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三宫慈主)

长孙皇后简介

长孙皇后生平:长孙皇后(601 ~ 636),河南洛阳人,祖先为北魏宗室长。父亲长孙晟,隋朝右骁卫将军,有“一箭双雕”之美誉。唐初,被册为秦王妃。武德末年储位之争期间,与房玄龄“同心影助”李世民,并在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激励将士。李世民即位后被立为皇后。636年七月于立政殿去世。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谥号文德。

历史评价:长孙皇后是一位有趣的贤后,自称不涉朝政,但时常以古事设喻劝谏皇帝,更留下“朝服劝谏”,以迂回策略保护大臣的美名。她不允许自己的同母兄无忌为宰执,却因不愿留下“恃宠”恶名而请求李世民赦免其参与谋反的异母兄安业;她不好奢靡,却有以丹羽金叶制作的“歧头履”传世;史载她“造次必循礼则”,却有活泼浪漫的《春游曲》流传;她出身于崇尚佛教的家庭,却视佛道为异端;在重病时驳回皇帝为其大赦延寿的决定;她对自己掌管的宫人嫔妃非常仁慈,却敢于在其著作《女则》中毫不留情地指责东汉明德皇后的过失。

长孙皇后大事记

601年 出生。

614年 嫁唐公李渊次子李世民。

636年 去世。同年葬于昭陵,谥号文德。

人物关系

长孙皇后传记

年少丧父 舅舅扶助

长孙进贤

明·张居正

唐宗烈烈,踵美三王。

实惟哲后,左右椒房。

调和直谅,奖进忠良。

用俾房魏,勋庸显彰。

煌煌彤管,千载遗芳。

609年,一代名将长孙晟因病去世,年幼的小长孙氏失去了父亲,也失去了心目中的靠山。

父亲去世,对于年幼的长孙氏来说非常痛苦。长孙晟尸骨未寒,前妻之子长孙安业就立即摆出一副新任当家人的架势,毫无顾忌地将继母和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赶出了家门。幸好,被赶出家门的高氏还有不俗的出身,她是扬州刺史高敬德的女儿,在遭到继子的冷遇之后,她带着儿女投奔了自己的娘家。和她一起被迫离开将军府的还有她一双年幼的儿女,他们便是未来的大唐宰相与大唐皇后。长孙氏跟随着母亲,在舅舅高士廉的身边继续度过她的闺阁岁月,直到出嫁为止。高士廉对长孙兄妹关怀备至,并为他们操办了婚事。

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对结发之妻的这位舅舅十分感激,将自己的女儿东阳公主嫁作了高家的儿媳。

对于初识人事的长孙氏来说,被亲哥哥赶出家门,在舅舅家寄居的经历,足以令出身高贵的她饱尝人世冷暖。舅舅对她再好,也很难完全平抚她内心深处孤苦无依、血亲纷争的痛苦。这对于她的成长和性格的形成,乃至她以后所扮演的皇后角色都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614年,高士廉履行了妹夫生前为女儿定下的亲事,长孙氏出嫁

了,嫁给了秦王李世民。幼失慈父的长孙氏在多年寄人篱下的岁月之后,终于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面对“龙凤之姿、天日之表”,“临机果断,不拘小节”,文武双全的丈夫,她的心中此时才有了一丝温暖。

▲长孙皇后画像

胸怀宽广 不报私仇

高士廉(575~647年),名俭,字士廉,今河北景县人。唐开国功臣,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高劢之子。

皇后和哥哥长孙无忌同父异母的兄长长孙孙安业,早年曾虐待继母和弟妹,按照当时人的看法和习惯,后来有了势力的皇后和长孙无忌,一定会报复他。627年,长孙安业参与了李孝常等人的谋逆阴谋,要杀皇帝发动政变。这当然是重大的政治案件,按照律法,这属十恶不赦之罪,一定要斩首的。当时作为重要大臣的长孙无忌没有发表言论,可能他的愿望是希望他的这个同父哥哥被依法处置。但是,皇后却不忍这么做。皇后对着皇帝哭泣道:“我们长孙家真是很不幸,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事啊。陛下对安业多好啊,没有立什么功劳,却当上了监门将军。他不图报答,反而谋逆,真是死有余辜啊。”太宗心头立刻乱了,问:“那你是什么意思?” 皇后说:“我家哥哥干出了这样的勾当,死不足惜,可天下人一定不会这么想。人们一定会以为是我们兄妹迫害哥哥,因为哥哥当年对我们不好,这尽人皆知啊。如果这样,岂不会给皇上造成很大的压力吗?”太宗说:“我当然不会让他拖累朝廷,也不能让他拖累皇后。”

最后,长孙安业没有被杀,而是被流放岭南。

长孙皇后的这次努力确实是在保护安业的性命,虽然她是从朝廷名声出发救长孙安业,但毕竟保全了安业。皇后的宽容大度深受好评,因为她没有公报私仇,也没有继续发展家族内部的斗争。

▲长孙无忌(约592~659),唐朝大臣

▲太宗和长孙皇后

帝后恩爱 虽逝犹生

636年七月,长孙皇后病逝,太宗依据爱妻因山为陵的遗言,将其埋葬在九嵕山,皇后入葬元宫后,太宗做了两件前所未有之事:

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起舍,命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这种对已逝之人却供养如生的例子极其少见,几乎为太宗首创。可见长孙皇后在太宗心目中的地位。

不仅如此,他又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昭陵,在那个以孝为先,“夫不祭妻”的时代里,太宗如此张扬地思妻念妻容易被人议论,但他还是毫不避讳地建层观,望昭陵,还拉着大臣一起来怀念。如果不是用情太深,情难已,又怎么会如此呢?在魏徵的劝讽下,层观最终拆除了,但太宗对爱妻的思念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反而越发汹涌、难以自控,以至于他在一次回诏中,公然向大臣诉说起了自己丧偶之后的悲苦心情:“顷年以来,祸衅既极,又缺嘉偶,荼毒未几,悲伤继及。凡在生灵,孰胜哀痛,岁序屡迁,触目摧感。自尔以来,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真可谓“一字一血泪”,看后令人不免唏嘘。

子凭母贵 落成雁塔

▲李泰为长孙皇后所建佛龛

因为对皇后过于思念,唐太宗又做了一件旷古绝今之事——亲自抚养了长孙皇后的幼女晋阳公主和幼子李治。为什么要留他们在身边亲自抚养,《唐会要》是这样记载的:“晋王以文德皇后最少子,于后崩后累年,太宗怜之,不令出阁。”太宗亲自抚养幼子幼女的用意已经很明显了,因为爱宠其母,所以亲养其子,并以子思母,这样来缓解思妻之情,不过这种慰藉的方式只能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也因为太宗的这种心情,所以在长孙皇后去世后,后宫多年无子嗣,仅得的一子也被过继。

▲大慈恩寺(大雁塔)

布鞋、麻鞋或丝鞋,履一般前部上翘,按翘头高低和形状不同分为歧头履、高墙履、笏头履等。

640年,长孙皇后的二子李泰,为了争夺太子之位,积极讨好其父,这位皇子在洛阳大兴土木,修建了伊阙佛龛,为母亲祈福。这时长孙皇后已经过世5年多了,遥想隋炀帝谋嫡时,不顾悍母在侧,公然贿赂讨好父亲的宠姬宣华夫人,而李泰为了夺位却是抬出了已过世多年的母亲讨好父亲。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太宗对爱妻是多么痴心长情,不仅没有人走茶凉,她的子女在她身后仍因为父亲对母亲的深爱而备受呵护,而嫡子们明白对母亲的态度甚至能影响太宗对自己的信任程度。

即使到了贞观后期,江南才女徐惠渐得君宠的情况下,李世民却还要留已成为太子的李治在身边,为此大臣们在贞观十八年(644)和贞观二十年(646)两度上书,请求皇上让太子回太子宫,不能过分溺爱,最后双方妥协,太子李治15天在东宫,15天留在父皇身边。正如大臣在奏章中所说“父子不可以滞爱”,正因为李治可以自由出入内宫,才有了他与武则天的恋情,这也给大唐李氏江山蒙上了阴影。

可能是李治也觉察到父皇对母后的深深思念,他在贞观二十二年(648)建起了一座宏伟富丽的大慈恩寺来纪念母亲,大慈恩寺的规模很大,共有十几个院落,1897间房屋,云阁禅院,重楼复殿,十分气派。唐玄奘称其为“壮丽轮奂,今古莫俦”。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如果没有皇帝的支持和默许,仅凭他一人之力是做不到的。