时,李显忠只能孤军奋战,独守城池,最后寡不敌众,难以抵御,只得杀出重围,于五月二十四日退至符离集一带,距五月十六日进围宿州仅仅才八天时间。随着北伐的失利,主和派势力在朝中又开始抬头。赵春也一改初衷,起用秦桧余党汤思退为丞相,准备和金人议和。这时,一贯主战的陆游在朝廷的日子也日益窘迫,但他仍然尽忠职守,敢于对植党营私的龙大渊和曾觌的种种召彰劣迹进行揭发。而龙、曾二人却是赵脊的亲信,因此赵脊对陆游十分厌弃,不久就将他调到建康任通判,接着又改调镇江通判。

镇江北临长江,对峙扬州,和建康形成犄角之势,地势险要,南宋水师精锐驻扎于此,是抗金前沿阵地。陆游上任后很快熟悉了环境,结识了一些同僚,图谋抗战大计。听说张浚仍都督江淮兵马,即日抵达镇江,心中十分激动。张浚和陆游的父亲原系老友,又和陆游抗金的主张相同,因此对陆游十分器重有加,张浚的儿子张拭和幕僚们更是和陆游过往甚密,他们经常在一起筹划如何重整武备,收复山河,报仇雪耻,还于旧都。张浚来镇江后,开始扩充军队,山东淮北忠义之士归附者,络绎不绝。不长时间,建康、镇江两支兵力就有一万二千人。万弩营招收淮南和江西义军一万余人,从建康到镇江,凡要害之地,均修筑城堡;沿江险要之处,皆积水为匮。江上战舰来往,风樯如云,各营都配备了弓矢器械,随时准备消灭人侵之敌。

金人获悉这一情况后,感到形势于已不利,急忙下令罢兵。谁料为主和派包围的赵春,又听信谗言,竟于隆兴二年(1164)四月,撤销了江淮都督府,罢免了张浚的官职,正式与金人议和,签订了”隆兴和议“。在议和进行期间,陆游还是一心为国,上书朝廷,乘和约未定之前,宣布建康和临安都是临时首都,以便将来迁都建康,凭借有利地势,积极从事收复中原的准备。这一主张,从岳飞、李纲、胡铨直到张浚都是坚持的,结果他们都遭到迫害。如今张浚已被罢官,朝政又为议和派所左右,陆游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提出,其爱国热忱,日月可鉴。和议签订后的次年(1165)宋孝宗赵脊又把年号改为乾道,一时的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已烟消云散,开始过起忍辱偷安的生活来。陆游关于建都的意见非但未被朝廷采纳,自己反被调往隆兴(江西南昌)任通判。这样,使他离前线更远了。朝廷的一些卖国贼,一贯敌视敢于正谏正言力主抗金的陆游。他们对陆游的调动并不甘心,必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在乾道二年(1166)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又将他革职还乡。

报国无门 效死疆场

陆游在山河破碎,金勇残缺的情况下,本想竭尽全力,为国报效,不料”一犬吠影,百犬吠声“,竟然被朝廷革职还乡。他仰天长叹,悲愤不已,匆匆交卸了公务,辞别了同僚,便离开了镇江。踏上归途,进入山阴故土,沉重的心绪顿时豁然开朗。

他看到美丽的村庄,明亮的镜湖,觉得为人处世,应该光明磊落,像清澈见底的湖水一样,官可以不做,报国之志难移。到家以后,便向妻子说明情况,开始过起吃芋羹喝稀粥的躬耕的平民生活来。

春去秋来,北雁几度南飞。陆游自乾通二年罢官,赋闲在家已经四年了,家中人丁日益增多,生计日益艰难,他不得不向朝廷求职,但始终得不到答复。他想到韶华易逝,对国家还没有做出什么贡献,心中一阵凄怆,不由得吟道:”慷慨心犹壮,蹉跎鬓已秋,百年殊鼎鼎,万事只悠悠。不悟鱼千里,终归貉一丘。夜阑闻急雨,起坐涕交流。“正吟咏间,忽然想起在镇江张浚都督府中认识的陈俊卿,陈为人耿直,敢于秉义直言,与陆游志同道合,最近已升任朝廷右相了。陆游经过一番考虑,便写信给陈俊卿,一方面祝贺陈的升迁,一方面为自己求个一官半职。信寄出不久,朝廷于乾道五年十二月,召用陆游为夔州通判。

陆游想,夔州距山阴虽远,但能去做官,也能一展宏图,于是决定举家前往。正整装待发,陆游忽然染了重病,未能成行,直到第二年夏才携带家口动身。他沿着长江乘船而上,经过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省,最后通过山势险峻、波涛湍急的三峡,终于到达夔州。沿途他饱览名山大川,了解风土人情,在江陵,他想起了战国时楚国的郢都离这里只有十几里,当年楚王为了观看长江胜景,曾在江陵营造了一处华丽的宫殿一渚宫。秦将白起率兵攻陷郢都后,楚国弃郢东迁,人民流离失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曾怀着悲怆的心情,写下了名篇《哀郢》。他深深为屈原的爱国精神感动,并为因进忠言而被放逐的遭遇感慨万千。

联想到中原沦为金人之手,北伐事业难以为继,不禁悲从心起。船入瞿塘峡,两岸高山林立,古木参天,猿声不断,呈现一片气势磅礴的壮丽景象。过了瞿塘峡就到夔州了,夔州是诗人杜甫住了三年的地方,在这里杜甫由于督都柏茂琳的照应,生活还算过得安定。据说,一次柏茂琳举行宴会,杜甫欣然应允,从白帝城骑马直奔瞿塘峡,谁料马失前蹄,杜甫竟被摔下马来并跌坏了身子骨,只好住在寓所养伤。一些朋友带着酒肉去探望安慰杜甫,杜甫拄着拐杖相迎,宾主开怀畅饮,尽情言笑。

想到这里,陆游觉得这是文坛一段佳话。地处深山的夔州却是杜甫住过的地方,缅怀前贤,倒也值前往。心里顿觉释然。长时间的旅行,使他增长了许多书本上得不到的见识。他便把沿途所见所闻,一都写人日记,后来编成集子,定名为《人蜀记》。这是一本辞章华美,引人人胜的游记,也是研究地理沿革的重要参考资料。

在夔州,陆游感到一切都不熟悉,生活也极不习惯,好在郡守对陆游器重,刚一到府,便委任他主管办学、考试并兼管农业。乍听起来,似乎事情繁多,实际上是个闲差。陆游没有料到,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到穷乡僻壤来,换取的只是难以施展自己宏图的差事。在敬览杜甫故居时,他暗想:诗圣杜甫,一生命运多舛,早年受知于唐明皇。唐肃宗,经过安史之乱,由陕人川,由成都而到阆中,由阆中而到夔州,最后流落他乡,客死异地,自己的遭遇也有些与杜甫相似,曾经受知于宋高宗、宋孝宗,金人南侵,先后在镇江、南昌为官,现在来到夔州,难道自已的结局也将与杜甫一样吗?

时间飞逝,转瞬三年任期将满,任满后是返归山阴,闲居故里,还是上书朝廷,继续请求官职呢?陆游面临抉择,心里正在思来想去,无可如何之际,忽然得到新任川陕宣抚使王炎的来信,邀他到设在兴元府南郑县的宣抚使衙门作官。南郑是抗金前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陆游觉得这个前哨阵地,正是他朝思暮想,心驰神往的地方,自己虽然四十八岁了,但身强康健,报国热忱未减,如果能够身着戎装,驰骋疆场,杀敌守土,救民于水火,也不枉活一世。同时,他也想很快见到这位像汉朝萧何、唐朝裴度一样的朝廷重臣王炎。于是,他安顿好家小,很快就奔赴了南郑。

南郑北屏秦岭,南临巴蜀,西控秦州,东达襄阳,地势险要,物产丰盈。王炎把宣抚司迁居这里后,使古老的城池变得繁华起来。远望各个山头,都设有烟墩,一方有警,八方皆知。陆游一到南郑,热血就为之沸腾。见过王炎,叙了叙旧事后,立即投身到公务活动中去。他虽为干办公事,但不愿久坐幕府,主动要求与士卒一同外出巡察。

王炎认为陆游年近五旬,身体并不健壮,且长于笔墨,短于兵戈,担心巡营中若遇敌寇犯境,遭遇不测,未即允诺。陆游请求再三,并说自己研读兵书,舞剑习射。万一遭遇窜敌,也能独当一面。又说久居幕府,不深人前线,既难了解士卒甘苦,又不能详知各处地形地貌,议论军事,必然纸上谈兵,有负宣抚使厚望。王炎再三考虑,觉得陆游的话不无道理,于是答应了他的请求。从此,他穿着戎装,跨上战马,率领士卒,经常巡察在大散关一带。有时路遇偷袭金兵,便巧施妙计,奋力拼搏,使敌人狼狈鼠窜。

有时冒着严寒追击敌人,顾不上埋锅造饭,只得啃些粗劣的干粮。在《鹅湖夜坐书怀》中云:”昔者成南郑,秦山郁苍苍。铁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又在《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云:”我昔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山荞畲粟杂沙碜,黑黍黄糜如土色。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可以看到当时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苦。然而,这些对”一寸赤心惟报国“的陆游来说算不了什么。因为过去怀着”扫胡尘“、”清中原“的愿望,在南郑前线已经能够付诸实际行动中了,且情况的变化,战地体验使诗人的精神世界和诗歌创作都有了新的素材。他在巡察前线后,又写下了《南山行》

云:

我行山南已三日,如绳大路东西出。平川沃野望不尽,麦陇青青桑郁郁。地近函秦气俗豪,秋千蹴蹦分朋曹。苜蓿连云马蹄健,杨柳夹道车声高。古来历历兴亡处,举目山川尚如故。将军坛上冷云低,丞相祠前春日幕。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

诗中以”近函秦“”气俗豪“的重要地理环境和”将军坛“,”丞相祠“等历史遗迹激发起的爱国热忱,引发出若能像韩信那样暗度陈仓,像诸葛亮那样兵出褒斜,把关中作为反攻的根据地,那么驱逐金兵,收复山河是大有希望的。他沉浸在抗金能够胜利的热望之中。在<秋声》里,诗人没有因袭前人”悲秋“的感情,而是喜闻”秋声“的到来。于萧索悲凉气氛中抒发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迎接胜利的到来。

他写道:

人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快鹰下鞴爪嘴健,壮士抚剑精神生。我亦奋迅起衰病,唾手便有擒胡兴。弦开雁落诗亦成,笔力未饶弓力劲。五原草枯苜蓿空,青海萧萧风卷蓬。草罢捷书重上马,却从銮驾下辽东。

作者采用”萧萧风卷蓬“、”壮士抚剑“、”弦开雁落“唾手”擒胡“等语,展现昂扬的斗志,栩栩如生。”草罢捷书重上马,却从銮驾下辽东。“表现那种捷报频传,直捣黄龙的欢欣鼓舞的景象如在眼前。在《金错刀》诗中,诗人持干戈以为社稷的精神表现得更为突出。诗云: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策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慷慨悲歌,壮怀激烈,必欲杀敌报国的决心和信心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陆游到南郑前,认为北伐应从山东进军。到南郑以后,这一看法有了变化。他经过多方查访,发现川陕一带,无论从地势。物产方面来看,还是从人民仗义豪爽方面来说,都要比江淮一带条件优越得多。他认为把这里作为向金兵进攻的战略军事基地是更为合适的。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正式向宣抚使王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王炎是南宋当时抗战派的主导,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才能都很出色,在群众中影响深远,深得各方面爱国志士的爱戴。

王炎以参知政事的身份,任川陕宣抚使,权力显赫,西北一带的军力、财力和人力都集中在自己手里,完全可以有一番作为。因此,陆游对王炎寄予厚望,诚恳地提出了以上建议。尽管王炎同意陆游的建议,但”有衅则攻“这句话要见诸行动,仍须听从朝廷的旨意,边将是不能自作主张的。因此建议虽好,只能置之高阁,正如箭是好箭,不能发出也是枉然。陆游在南郑这段时间里,除处理日常公务外,还经常为王炎出谋划策,不时辗转奔波,传达命令,了解情况;有时要到南郑附近的西县、定军山、孤云、两角等地走动;到宋金对峙的最前线大散关下的鬼迷店和仙人原巡逻。的确他是做了许多抗金的实际工作的,尽到了他能够尽到的责任。

但是,对一赤胆忠心的战士来说,仅仅这些是不够的。他希望真正做到”上马击狂胡“,在战场上与敌人拼搏冲杀,甚至去流血牺牲。而在苟安已成为南宋国策,恢复中原已成泡影的形势下,希望又是难以实现的。杀敌有心,报国无门,他抑郁彷徨,不得不奏起悲怆的音弦。在著名诗篇《书愤》中云: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台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是对早年恢复中原强烈愿望的回顾,也是对戎马生涯的真实描写,更多的是壮志未酬的悲愤。这种悲愤,在以后《书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诗云:

千岁埋松根,阴风荡空穴。肝心独不化,凝结变金铁。铸为上方剑,衅以佞臣血。匣藏武库中,出参髦头列。三尺粲星辰,万里静妖孽。君看此神奇,丑虏何足灭。

全诗充满了对投降派佞臣的推心痛恨,必欲诛之而后快;对侵略者丑虏的极度蔑视,必欲灭之而后快。在另一首《书愤》中又云: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诗中抒发了以苏武、张巡为榜样,坚持民族大义,不改拳拳抗金复国的一片势死效忠感情,表示即使死去,也要变成鬼雄。继续战斗,荡除寇仇,以雪国耻。

南郑前线,抗金准备工作正在积极进行;沦陷区人民巧妙地传来敌人情报并送来洛阳竹笋和黄河鲂鱼等犒劳品热切盼望宋军北伐;敌军面对巨大的反攻力量,已惊惶失措,在长安城周围掘了三道壕沟,作为防御工事。此时,如果挥师北进,内外夹击,打退金兵是指日可待的。但是,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朝廷降旨恢复中原的诏书始终未到。守边将士们的情绪受到极大打击,感到非常失望和愤懑。热情高涨的进军准备工作逐渐松弛,宣抚使机关内过去那种公务繁忙的景象逐渐消失了。

乾道八年(1172)九月,朝廷竟然颁诏把王炎调回临安任职,并遣散了王炎的幕府。这样,使策划多日,直取长安的反攻计划和各种准备工作都置之高阁,爱国志士和人民群众盼望恢复的愿望又一次落空。”遗民忍死望恢复,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的一颗火热的心如同遭迎头被泼一盆冷水,他感到伤心、郁闷,对不起那些渴望解救、在敌人铁蹄下痛苦挣扎的广大沦陷区的老百姓,不胜悲痛地说道:”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对于南宋统治者赵脊这种忍辱偷安的政策,作为川陕宣抚使的王炎,位高权重,尚且感到无计可施,只得听命,作为宣抚使幕府中一位职位不高的陆游,就更无可奈何了。只有愤懑地慨叹:”有时登高望鄂、杜(陕西鄂县和杜陵),悲歌仰天泪如雨。“

骑驴人川希望破灭

王炎的幕府被遣散后,陆游奉调成都府路安抚司任参议官。乾道八年十一月,他携眷重返四川,自己骑一头驴子款款而行。忽然冷风吹来,天色转阴,檬檬细雨竟然断断续续地下起来了。陆游一家为了赶路,顾不得休息,仍然马不停蹄地往前走,很快就到了剑门关。剑门关地势险要,晋人张载作《剑阁铭》说:”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日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陆游仰望这蜀北屏嶂,川陕咽喉的剑门关,思绪万千,他没有料想到恢复中原的大业,竟无人问津。当年自己挥戈刺虎,上马杀敌,也堪称英雄吧,如今却成了骑在毛驴背上的苦吟诗人。在《剑门道中遇微雨》一诗中云: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唐代诗人李白在华阴县骑驴,杜甫《。上韦左丞丈》中自说:”骑驴三十载“,贾岛有骑驴赋诗的故事。同时,唐以后还流传李杜两人的骑驴图。因此,驴子在当时被人认为是诗人的独享坐骑。陆游此次骑驴人川,知道再没希望披挂上阵,戍边守土,报效国家了,胸中充满慍火。在蒙蒙细雨中,他又想到自已将来只能过着吟诗泼墨生活,不由得扪心自问是否够得上成为诗人的称号。这一反问,饱含着激愤、忧伤、怅惘和英雄迷途的痛苦心情。在旅途中传来了朝廷把年号”乾道“换成”淳熙“的消息,这显然是昭示全国朝野上下,北伐计划已彻底破产,取而代之的是:不求进取,维持现状的国策。国策的变化,加上抗金贤相虞允文又不幸去世,这无异给陆游欲展宏图的心上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在四川他先后代理了蜀州、嘉州、荣州等处地方官的职务,有如水上浮萍,浪迹飘浮,一想起来,不免黯然神伤。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到四川来担任制置使招陆游为参议官,于是他又到成都。范成大字致能,也是南宋知名的诗人,在隆兴元年陆游担任太上皇帝职政所检讨官的时候,他们在一。块儿共事,是文字之交。因此,陆游在范成大衙内供职,虽然一一个是上司,一个是部属,但彼此都不拘官场那一套礼仪,保持着朋友关系,除处理公务外,他们经常在一起饮酒赋诗,一。唱一和。陆游在《锦亭》一诗中说:

乐哉今从石湖公,大度不计聋丞聋。夜宴新亭海棠底,红云倒吸玻璃钟。琵琶弦繁腰鼓急,盘凤舞衫香雾湿。春醪凸盏烛光摇,素月中天花影立。游人如云环玉帐,诗未落纸先传唱;此邦句律方一新,凤阁舍人今有样。

全诗描绘当时欢乐场面。当然,陆游和范成大之间也有隔阂,主要是对时局和抗金的分歧。范成大到四川后确实做了一些好事,赢得了民心,但后来也开始一味享乐,只求边境安宁,不再图谋抗金了。而陆游则不然,他以幕僚身份,也写些应酬诗作,不过,一有机会就要力陈北伐中原,收复山河的主张。一次,范成大着人翻修的铜壺阁竣工,在欢庆宴会上,范成大请陆游作记,陆游并不推辞,在挥毫记述铜壶阁之宏伟时,直书荡清中原,以洗五六十年腥膻之污。范成大看后,尽管有些不。

太如意,念在友情,不仅不发作,还特地称赞几句。一次,陆游写诗给范成大云:”关陇宿兵胡未灭,愿公垂意在苍生。“有的幕僚看后,感到他教训起长官来,未免狂妄自大。而范成大明知陆游有壮志难酬的惆怅,但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不快,仍然对陆游很客气,让他去办办文书,陪伴自已赏花赋诗。陆游眼看北伐遥遥无期,报国无门,只好凭借美酒、歌舞,聊解心头的苦闷。在酒肆歌楼中,他结识了一些游侠剑客,力促他们潜人中原,刺杀金主。在《剑客行》中说:

我友剑侠非常人,袖中青蛇生细鳞。腾空顷刻已千里,手决风云惊鬼神。荆轲、专诸何足数,正昼入燕诛逆虏。一身独报万国仇,归告昌陵泪如雨。

诗中表现了陆游另一种洗血国耻的爱国精神,因为他知道,兴兵北伐已没有希望,只有利用游侠的个人行动了。

陆游经常出人酒肆歌楼,这一情况不知怎么传到临安,台官在孝宗面前奏了一本,说他”不拘礼法“,”恃酒颓放“,于是降旨罢了他的官职。范成大知道陆游遭受诬告,对他进行安慰,并让他仍然寓居原来住所,生活上予以关照。陆游为避免无端影射,在浣花溪旁租了间房子便移居那里。并以”颓放“为由,自号”放翁“。在《和范待制秋兴》一诗中写道:。

策策桐飘巳半空,啼蜇渐觉近房栊。一生不作牛衣泣,万事从渠马耳风。名姓已甘黄纸外,光阴全付绿樽中。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翁。

这首自贺号放翁的诗,可以看出是对那些鼠目寸光,狗苟蝇营,追名逐利,全然不顾国家民族利益的庯俗小人的痛斥和嘲弄。罢官后的陆游由于不时得到范成大的资助,生活上倒也安适。陆范二人常相往来唱和,依然保持昔日的友谊。

淳熙四年(17)范成大任职期满,奉诏东还临安,陆游对这位好友的离去,怀着眷念不舍之情送行,并赠诗惜别,《送范舍人还朝》中一首云:

平生嗜酒不为味,聊欲醉中遗万事。酒醒客散独凄然,枕上屡挥忧国泪。君如高光那可负,东都儿童作胡语。常时念此气生瘿,况送公归觐明主!皇天震怒贼得长,三年胡星失光芒。旄头下扫在旦暮,嗟此大议知谁当?公归上前勉画策,先取关中次河北。尧舜尚不有百蛮,此贼何能穴中国?黄扉甘泉多故人,定知不作白头新。因公并寄千万意,早为神州清虏尘。

诗中淋漓尽致地昭示了自已的内心世界,申述他所以嗜酒,并非迷恋酒,企图醉生梦死,而是想在醉酒中暂时忘掉国家倾颓的痛苦。在酒醒后,他想到的仍是克复中原,解民于水火之中的大事。因此,他不厌其烦地告诉范成大,请他回朝后,一定要向朝廷进言,采用先取关中,后取河北的战略,并希望范成大能与故旧友人一起,精诚合作,共襄北伐抗金义举。陆游的忠言,范成大是否如实转告朝廷,或者说转告了却没有被朝廷采纳。总之他的希望又一次破灭。

赈粮罢官 闲居山阴

范成大走后,陆游在成都孤苦伶仃,曾写《春愁曲》一首云:”六年成都擅豪华,黄金买断城中花。醉狂对作《春愁曲》,素屏纨扇传千家。“谁知此诗竟广为传诵,后来传到宫中,连宋孝宗也读到了,动了慈悲之心,觉得陆游十年之中,六年在巴蜀,于是将他召回临安。淳熙五年(1178)秋,五十四岁的陆游见过宋孝宗赵脊后,被任命为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以后,又调任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主管钱粮仓库和茶盐专卖事业。任所在江西抚州(江西临川),抚州本是南宋规模较大的重要瓷场之一,由于贪官污吏敲诈勒索,生产极不景气,且农事凋敝,田园荒芜。

淳熙七年抚州地区先是大旱,继而淫雨成灾。陆游动员士卒、百姓运石堵住城墙缺口,使得城池免遭水淹,城外百姓虽逃往高处,但衣食无着,难以为继。特别是吃饭无粮是迫在眉梢的大问题,需要马上解决。陆游想到自已身为朝廷命官,主管义仓和赈灾之事,此时不救民于水火,更待何时。于是他迅速具文奏请朝廷开仓放粮,以济燃眉,可是抚州离临安路途遥远,要等待朝廷批文下来,尚须时日。如果等到那个时候才开仓赈粮,将有大量百姓饿死。陆游想到这里,便立即下令看守粮库的吏卒,打开府库,放粮济民。灾民万分感激陆游这一举措。不久以后,朝廷却下诏免了陆游的职务。诏书上说:”抚州义仓之粮乃天朝与大金国结盟的交粮。陆游以济民济灾为名,擅自作主,先开后奏,私开义仓,有背朕膺付之命。故罢其提举江南西路常采茶盐公事之职,得旨不必人奏,钦此。“

陆游被罢官还乡,从淳熙八年到十二年,一直闲居山阴,但他的心一直挂念北伐,进军中原。在《夜泊水村》一诗中云: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间新雁落寒汀。

陆游悲痛万分地说,等待北伐等得箭上的羽毛都脱落了,仍未见朝廷付诸行动,虽然自已年事已高,但只要国家一声召唤,仍然会奔赴疆场,杀敌御侮。凌云壮志,至此不衰。陆游既然有志难申,于是他只有读书。在读书的同时,他想到过去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取得高官厚禄后,也失去了当年的锐意进取的精神。对待抗战大事,畏缩不前,借口不可操之过急,须”待衅而动“,实际上是为了保住一己之私。为此他在《读书》诗中失望地写道:”士初许身辈稷契,岁晚所立惭廉蔺。正看愤切诡成功,已复雍容托观衅。“当然陆游只是对这些人失望,而对于天下士,对于人民,对于将来,仍然是信心十足希望无限的。在陆游乡居孤寂无聊,有时也找找和尚道士谈天说地,偶尔还熬罌粟子粥,烧丹炼药,在《题书斋壁》诗中说:

随分琴书适性情,乍寒偏爱小窗明……

旋煎罂粟留僧话,故种芭蕉待雨声。

丹药验方非畏死,文章排闷不求名。

是间幽事君知否?莫怪经秋少入城。

从诗里可以看出他煎罌粟是为了与和尚谈天谴怀,炼丹是为了验证药方的效果怎样,写文章不是图名而是为排谴忧郁。尽管他寂寥、苦恼,但报国之志未减。

在《夜步庭下有感》中阐怀道:”书生老抱平戎志,有泪如江未敢倾!“淳熙十三年(1186),陆游已经六十二岁了,被朝廷起用为严州(浙江建德)知。

州。他接到任命后赶赴临安觐见,在客舍寓居,正逢春雨初霁,风光旖旎,巷陌深处,断续传来卖花声。于是写下<临安春雨初雾》七律一首: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一首名诗清新自然,既写春雨初晴的美景,也暗寓朝廷有了新的气象。其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联,尤为脍炙人口,广为传诵。赵春得知,也极为赞赏。陆游在殿上向赵脊赴任辞行时,赵春还特别对陆游说:严州山清水秀,公余可以作诗消遣。皇帝完全把陆游当成一位寄情于山水的诗人看待,根本无视了陆游一腔赤诚的报国之志。

严州土地贫瘠,连年灾害,因此农业荒废,田园萧条。陆游到任后,针对这一情况,首先抓农业生产。他告诫群众,要努力耕作,不懈怠不偷懒,不争讼。自己也保证作到:”宽期会,简追胥,戒兴作,节燕游。“也就是,不扰民,不加重人民负担,不无度挥霍,保民、安民。对于那些为非作歹,鱼肉百姓,贪污残暴的吏役,则予以摒退撤职。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严州的面貌大有改观。

陆游勤于政务,每天早晨鸡未叫就起床,直到乌鸦归巢还在处理各种公文和事情,连吃饭睡觉都不能按时,简直忙得不可开交。有时养病在家,一。想到地方安治不好,害怕老百姓受害,也顾不得休息,急忙又去理事。在他的苦心孤治下,”民租屡减追胥少,吏责全轻法令宽“。政简刑宽,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他也感到高兴,”偶有一樽聊独醉,强按黄菊助清欢“。特别是看到大旱之年,在平坝地栽上高寒作物荞麦,竟然得以丰收,人民可以安居此地,他更是万分兴奋。在《篙麦初熟,刈者满野,喜而有作》一诗中说:

城南城北如铺雪,原野家家种荞麦。

霜晴收敛少在家,饼饵今冬不忧窄。

胡麻压油油更香,油新饼美争先尝。

猎归炽火燎雉兔,相呼置酒喜欲狂。

陌上行歌忘恶岁,小妇红妆穗簪髫。

诏书宽大与天通,逐熟淮南几误计。

大灾之后,人民喜获丰收,”油新饼美“,”炽火燎兔“,”陌上行歌“,”小妇红妆“,形象地反映了群众的忧愁已去的欢欣鼓舞笑逐颜开的景象,也展现了诗人看到群众已不再为饥寒所迫,不再遭受颠沛流离之苦而感到莫大欣慰的博大心胸。

陆游在严州做了许多好事,深得老百姓的拥戴。远在一百四十年前,其高祖陆轸也在这里做过知州,政绩斐然。为了纪念陆轸、陆游二人德政,群众特地在一座庙里为陆轸立了一个生祠,并请陆游作记刻石。

在严州任上,陆游确实有不少诗作,本来皇帝让他到严州来是想让他多作些吟咏山水的诗,但是志在横枪跃马,恢复神州的陆游创作的诗篇仍然多是抒发对祖国的一片赤胆忠心。如在《夜闻角声》诗中云:

(一)

袅袅清笳入雪云,白头老守卧中军。

自怜到死怀遗恨,不向居延塞外闻。

(二)

忆在梁州夜雪深,落梅声里玉关心……

山城老去功名忤,卧对寒灯泪满襟。

虽然,他有时也写些像《东吴女儿曲》、《吴娘曲》一。类的诗,其中如”东吴女儿语如莺,十三不肯学吹笙“、”吴娘十四未知愁,罗衣已觉伤春瘦“等句描绘少女神态,栩栩如生,描写少女春愁细致人微。但这一类诗毕竟写得很少。到严州的第二年陆游已写诗三百余首,超过前后几年写的诗,可以说是仰答圣意了。同时,他又把自己过去写的诗,二千五百多首编成集子,付梓问世。在任期内,利用工作闲暇,还为公家刻了《南史》、《刘宾客集》和《世说新语》,因为过去这里保存的前两部书毁于兵火,后一部书不幸佚失。淳熙十五年(1188),陆游在严州干了两年,任期届满回家。不久,又奉诏到临安担任朝廷军器少监。翌年,改任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

赵春晚年,对恢复大业已经无一言及,想和赵构一样,过过安适舒坦的生活,便传位给儿子赵惇。赵惇即位,是为光宗,这位新皇帝既无革新的锐气,又喜亲近奸佞小人,对于陆游一再奏本,请求皇帝励精图治、振兴朝纲的奏议,感到十分反感,听信谗言,以”嘲咏风月“的罪名,罢了陆游的官。原来陆游赴任严州之前,在临安小住候旨。一天友人张镒邀请他到家为自己珍藏的一把扇子题诗,因为陆游当时不仅有”小李白“之称,极负盛名,且在书法上有很深造诣,为人仰慕。在张镞的真诚要求下,陆游不好推辞,在扇面上题了一首诗:

寒食清明数日中,西园春事又匆匆。

梅花自避新桃李,不为高楼一笛风。

这首诗和唐代刘禹锡的《游玄都观》诗”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相似,都是借桃李寓指新贵的。力主议和的新当权者,自然不能容忍陆游对自己进行嘲讽,便向皇帝弹劾他,终于罢免了他。后来,陆游还为此事写诗作记,题记说:”予十年间两坐斥,罪虽擢发莫数,而诗为首,谓之‘嘲咏风月’。既还山阴,遂以‘风月’名小轩,且作绝句。“诗云:

(一)

扁舟又向镜中行,小草清诗取次成。

放逐尚非余子比,清风明月入台评。

(二)

绿蔬丹果荐瓢尊,身寄城南禹会村。

连坐频年到风月,固应无客叩吾门。

小小一首题扇诗,竟被冠以”以诗讽今,嘲咏风月,诽谤朝政“的罪名。可见当。

时的政治的黑暗和恶势力的嚣张。在这种氛围中,陆游的一些朋友也不敢和他交相往来,害怕株连,受到迫害。陆游孤独地在家乡过着清贫的生活,但也能洞察到当时的政治危局,他知道国策既已定为和议,抗金志士自然遭到罢黜。宦海浮沉,他已多次经历,因此心情还是比较平和的。他在《放逐》一诗中写道:

放逐曾惭处士高,笑谭未减少年豪。

青山随处有三窟,白首今年无二毛。

正得筇枝为老伴,尽将书帙付儿曹。

饮酣自足称名士,安用辛勤读楚骚。

这是罢官后陆游生活和心情的真实写照。从光宗绍熙元年(1190)到宁宗嘉泰元年(1201)这十一二年中,陆游一直在山阴过着田园生活。山阴是个山青水秀的地方,古迹甚多,有禹迹寺、兰亭和镜湖等遗址,四方来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

陆游住在这里,自然有所感悟,在《吾庐》诗中说:

吾庐镜湖上,傍水开云扃。秋浅叶未丹,日落山更青。孤鹤从西来,长鸣掠沙汀。亦知常苦饥,未忍吞膻腥。我食虽不肉,匕箸穷芳馨。幽窗灯火冷,浊酒倒残瓶。

陆游住在美丽镜湖畔,虽然山清水秀,足以修心养性,但罢官回家,如同孤鹤西来,志行高洁,而生活清苦。这一境况在《困甚戏书》中描述得十分具体:

刈茅以苫屋,缚柴以为门。

故人分禄米,邻父饷鱼餐。

前门吏征租,后门质襦裙。

不敢谋岁月,且复支朝昏。

他靠朋友邻居的接济维持生计,靠典当衣服缴纳租税。住在茅草屋里,家无隔宿之粮,日子得过且过,谈不上什么长期打算,但这种贫穷生活却使他和老百姓更加接近,同老百姓的关系更加密切。在《宿野人家》诗中云:

避雨来投白版扉,野人怜客不相违。

林喧鸟雀栖初定,村近牛羊莫自归。

土釜暖汤先濯足,豆秸吹火旋烘衣。

老来世路浑谙尽,露宿风餐未觉非。

用土锅烧水洗脚,燃豆秸来烘衣,这种农家生活是与幕府生活截然不同,而陆游置身其间,却感到心安理得,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感情已和老百姓融为一体。每到丰收的时候,他高兴地同野老田父聚集一块,开怀畅饮,共话桑麻,并向他们宣传抗战、恢复中原的大道理,希望他们将忠义大节,世代相传,让子弟们随时准备,响应国家召唤。庆元二年(1196),陆游七十二岁,在《村饮示邻曲》一诗中云:

七年收朝迹,名不到权门。耿耿一寸心,

思与穷友论。忆昔西戍日,孱虏气可吞。

偶失万户侯,遂老三家村。朱颜舍我去,

白发日夜繁。夕阳坐溪边,看儿牧鸡豚。

雕胡幸可炊,亦有社酒浑。耳热我欲歌,

四座且勿喧。即今黄河上,事殊曹与袁。

扶义孰可遣,一战洗乾坤。西酹吴玢墓,

南招宗泽魂。焚庭涉其血,岂独清中原。

吾侪虽益老,忠义传子孙。征辽诏倘下,

从我属橐韃……

白头老翁,身在乡间,犹心系国家,这种赤子之心,报仇雪恨之情在《七十二岁吟》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七十人言自古稀,我今过二未全衰。

读书似走名场日,许国如骑战马时。

秋晚雁来空自感,夜阑酒尽不胜悲。

渭滨星陨逾千载,一表何人继《出师》?

在《陇头水》中更直接了当地说:”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他公开反对朝廷采取和亲政策,和每年向敌人进贡几十万银两绢疋,勉强换得小朝廷的苟安。他悲愤地呼号,他志不在农村过安闲温饱生活,而是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然而报国无门,空有一腔热血而已。

陆游在农村闲暇无事,常常给邻里朋友诊断病情,因为他曾经研究过医药知识,又掌握家传的一些治病经验,有时,他还骑上驴子带上药囊到附近村落闲逛,遇着生病的人,就给他看病服药。因此,群众都很感激他,爱戴他,把他视为亲人和恩人。陆游特地在《山村经行因施药》诗第四首中云:”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迎。共道向来曾活我,生儿多以陆为名。“与群众水乳交融之情,溢于言表,这种感情促使他写了一。些描写农村自然风光,反映当时人民生活的诗篇。如《西村》云: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

”高柳簇桥“,”数家临水“,”风送禽语“,”苔侵墨痕“,全诗有如一幅写意的山水画,形象地描写了优美隽永的山村风景,环境的幽雅,人民生活的安适。在《游山西村》诗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诗中描写了丰收后农家的欢庆场面,反映了民风的古朴淳厚。从上述两首诗,可以看出陆游对农村、对农民是饱含着深深的热爱的。

爱国志士 再度出山

陆游罢官在家,大约住了十一二年之久,这段时间南宋小朝廷内部,矛盾风云变换。淳熙五年六月,孝宗赵春病死,大臣赵汝愚鉴于光宗赵惇昏愦无能,又对赵睿不孝,因此与韩佗胄等密谋并商得赵构媚妻吴后同意,立赵扩为帝,尊赵惇为太上皇。这次政变虽然很快结束,但大臣之间的急权夺利也接踵而至。韩诧胄是宋宁宗赵扩妻子的叔父,他为了左右朝政,仗着拥立新君有功,又是外戚,便大肆排斥异已,先是免掉曾经弹劾他的朱熹的官职,接着又把赵汝愚排斥在朝廷之外,赵抱屈饮恨,郁闷而死。韩侘胄还感到不知足,于庆元三年定出对”伪学“、”伪党“的禁令,把朱、赵二人的广]生、故吏等加以迫害清除。这样,朝中大权集于韩住胄一身。

韩诧胄为了巩固自已的地位,开始提出北伐中原的口号,以博得广大人民群众和爱国志士的支持。与此同时,他笼络人才,放宽”党禁“。陆游力主抗战,在群众中影响深远,自然是他延揽的对象。而陆游本人虽不为官位利禄所引诱,但他有一颗赤诚的报国之心。只要是为了抗战救国,他随时准备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认为在抗战的旗帜下,朝野上下应以国家利益为重,消除内部纷争,团结一致,一致对外。因此,在嘉泰二年(1202),即韩侘胄当权的第七年,朝廷起用他为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时,他以衰朽之年,慨然应召,再度出山赴临安供职。陆游还想利用这一机会把自己对抗战主张和斗争策略奉献给朝廷,促使北伐早日顺利实现。然而情况这非所料,韩庑胄延揽陆游,只是想利用他的声望吸引群众,却不想真正重用他。这样,陆游在临安也就只能作些整理编史业务,根本不能参与北伐大计。他感到十分失望和无聊,在嘉泰三年史书编成之后,便辞官回家了。

开禧二年初,总揽军政大权的平章军国事韩侘胄密令三军招募健勇,筹办粮草,待命伐金,消息传出,群情为之振奋。本来这一壮举可以获得成功,可惜出身纨椅,志大才疏的韩侘胄,缺乏知人善任的才识,又不能从善如流,像被陆游比作管仲萧何的辛弃疾,既是饮誉当时的爱国词人,又是久经沙场的知兵老将,具有文韬武略和实战经验。在宋宁宗召见时,曾陈述己见,认为从当前国力、人力来看,抗金条件均不成熟,不可仓卒用事。他建议将用兵重任交付元老大臣,使其养精蓄锐,备兵应变,待时机成熟,兴师北伐,可一战而胜。但韩侘胄急功近利,坚决反对。认为金国赤地千里,斗米万钱,与鞑靼为仇,且有内变,正是伐金良机。因此朝廷对辛弃疾漠然视之,只是给了一个虚职宝漠阁待制加上提举佑神观的头衔,并未赋予用兵实权。北伐初战的捷报,使南宋百姓多年沉郁的心情兴奋起来,大家奔走相告,彼此祝贺。陆游写下了《老马行》一诗:

老马虺聩依晚照,自计岂堪三品料,玉鞭金络付梦想,瘦稗枯萁空咀嚼。中原蝗旱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陆游自知八十老翁驰骋疆场已不现实,却有”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爱国热情,着实动人心魄。抗战力量的抬头,使得朝廷不得不降低卖国贼秦桧的爵溢,改原封申王为卫国公,改谥号为缪王;追封岳飞为鄂王,加谥号武穆。正义一时得到伸张,民心受到鼓舞,开禧三年(1207),陆游八十三岁,被朝廷晋封为渭南县伯,他原系山阴县子,不依原封,晋爵为山阴县伯而把他封在沦陷区渭南县,是为了照顾他的夙愿。因为他打算两京收复后,移家关辅。朝廷晋封陆游为渭南伯,既是对陆游等爱国志士的嘉奖,也表达了政府收复失地的决心。陆游十分快慰,立即刻印,准备启用。随后又把自己的文集定名为《渭南文集》,在《蒙恩封渭南伯因刻渭南伯印》一诗云:

旋著朝衫拜九天,荧光夜半属星躔。

渭南且作诗人伴,敢望移封向酒泉。

这一时期,陆游的心情特别舒畅,他想到唐朝诗人赵嘏为渭南尉,当时称之”赵渭南“,后人是否会把自已也称为”陆渭南“呢?谁知好景不长,北伐失败的消息不断传来,朝野震动,投降议和势力又开始抬头。韩侘胄在紧急情况下启用辛弃疾指挥军马,但辛弃疾却在赴任途中病故,战局难以挽回,政局急转直下。正当韩伲胄一面派使议和缓兵;一面重新布局,准备再战时,十一月,投降派史弥远等,伙同杨贵妃谋杀了韩诧胄,并和金人签订了增岁币为三十万,犒军费三百万两的屈辱和约。陆游的一个儿子是在北伐中战死的。这时,国仇家恨一起涌上心头。加之投降分子为了掩饰自已卖国的行径,竟造谣生事,恶毒攻击陆游赞助北伐是为了给自已和子孙谋取官爵,贬低诗人在群众中的威信。同时,又用名利作钓饵,诱使诗人向他们靠拢。但陆游立场是坚定的,既不怕投降派施加压力,也不为名位和物质利。

益所引诱。仍然一如既往,坚定地站在抗战救国的一边,为驱逐金人,收复山河作不懈的努力。在《自贻》诗中云:

退士愤骄虏,闲人忧旱年。

耄期身未病,贫困气犹全。

陆游自知是”退士“和”闲人“,但”退士“和”闲人“可以不顾自身的前途和命运,却不能不关心国家大事和人民的疾苦。因此他依然时刻痛恨敌人侵略的种种暴虐行径,担心大旱之年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尽管他年事已高,贫困交加,而这种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的正气始终充溢于胸。这是他做人的根本,是任何力量也不能摇撼的。

壮志未酬 临终豪情

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陆游年已八十四岁,他体弱多病,住在山阴,生活又极清苦,回想一生饱经忧患,历尽沧桑,当然感慨万端。北伐失败,韩侘胄被杀,卖国贼专权,历史倒退到比秦桧时代还要严酷。面对现实,他感到恢复中原已经无望,实现祖国统一,此生也难以亲见,他极力想摆脱忧愤,在诗中描写山村生活,表现旷达闲适的心境,如《梅市》云:

小雨长堤古寺西,不容贏马惜障泥。

时平道路铃声少,岁乐坊场酒价低。

烟树浅深山驿近,野歌断续客魂迷。

残躯不料重来此,一首清诗手自题……

又如《散怀》诗云:

东行西行一日过,深酌浅酌万事休。

亦知衣食将不继,老甚安能怀百忧。

在《江村》一诗中说:。

山村连夜有飞霜,柿正丹时桔半黄。

转枕却寻惊断梦,拨炉偶见蒸残香。

医无绝艺空三易,死与浮生已两忘。

拈得一书还懒读,卧听孙子诵琅琅。

但陆游终究是一个爱国者,对恢复中原的大业是不可能彻底忘记。他在《感事六言》中说:

老去转无饱计,醉来暂豁忧端,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坚贞、执著,”虽九死其犹未悔“的高尚爱国情操。陆游对投降卖国分子卑劣的行径是痛心疾首的,对这批软骨头也不抱任何希望;而对于淳朴的农民樵夫却有着深厚的感情。由于他生活在农村,与他们常相往来,结成了友谊,所以能够了解他们的思想,听到他们慷慨激昂的报国杀敌的呼声。他曾在诗中说:”几年赢疾卧家山,牧竖樵夫日往还。至论本求简编上,忠言乃在里闾间:‘私忧骄虏心常折,念报明时涕每潸。’寸禄不沾能及此,细听只益厚吾颜。“他热情洋溢地讴歌不沾国家一点俸禄的老百姓的可贵品质,也深深谴责自己的思想水平还不及老百姓那样高。当然,这种自责,并不表明陆游已不关心国家大事,相反,正表现了年老体衰,贫病交加,身处逆境的陆游,对祖国前途仍然充满着炽烈的信心一片孤忠。

宁宗嘉定二年(1209),陆游常常有病,立秋前得膈上疾。他写诗道:”今年老病遂难禁,二竖难逃岂易寻,风雨三更童仆睡,自持残烛检《千金》。“在《一病七十日》中云:

一病七十日,共疑无复生。堤全河渐复,师济寇将平。缥缈香云散,缥缈药鼎鸣。庭前有残菊,自笑尚关情。

在长期病中,他还念念不忘”师济寇将平“,寄盱着横扫中原寇仇的大事。此时陆游毕竟老了,精神一日不比一日。十二月初五进行按摩浴,这一天他的左辅第二个白齿脱落,在《自笑》诗中说:

左辅第二牙辞去,团坐无生活又新。

堪笑按摩并洗沐,未忘贪爱梦中身。

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九日,以阳历计是1210年1月26日,陆游病弥留之际,而神志还是清醒的。他觉得世界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了,使他悲恸的是,他一生为之奔走呼号,希望宋朝收复失地,人民过上太平生活的局面是不能看到了。他叮嘱儿子,如果有一。天中原恢复了,在举行家祭的时候,不要忘记告祭他在天之灵。在《示儿》诗中说: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具有爱国主义思想激情的诗篇,虽然短短二十八字,它却是诗人壮志未酬的临终哀号,是诗人血和泪的融汇,也是诗人对祖国统一大业仍旧信心盈怀,抱有极大希望的遗言。虽是一首告别人世的悲歌,但却充满了战斗的豪情。

陆游的一生是勤勉的一生,不仅留下了《剑南诗稿》八十五卷(诗九千一百三十八首),而且还有《剑南文集》五十卷,其中包括《人蜀记》六卷,词二卷。又有《放翁逸稿》二卷,续添一卷;《南唐书》十八卷;<老学庵笔记》十卷;《家世归闻》八则;《斋居记事》三十六则。这些都收在《陆放翁全集》里。另外,全集之外还有一些零散著作。

诗坛领袖 成就卓著

陆游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其伟大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上。他在”六十年间万首诗“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爱国主义思想像一根长长的红线贯穿创作始终。他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没有忘记”扫胡尘“、”清中原“,恢复河山,报仇雪恨。

陆游生逢国难,又受父辈和社会影响,使他从少年时起就致力学剑习武,攻读兵书。立下了”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报国大志。到南郑前线后,秋风铁马,身着戎装,驰骋疆场,更产生了一种”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不灭寇仇誓不休的豪情壮志和责任感。但是,南宋统治者一心对敌屈辱求和,无意北伐中原,这使他感到异常悲愤,觉得”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他不得不和投降议和派展开势不两立斗争,指出”和戎自古非长策“(《作客有来自蔡州者感怅弥日》),”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战马死槽枥,公卿守和约“《醉歌》),”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陇头水》)。在《关山月》里,诗人对投降派作了无情披露: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遺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自隆兴二年符离一战失败后,南宋向金人妥协,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和约。虽然也派军队成守边境,可是长期不战,无事可做,一直到淳熙四年,虚度十三个年头(概说十五年),以致马肥得死去,弓多年不用,弦已折断。投降派对敌人奴颜婢膝,主要是想求得一个苟安的安定环境,好让自已继续过着声色犬马轻歌曼舞的腐朽生活,根本置国家和民族利益于不顾。而守边战士,虽然渴望驱逐金人,实现祖国统一,但投降派,掌握实权,不许他们越雷池半步。他们只有虚掷光阴,蹉跎岁月,终老边防,内心的痛苦和压抑是无法祛除的,过去征战中死去的将士,鲜血等于白流,空有明月照着他们的白骨,着实令人寒心。沦陷区的遗民,不堪敌人奴役,热切企盼宋军去解救他们,结果年年希望破灭,只有黯然神伤。诗人以愤怒心情,从多方面揭露投降派求和的丑恶嘴脸,深刻地展示了杀敌卫国的豪迈情怀。在《追感往事》等诗中,还直接了当地指斥投降派误国误民,残害忠良的罪恶:”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意指投降派不仅仅是秦桧一人,而是一个集团。这种尖锐的谴责是要一种大无畏精神的。陆游的爱国思想不仅仅表现在抗金方面,而且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沦陷区人民充满无限热爱。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中云: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中所说的河是黄河,山是华山。它们代表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而现在这些土地却陷入敌人魔爪。土地上的”遗民“正在敌人的统治下备受践踏,他们的眼泪已经流干了,他们一年一年地盼望朝廷派军队去拯救他们,但那只不过是空想而已,投降派根本没有把遗民的痛苦放在心头。诗人在一些诗中多次提到这个问题,可以看出诗人对祖国每一寸土地的热爱,对苍生苦难所寄予的深切同情,这种可贵的思想冲破了原来历史的、阶级的局限,爱国的着眼点不只是皇帝、朝廷,而是祖国的土地和人民。这是爱国主义思想最本质的问题。也是我们今天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爱国主义思想。陆游不仅同情沦陷区遗民的苦难,而且对南宋统治下遭受剥削压榨的人民,也极为关注。在《书叹》诗中说:

有司或苛取,兼并亦豪夺。

正如横江网,一举孰能脱。

在《农家叹》中说:

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粳。牛领疮见骨,叱叱犹夜耕。竭力事本业,所愿乐太平。门前谁剥啄?县吏征租声。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榜。人孰不惮死,自计无由生。还家欲具说,恐伤父母情。老人倘得食,妻子鸿毛轻。

如此善良、勤劳的人民,却遭受着官吏敲诈勒索。在《上殿折子》中陆游还清楚指出:”今日之患,莫大于民贫,救民之贫,莫先于轻赋。“足见陆游的爱国思想不仅仅立足于反对异族的侵略,更重要的是植根于广大民众之中,与人民情感一脉相通。

陆游虽主要写诗,也擅长填词,在现存一百多首词中不少作品也抒发了爱国情感。如《诉衷情》云: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词中表现出一种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说明在他晚年体弱多病的时候也丝毫未减。当然,他的作品中,也有些不科学的部分,如对神仙的迷信,在《读仙书作》中说:”人间事事皆须命,惟有神仙可自求。“在《金丹》中说:”子有金丹炼即成,人人各自具长生。“这主要是在他遭到打击后所流露的消极失意情绪。另外,还有些”万事不如长醉眠“(《寓馆晚画》),”事大如天醉亦休“(《秋思》)之类的倾颓诗句,这是他思想孱弱的一面。不过消极软弱思想在他人生进程中只是占很次要的地位,并不起主导作用。

陆游的创作是现实主义的。他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忧愤宽广,浩歌激烈。杨万里称陆游的诗是:”重导子美行程旧,尽拾灵均怨句新。“他继承和发展了屈原、杜甫的爱国主义精神,被人称为”诗史“,这是他诗歌风格的最显著的特点。同时,他又把现实主义与积极浪漫主义相结合,在创作中,笔触清新,创意深刻,想象丰富,如在《醉歌》中说:”手把白玉船,身游水晶宫,方我饮酒时,江山入胸中。“在《江楼吹笛饮酒大醉》中说:”天为碧罗幕,月作白玉钩,织女织戾云,裁成五色裘。披裘对酒难为客,长揖北辰相献酬。“想象十分瑰丽而奇伟。特别是《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见城邑繁华富庶云:西凉府也。喜甚,马上作长句,未终篇而觉。乃是成之》这首诗,描写宋孝宗带领百万大军远征,一举攻掠凉州,收复了唐朝以来几百年的失地,人民重新回到祖国怀抱,连民情风俗也很快改观。”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虽是梦境,却写得那样情真意切,气势磅礴。

作者把自己在现实中苦苦追索,始终未有达到的目的,在梦中得以如愿以偿,这是一种积极的浪漫主义手法,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是一种希望,也是一种自我慰藉。是想象中模拟中胜利的欢乐,而在这种欢乐中饱含辛酸和血泪。陆游作诗和李白一样,善于写梦,但李白所写的梦,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的是狂放不羁,蔑视权贵,鄙弃世俗的叛逆精神以及渴望自由和对美好事物的求索。陆游则不同,他身处国家危急存亡之秋,关心人民的疾苦,因此他在诗中写梦则是”熊罴百万“,”秋风鼓角“,恢复国土,解民于水火。李白写梦,多为假托,未必真有其梦。陆游写梦,虽有假托,多系梦醒后所作,或依据梦中点滴印象渲染而成。

陆游在诗歌写作上,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构思独特,使人为之耳目一新。他抒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慨是”国仇未报壮士志,匣中宝剑夜有声“(《长歌行》),”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他表现对投降派的刻骨仇恨,在《书志》中这样说:”肝心独不化,凝结变金铁。铸为上方剑,衅以佞臣血。“”三尺粲星辰,万里静妖孽。“这种想象与夸张,既可以看出作者胸中的抑郁和无可如何的愤慨,也展现了热血飞扬的诗人卓越的文学才华。

陆游诗歌的语言精练自然,晓畅平易。他反对艰涩的雕琢,讲求”清空一气,明白如画“。在这方面受白居易的影响很大。他深知要把诗歌作为鼓舞全国人民抗战的武器,必须言之有物,浅显易懂,宜为群众接受,才能说服感染群众,激发起群众的爱国热忱。晚年,他生活在农村,诗歌的口语化体现得更为突出。如《秋怀》诗云:

园丁傍架摘黄瓜,村女沿篱采碧花。

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

语言朴实无华,淡淡几笔。勾勒出初秋到来时的农村生活景象,十分逼真。好似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展现在眼前,给人以安详、宁静的艺术享受。

当然,在论述陆游诗歌创作伟大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它存在的缺点。最为显著的就是诗歌句法和意思有时重复,尤其在暮年诗歌中比较多,可能是精力不足所致。还有个别的诗,在组织结构上显得堆砌拼凑,不够周密完美。

陆游才气横溢,不仅诗歌成就突出,而且在词的创作上也颇具特色。如抒发报国之志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面对投降派的迫害,以梅花象征自己决不屈服的《卜算子》:”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歌唱缠绵悱侧爱情的《钗头风》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他的散文在南宋也很有名气,用字准确生动,修辞洗练,内容丰富多彩。特别是《人蜀记》和《老学庵笔记》更是优美的作品,描写山川景物,乡土民情;记述轶闻旧典,掌故传说,颇有情趣。在史学研究上,几次参与了修史工作,积累了许多经验。可惜他修过的史书都已佚失,仅有自撰的《南唐书》遗存至今。另外,在书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

陆游是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对祖国,对人民,一片赤诚,无怨无悔。基于这种深情和痴情,他的诗歌,不论是表现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的壮阔场面;还是反映高歌进取,慷慨激烈的雄心壮志;或者是抒发报国无门,仰天长啸的孤愤,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无限热爱,对敌人的强烈憎恨,对投降派的犀利讥讽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他继承并发扬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虽然拜过曾几为师,却一扫江西派的积弊,在文坛上树起了一面进步的诗歌的辉煌旗帜,对当时和后代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南宋后期的诗人稍有成就者可以说都或多或少受到陆游诗的熏陶。戴复古曾有诗说:”茶山衣钵放翁诗,南渡百年无此奇。人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度瑰琦。“(《读陆放翁先生剑南诗草》)除了在明代,由于社会和文学方面的原因,陆游的诗不被看重,甚至把陆游当成”清客“外自清代以后,陆游的诗被推崇到与杜甫同等的地位。梁启超在《读陆放翁集》一诗中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今人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说:

”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这也是在旁人诗集里找不到的。“这一评价对陆游的创作来说是十分透辟、十分形象、十分中肯的。陆游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不仅仅在于他的作品表现出的爱国思想,首先他是一个意志坚定的爱国战士,他敢于不畏强暴地为了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而斗争。他的诗篇是发自肺腑的声音,是从血管里流出的鲜血,是真情实感的外露,永远催人奋进,鼓励人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陆游是我国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他的诗篇,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宝库中,永远放射着灿烂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